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29 03: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我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素质明显提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将我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告如下: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市东南部,是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737米。全县辖5镇3乡109村委会(社区)792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民族乡和8个散杂居民族村委会中,共有46个村委会404个村民小组。2016年,全县有33个民族,其中汉、壮、彝、苗、回、瑶6种民族为世居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71138人,占全县总人口404664 人的%,少数民族比例居**市各(县、市、区)首位。**是一个“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民族散杂居农业县,民族地区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低热河谷槽区和高寒冷凉地带,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放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教育科技落后,民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元(高良乡2001元、

五龙乡1712元、龙庆乡2298元),比上年增181元,比2016年增643元。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多年来,县委、政府立足县情,牢牢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科学发展与民族工作有机结合,在突出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在实践中着力破解各族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积极整合部门力量,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族示范村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把增强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实,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改变村容村貌为结合点,以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竭尽全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民族地区31个村委会285个村小组中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修建村组公路62条公里,几乎所有村组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以修建水池、水窖和铺设管引为重点的人畜饮水项目设施不断加强,60%以上的村组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的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安

居房建设,做到抗震、人畜分居、整洁实用;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沼气池、卫生厕、卫生厩三配套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亮化、美化村庄,有效遏制脏乱差;强化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与之配套的小水池、小水窖建设,保证群众生产用水需要,提高土地等级和农业产出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年加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电视覆盖率达100%以上。

2、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民族乡村结合实际,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当地特色和优势,尤其是注重突出当地的区位优势、传统产业,结合市场前景,做好支撑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为群众拓宽增收致富路子,使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高良乡新安村瑶族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仔猪养殖、劳务经济三大产业,并利用劳务输出中学到的建筑技术,融入本民族文化元素,自己设计建盖的40多户风格迥异的洋楼让人深感敬佩。丹凤镇牛宿村委会下宜卡村是一个只有21户94人的小村子,群众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做强做大林产业,全村共有果树和林地 760亩,人均有8亩,人均收入仅林产业一项就增加了250多元,村民们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步入了小康生活。该村村民黎德顺

3 / 15

种植泡核桃33亩,培育出售泡核桃、冬瓜树、杉树、川滇桤木等绿化和造林苗木20余万株,还搞起了特色景观苗木培植,销往昆明、宜良及周边县市,实现纯收入12万元。龙庆、五龙、高良3个民族乡则依托得天独厚的低热河谷槽区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经济林果、畜牧、生姜、优质稻、冬早蔬菜等特色种养业。五龙乡大力开发民族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民族文化、饮食、民俗等优势,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载体,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宣传营销力度,着力打造以“凤凰谷”、“南丹山”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出“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办好民俗文化节等来增加群众收入。目前,来自民族地区声名在外的诸如黑尔糯米、龙庆鸡枞、龙庆火腿,高良五龙的牛干巴、优质米、土蜂蜜等颇具特色的品牌农特产品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已初具规模。 3、加大扶贫攻坚力度。通过争取项目、部门支持、挂钩帮扶和群众参与等措施,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后缀。特别是近两年来实施的“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 “866”工程建设,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866”工程建设中,**县民族地区因贫困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成为“866”工程建设的主战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也因此而成为“866”工程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县两批“866”工

程共涉及36个贫困村委会323个村小组18679户86943人,规划建设项目4110件,规划投资万元。其中,有31个贫困村委、285个村小组、17157户74488人在民族地区,规划建设项目3528件,规划投资万元,受益人数、项目数量、资金投入所占比例均在85%以上,高良壮、苗、瑶族乡和龙庆彝族、壮族乡几乎实现整乡推进。项目投入资金之巨、项目数量之多、受益人数之广都成为历史之最。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培植和开发了特色产业,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各族群众战胜困难、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心。五龙乡脚家箐村委会白石岩村坐落在石山上,建沼气池时,由于建设地点离房屋较近,不能爆破,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披星戴月地与顽石拼搏,用铁锤和錾子起早贪黑地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34户农户硬是在石山上实现了户均1口沼气的目标,远远超出了18口的规划数。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县委政府结合我县民族教育校点分散、语言种类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以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为根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模式、办学路子,加强基础教育,逐步改善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全县已形成一个以中小学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为辅的具有散杂居

5 / 15

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2016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42所,有教职工4702人,在校生92530人,其中民族地区有教职工1000人,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所,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8所;有市定民族中学3所,在校生3477人;有市级民族小学60所,有在校生15421人,有寄宿制学校 49所,在校生11061人,非民族小学和非寄宿制学校有11所,在校生4360人,教学点4个,幼儿园16校,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学生10425人。“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民族教育经费亿元,实施校安工程64项,民族地区排除危房34278平方米,现有校舍万平方米。2016—2016年,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万元,受惠学生25451人,发放贫困生助学金15万元,2016年免除教科书费68万元,落实免费教科书18898套。民族地区的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观,民族地区共有乡级卫生院3个,村级卫生所46个,有医务人员138人有病床138张,“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万元,维修、新建村级卫生所18个,民族地区有95974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地区共有乡级文化站3个,村级文化室45个,建农家书屋15个,藏书万册,音像制品2500碟,有文化户32户。

5、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综合素质,县委、县政府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一

项重要内容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措施来抓,加大了培养选拔民族干部的工作力度:一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等方式,提高民族干部的学历层次;二是狠抓学习培训,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决策能力、领导水平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打牢培养选拔的基础,使全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数量逐步增加的前提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全县有干部7860人,含副处以上领导干部35人,正科级领导干部191人,副科级领导干部260人,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有478人,有正科后备干部94人,副科后备干部148人。其中有少数民族干部725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含副处以上领导干部8人,占同级干部的%,正科级领导干部21人,占同级干部的11%,副科级领导干部21人,占同级干部的8%,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有83人,正科后备干部6人,副科后备干部22人。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 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在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克服了资金短缺、基础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思想落后等重重困难,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加大道路交

7 / 15

通、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力度,全面整治了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民族地区住房安全、饮用水安全卫生、道路畅通。各族群众告别了人背马驮、天旱缺水、下雨成灾的日子,结束了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人畜同屋而居的历史,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2、民族地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得以建成,解决了水、电、路等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投资47万元、耗时6个月,在悬崖峭壁间开凿的长5公里进入高良乡纳米村的“天路”开通时,这个只有25户98人的苗族小村,响起了芦笙声、鞭炮声,村民杨绍云寄存在邻村的摩托车终于骑回了家,一星期后,收购农产品的商贩来到了村里。 3、产业调整成效明显。

通过培育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支撑产业,民族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果、药材、养殖业、农特产品为主的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为各族群众增加收入和拓宽致富渠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高良乡新安村瑶族群众大力发展冬早蔬菜,户均种植反季蔬菜2亩以上,种植品种多样化,仅蔬菜一项人均增

收400余元。

4、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民族地区校安工程、村级卫生室建设项目的实施,破解了民族村寨群众子女就学难、就医难问题,一批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小广场的建设,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5、村民素质明显提升。

各族群众在参与建设和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中,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形成,科技意识日渐增强,项目管护意识日益提高。“素质工程”的实施,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群众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为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撑,劳务产业成为民族地区增收的新亮点。

(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民族地区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发展速度依然相对缓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一是交通。虽然实现了道路村村通,但由于受地质结构的影响和资金投入的不足,配套设施不全,通达能力不强,路况等级差,晴通雨阻,安全畅通受到限制,民族地区仍有

9 / 15

50%以上的村委会和80%以上的村民小组的道路晴通雨阻。二是农田水利和电力设施。虽然实施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电力项目,但总体数量仍显不足,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寨的生产生活用水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至今还有10个村委会未解决饮水困难问题,163个村民小组缺水或无安全卫生饮用水,125个村民小组未进行电网改造。三是文化教育卫生问题不容忽视。大部分村民小组都没有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村级医疗设备简陋,群众就近就地就医困难依然存在,文化生活单一枯燥。教育是投入最大,变化最明显的,但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已建盖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列入项目中实施,完善附属设施只能欠款,而未实施项目建设的学校,项目争取难度大,危房改造、教学用房不足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目前民族地区教育欠款累计达1500多万元。另一方面是教育改革撤并校点后,相当部分低龄段的适龄儿童,因路途遥远和生活不能自理而成为“大学生”。另外,师资力量不足,全县民族地区尚有代课教师202人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2、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落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生产手段落后于发达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突出,生产力水平低。加上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差,许多相应的配套设施难以解决。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普及率低,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给加快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

3、产业结构调整慢,缺乏骨干经济产业。民族地区虽然都能结合乡村实际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但总体调整步伐缓慢,传统种养业居多,深加工欠缺,缺乏新兴主导产业,且科技含量低,不成规模,经济效益差,产品难以适销对路或价格低,导致群众经济收入单一,致富路子慢。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元,低于全县人均水平1156元,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还有130个村小组,在全县万的贫困人口人中,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比例达60%以上。 4、少数民族干部后继乏人

多年来,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考生和待就业人员,在高考和就业时就挡在了门外,要进入公务员队伍更是无门,导致少数民族干部少,比例失调,大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后继无人,在人口较少民族中更加突出,这一现象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反响十分强烈。

(五)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1、高度认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也民族地区。因此,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强领导,实实

11 / 15

在在解决民族地区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加强民族地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破除“等、靠”思想的禁锢,树立“等没有出路、靠和要是外因,干才是关键”思想,强化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扶持,进一步提高乡村公路畅达等级,提高物流速度,加快信息流通。二是增加文化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撤校并点时适当考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寨的校点安排,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村组文化室建设,大力培养民族地区人才。三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村卫生室建设,配备必需的医疗设备,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乡村医生,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少因病返贫人口。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组实际区别对待,在切实解决好水源好、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着重解决好无水源、靠天吃饭的村寨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五是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实现民族地区电通价平。

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植骨干经济产业。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在抓好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适销对路见效快的经济林果、中药材、特种种养殖等名、特、优产业,以内引外联的方式,在深加工

上作文章,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做大劳务经济,实现经济收入多元化。要普及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一大批有市场意识的经济人才队伍,带动和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调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业增值能力。

4、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从源头上解决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和素质偏低的问题。要加大民族干部的培训力度,培训民族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组织民族地区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各级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每年在招考公务员时,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岗位,必需定比例、定族别、定岗位,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干部后继无人的问题,确保在“十二五”期间使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其人口比例相适应。

二、贯彻落实(曲发〔2016〕3号)文件的情况 《中共**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曲发〔2016〕3号)下发后,县委政府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大宣传、贯彻落实力度。一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二是县

13 / 15

委政府结合县、乡、村民族工作实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决定》就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将充分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围绕第一要务,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履行第一责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领导,确保民族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等六个方面内容,细化为26个小项一一说明,进一步明确了我县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三是积极筹备、召开全县民族工作会暨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16年12月24日,召开了全县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县五机关领导、县直各部委办局、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驻师单位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领导、民族宗教助理员,各民族乡乡长、民族中学校长、民族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和受表彰的模范集体代表、先进个人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专题学习了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表彰了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成绩突出的18个模范集体和30个先进个人,总结了全县“十一五”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明确了“十二五”民族工作的

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为我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各乡镇在贯彻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及时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宣传到村、传达到组。

15 /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zq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