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更新时间:2023-09-30 18: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摘 要??????????????6页 关键词??????????????6页 绪 言??????????????7页 正 文??????????????7页

一、用朴实的手法表现真挚的情感 二、用淡雅的笔墨表现清新的诗意 三、以精巧的笔触展示独特的构思 四、化平实为神奇的绮丽语言 结 论??????????????11页参考文献?????????????11页

1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内容提要】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有情致,重文彩,至情至美,具有真挚质

朴,委婉缜密的风格。他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大师。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致、诗意、构思、语言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情致美;在诗意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体现出浓浓的诗意美;在构思上,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注重“文眼”的安设;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读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一种美感、一种启迪、一种善意、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它能为读者创造一种极为动人,极为和谐的氛围和情调,使我们深受感染,引发共鸣。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 情致 诗意 构思 语言

2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绪 言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有情致,重文彩,至情至美,具有真挚质朴,委婉缜密的风格。他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致、诗意、构思、语言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审美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美学特色。读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一种美感、一种启迪、一种善意、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它能为读者创造一种极为动人,极为和谐的氛围和情调,使我们深受感染,引发共鸣。

一、用朴实的手法表现真挚的情感

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他的攻文在体现出巨大艺术魅力的同时,以蕴涵醇正、浓郁的感情而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辉。特别是他前期的散文,更以那叙事的真切,感情的真挚打动读者心扉,产生共鸣,体现出浓郁的情致。

(一)在叙事中抒发真挚情感

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抒情散文,用清淡的语言、平易的叙述,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例如朱自清早期的散文《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二)在抒情和描写中抒发真挚情感

朱自清善于把写景与抒情融会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 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荷塘月色》是突出的一篇,其中写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写树色“像一团烟雾”,“树缝里漏出一两点灯光”,是“瞌睡人的眼”,各种景色活化出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与开篇的“颇不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白色恐怖下,祖国上下的恐慌局面。作者渴望求得“独处的妙处”,以摆脱现实的烦扰,追求刹那的宁静以求超脱。如此呼之欲出的描写,在朱自清散文中比比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会贯通,可谓美不胜收。

(三)在抒情与议论中表达民族气节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理入情”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柳杂说中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早期散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旅行杂记》、《海行杂记》中都有体现,但突出体现却在其后期散文中在国统区反压迫、争

3

民主的革命运动中,朱自清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克服了超阶级的观点,获得了群众意识,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 ”,创作基调明显变亮。这时期朱自清的散文已由抒情转向说理。比如《论诚意》、《论青年》、《论气节》、《论吃饭》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彩烨烨。其思想特点是积极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论吃饭》充分肯定农民“吃大户”的正义举动,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文章说古而论今,字里行间充满了鲜明的政治色彩。《论气节》一文更是作者的坦诚自白,晚年在对待“美援和美国面粉”上,在拒绝宣言上签名,表现了民族的气节。

二、用淡雅的笔墨表现清新的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文中有画,而且画中有诗。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确实如此,朱自清散文的美,不仅在于形象地描绘出风物人情,而且在于有诗味。

(一)朱自清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诗意美

《荷塘月色》宛如一幅色调朦胧的水墨风景。《荷塘月色》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之所以使人百读不厌,就在于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去描画荷塘和月色。他不是如常人一般把月下荷塘笼而统之地去看,而是把一个对象拆成两个组成部分去看,作者先观察和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在这幅画里,月色是背景,荷塘是主景。他写了荷塘的种种芳姿,风送荷香的醉人,以及风戏荷叶的标致。然后作家又观察和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在这幅画里,荷塘转化为背景,月色转化为主景了。他写了如轻纱一般的月色,写了月光中投射在荷塘上的树影。荷塘是月色映照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组成了和谐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浮起的雾,不同于一般白色的雾,因它是在绿叶衬托和淡月映照下显现的,所以是“青雾”。雾中月下观看荷叶荷花,既洁白柔和,又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就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先生笔下的荷塘幽美恬静,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他正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寄托于荷塘月色之中,创造出一种宁静、清幽而又诗情荡漾的意境,达到了物我和谐的统一。

(二)朱自清的散文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美

《春》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真是“一切景物皆情语”。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在朱自清散文里,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比比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手丹青。

三、以精巧的笔触展示独特的构思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

4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优美的散文讲究构思,而优秀的艺术构思,贵在“文眼”。 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都不长,但是其构思却颇具匠心,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文眼”的安设上。朱自清安设作品的“眼”,能够与抒情基调揉合统一起来,因而更具感染力。《绿》的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2.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横向散板式、纵向叙事式和自由发散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朱自清散文结构严密,行文曲折多变,又浑然一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骼,因此结构对于文章是否完整有重要作用。没有坚实匀称的骨骼,文章便立不起来,朱自清的散文正是自觉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他善于把纷纭的事物组织、剪裁得单纯、分明,而使每篇的布局都十分完整和谐,围绕文章中心,对材料能放能收,形散而神不散,显得随意而又巧妙自然。

《荷塘月色》便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既揭全文之旨,又设计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一路行去”,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尽情享用这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神异”美,又细腻地展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各种对立统一的艺术手法来营构他的作品,处置各种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以造成意境的跌宕和层次的波澜。这也是其散文结构的一大显著特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秦淮河的“六朝金粉”的遗留“艳迹”——歌妓卖唱,与作者恪守的“道德律”的矛盾,作为结构的“主峰”。 又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作者先写其“美”,后揭其“丑”,写“美”是为了揭“丑”,欲擒故纵,使文章顿生波澜,奇峰突起。恰如运用了书法中的“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上先下”的“逆笔法”,产生了对照鲜明、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荷塘月色》中的

5

动与静,《冬天》中的陪衬与反衬,《背影》中的繁简与浓淡等等,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在谨严的整体中腾挪跌宕和参差变化,形成了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结构格局。

四、化平实为神奇的绮丽语言

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美文”。他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所显示出的作者极深的语言造诣,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特色,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要谈朱自清的散文美就不能不提到他散文超乎寻常的语言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平实,清新自然,具有朴素美。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诗人艾青比喻说:“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小说和诗都推崇朴素,散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宛如素面朝天的美丽少女,语言的朴素使散文自然纯朴,这种朴素是朴素与优美的和谐,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而语言的朴素离不开感情的真与美,离不开作家的精心推敲。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惊人的警句、解颐的妙语、精彩的比喻,总是掩藏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了惊人的优美。如《春》中写到: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段文字,看上去好象随意点播,平易自然,不加修饰,实际上,只要你留心细读,便可发现作家的艺术匠心。雨“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象细丝”都是口语,比喻很朴素,不仅把春雨的各种特点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而且把“密密”“斜织”具体化了。这分明就是标准的春雨;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人眼。“绿”和“青”是春天的颜色,“亮”和“逼”字虽是平常的字眼,但用在这里却非常传神,将一个春意盎然的春天展现在读者面前。夜晚雨太小,看不清,作家于是借“光”来写雨。但“灯光”是“一点点”的,可见是散落在远处;是“黄晕的”,不明亮,可是这雨是下的稠密,透过雨幕看到的。这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的,所以说是“一片安静而和平”的。不禁让读者想起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难道还用怀疑这不是春天吗?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运用朴素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春的彩画。再如《背影》中作家先后四次提到父亲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平淡真实的描写,将父亲的那种浓重的父爱和儿子那种拳拳之情溢于纸面,感人肺腑。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独具匠心,鬼斧神工,炉火纯青。

(一)汇聚如话家常般的言语,富有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二)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富有音韵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

6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三)运用各种修辞,富有装饰美

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结 论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具有情致美、诗意美、构思美、语言美。他的散文是通过缜密的艺术构思,创造自然和谐、诗画俱美的意境;通过叙事、描写、议论有侧重的交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对语言的艺术锤炼,创造文笔清新、句式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无论是早期的清秀隽永,中期的质朴腴厚,还是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鲍霁,现代百篇赏析略谈散文的写作[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冯锡玮,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付德岷,《散文艺术论》[M],重庆出版社,2006

[4]李复兴,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出版,2005 [7]黄曼君,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8]钱理群,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1998 [9]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M],北大出版社,2006

[10]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朱自清[M],华厦出版社,1997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y2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