王军宇—中国古代的蚕桑崇拜

更新时间:2023-11-01 18: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的蚕桑崇拜

标注:《蚕丝文化》课程论文

上课时间及教室:周三1、2节 周五7、8节 九教532 作者:生命科学学院07蚕学 王军宇07124015

我国自古以来号称 “农桑立国 ”,几千年来 ,植桑养蚕在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丰富的蚕桑文化。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而这种蚕桑文化的形成却始源于古代人们对蚕桑的崇拜。

一、蚕崇拜——蚕的起源神话说

传说最早发明、推广养蚕技术的是黄帝的元妃嫘祖,与此相关的文献最早是《隋书》,其记载了北周时期“以太宰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后来南宋罗泌的《路史》引北宋初年伪作的《淮南王蚕经》也说:“西陵氏劝蚕嫁,亲蚕始此”,后来类似的说法便多了起来。在汉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关于这种传说的痕迹却找不到。《史记·五帝本纪》及稍早的《大戴礼·帝系篇》都曾提到黄帝的元妃是西陵氏女嫘祖,但没有说明她和养蚕有什么关系。《汉旧仪》载:“今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种。”也没有提到西陵氏女。尽管嫘祖养蚕取丝有据可查的历史较晚,即使第一个养蚕的人不是黄帝元妃嫘祖,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明了养蚕缫丝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蚕崇拜——龙的原型蚕虫说

龙(凤凰)的原型是桑蚕,其灵感来自传说、人性及阴阳八卦。

1、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龙为“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蚕刚生出来时像小黑蚂蚁,这是“能幽,能细,能短”,到结茧时,身体呈白色并趋向透明状,重量扩大万倍,身长扩展几十倍,这就是“能明,能巨,能长”。“春分而登天”指春分后桑叶长出,蚕开始活动,“秋分而潜渊”指秋分过后,桑叶凋零,蚕潜藏起来。

2、伏羲、女娲所在部落崇拜蛇,蚕的体态像蛇,而龙的体态及脖子也像蛇。蛇身上的鳞影响了龙、凤凰、麒麟形象的衍化。

3、伏(風)羲从虫获得灵感,找到宇宙的秘密(见《伏羲》),龙的原型是某种虫,我认为这种虫是蚕虫。引《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战龙于野,其血玄黄”《易经》可否定血为赤红的“蛇、猪、鳄、马”。

4、蚕的嘴部向外突出,龙的嘴部也向外突出。嘴底的几根细毛,是龙嘴底的逆鳞。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5、蚕的头似马,龙的头也似马。蚕的头部格外大,而龙的头部也格外大。 6、蚕的尾部呈毛状,主体向下并有向上的尾角,这是龙尾呈毛状并分散开的原因。 7、蚕的足分胸、腹两部分,分别是龙的前后爪,胸足经常翘起,这是“龙腾”。 8、蚕要经历黑虫、白虫、蛹、飞蛾几种完全不同的样子,像龙会“变”一样。 9、恒久不变为阴,快速变化为阳,蚕短暂一生多次变化,为偏阳,而龙为阳刚之身。

10、蚕虫成长过程中,从黑色变青色、灰色又变成白色,而龙也有多种颜色。 11、蚕虫可解释牛梁河5000年前的“玉猪龙”。因为蚕和猪相似,吃饱后睡觉,睡醒就再吃。

12、有“龙马”背负河图,又有“蚕马”传说(见附录《搜神记》),代换,龙就是蚕。

13、蚕(龙)与马相通,《周礼 注疏》卷三十《夏官?马质》郑玄引《蚕书》解释:“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 是蚕与马同气”;大禹治水后“乘龙而归”,应作“乘马而归”,之前的伏羲、女娲、炎、黄帝没有关于驯马的记录,禹应为最早驯服、使用马的人。

14、“龙马”背负的河图,来自蚕虫身上的黑点斑纹。 15、甲骨文中的“龙”字像蚕。

16、蚕,一出生就能独立生存,成长过程历经剥皮痛苦,最后的体长为原来的几十倍,重量能达到出生时上万倍,所以龙(蚕)无疑很强悍。

17、蚕两侧各有九个黑子,而真龙天子(皇帝)称九五之尊,多黑子象征龙颜。《史记》中描述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借喻他天生龙体。合诚图亦云:“赤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

18、“龙马”对应 “蜗牛”(神龟),一阴一阳,一快一慢。伏羲殁后,娲(蜗)“斩黑龙”(去掉蚕虫),独留下蜗牛,这就是女娲由来。“娲”像是后人给她的谥号。(蜗的发音最好取南京普通话 wā,古字中“女”和“虫”通用)

19、红山出土的代表早期龙马形象的“C型玉雕龙”,无爪、无鳍,无角,形态像蚕虫。头上跟着的弧,是龙马的鬃毛。

20、 “玉猪龙”和“C型玉雕龙”都摆出“C”, 是因蚕织茧时,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了“C”字型。

21、“玉猪龙” 和“C型玉雕龙”背部两侧有通管,是蚕背上的两个新月斑纹。“新月”与“管”相通,是古代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与之类似的是管氏夷吾提出新月(霸)理论。

22、蚕能吐丝,而龙常吐水、喷火。

23、龙常出没于云中,而蚕织茧时,在一屡屡的白丝中穿梭,就像在云里。

24、蚕吐丝,织椭圆形暖和的茧,而龙常与火球、火珠在一起。可把茧与火球、火珠对应,茧外的轻丝是“火焰”。

25、民间舞龙队,龙头摆动的路径跟蚕织茧时摆动的 ∽ 相似。 26、民间所舞的龙,有多个支点,蚕有多个足。

27、树王之争:桑树上生长蚕,本应为树王,而椿树上生长的虫蛾与蚕相近,被错封为树王。

28、龙没有性别,是因为蚕虫始终为幼虫,幼虫不分雌雄,等变成飞蛾才表现出性别。

29、龙和凤常连在一起,而蚕虫之后是飞蛾,我们还可想象雌雄飞蛾与凤凰的联系。因为飞蛾全身披着鳞毛,并有翅膀像鸟;头部呈小球状,可演化为凤凰头部的光圈(另见《凤凰的原型是蚕蛾》)。以此,龙、凤凰是同一种生命崇拜。

30、我国古代最早有丝绸业,延续几千年至今,繁荣、先进、发达并享誉世界,是“龙”(蚕)图腾不断传承的土壤和基础。

31、自古至今,一直有人知道龙的原型是蚕虫,只是蚕虫没有被接纳。我们到处雕刻龙、摆放龙、图画龙,当真的龙到来时,却拒绝接受他,难道这才是“叶公好龙”的含义。

32、龙、凤凰同起源于东夷人的桑蚕崇拜,而〈日本神化〉是东夷文明的一部分,从谷神化五谷时,头部变成“蚕”,容易得出“蚕”为什么能神化成“龙”。

33、商代就已开始隆重的祭蚕,从先秦文物中大量的蚕纹古董也可知晓。

三、蚕崇拜——民间传说之蚕神

蚕神在古代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等多种称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蚕桑之神。中国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是古代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的人民都对蚕神有着很高的敬意。

自古以来,古代统治者一直对祭祀蚕神活动很重视。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须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民间的蚕神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所祭拜的蚕神“蚕母”、“蚕花娘娘”、“蚕三姑”、“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蚕神者。浙江温州曾发现宋代的“蚕母”像。民间供奉蚕神的场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专门的蚕神庙、蚕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养的菩萨旁塑个蚕神像,有的蚕农家在墙上嵌砌神龛供奉“蚕神纸马”。

有关蚕桑生产、祭祀蚕神的风俗习惯,有的来源于对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蚕桑病祟的迷信行为,有的反映了对蚕桑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贺,有的关系着蚕桑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这些风俗很多都带有迷信色彩,其精华部分成为健康的文化遗产。

1、先蚕

汉以前,蚕已被神化,称其神曰先蚕,意指始为蚕桑之人神,其姓名、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东汉时,所祀先蚕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 《汉旧仪》曰:“春桑生而皇后亲秉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祠以中牢羊豕,今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时,改祀黄帝。北周时,又改祀神话中的黄帝元妃西陵氏(即嫘祖,或作累祖、傫祖)。以后历代皆以西陵氏为蚕神,民间蚕农也奉祀之。

2、嫘祖

一名“累祖”、“傫祖”。民间信仰中的蚕神,神话传说里黄帝的元妃。南北朝时北周奉为先蚕加以祭祀。湖州(今浙江吴兴)东岳宫曾有蚕神庙,奉祀嫘祖,香火极盛。在清代《豳风广义》一书中,载有祭蚕神、谢蚕神的图像,其中都供奉着西陵氏嫘祖。

3、马头娘

民间信仰中的蚕神。其形象多为一女人披马皮,或一女人骑马。最早当起源于古代对妇女发明和从事蚕桑的推崇以及古人认为蚕与马在形体上有相似之处的观念。魏晋以后,此故事广泛流传,逐渐形成祭祀“马头娘”的风俗。各地民间也有小庙专门奉祀,并有在蚕农家中奉祀的。其塑像也有女子骑马的。奉祀时有的地方蚕农在下室中即以粉茧、香花供奉马头娘。蚕事毕送之。

4、蚕姑

晋地民间信仰中的蚕神。其起源于谐音讹传。曲沃县西北关原有“残苦庙”。旧地方志载,春秋时介之推从晋公子重耳出亡,追赶者所逼甚急,介之推以其子林伐死。后重耳入晋为晋文公,推妻并林妻来此寻找介之推,但介之推已焚死于绵山。二人闻讯,异常悲痛,投井而死。当地人为她们立庙,名“残苦庙”。后因“残苦”与“蚕姑”谐音,讹为“蚕姑庙”庙里所供奉的也变成蚕姑,职司蚕事。

5、浙江蚕皇纸马青衣神

蜀地民间信仰中的蚕神,即蜀地先王蚕丛氏。蚕丛,文献载其为古代蜀王。传说他曾服青衣教人蚕桑,肇兴蚕织,死后被尊为青衣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载:“传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乡人感其德,因为立祠祀之。祠庙遍于西土,罔不灵验,俗概呼之曰青衣神。”

6、蚕花五神

又称“蚕皇”、“五花蚕神”。其形象三眼六臂,头待夫子盔,上两手高举过头,一手托日,一手托月;中两手一手抓丝,一抓茧;下两手合于腹部,捧一摞蚕茧。五花蚕神无具体祭日,只有逢年过节、蚕月大忙时香火旺盛。端午后采茧结束,各家都举行一次“谢蚕神”活动。

四、蚕崇拜——衍生出民间风俗

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许多风俗。

1、接蚕花

嘉兴、桐乡、海盐、海宁等地解放前盛行的一种古老赕神仪式,都于春季在农户家中举行。其仪式皆由赞神歌手(赞神歌手俗称烧纸歌手,有的学者谓应称为骚子歌手)主持。在整个仪式中有一道“接蚕花”节目,由歌手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杆秤、一块红手帕、一张蚕花马幛(蚕神祃)和插在黄纸上的两朵红白纸花(枝上有柏树叶)交给该家的女主人,同时诵唱“蚕花歌”。歌词云:称心如意,万年余粮;蚕花马、蚕花纸,头蚕势、二年势,好得势;采取好茧子,踏得好细丝,卖得好银子,造介几埭新房子等等。女主人恭敬地将各物收藏,称“接蚕花”。待收茧缫丝,举行“谢蚕花”祭祀之后,将蚕花纸、蚕花马幛祭祀焚化。“接蚕花”活动在海盐甪里一带,每年农历年初二家家举行,用彩纸做成小花,中间缀以元宝,供奉灶间,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时与灶神像同时焚烧。

2、蚕花水会

旧时市境不少地方在水上举行社会性的民俗活动,如濮院陡门水会、新塍水会等都很有名。其中桐乡芝村水会以蚕神祭祀为主要内容,称为蚕花胜会。旧时芝村乡有一规模宏大的龙船庙(又名龙蚕庙),前殿祀四大天王,后殿祀“马鸣王菩萨”,这马头娘是一端坐的女子,旁立一匹马,当地说是宋代敕封的“马鸣大士”,清代加封“先蚕圣母”,是桐乡、崇德一带蚕农信奉的蚕神。每年清明,各村联合在水上举行祭祀盛会。迎会从清明日开始,当天早上,由主持的村坊将马鸣王神像由庙中移至船上,各村参加迎会的船只齐集进行朝拜。每村都在船上表演拿手节目:龙灯船,赛灯;台阁船,由少年儿童彩扮表演;标竿船,由表演者爬上竖在船上十多米高的粗毛竹上演惊险动作;打拳船,在船上表演拳术;拜香船,由儿童捧“香凳”边跳边唱“拜香调”。在附近更开阔的河面上还进行“摇快船”比赛。赛会常举行三至七天,游人如织,船满河面,沿河数里设满茶棚、酒肆、货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古老的祭神仪式逐渐演化为群众性的文娱和经济交流活动。

3、踏白船

清明节赛船习俗遍及各县,嘉兴称踏白船,海盐称出跳船,平湖称摇快船,均为划船比赛。海宁赛船,选手兼在船上作武术表演。清光绪《嘉兴府志》谓:“清明,王店市河及荐泾有摇快船之戏”。近代则以市区三塔、郊区油车港、南汇及嘉善天凝庄的踏白船为最有名。过去市区三塔运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动极为盛大。乡村划船能手组成赛船队(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赛手亦着同色服装列船河中,一声开赛,多船齐发,飞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为优胜。踏白船古代主要为祭祀蚕神,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日为蚕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于是日举行。嘉兴三塔的踏白船,届时先集中茶禅寺前祀蚕神,比赛结束后亦在庙前谢神聚餐,每当踏白船时,运河塘上观者如堵,气氛热烈,为一年地方盛节。踏白船活动历数世纪不衰,演变为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养蚕时桑叶常须由远地购回,运输刻不容缓,举行划船比赛有训练划船技术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节前举行,是作为一种养蚕准备来检查,

兼有文体活动意义。有人认为,踏白船也是一种军事训练。宋代踏白为水军番号,岳飞曾统该军;明末吴日生在长白荡举兵抗清,用踏白船训练义军。这些均可备一说,其渊源恐均系由祀蚕神衍变扩大而来。

4、蚕花生日

多数蚕农以农历腊月十二为蚕花生日,亦即蚕花娘娘(马头娘)生日。旧时习惯在这一天祭祀蚕神,近代多已不举行仪式,桐乡一带则例于此日做茧圆吃,寓纪念之意。古代多于腊月中瞏蚕种,蚕农定腊月十二为蚕生日,当是指从此日起蚕事肇始(海宁有些地方则以农历正月初九为“蚕日”)。

5、请蚕花

请蚕花是桐乡乌镇一带流传的习俗。当蚕蚁孵出后,蚕农备香烛供奉蚕神像(神祃),蚕娘头插红绿纸的彩花,将剪碎的灯芯和野蔷薇花细末撒蚕种纸上,再把蚕种纸挽在秤杆上,用鹅毛将蚕蚁和灯芯、野花末一起掸往蚕匾中。采用秤杆、灯芯等物收蚁,谐合“称心如意”成语,寓吉祥之意。

6、做茧圆吃蚕花包子

蚕事伊始或蚕罢,蚕农多用米粉做有馅或无馅团子和小圆子称为茧圆,作为祭蚕神的供品,近代则逐渐成为一种饮食习惯,或用于馈赠亲友。海盐过去做茧圆谢神多在蚕三眠以后。清代海盐诗人黄燮清有诗句:“蚕眠桑老红闺静,灯火三更作茧圆”,见《长水竹枝词》。(注:蚕三眠后作小粉圆,祀马头神,名曰“茧圆”。)在桐乡,则在腊月十二日时做茧圆。清濮院诗人陈梓作《茧圆歌》说:“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桐乡有些农户清明节还做生粉团子,形似茧子,馈赠亲邻,喻“越生越多”。海宁也是在清明节作茧圆,有青白两种,青者代表桑叶,白者代表茧子,称为“吃青还白”(食桑吐丝)。解放后,做茧圆习俗渐变,农户售茧那天,常于集镇上买回甜、肉包子,回家分食,称吃蚕花包子,渐成习俗。

7、演蚕花戏

海宁、桐乡、海盐等地很多村庄,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或收茧后,必演蚕花戏祭神。多由全村集资雇请羊皮戏艺人来村演皮影戏,老幼聚集观看。演完整本羊皮戏后必加演一段《马鸣王菩萨》,皮影戏纸幕上出现一个女子骑在马上奔驰,艺人则伴唱《马鸣王菩萨》,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蚕桑神话和传说。演毕,蚕农向艺人讨取做纸幕的绵纸称“蚕花纸”,用以糊蚕匾,谓可致丰收。演戏点灯的灯芯,艺人分赠蚕农,称“蚕花灯芯”,谓置于蚕室,可保蚕事顺利。

8、祛蚕崇

祛蚕崇活动贯穿养蚕的全过程。第一蚕室要打扫干净,用手蘸石灰水在窗户上打几个指头向外的白手印,用石灰水在门前画一张弓,弓背向外,搭上三支向外待发的箭,这样蚕崇就不敢从门窗进入。第二,蚕室内挂一张空蚕匾,匾中斜贴一张正方形的红纸,从田里拔一棵带根的蚕豆苗和一把麦苗以红纸包束,再以麻绳系一把无柄的镰刀,将此三物一起挂在蚕室内。蚕上山后,将此三物放在山棚上,用以辟邪驱崇。第三,民间认

为陈年老黄历和古书残卷有辟邪驱崇的功效,用旧黄历、旧书糊蚕匾,能保护幼蚕安全生长。第四,有的人家前一年养蚕有些不利,今年求丰收。男主人要在黎明前赤身裸体偷偷杀一只小羊,把羊血洒在蚕室里四周墙脚。第五,蚕农认为桃枝祛崇威力最大,在整个蚕事活动中,都用它辟邪祛崇。第六,俗说“蚕为忧虫”,容易遭灾患病,一旦瘟疫蔓延,蚕花很快全部死亡,给养蚕人带来无限忧患。传说中致蚕生病的魔怪蚕崇叫“青娘”,它躲在螺蛳壳内。每年清明家家吃螺丝,要用针挑,俗叫“挑青”,把吃剩的空壳放在屋面上,使蚕崇无处躲藏。

9、逼鼠蚕猫

每年蚕月之前,蚕室打扫干净,堵好鼠洞后的第一件事是“请蚕猫”。蚕户喜欢到庙会上去请蚕猫,认为庙会上的蚕猫受神感应,更灵验,不仅能逼鼠,还能辟许多恶气。泥塑彩绘的蚕猫放在墙角僻静处;纸印的五色蚕猫除贴在墙上,还糊在蚕匾底下。苏南蚕农在蚕房中张贴的“蚕猫”以驱鼠避害。

五、桑崇拜——桑与古圣人

在我国古代造人神话中亦留有桑崇拜的痕迹。《风俗通》云:“女蜗传黄土作人。”《淮南子·说林训》日:“黄帝生阴阳,上骄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蜗所以七卜化也。”据汉高诱注:“上骄、桑林,皆神名。”其实,此处桑林就是桑树枝干 ,说的是女蜗传土造人时以桑枝为人体支架。人乃万物之灵,造人是神圣的事业,人体的原材料中有桑,可见桑在先民的心目中是具有神圣性质的

古传说中的许多著名人物(古帝、氏族先祖、贤者圣人等)的身世往往与桑有关,这也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实行桑崇拜的反应。例如少吴,便是其母皇娥与白帝子在穷桑爱情生活的结晶。古籍所载诞生与桑有关的还有帝撷项《吕氏春秋·古乐》述撷项“生自若水, 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被中华民族长期尊为“至圣”的孔子,其出生也离不开桑,依《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 括地志》的说法,孔母“生孔子空桑之地” 。

六、桑崇拜——神树崇拜

几千年来桑树还成为我国神话传说中一种神树的原型,正因为桑树在先民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它才被艺术加工频频出现在古老的帛画、石刻砖画和各种文字中,被赋予神圣瑰丽的意象特征。

《海外东经》有文字“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太阳载着神气的三足乌在扶桑旁升升落落。在先秦典籍里,“扶桑”就是“扶木”,也有称谓“若木”、“建木”的,叶似桑树,枝长达数千丈,两两同根生,相扶相持,故曰“扶桑”。《辞源》对扶桑是这样解释的:“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扶桑总是伴着太阳的升起而出现,足见扶桑的神圣和尊崇。神树不是桑树,却以桑树比拟命名,由此可以推测:桑树在先祖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笔者认为扶桑就是古老的

植物崇拜,是以桑树为原型创造的神树,正如印度的植物崇拜是菩提树一样。

在我国考古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玄妙的青铜通天神树,柔枝弯悬,九只鸟儿站立枝头,这里的鸟代表着九个太阳,正与我国神话中九个载着太阳(内有大鸟)出现于东方的扶桑形象相吻合;山东嘉祥武侯祠石刻画像树,虬枝盘节,桑叶繁茂,鸟雀旋飞其间,啄食桑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桑树造型;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楚国帛画是一幅构思奇特、玄妙壮观的艺术珍品,T形帛画的右上方绘有一轮红日,日中立一金鸟,红日下方两条应龙飞舞于扶桑树和九只太阳之间,从造型上看,那株神树枝条绵长柔韧,叶形极似桑叶。桑树充当着神话中的天界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上说述,在中华民族很早就发明了养蚕业的基础上,蚕桑崇拜也就随着产生了。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产生了古老的蚕桑信仰,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蚕桑崇拜。这不仅是古代人们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他们表达内心想法的真是写照,对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0年6月. [3]袁坷,中国古代神话[J].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4]刘怀荣,论桑崇拜文化的发生及相关的文学现象[M].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7月 [5]钟年,论中国古代的桑崇拜[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z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