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更新时间:2024-04-08 07: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04-02-16

—对19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166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福建省农调队农经处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7年我省首次确定重点扶持1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来,农业龙头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逐步延伸,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准确、深入掌握我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我们在现有的100家省级龙头企业中抽选19家企业及其联结的166个农户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

一、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调查结果表明,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和农户联接,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龙头企业得到稳步发展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连成一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是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被调查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2002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7.23亿元,比2001年增长26.9%,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固定

资产1.4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在亿元以上的有6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6家。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2002年固定资产比2001年增加的企业有16家,占调查企业的84.2%。如光泽圣农实业公司经过多次大规模扩建,2003年固定资产原值已超过4亿元,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种苗生产、肉鸡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鸡业产业链,成为我国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肉鸡生产加工企业。目前,龙头企业仍保持快速扩张的良好发展态势,预计被调查企业2003年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32.82亿元,比2002年增长20.5%。

2、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拓展能力的提高,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被调查企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37.39亿元,比2001年增长17.0%,平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1.97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占调查企业的52.6%;5000万至1亿元的企业有5家,占26.3%;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4家,仅占21.1%。在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龙头企业经济效益与生产经营保持同步增长。被调查企业2002年实现净利润2.84亿元,比2001年增长22.5%。其中,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增长的有13家企业,占调查企业数的68.4%。龙头企业的社会贡献也在增加。2002年被调查企业上交税收比2001年增长7.5%,其中上交税收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2001年的12家增加到2002年的15家。

3、从业人员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不仅直接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而且还通过延伸产业链间接地为基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参与市场分工。被调查企业2002年从业人员为2.08万人,比2001年增长8.9%,平均每家企业从业人员1095人。如长富乳业集团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了牧草种植、奶牛饲养、乳品销售等行业的共同发展,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多人就业;光泽圣农公司不仅公司内就业人员达4000人,而且直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就业岗位近万个,为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1、每个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1.08万户。随着龙头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农户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被调查企业2002年带动农户总数为20.6万户,比2001年增长18.3%,每个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1.08万户,比2001年增加1635户。其中,带动农户在3000户以上的企业有14家,占73.7%,比2001年提高10.5百分点%。预计2003年调查的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22.12万户,每个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1.16万户,比2002年增长7.8%。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龙头企业经营的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如连城红心地瓜干集团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生产基地10万亩,带动农户27500户,带动13万农民从事地瓜干产业,形成了“十万农民种地瓜,两万农民搞加工,百家公司抓销售,四亿产值富半县”的发展格局。

2、龙头企业带动联结农户人均增收2016元。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稳定购销关系以及投资入股等形式,积极为基地农户拓宽增收渠道。据对166个与龙头企业进行利益联结农户

的调查, 2003年平均每人可从所联结的龙头企业中得到收入7606元,比上年增加2016元,增长36.1%。其中,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6221元,比上年增加1766元,增长39.6%;人均打工收入1211元,比上年增加217元,增长21.8%。调查还显示,与龙头企业联结已经成为基地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在调查的农户中,有66.9%的农户反映其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没有与龙头企业联结的农户。

(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

1、联结关系更加规范。随着各类中介组织的不断发展和“订单农业”的逐步推行,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也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多数企业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规范双方的利益关系。在调查的龙头企业中,有36.8%的龙头企业与全部联结农户签订合同,有42.1%的龙头企业与绝大部分联结农户签订合同。多数农户表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感到满意。在调查的农户中,有92.2%的农户出于自愿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有93.9%的农户认为合同条款合理或基本合理;有81.3%的农户对企业履行合同情况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有89.2%的农户表示企业能按照合同条款全部兑现和大部分兑现;有76.5%的农户表示来年愿意继续与龙头企业合作。

2、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农业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地发挥组织和指导作用,在生产指导、产品销路和收入保障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受到了多数联结农户的认可。在调查的农户中,有88.6%的农户对龙头企业所提供各项服务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有70.5%的农户表示龙头企业为其生产提供了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供应及相应的技术培训服务;有26.5%的农户表示龙头企业为其发放生产扶持资金;有91.0%的农户认为企业对其生产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

3、联结形式更加多样。部分龙头企业在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的同时,还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如晋江福源食品公司实行“3个80%”,即当地农户的股金占80%,企业用工80%来自当地农民,当地农户收入80%来自该企业群体。光泽圣农公司与3200多户共同开发土地4000亩,兴建肉鸡、生猪和甲鱼养殖基地40个,农户以土地折资入股,成为养殖基地劳务股东,年终固定分红。

二、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在调查的19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收益等方面差异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从固定资产看,最多企业的达8.7亿元,而最少的仅有430万元,两者相差200多倍;从销售收入看,最多的达8.3亿元,而最少的仅有400万元,也相差200多倍。

2、年度之间发展不稳定。同一企业在不同年份之间,经营波动大,稳定性较差,有的企业在发展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不仅没有得到相应发展,而且在发展中逐渐萎缩,个别的甚至被其它企业合并或被市场所淘汰。如柘荣群英太子参公司,目前已不复存在。

3、企业带动农户作用不够显著。从调查的龙头企业看,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仍偏弱,带动农户规模不够、作用不强,每个调查企业平均带动农户数仅1.08万户,其中带动农户数在3千户以下的仍占26.3%,这与目前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7.6万户相比,差距很大。调查中还发现,有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较大,但生产原料

和基地建在省外,对当地农民的直接带动作用不大。如福建紫山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蘑菇罐头出口企业,但其70%的生产原料却来自山东、江苏、湖北等省。福州百洋食品公司的生产原料主要从浙江、广东等省采购,而在省内却没有相对固定的原料采购对象。

(二)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发展资金短缺。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资金不足是目前影响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也是企业期待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和帮助解决的问题。如长期因资金问题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则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难以形成,最终将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2、专业人才缺乏。多数调查企业反映,目前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及管理人才,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营销人员,并且企业难以留住人才,时常发生优秀人才外流现象,导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新技术应用滞后,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影响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优惠政策难到位。在被调查的企业中,52.6%的企业表示有享受过优惠政策,有31.6%的企业反映只是偶尔享受过优惠政策;有15.8%的企业没有享受过优惠政策。如光泽圣农公司虽属于农业企业,但自开业以来从未享受过农业生产用电待遇,公司肉鸡和种鸡饲养及肉鸡屠宰用电一直按非农业用电计价,近三年来,每度电按0.56元计价,比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分别高出0.13元和0.3元。部分企业还反映,有一些税费负担明显高于外省,企业竞争力受到削弱。

4、农户履约不稳定。在被调查企业中,有78.9%的企业生产原料主要来自于生产基地的农户。但受农户素质不高、履约意识不强等

因素影响,仍有31.6%的企业反映,合同农户未能完全按照合同规定向企业交售产品,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产品质量和销路。

5、融资成本高。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由于受信用和担保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向金融部门贷款较难,且有些地方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太大,增加了企业负担。

6、外部环境不够理想。在被调查的龙头企业中,认为目前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只有8家企业,占42.1%;认为一般或不好的有11家,占57.9%。

三、当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所思所想 (一)农户对龙头企业有“四盼”

据对与19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联结的166个农户的调查表明,目前农户对龙头企业主要有“四盼”:

一盼提高资金扶持力度。有55.4%的农户希望龙头企业先向银行担保,银行再根据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向农户发放贷款,为农户提供产前启动资金和农户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二盼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有41.0%的农户要求企业多提供及时准确的种养信息,多举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做好新品种的生产示范和指导工作,防止因化肥、农药施用不当等造成的损失。

三盼合同条款进一步规范。有35.5%的农户要求企业不要轻易变更合同条款,不要随意拖欠货款,应建立平等利益主体关系,进一步明确合同双方的权、责、利关系,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沾”。

四盼扩大订单数量。有28.3%的农户企盼能扩大订单数量,帮助农民开拓市场,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二)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有“六盼”

据调查表明:目前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有以下“六盼”: 一盼真诚服务。他们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能急企业所急,提高办事效率,真诚为龙头企业开展审批、税收、征地、贷款、办证、用电等优质服务,兑现承诺、并简化手续,保证已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能不折不扣地及时足额到位,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二盼公平竞争。他们希望本着“谁投资谁回收、谁建基地谁受益”的原则,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生产季节,定期召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及购销大户协调会,明确原料收购范围和指导价格,避免互相拆台、低价抢购、无序竞争,确保企业按规范、有序运作。

三盼农户提高诚信。他们希望农户能够严格按照合同或协议的规定进行生产,并按时、按质、按量地向企业交售产品,避免产、供、销脱节。

四盼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尤其是茶叶、蔬菜等食品加工企业要求强烈,急盼各级各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宣传力度,呼吁茶农、菜农、果农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无公害生产意识,坚决杜绝使用剧毒、高残的禁用农药,以确保企业做大做强、农民稳步增收、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五盼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他们认为,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融资政策,尽快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明确界定政府投资与政策扶持的范围,避免企业间不平等竞争;政府可以采取由财政出资给予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发挥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贷款的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承担的农业建设项目,鼓励龙头企业发挥比较优

势,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出口;对信誉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用于对外出具投标、履约和预定金保函;通过向主导产业贷款倾斜,调整贷款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逐步把贷款运用到高产、优质、高效的龙头企业上来。

六盼开辟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面对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施以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的现实,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检疫检验标准;缩短检疫检验、通关等出口运销环节所需的时间,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对农产品实行无偿检疫检验。

四、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靠资本运作手段壮大龙头企业。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

企业,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以资产为纽带,实施联合兼并,进行低成本扩张,把一些濒临破产倒闭或规模过小的农产品加工业或兼并或重组,盘活闲臵资产,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增强自身实力。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各种联合或股权臵换,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也要努力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有序管理企业,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靠利益联结机制密切企业与农户关系。要按照“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不断完善现有合同契约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

返还等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入股龙头企业,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三)靠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开发

高、新、精产品,提升名、特、优产品档次,全面提高产品科技产量。要特别注重对人才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如用高薪等措施大力引进企业急需的人才,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用活企业科技人才,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培训体系等,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效益。

(四)靠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水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既

是价格竞争,更是质量与安全的竞争。企业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从容应对加入WTO后带来的种种挑战。龙头企业是标准化生产的主体,必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要把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标准摆上更突出位臵,加强对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测,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标准认证工作,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要求生产农产品,努力获得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资格,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五)靠现代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要扩大市场

视野、更新营销观念,真正树立起市场观念、用户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风险观念和效益观念,了解当前流行的文化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和特许营销等先进营销模式,并结合企业自

身实际加以运用。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把分析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根据储运、保鲜、当地消费习惯、市场特点以及产品的市场空间和流向,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和目标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六)靠良好环境扶持龙头企业。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通过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如及时提供信息、技术、金融和产品销售等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通过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通过推进信用文化和机制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措施,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情形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在龙头企业和银行之间牵线搭桥,变“贷款难”、“放贷难”为“双赢”。通过政府营造好环境,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陈锡文:金融危机给我国农业带来哪些影响?

2009年09月04日 11:55人民网-新农村频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

有评论0条

人民网北京9月4日电 今天上午,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有关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时,陈锡文有如下观点:

[北京电视台记者]:有两个问题请问陈主任,第一,请您介绍一下金融危机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陈锡文]: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农村当然也有很明显的影响,我想直接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影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从总体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农产品的进出口增长速度和去年相比有所下降,这和外需有所减少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直接影响。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农产品进出口比重在整个农业经济中不是很高。所以即使受些影响,不至于太大,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的影响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沿海发达地区为主的一些以外向型为主的企业订单受到影响,出口受到影响,用工有所减少,所以影响到了农民的外出务工。今年2月份我在这里也是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过,春节之前,大概直接受金融危机影响,回到农村农民大概有2000万多人,那个数字直接反映着金融危机对农民的影响。

[陈锡文]:这半年多来,通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现在的状况比当初预计的要好,到目前为止,6月底有关部门的统计,外出务工农民数量已经回到1.5亿多人,所以中国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我们国家范围大、市场大,回旋余地也大,通过努力还是能缓解这一矛盾的。但是由于发生金融危机,所以我们为了应对危机,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调整来应对危机,所以客观上在宏观政策调整之后也有对农村发展有利的方面。比如大家都了解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对农民给予适当的补贴,扩大了农村市场。比如国家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的一些基础设施也得到了相应改善。所以我觉得,把“危”转成“机”从农村来看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农村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继续保持着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

?

中国的农业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产品营销的初级水平,所以很多产品只是停留在低价血拼的阶段。原材料的价格下跌似乎给他们带来了福音,但是由于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被根本改变,因此,缺乏品牌和产业链综合经营能力的中国农业企业只能以更加便宜的价格出售终端产品。据了解,中国现在很多农业行业已经出现了行业危机,如淀粉行业,由于出口量比同期减少了1/3,淀粉糖的价格跌破成本价,企业赔本都卖不出去的现象已经出现。

华兴资本的副总裁崔春光对《大生》记者表达了投资界对投资农业的另一种心理担忧:“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投资机构对农业的投资已经非常谨慎,因为即使是‘三鹿’这样的品牌企业也可能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一夜之间轰然倒下,投资也就全部打了水漂。中国产品由于监管不够,不知道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因此投资需要更为谨慎。”他表示,目前的行情是投资公司对农业公司的估值已经在大大减少。至于具体的评估标准,他说,行业不同,估值也不同。对于记者提出的10倍市盈率的说法,崔说:“现在远远到不了那么高。”

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有20.15万家,其中龙头企业8.15万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852家。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受到冲击,国外需求急剧萎缩,订单大幅减少,而国内农产品价格又出现下行,需求不振。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遇到的突出困难,龙头企业迎难而上、积极应对。 由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措施比较及时,去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总体规模和效益增长速度虽然比2007年明显放缓,但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中部地区和粮食、畜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出现的部分农产品卖难、农民就业增收困难的情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积极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千方百计保订单、保收购,主动承担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去年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值达到1.56万亿元,为保障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去年底一些农民工返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发出了携手农民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积极倡议,倡议龙头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秉承农业产业化的宗旨和本质,努力做到不裁员、不降薪,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大型龙头企业提高产能、增加用工的幅度比较大。

为减缓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户的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加强了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强化了为农民服务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减缓了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对农户的冲击,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保障农民收入,通过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利润返还、入股分红等方式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尽管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但中央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和要素成本价格下降,也为龙头企业化解危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陈晓华强调,下一步要落实好已有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措施,确保已有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发挥作用。 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规范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建立健全原料基地标准化生产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大研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王雷指出,国内目前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完整,关键问题是在这种产业体系下如何把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但现在缺乏整合的制度性结构,这种整合要依靠政策调整才能够实现。此外,王雷表示,国内籽种产业竞争主体没有形成,导致竞争能力不强。美国有600多家种业企业,印度大概300多家,中国有7,000多家,资源丰富,而且科研也达到一定水平,但竞争主体不够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yp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