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版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培养手册(印刷版)-20121017

更新时间:2024-05-29 10: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培养

(2012年版)

手册究生

目 录

第一部分 研究生培养 ................................................ 1 一、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简介 ........................................ 1

(一)组织机构 ............................................... 1 (二)定位和使命 ............................................. 2 二、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培养理念 .............................. 3 三、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培养目标 .............................. 4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 4 (二)研究生学业培养要求 ..................................... 4 (三)研究生能力培养要求 ..................................... 5 (四)研究生培养对导师、副导师的要求 ......................... 5 四、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已有的学科点 ................................ 7

(一)信号与信息处理 ......................................... 7 (二)通信与信息系统 ......................................... 7 (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7 (四)电子科学与技术 ......................................... 7 (五)电路与系统 ............................................. 8 (六)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 8 (七)计算机应用技术 ......................................... 8 (八) 光学工程 .............................................. 9 (九)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9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 ................................................ 9

(一)研究生培养方向一览表 ................................... 9 (二)培养方案 .............................................. 11 六、培养计划 ..................................................... 23 七、研究生毕业答辩 ............................................... 24 八、研究生培养的预警及退出 ....................................... 28

附件1 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 ................................ 29 附件2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 30

I

第二部分 研究生管理 ............................................... 34 一、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总则 ......................... 34 二、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规定 ................... 34 三、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助研助学金资助办法 ................... 35 四、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论文资助管理办法 ..................... 36

附件4.1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规定 .............. 37 附件4.2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论文资助范畴 .................... 39 附件4.3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发表论文资助申请表 ........ 51 五、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接受推免生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规定 ........... 53

附件5.1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接收外院本科毕设培养协议 ........ 54 附件5.2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接受外院推免生本科毕业设计协议 .. 56 六、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更换指导教师部门申请 ................. 57

附件6.1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更换指导教师/部门申请表 ... 57 七、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英才奖学金评定办法 ................... 58

附件7.1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奖学金申请表 .................... 59

II

第一部分 研究生培养

一、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简介 (一)组织机构

1、咨询委员会

电科院设立咨询委员会,负责电科院在战略层次上的决策咨询,主要负责对电科院发展战略、科研方向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咨询委员会成员由国内不同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 2、技术专家委员会

电科院设立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策划拟定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申报和技术方案评审,推动校内外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以及电科院科研项目检查和指导、人才培养及质量把关。技术专家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 3、运营部

运营部是电科院的行政部门,负责全院经济运行工作,包括人才培养、学生管理、科研生产项目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市场业务拓展、以及办公室工作等。 4、研究一部

研究一部是电科院围绕建设综合电子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事新技术研究、产品前期设计与开发的部门,主要承担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体系结构与技术、复杂电磁环境的表征与模拟相关基础与技术研究、综合电子系统半实物仿真系统研究、航空航天电子系统技术、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5、研究二部

研究二部是电科院围绕建设高密度封装器件四川省工程技术中心,从事新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开发及小批量订货生产的部门,主要承担系统集成设计、材料

1

与无源器件、SOC芯片设计与实现、微波毫米波电路模块、LTCC及相关工艺技术等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 6、研究三部

研究三部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科依托,以物联网应用技术及信息安全为研究主方向,同时承载软件测试相关服务及技术研究。物联网应用技术以《长城物联网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平台,研究RFID产品技术研发及物联网平台集成应用软件开发,重点针对RFID产品技术及示范应用,物联网安全信息产品研发。信息安全研究方向以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中心为依托平台,研究互联网、移动网、广电网、物联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7、宁波研究院

宁波研究院是电科院面向地方,加大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宁波研究院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优势和宁波地方产业经济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提高电子仪器设备国产化和先进性水平、实施信息化流程再造、拓展企业新项目和新技术来源,加快宁波产业集群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宁波电子信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以此为依托,辐射到浙江及整个长三角地区。 8、 宽带媒体研究所

宽带媒体研究所是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批准成立的校内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机构,挂靠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智能音视频处理技术和三维显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二)定位和使命

在电子科技大学“特色型、研究型、开放式”办学理念指引下,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承担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专职研究机构,肩负着人才培养、学科拓展、学科汇聚、科技体制创新、增加社会影响力等重要使命。电科院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专职研究机构,是学科汇聚的平台,主要承担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工程任务以及小批量生产订货任务。

电科院肩负着五项历史使命,即:

1、承担对国家目标实现、技术带动较大,具有鲜明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国家级重大重点任务;

2、承担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电子信息技术在行业应用的型号、产品研制

2

与工程项目及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订货任务;

3、肩负着培养硕士研究生和高水平工程人员的人才培养任务;

4、为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相关平台技术和总体技术,承担重大重点项目的技术总体工作;

5、发挥设备和人员优势,为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工艺、制造、技术标准等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是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电子科技大学专职研究机构的任务和使命,也是电科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发挥学科汇聚平台作用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电科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解决与工程的无缝连接,适应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电科院的研究生培养遵循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含职业技能教育)结合的方案,通过三年的培养,培养和造就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创造与创新能力、系统观察事物理解能力、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很好的社会沟通能力、宽广的学术和技术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理解研发与制造过程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对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能力培养、科研训练、外语、论文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

完成人才培养需要五个重要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电科院导师、副导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升导师、副导师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严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学术入前沿、技术做引领”,富有科学精神和培养人才所需的牺牲、奉献精神,具备培养人才的责任心。二是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让学生明白电科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明白研究方向、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如何接口。三是严格管理,按照学校和电科院有关规定,严格培养过程的管理,既包括导师、副导师,也包括研究生。四是营造研究生成才的环境和条件,既要创造培养的硬环境,包括仪器、设备、软件等,也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技术交流的途径,接收最新技术的渠道,发挥个人才华的各种保障条件。五是既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技术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精神、批判精神,同时也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商,让他们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学会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拼搏进取。

电科院是培养造就高水平、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良好平台,电科院愿为一切希

3

望成才的青年学子提供最好的环境、条件和机会,给予最好指导,让每一个进入电科院深造的学子们都能成就自我,放飞梦想! 三、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培养目标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以科学研究、研究开发和生产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科研、论文等各环 节,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础、丰富实践经验,了解科研、研发、生产过程,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探索能力,能很好开展团队合作与协同,能够胜任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及管理、教学等工作,立志服务社会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研究人员。 (二)研究生学业培养要求

在三年的时间内,通过在电科院的学习和工作,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深入科研和生产实践,培养具有服务社会、成就自我的意识,并达到以下要求。

1、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这些基础理论包 括但不仅限于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知识应有所了解。在所从事的科研、研发、生产任务中及论文工作中应有独创的贡献。

2、完成一个全过程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的实践,了解制造过程、关键工 艺,参与科研、开发和生产的全部的工作流程,并为所从事的研究、研发和生产项目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认真、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3、掌握学科领域所涉及的设计技术、主流系统平台、工具以及主要测试仪 器设备,能够独立开展理论计算、设计分析、设计验证等工作。

4、能够从文献、科研及开发和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科学问题,并对科 学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在论文过程中能独立或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5、能够与其他人员合作和配合,共同完成复杂问题解决,和同事之间能 够进行技术、学术交流,并为难题的解决出谋划策,具有团队精神和荣誉感,处理好同事之间关系;

6、能够对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撰写各类报告,参加各类学术、技术交流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具体要求见附录1;

7、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或各

4

类报告,并做一次以上外文口头报告。 (三)研究生能力培养要求

在以上要求之外,研究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创造与创新能力:具备对已有知识、技术的延伸和深化研究能力,具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能力,能够达到方法抉择的科学性,达到对知识和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富有批判精神,敢于和勇于提出新思维、新见解和新方案,具有挑战自我的信心和毅力。

2、系统观察事物能力:具备快速的对环境、对象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应变与适应性,能够解决自我在新环境下生存、发展问题,具备对事件发生发展的预测和判断能力,具有总结、提升的能力,具备严谨、求事求真的科学精神。

3、理解研发与制造过程:即完成与社会、工程无缝连接,解决与工程实际结合,感知现代制造业对自我的要求、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4、合作能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与上级和同事沟通的能力、遵守基本要求和规范的能力。

5、社会沟通能力:面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和信息交互的能力,独立处理工作范畴内的外部联系事务的能力。

6、宽广的视野: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学习,掌握本专业但不仅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 (四)研究生培养对导师、副导师的要求 1、基本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综合素质以达到高校教师的要求,为人师表,具有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富有献身精神。

(2)不断学习提高,持续提升业务水平,站在科学与技术的前沿,自身要做到“技术做引领,学术入前沿”。

(3)严格管理学生,按研究生管理制度和培养方案、计划实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不可放任自流。

(4)做好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问题。 2、导师副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要求

(1)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关键在于师生间的直接互动,师生间经常相互交谈

5

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导师来说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各种超乎自己经验之外的想法,也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科研、开发和生产过程传授学生科学与技术的深刻内容。

(2)导师与副导师应当以严格而诚实的态度传导并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兴致和灵感。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诚信、科学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学习技能,提升学生社会沟通能力。 3、正、副导师制及正、副导师职责

电科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行正导师和副导师共同培养的培养制度。由正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在正导师行政、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由副导师具体指导研究生。

(1) 正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参与研究生各阶段的论文、科研指导工作,负责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方向和论文工作计划的确定,对学术论文投稿和学位论文进行审核,对培养过程关键节点审核(答辩履行论文签名制度手续)。副导师是研究生日常管理的责任人,负责协助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生产过程培养,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落实,日常考核,具体科研、生产及论文工作指导。

(2)副导师应协助正导师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研究生各方面的表现,并协助运营部做好对研究生的阶段性考核。对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等方面有异常情况的学生,要及时向研究生辅导员通报情况。

(3)副导师应协助正导师依据本学科的培养方案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并定期检查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

(4)副导师应协助正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并定期检查。根据实际需要和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协助正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和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相关的论文工作计划。同时要处理好完成课题任务与研究生全面培养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5)副导师应协助正导师认真审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研究成果,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

(6)正、副导师共同就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对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要及时向学院反映并提出处理意见。

(7)副导师在协助正导师进行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按学校和电科院的相

6

关规定严格执行。

四、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已有的学科点 (一)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学科以研究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为主体,包含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的处理,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优势在于:雷达系统仿真、成像雷达信号处理、高速信号处理系统、智能信号处理。

(二)通信与信息系统

本学科点研究通信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并涉及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涉及信息传输与处理等各个环节,具有跨学科、宽口径、面广、实用等特点。本学科点特色在于导航与通信技术、新型高速总线控制技术、面向应用的特种通信系统。 (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本学科主要涉及电磁场理论与计算电磁学;天线与电磁散射;微波与毫米波理论与技术等。主要交叉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本学科的优势主要包括:微波理论、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天线理论与技术、超宽带电磁理论与系统。

(四)电子科学与技术

现代信息和电子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而电子信息材料的设计,验证和新的合成工艺又必须与器件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学科主要包括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磁性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材料与元器件及纳米信息材料与元器件等理论基础;信息材料器件制造工艺,电子材料、器件、工艺设计和仿真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分析及测试方法。包括:SIP技术涉及的材料技术、LTCC工艺和材料技术、薄膜材料与器件。

7

(五)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学科研究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实现。它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又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控制、计算机乃至电力、电子等诸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电路与系统学科理论逐步由经典向现代过渡,同时和信息与通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电子学等学科交叠,相互渗透,形成一系列的边缘、交叉学科。本学科优势包括:复杂系统理论与仿真、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一体化系统、面向对象的电子信息应用系统等。 (六)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本学科与传统的电子学、计算机、雷达、通信、光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等相互渗透,形成一系列交叉学科、前沿学科。主要研究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器件物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波集成技术、新型的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电子器件封装以及系统集成封装。它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支撑学科,主要包括亚微米、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的设计、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设计、专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设计、单片系统集成电路设计、数模混合单片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封装设计、新型半导体器件封装设计、新型半导体材料以及新型微电子器件研究等。

(七)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广泛惠及各行业领域,本学科点主要涉及网络攻击与安全技术和网络与嵌入式电子信息化技术以及智能交互网络音视频三个方向个方向。网络攻击与安全技术包括:网络攻防技战术理论体系,网络渗透与侦搜技术,恶意代码分析、检测与防护技术与理论,软件漏洞发掘、利用、防护技术与理论,可信计算技术与理论研究,互联网和内网监测与控制技术与理论,僵尸网络检测、反制技术与理论。网络与嵌入式电子信息化技术主要针对:GPS与北斗应用技术,RFID物联网中间件技术,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研发技术。智能交互网络音视频技术包括: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智能音视频技术和三维显示系统技术研究与实现等。

8

(八) 光学工程

我院的光学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光产生、光信息处理、光传输、光交换、光信息获取、光存储、以及光电图像显示等方面的理论、应用与技术问题,该学科在国防及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当今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学科之一。我院光学工程的特色研究方向是:①激光雷达与光电对抗,2)空间光通信,3)晶体与液晶光电子技术,4)光学与光子材料,5)图像处理与显示技术。我院在上述特色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前列。 (九)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本学科以工程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学科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等多学科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有力的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并在学科交叉和渗透中展现出突出的活力。本学科的研究范畴涵盖系统的建模、优化、控制算法、控制系统设计以及系统仿真等,特色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仿真技术及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研究生培养方向一览表

培养方向 依托部门 研究一部,宽带媒体所 涉及学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电路与系统 ? 信号与信息处理 2 综合电子系统半实物仿真系统 研究一部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电路与系统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研究一部、二 3 航空电子、空管系统与应用技术 部、三部、空管工程中心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电路与系统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 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体系结构 9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通信与信息系统 4 导航系统及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一部、二部 ? 电路与系统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信号与信息处理 5 研究一部、二部、三部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电路与系统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电子科学技术 ? 材料与工程 6 超宽带技术 研究二部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电路与系统 ? 电子科学技术 7 电子系统发射与接收技术 研究二部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电路与系统 ? 电子科学技术 8 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器件与天线技术 研究二部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电路与系统 ?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 电子科学技术 9 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 研究二部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电路与系统 ?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通信与信息系统 10 微系统设计及SIP封装 研究一部、二部 ? 电子科学技术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电路与系统 ?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11 高性能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研究二部 ? 电子科学与技术 泛在理论与网络及应用技术 10

? 材料与工程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通信与信息系统 12 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研究一部、二部,? 电子科学技术 宽带媒体所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电路与系统 ?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13 网络攻击与安全技术: 研究三部,宽带媒体所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信号与信息处理 14 研究三部,宽带媒体所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电路与系统 15 16 光电显示与光通信技术 网络音视频技术 宽带媒体所 研究一部,研究三? 光学工程 ? 信号与信息处理 网络与嵌入式电子信息化技术: 部,宽带媒体所 ? 计算机应用技术 (二)培养方案

1、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体系结构

综合电子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思路,将系统功能特性相近、任务关联密切的部分归纳为同一功能区,在同一功能区实现资源共享、互为余度以及动态的重构和容错。

? 研究方向:

(1) 综合电子系统开放式系统架构 (2) 新型多维复用总线和互联技术进行研究 ? 应选课程:

矩阵理论、随机过程及应用、数字通信理论、TCP/IP原理与体系结构、光纤通信、DSP算法实现技术与架构研究、网络体系与协议、嵌入式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等。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了解综合电子系统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专业基础,具备以下专业理论知识:雷达原理与系统、通信原理与系统、导航原理与

11

系统、系统理论、高速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技术等。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了解航空电子系统的体系结构,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熟练使用相关软硬件工具从事科研工作。了解掌握系统理论,掌握软件无线电技术各个环节,重点在于高速信号处理、控制和传输实现。 2、综合电子系统半实物仿真系统

复杂、密集的电磁环境下,传统电子系统的信息感知能力,如预警、探测、 跟踪、成像、识别和制导等功能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围绕复杂电磁环境,以雷达系统模拟为核心,开展相控阵技术、成像技术、雷达系统技术研究,形成全数字雷达仿真系统和半实物雷达模拟系统。通过对各种平台目标和环境特性的模拟,建立综合电子系统通用半实物仿真验证平台。

? 研究方向:

(1) 先进雷达成像技术 (2) 复杂电磁环境模拟 (3) 半实物仿真理论与实现 (4) 复杂系统验证技术 ? 应选课程:

了解雷达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复杂电磁环境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专业基础,具备以下专业理论知识:雷达系统与原理、相控阵雷达、雷达成像技术等。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了解雷达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复杂电磁环境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专业基础,具备以下专业理论知识:雷达系统与原理、相控阵雷达、雷达成像技术等。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掌握雷达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Matlab和C++等工具进行算法研究和软件开发,熟练使用DSP和FPGA进行硬件设计和开发,尤其是高速信号处理所涉及各类实际技能。 3、航空电子、空管系统与应用技术

航电系统的性能升级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目标信息,能对威胁目标进行定位、跟踪和精确打击,能实现自主导航飞行,能与友机共享信息资源。而航电系统的

12

性能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民用航空应用的很重要的方向,通过对分布的、多源的信息的分发、传输和综合利用,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决策支撑。

? 研究方向: (1) CNI一体化 (2) 机载电子系统集成 (3) 弹载星载电子系统集成 (4) 新型空管系统及应用技术 ? 应选课程:

矩阵理论、随机过程及应用、信号理论及应用、数字通信理论、电子系统仿真理论与技术、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DSP算法实现技术与架构研究、软件无线电技术等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了解航空电子系统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专业基础,具备以下专业理论知识:雷达系统与原理、导航原理、系统理论、软件无线电理论、空管系统等。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掌握航空电子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CNI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Matlab和C++等工具进行算法研究和软件开发,熟练使用DSP和FPGA进行硬件设计和开发,了解掌握软件无线电技术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技能,熟练使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对研制设备进行调试和验证等。 4、导航系统及应用技术研究

导航技术是在信息、通信等技术基础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导航技术是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卫星导航是新兴产业,也是多学科的综合,本方向研究基于卫星导航原理的导航信息接收、捕获、跟踪以及面向具体应用的导航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研究方向: (1) 组合导航技术 (2) 多模导航等关键技术 (3) 特种环境下卫星导航技术 (4) 导航系统信息融合

13

? 应选课程:

矩阵理论、随机过程及应用、数字通信理论、数字信号处理与方法实现、信号检测与估计、DSP算法实现技术与架构研究、信息论基础、自适应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技术、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等。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了解卫星导航系统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专业基础,具备以下专业理论知识:导航原理、卫星导航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理论、高速信号处理理论、信息传输与控制理论等。

? 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掌握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导航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熟练使用Matlab和C++等工具进行算法研究和软件开发,熟练使用DSP和FPGA进行硬件设计和开发,熟练使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对研制设备进行调试和验证等。

5、泛在理论及应用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在传感器、网络、信息、计算机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在军事、智能交通、数字农业、智能家居、公共与自然灾害监测以及物联网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具体应用需求,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突破移动传感网络路由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上述具体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问题,将传感器网络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实现。

? 研究方向:

(1)泛在感知、泛在网络与泛在智能 (2)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应用与工程技术 (3)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 (4)多传感器智能信息融合技术 (5)物联网技术 ? 应选课程:

图论及其应用、应用数学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软件开发技术、网络体系与协议、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算法设计与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等。

14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专业基础,具备以下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 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具备熟练的英文文献阅读与写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C/C++、Visual C++、Borland C++、.NET、NS-2、Matlab等程序设计语言与工具,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6、超宽带技术

超宽带技术是研究超宽带电磁波的产生、辐射、应用以及传播机理的专业,它是开发电磁波谱应用的新型领域,拓宽相对不足的电磁波谱资源的重要手段。它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超宽带通信、超宽带雷达和电磁脉冲武器。

本方向培养具备超宽带技术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超宽带电磁理论、超宽带雷达设计、超宽带关键器件研制等领域的科研工作

? 研究方向:

(1)电磁脉冲陈列扫描研究 (2)电磁脉冲测试技术研究 (3)超宽带接收技术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高等电磁理、导波场论、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近代天线理论、瞬变电磁场、超宽带电磁学及其应用、雷达技术与电子对抗系统导论。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本方向硕士应对超宽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并具备以下理论知识:高等电磁理论、微波工程基础、微波网络、毫米波工程、天线技术、微波集成电路、高频电路等。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外语水平:能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在会议上进行交流。

专业能力: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超宽带技术方面问题,利用相关专业知识从事超宽带脉冲阵列扫描技术、短脉冲光导开关技术、超宽带接收技术等方面研究。

开发工具和仪器设备:熟练运用HFSS、ADS、AutoCAD等EDA软件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仿真,熟练运用频率源、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仪等仪器对研制设备进

15

行调试与检验等

7、电子系统发射与接收技术

电子系统发射与接收技术是研究电子系统中信号的调制、解调、变频、放大、辐射、控制与接收的专业。它是包含电子系统的整个前端功能子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雷达、通信与电子对抗等。

? 研究方向: (1)接收机、发射机 (2)T/R组件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高等电磁理、导波场论、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近代天线理论、射频集成电路、现代频率综合技术、雷达与电子对抗系统导论、微波工程CAD、无线系统的微波与射频设计。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本方向硕士应对雷达发射与接收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并具备以下理论知识:高等电磁理论、微波工程基础、微波网络、毫米波工程、天线技术、微波集成电路、高频电路。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外语水平:能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在会议上进行交流。

专业能力: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雷达系统方面问题,利用相关专业知识从事雷达接收机、雷达发射机等方面研究,对微波和模拟电路都有深入了解。

开发工具和仪器设备:熟练运用HFSS、ADS、AutoCAD等EDA软件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仿真,熟练运用频率源、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仪等仪器对研制设备进行调试与检验等。

8、微波混合集成器件与天线技术

微波混合集成器件与天线技术是研究微波混合集成电路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专业。广义的微波包含了通常的射频、微波和毫米波等领域,它研究的领域包括微波混合集成电路模块、模块小型化研究、射频高效率高线性度功率放大器以及收发天线。

? 研究方向: (1)小型化天线 (2)小型化频率源

16

(3)高线性功率放大器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高等电磁理、导波场论、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近代天线理论、微波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路、现代频率综合技术、微波工程CAD、无线系统的微波与射频设计。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本方向硕士应对微波/毫米波电路及天线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并具备以下理论知识:高等电磁理论、微波工程基础、微波网络、微波工程基础、毫米波工程、天线技术、雷达原理。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外语水平:能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在会议上进行交流。

专业能力: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雷达系统方面问题,利用相关专业知识从事雷达接收机、雷达发射机等方面研究。

开发工具和仪器设备:熟练运用HFSS、ADS、AutoCAD等EDA软件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仿真,熟练运用频率源、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仪等仪器对研制设备进行调试与检验等。

9、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

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是研究将有源和无源器件集成在同一块半导体衬底上的微波集成电路,是实现现代电子设备小型化的关键手段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导弹制导系统等电子设备。

? 研究方向: (1) 功率放大器 (2) 低噪声放大器

(3) 移相器等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设计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高等电磁理、导波场论、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近代天线理论、微波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无线系统的微波与射频设计、近代微波网络理论及应用、微波工程CAD。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本方向硕士应对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并具备以下理论知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工程基础、毫

17

米波工程、微波毫米波电磁场理论、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设计、GaAs半导体工艺基础、成品率分析统计理论。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外语水平:能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在会议上进行交流。

专业能力:能运用相关理论和EDA设计工具完成相关MMIC的设计工作,并能够进行相关的版图设计和验证。

开发工具和仪器设备:熟练运用HFSS、ADS、AutoCAD等EDA软件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仿真,熟练运用频率源、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仪等仪器对研制设备进行调试与检验等。 10、微系统设计及SIP封装

微系统集成与SIP设计方向是电路与系统、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学科的交叠,形成一系列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向,是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主要研究微电子、光子、MEMS和微波射频器件、系统工程、系统封装等主要技术。本学科具有较强的导师队伍和学术团队,并依托省部级实验室的先进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测试技术平台,具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和科研环境,为培养微系统集成与SIP设计的高水平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 研究方向:

(1) LTCC滤波器、混频器、天线等无源器件设计 (2) LTCC无源器件工艺基础研究 (3) 基于LTCC技术的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4) 基板与腔体一体化封装研究 (5) 电气互连技术研究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基础课、微波集成电路、微波电子学、集成电子学、大规模集成技术、EMC测试技术、近代微波网络理论及应用、微波工程CAD。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本方向硕士应对雷达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并具备以下理论知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工程基础、微波毫米波电磁场理论、微电子封装技术、电路可靠性理论、系统热分析理论、电磁兼容设计理论。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8

外语水平:能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在会议上进行交流。

专业能力:掌握LTCC工艺流程,微波毫米波组装工艺。掌握查阅英文文献,跟踪国际SIP前沿先进技术的能力。

开发工具和仪器设备:熟练运用HFSS、ADS、AutoCAD、热分析软件Ansys、版图设计软件Candence等EDA软件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仿真,熟练运用频率源、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仪等仪器对研制设备进行调试与检验等。 11、高性能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钛酸锶钡(BST)薄膜因其优异的铁电性在微波调谐、存储、红外、集成电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改变钡、锶和钛和掺杂可改善其介电性能而拓展其应用领域。针对制约BST薄膜应用的瓶颈,我们通过工艺的改进及进行预晶化、二元交替掺杂等创造性研究,突破该瓶颈,使其性能大幅度提高,同时可望在铁电领域发现新的理论。

? 研究方向:

(1)二元交替掺杂BST薄膜制备及优化 (2)压控可调电容、移相器、谐振器设计与研究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课程、微波电子学、固体理论、薄膜材料与技术、材料物理学、微波工程基础、近代电介质理论、微波工程CAD。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微波毫米波电磁场理论,固态化学反应理论,高等固体物理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掌握材料设计、制备、表征及微波测量等基本方法,掌握整合新型材料的微波器件设计能力。 12、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具有信号处理、微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利用各种EDA工具进行电路设计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通信协议算法、物理层链路实现、信号处理等领域相关的SoC芯片架构算法的硬件架构与实现;抗辐射电路级加固算法与具体实现;基于标准单元(SC)和功能块(BB)的 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片上系统(SoC)设计方法;高速电路信号提取与完整性实现。相关设计覆盖定位导航、通用雷达算法实现、光纤通信协议芯片,具备从设计规划、算法/架构设计、验证、后端设计、流片工艺文件输出等

19

全流程设计能力。

? 研究方向:

(1) 处理器开发(PowerPC、ARM) (2) 协议算法研究与验证

(3) 抗辐照工艺库设计、顶层与低层仿真 (4) 抗辐照SRAM开发

(5) 高速SERDES设计与频率综合技术 (6) 高速数模/模数转换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基础课、ASIC设计、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大规模集成技术、VHDL语言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物理、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及实现。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电路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与系统设计、数字电路设计与实现、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原理、通信原理与技术、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基础、半导体器件物理、Verilog逻辑设计技术、FPGA原理与设计。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交流与沟通能力、外文阅读能力、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基本仪器使用和调试能力,如:逻辑分析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常用工具软件使用能力:DC、PT、SOC encounter、VCS、NCverilog、Spectre/Hspice、Virtusuo、Calibre、ModelSim、ISE/Quartus;系统级建模与仿真能力;硬件描述语言;逻辑芯片开发能力;版图设计能力;晶体管级电路搭建能力;基本PCB板设计能力。 13、网络攻击与安全技术

网络攻击与安全技术包括:网络攻防技战术理论体系,网络渗透与侦搜技术,恶意代码分析、检测与防护技术与理论,软件漏洞发掘、利用、防护技术与理论,可信计算技术与理论研究,互联网和内网监测与控制技术;僵尸网络检测、反制技术与理论。

? 研究方向:

(1) 网络攻防技战术理论体系研究 (2) 互联网渗透与侦搜技术研究

(3) 恶意代码分析、检测与防护技术与理论研究

20

(4) 软件漏洞发掘、利用、防护技术与理论研究 (5) 可信计算技术与理论研究

(6) 互联网和内网监测与控制技术与理论研究 (7) 僵尸网络检测、反制技术与理论研究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

基础课:组合数学或随机过程与排队论。

专业课程:嵌入式系统、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逆向工程、Linux环境高级编程、中间件技术、移动计算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网络体系与协议、信息对抗技术等。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算法语言。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编程语言及工具,操作系统API,程序功能与结构分析,程序设计、编写、编译与调试,程序功能与性能测试,分析、设计或测试文档编制,项目规划与管理,熟练使用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如Ethereal),网络仿真软件OPNET或NS-2。 14、网络与嵌入式电子信息化技术

网络与嵌入式电子信息化技术主要针对:GPS与北斗应用技术,RFID物联网中间件技术,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研发技术等。

? 研究方向:

(1) 无线音视频传输技术 (2) GPS与北斗应用技术 (3) RFID物联网中间件技术

(4) 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研发技术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

基础课:组合数学或随机过程与排队论。

专业课程:嵌入式系统、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逆向工程、Linux环境高级编程、中间件技术、移动计算技术、软件

21

开发技术、网络体系与协议、信息对抗技术等。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算法语言。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编程语言及工具,操作系统API,程序功能与结构分析,程序设计、编写、编译与调试,程序功能与性能测试,分析、设计或测试文档编制,项目规划与管理,熟练使用各种嵌入式处理器(单片机、PowerPC、ARM、DSP和FPGA)进行硬软件设计和开发,包括基本PCB板设计能力,基本仪器(逻辑分析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的使用和调试能力。 15、光电显示与光通信技术

我院光学工程从事覆盖光学工程学科的理论、技术及其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具体地,主要研究光的产生、传输、交换、光信息以及图像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显示等方向领域。

? 研究方向

(1) 激光与光电工程 (2) 集成光学与光通信 (3) 图像信息处理与显示工程 (4) 光子晶体与液晶光电子方向 (5) 新型光学与光子材料 ? 选修课程:

区别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选修以下课程:高等光学、激光物理、激光技术与应用、光波导理论与技术、光通信原理、光网络及其控制技术,光电子器件理论与技术、光电信息检测、光电材料基础、光电薄膜材料与技术、液晶光电子学、平板显示驱动技术。在上述基础上争取再选修两门硬件或软件相关课程。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掌握经典电磁场理论,应用光学与激光-光电子相关理论,信号与系统相关理论、激光原理、通信原理等。了解综合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特别要掌握光信息处理、光通信、光学与光子材料、液晶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具有本学院特色的理论。

22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了解光学工程的体系结构,掌握光学、光电子、图像显示领域中的系统设计、分析、表征、测试方法以及相关理论;区别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重点掌握光通信、相干光的波前控制、图像处理与平板显示、红外技术等专业方向的相关理论以及使用相应的软、硬件工具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工程和技术问题。 16、网络音视频技术

高速网络传输和数字视音频编码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音视频技术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本方向重点研究多种网络结构下视音频数据的传输技术,网络带宽自适应的分级编码技术以及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

? 研究方向

(1)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技术 (2)智能音视频处理技术

(3)多种网络结构下视音频数据的传输技术 (4)网络带宽自适应的分级编码技术 (5)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 应选课程 公共基础课

基础课:组合数学或随机过程及排队论。

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与协议、Linux高级环境编程、软件开发技术、图像处理及应用、数字视频技术、嵌入式系统、互联网程序设计等。

? 应掌握的基础理论

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视原理、高级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音视频压缩编码原理、模式识别、计算机图形学、集成电路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

?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具备熟练的英文文献阅读与写作能力。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及数字音视频压缩编码原理。能够熟练使用matlab、C/C++或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进行数字音视频算法研究、视频编解码器方面的软件开发及基本的软件测试的能力。 六、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是电科院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业及计划

23

都要依据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科研实践、素质等全方位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培养工作具体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研究生和导师通过研究计划明确各自的职责,明确培养方向以及培养能力要求。在三年中应按照此培养计划执行。

(一)培养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研一学生进校后,研究生与导师、副导师共同制定电科院研究生培养计划,如附件2所示。

1、研一学生报到后,导师、副导师应及时为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在入学当年12月底制定完毕,并交研培办存档。

2、导师、副导师需按培养计划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如有特殊情况,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培养计划。

3、学院和研究部门为培养计划中涉及的参观、培训、实验、实践、实习和交流讨论等公共环节的执行提供必要资源、配套条件和支持。 (二)培养计划的考评

1、运营部在各个阶段检查每个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情况,并将此情况纳入部门及研究生导师、副导师考核;

2、运营部不定期抽查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将此情况纳入部门及研究生导师、副导师考核。 七、研究生毕业答辩 (一)具备申请资格

1、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和学位论文 2、满足培养手册中论文发表要求 3、经导师审核同意 4、已缴清学费 5、完成培养计划

(二)提交答辩申请及相关材料

1、答辩申请表; 2、学术活动登记表;

3、发表论文的杂志封面、目录、全文复印件或论文发表录用通知、全文复印件;

24

4、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公选课证明(三选一); 5、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6、学位论文初稿(电子版交导师审阅后形成定稿交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三)审核答辩申请

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核,受理合格的答辩申请。 (四)领取答辩资料袋

通过“第三项”的申请者到研究生培养办公室领取答辩资料袋并填写相关表格。

(五)学位论文形式审查

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安排老师按照《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的要求进行学位论文的形式审查,形成审查意见及修改意见。 (六)学位论文的查重率检测

研究生培养办公室按照学校《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率标准的通知》的要求进行查重,低于规定的查重率后,方可办理后续程序。 (七)硕士学位论文评阅

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聘请本学科或相近学科2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或以上的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时间2周,形成《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 (八)工作交接

1、需要完成项目和论文工作交接,并签字确认后方可获得答辩资格; 2、如毕业生未参加我院科研项目的,其工作交接的确认可由导师签字认可,如参加我院科研项目的,其工作交接确认须由项目总师或副导师签字认可。 (九)硕士学位论文评阅通过后,根据评阅意见修改后,再次查重。

(十)交学位分委会主席确认并签字认可,才能参加由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

25

延期答辩 两个否

完善答辩资格材料 材料齐备 Y 提交答辩申请 N 资格审核通过 Y 论文形式审查 N 延期答辩 论文修改 15%~20% 一次查重通过 一个否 N Y 论文修改 增加送审 Y N >20% 评阅通过 N 二次查重通过 Y N 院长确认 Y 工作交接完成 答辩 图1 毕业答辩流程图

27

八、研究生培养的预警及退出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研究生,应予学业警告

1、第一年达不到完成学分的80%,或第二年不能完成所有课程学习,由导师、副导师或研究部给予学业警告。

2、开题答辩未能通过,由导师、副导师或研究部给予学业警告。 3、中期考核成绩一般,由导师、副导师或研究部给予学业警告。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研究生,应予延期毕业

1、身体有病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学习,本人提出书面申请,院学位分委会讨论决定。

2、两次开题答辩仍不能通过,由导师提出申请,院学位分委会讨论决定。 3、中期考核未能通过,由导师提出申请,院学位分委会讨论决定。 4、论文答辩未能通过,院学位分委会讨论决定。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研究生,应予退学

1、在学习和论文工作中,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者。 2、在最长学习年限内未能完成学业者,视为自动退学。 3、休学期满不能按期复学者。

4、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或院内规定的教学或科研活动者。 5、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者。

28

附件1 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做出创新性成果,提高其学术写作水平,对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并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名义发表反映本人学位论文工作的学术论文,作出如下要求:

一、学术型研究生 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一级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1 篇;

2. 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1篇;

3.在A 类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被检索论文1篇,或者B类国际学术会议的被检索获奖论文1篇;

注1: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奖(本人有证书)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并以电子科技大学名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可视为发表SCI期刊论文1篇。 二、应用型研究生 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1篇; 2. 在B类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被检索论文1篇;

注2:获得省部级鉴定证书,排名前三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并以电子科技大学名义申请发明专利获得受理(有受理号),可视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

规定发表的论文不包括发表在增刊上的文章。录用论文须提交相关的版面费付款证明。

本要求自2012年9月起开始执行;2012年以前入学的研究生,也可按照以前的标准执行。

29

附件2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姓名 专业 联系方式 研究方向 学号 导师 副导师 签字: 签字: 完成情况 课程成绩,课程学分等 课程学习 计划 (立足完整的培养计划, 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注意跨学科课程选修课程 的学习,尤其是与培养方向有关的课 程的学习。) 补充本科课程 学位课程

文献阅读 完成情况 30

专 外文文献 业 其中翻译 文 中文文献 献 专著 阅 读 与 基 本 技 能 计 1 划 常规(文献阅读仪器2 注重中英文使用 3 结合,基本技能涵盖专业基本1 基本软件使工具2 使用 用等。) 3 1 基本软件2 使用 3

专题综述 基本技能培训 文献阅读篇数、阅读报告等 完成情况 文献综述报告 完成情况 目标 方向 步骤 训练内容 31

科 研 训 练 计 划 (科研训练目标、方向、步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研发流程训练 项目策划和申请书撰写 技术路线的制定 外协合作的选取和洽谈 工艺和制造过程训练 设计训练 (① 设计方案制定 (2) 设计实现 (4) 设计的验证 试验与调试训练 文档撰写训练 质量与可靠性训练 标准化训练 项目管理训练 科研协同训练 学术训练 能力内容 文字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训练途径与方案 完成情况 (3) 设计的更改和调整 由运营部项目管理办负责 14 科学素养与工程素养训练 能 力 培 养 培养途径与方案 完成情况 32

计 划 (结合学生能力、爱好、特点,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团队协作能力 外语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 动手能力 文献检索能力 设计实现与工艺能力 领导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创新能力 能力内容 服务社会 学术交流 独立工作 集体活动 技术交流 论文发表 专利申请 创新活动 发表论文信息 申请专利信息 参加创新比赛、活动及成绩 实 践 计 划 3 4 5 6 7 8 注:导师和副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完成相应的培养过程,并定期总结,答辩前,研究生应提交培养计划及完成情况

33

第二部分 研究生管理

一、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适应能力强的高层次工学类研究人才,依据《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手册》及《研究生规范化管理手册》,同时结合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电科院)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按照国家招生政策和规定,录取到电科院接受学历教育的统招研究生。

第三条 本管理制度由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解释。

第四条 本管理制度自2012年9月1日起实施,原电科院研究生相关制度废止。

二、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规定

第一条 电科院是科研生产专职机构,通过科研生产实践培养高水平人才是其使命和特色,电科院在册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科研、生产项目和平台建设。

第二条 每年3月确定研究生的论文方向和参与的科研生产任务,根据个人情况,在当年7月前进入科研生产项目。对学有余力的研究生,鼓励尽早进入科研生产项目。

第三条 研究生进入科研生产项目前必须接受安全、保密、质量和项目管理的知识培训,并和学校签订《研究生实验室工作安全责任书》。

第三条 研究生在参与项目后应严格遵守电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四条 研究生须积极参加电科院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相关技术培训。 第五条 研究生对涉密课题负有保密责任,并与电科院签署相关保密协议。 第六条 研究生不得侵犯电科院的知识产权。研究生在电科院学习期间所产生的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鉴定的成果,以及申请和授权的专利等,作者单位应署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归电科院所有。

第七条 研究生进入科研生产项目后,电科院即按员工进行管理,应按电科院的要求,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思想状况,接受电科院的考核。每两周必须向导师、副导师汇报研究工作进展和论文进展,接受导师、副导师指导。

第八条 研究生在实习阶段,因违反操作流程、步骤而导致实验仪器的损坏,

34

视情节轻重,给与批评、罚款等处罚,直至勒令其退出实验室。

第九条 研究生毕业或因其他原因要离开项目,应提交工作总结报告,在取得正、副导师的同意,在经部门和院领导批准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电科院在册研究生参与科研生产项目,必须加强科研素养和科研道德建设,养成认真笔记的习惯,严禁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严禁在科研生产中伪造数据、更改结果,严禁报告和总结与实际不符。 三、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助研助学金资助办法

为贯彻执行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精神,充分调动电科院研究生科研和学习积极性,特制定电科院研究生助研助学金资助办法。 (一)电科院助研助学金资助对象

电科院统招研究生(学术型和应用型,限制在三年正常学习期间)。 (二)助研助学金资助办法

1、资助等级由导师、副导师确定。导师和副导师可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表现、工作业绩和具体工作量按季度调整。参考标准见表1。

表1:资助等级考核标准 资助等级 助研助学要求 1 开展课程学习,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应培养环节 2 指导下完成项目中简单工作、辅助主研人员完成项目工作 3 独立完成简单工作 4 参与项目工作,负责单元技术实现 5 参与重点项目,负责较复杂技术实现 6 独立承担一般项目或者简单产品开发。 2、结合电科院员工考核时间,研究生当月助研助学金的考核时间为上月15日至当月15日(例如:3月助研助学金的考核时间为2月15日至3月15日)。

35

3、研一研究生如在研一结束后未能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学业,暂缓资助或减少资助金额。

4、研究生发生责任事故按《电科院责任事故处理办法》处理,受严重警告以上处分者,取消其助研助学金资助。 (三)助研助学金发放流程

导师、副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表现、工作业绩和具体工作量按季度调整资助标准,由部门主任审核后,报主管院领导签字批准。 (四)其它

1、 研究生达不到培养计划要求,不能按时毕业,不再享受助研助学金资助。 2、联合培养研究生自进入联合培养单位开始由联合培养单位发放其劳务酬金,不再享受电科院助研助学金资助。

四、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论文资助管理办法

为培养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高素质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制度环境,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特对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及参加高水平会议(具体资助范围见附件4.2)进行资助。 (一)资助原则

1、对电科院研究生发表高水平期刊及会议论文进行发表资助 2、对电科院研究生参加高水平会议并做口头报告进行参会资助。 3、原则上每人限资助一篇B类会议论文。 (二)受资助的论文条件

1、满足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定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规定》(附件4.1)。

2、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研究生,第一作者单位必须署“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应英文为“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UESTC”。

3、在论文投稿前,需将论文交指导教师、导师审查,并填写《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审查表》。对于未经审查,擅自投稿的研究生,电科院不予报销。

4、在论文投稿前到运营部进行查重,查重率不得高于30%。 5、发表的论文不得涉及国家秘密、电科院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6、受资助发表的论文及电子稿交回电科院一份,作者同意将该论文收入电科院论文集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展示。 (三)资助金额

36

1、资助金额由主管院领导审定。

2、资助范围包括论文版面费、会议注册费、会议差旅费。 (四)流程

1、发表论文前,交《电子科大研究生发表论文审查表》至运营部,由运营部查重合格后方可投稿。

2、论文录取后,填写“研究生发表论文资助申请表”(见附件4.3,一式两份),交论文指导教师、导师、部门领导审批。

3、将申请表、论文录用通知(复印件)、论文定稿后电子文档交运营部备案。 4、运营部交主管领导审核后,一份留运营部存档,一份返还研究生。 5、研究生凭通过审批的“研究生发表论文资助申请表”与论文正规票据到财务老师处报销。

(五)本办法自2012年9月1日起实施。

附件4.1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规定

为培养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高素质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特制定我校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定。 一、研究生应遵循的学术道德规范

1、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忍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精神和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2、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引用他人成果、数据等,均应明确列出参考文献的作者、名称、出版机构、年份、页码等。

3、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利,摆正个人与集体、学生与导师等关系,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科研环境,论文、成果等排名应反映作者和他人对论文、成果等的贡献。

二、研究生必须杜绝的不道德学术行为

1、侵占、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2、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和学习成绩,考试作弊及其它形式的弄虚作假; 3、请人代写文章或代他人写文章,伪造发表文章接收函等; 4、以不正当手段影响研究成果鉴定、论文评阅和答辩等;

5、在未参与工作的学术论文、专著、书籍和研究成果中署名,或未经他人允许,署上他人的名字,一稿多投等;

3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y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