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05 08: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读后感——对修齐治平的一些感想

建筑二班 张月 100330

当《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放在一起时,就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顺序性了。修身的目的是齐家,齐家是为了治国,治国是为了平天下,而这种目的性就如同一个人的行为纲领和做人的步骤,被列入“八目”之四也是很有道理的。然而,这种目的性只是统治者需要达到的,所以《大学》更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确切的说,修身不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和睦人际关系,而是为了齐家,而后面的通过这种手法来治国平天下,又有点培养“愚民”、“顺民”的味道,所以这里的修身更像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不是修身养性的方法。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某些方法。

比如说如何将内在的“修身”外化,修身是由内向外转化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格、致、诚、正的结果, 又是齐、治、平的起点。《大学》认为修身是“ 自明” 的活动。《康浩》曰:克明德。”就是说要靠自己发扬固有的明德,虽然过分强调“修身”的作用有些唯心主义,但还是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我看来修身的过程才是《大学》中最精华的部分,传七中叙述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要修身,就要学会驾驭自己的喜怒哀乐俱等情绪,让情绪与理智达到和谐相容的状态。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行为阶段。这三个环节重在政治实践。它们要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这是一个持续的逐渐包容的过程,表现为一个多重的同心圆形态。它以修身为圆点, 围绕着个同心圆,实行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无之。” 它以齐家作为治国之先, 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族为基础的。家族制度的明显特点是政治伦理化或伦理的政治化。政治、伦理完全混合, 从家到国, 遵守的是同样的伦理法则。而国家的命脉系于家族。它说:“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 一国兴让。”因此, 治国必先齐家。治国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主要是实行仁政与德治。儒家德治的实质是德化, 即以德行感化百姓。《大学》说“所谓平天下在治

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佛, 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契矩之道。”契矩之道即忠恕之道。统治者要掌握契矩之道, 实行仁政, 以德化民, 这样便可达到国治、天下平的社会局面。平天下是修身的极致, 即把明明德扩充到天下的范围。平天下是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大学》虽未对它作解释, 但由于《大学》是《礼记》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礼记· 礼运》篇的思想是相通的。《礼运》篇中的“大同” 社会就与平天下的境界类似。

《大学》修身过程体现了儒家修已安人或内圣外王的理想。格、致、诚、正是修已, 涵养德行, 形成高尚人格, 此为内圣;齐、治、平是安人, 将明德扩充到亲民上, 此为外王。两者结合,于是就止于至善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z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