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更新时间:2023-08-14 17:33: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一) ................................................................................................................................ 2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二) .............................................................................................................................. 18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三) .............................................................................................................................. 33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四) .............................................................................................................................. 47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五) .............................................................................................................................. 63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冲刺

密押题(一)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②答卷需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色笔等其他颜色笔答题,试题作废;

③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④考试结束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关键期

【答案】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2.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_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3. 校本管理

【答案】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校本管理强调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把中小学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等组织行为学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等)以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校本管理的首要特征就是学校在财政、人事、课程与教学三个方面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校本管理的另一个特征是共同决策,强调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有关的校本管理活动,包括经费使用、人员聘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等。

4. 陶冶教育法

【答案】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真诚的爱以及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②陶冶教育法是渐进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一经发生作用,成为心理定势稳定下来,就不易发生改变,而成为深刻而持久的人格特征。陶冶教育法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这种情境必须具体、生动、形象、直观,而且要强烈的吸引着学生。这种情境从表面看是“无求的”、“自发的”,而实际上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渐渐地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5. 教育的生产性

【答案】教育的生产性是教育的一种属性。它主要表现为: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人要成为生产力,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都需要通过教育。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改进生产工具和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是衡量劳动者质量的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工具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动。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这种变动并在现代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③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和发展要通过教育。教育不仅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担负着创造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

6. 体育

【答案】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教育。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又称体育运动,泛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属于社会文化教育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受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人的体能,增进人体适应能力,预防疾病,康复身心,健身、健美,延年益寿;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个人的生活,娱人娱己有重要作用;③可振奋民族精神,发展国际交往,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④对社会生产也有促进作用,与社会教育、军事、医疗卫生、宗教、体闲娱乐活动密切相关。

7. 教学机智

【答案】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此种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教

学机智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直觉性等特点。

8. 义务教育

【答案】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义务教育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特点包括:①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共同点;②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是指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③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是指接受义务教育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分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等。

9. 德育的发展原则

【答案】德育的发展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进展的原则。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力一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贯彻发展性原则的要求是: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二、简答题

10.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答案】(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11.简述我国现行学制如何进行变革?

【答案】(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有结束期提前、由高班到低班逐步普及和使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联系与结合起来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也显露出上

述趋势。应注意我国国情,我国学前教育学制不宜急于改动,发展也要量力而行。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这是我国教育取得的十分了不起的成绩。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等。要切实普及义务教育,就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为了适应青年的方向选择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义务教育后的学制应该多样化,即应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学生选择,这是一个层次。另外,应当扩大普通高中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的需要。而对没有考取高等学校的学生,则应给予或长或短的职业培训,以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向社会。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应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开放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开放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并以多种层次、多种类型构成合理化的结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却没有形成相应的多样化结构,单一化、趋同化倾向严重。因此,现阶段应该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一定的区分和梳理工作,如可将整个高等教育学制系统区分为普通本科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研究生教育系统、继续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等,进行类型和层次的细化研究。总体原则是促进“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使每个系统渠道畅通,给人的发展以更多的空间和选择。

1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案】(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①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②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③教育措施(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措施是指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2)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

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13.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力一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14.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答案】(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5.简述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

【答案】课外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渠道。教师在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时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1)布置作业的份量要适当,习题要精选,体现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同年级各学科每天课外作业量应有不同的时间限定:小学一年级一般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七、八、九年级不超过90分钟,高中参照初中时间略有增加。各学科教师要注意沟通协调。

(2)布置作业要适合学生实际,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作业难易程度以中等学生为基准,以基本题型和巩固基础知识训练为主,适当增加发展思维的训练题。对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设计符合他们实际的选做题。

(3)应适当布置创新性和实践性作业,如:社会实践、小调查、小论文、小实验等。

(4)对学生作业的书写应有明确要求:字体端正、美观,字迹清楚、整洁,书写规范;书写格式、步骤符合规范要求。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5)作业批改质量要高。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催交,及时批改,及时讲评。适当穿插当面批改,非毕业班坚持全批全改。应渗透心理教育,有适当的鼓励性评语或简笔画。杜绝不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或滥布置作业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发生。

(6)科学、合理、有效使用教辅资料。每学科原则上只用一套教辅资料,教师要精心设计、编辑组合试题,不全用现成套题。布置给学生的资料练习题,要按时检查、批改或订正,充分发挥教辅资料的作用。

16.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

【答案】现代教育评价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以下一些特点和趋势:

(1)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

现代教育评价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平等和民主的需要,以及终身教育的需要,目的在于全面地、最大可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帮助发现、选择和形成一切可能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形成一种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教育领域

当代教育评价已经突破课堂,扩展到教育的全领域。评价对象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成就,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校长的领导水平,还有学校的管理与办学水平、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科研成果等。

(3)在方法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人们现在非常重视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恰当地反映评价对象。在现代教育评价中,问卷调查、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更多地被结合起来使用。

(4)教育评价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是把他们看作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在许多评价中,自我评价都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5)教育评价将更加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出于对评价活动科学性、可靠性的思考,人们逐渐加强了对再评价的重视。国外研究者在近几十年提出了许多再评价的标准。再评价有利于各种评价方案和制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提高评价的质量水平和价值。

17.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案】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题的价值;

(2)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18.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

,强调对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间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有:

(1)注重整体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作品等)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另一方面,强调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2)突出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评价。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仅由指导教师来完成,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等。第二,评价标准灵活。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呈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注重学生的“自我参照”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标准,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三,评价方式多样。以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3)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过程,兼顾结果。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突出对学生活动体验和收获的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重视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19.简述班级组织及其结构。

【答案】(1)班级组织的定义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2)班级组织的结构

①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这是一种制度化的人际关系。每个班级组织都有工作目标,都要建立根据班级分工的组织机构。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

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它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明确的组织形态,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的。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组织结构也是一种角色结构。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等。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班主任和教师一方面要强化角色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和义务;同时还要善于转换角色,不以教育者自居,发扬教育民主,做到教学相长。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但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因此,班主任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正确健康的信息源,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广泛收集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④班级组织的规模

一般来说,班级组织的规模越大,教师就越会动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来维持班级秩序。而缺乏广泛感情交流基础的严格管理会显得生硬呆板,疏远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育的效果大大“缩水”。

三、论述题

20.联系实际,试分析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答案】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与高等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时进行的。一般而言,教学方法的改革,离不开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理论的深化和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从目前来看存在着一些共同趋势。下面从教学方法的功能、指导思想和结构特征三个方面的变化,来阐述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共同趋势:

(1)在教学方法的功能定位上,由教授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表明,通过高等学校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已经无法达到使学生成为某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可能就会被淘汰,应付不断变化的专业技术发展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主要由学生在毕业后自己获得。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中,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教会学生学习的问题。

(2)在教学力一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启发式与注入式并不是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即使是同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既有可能被列入启发式,也有可能被列为注入式。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接受知识和锻炼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积

极的兴奋状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立的、经常性的积极思考,一方面把新知识以较快的速度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向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为主

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日渐丰富和深入,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高等学校已经无法把学生希望学的、教师希望教的所有知识都通过讲授法来完成了。与此同时,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与敏感,促使他们越来越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手段获取他们希望得到的知识。因此,教会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研究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和任务。

(4)在高校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方法被运用到高校教学中

例如,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课程采用案例、课堂游戏等教学力式,避免死板的课本灌输式,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参与、自己思考,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就参与进去,边做边学,在实践中掌握实用的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发现一些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此外,现在的高校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得到很好的运用,在课堂上通过形象的音乐、电影等方式,使学生很直观地去了解一些信息,并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发表自己对于某个信息的观点,这些都是较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很重要。

21.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

,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业杰和维果斯基

,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

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

决”。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③中介者。教师是学

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4)建构主义课程观

,而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

应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一一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22.下文是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篇教育评论,请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此文的基本观点与主张。

(2)试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指出“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哪些与“变相的语文教学”这种现象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变相的语文教学(有删改)

有人说现在中学课程太多,五花八门,使学生应接不暇。我说现在中学课程并不多,除了英文,只有一门,便是国文。从中学往下,小学的课程似乎也不少;然而也只有一门,便是国语。从

中学往上,大学的课程真可谓五花八门了;然而除了英文以及第二外国语,也只有一门,便是国文。

一个小学上白然课。课本摊在书桌上,学生看到“常绿树是四季常绿的,落叶树是秋冬落叶的”这样的文句。教师讲解了,“常”是什么意思,“绿”是什么意思,“落”是什么意思,“四季”是什么意思,“秋冬”是什么意思,一一说明,不厌其详;然后贯穿起来说:“一年四季总是生着绿叶子的那种树,叫做常绿树;到了秋天或冬天落掉叶子的那种树,叫做落叶树。”的铃……的铃……下课了。

一个中学上劳作课,教师受了学生的敬礼,回转身去就写黑板,一面写,一面看手里的“脚本”。最先写上六个大字:“书架子的制造”。接着是个小标题:“书架子的材料”。随后便是木与竹都可以做书架子,从价值方面说,竹比木便宜,从效用方面说,木比竹坚实;以及什么木什么木都可以做书架子,哪一种木最好,可是价贵,哪一种木最差,可是便宜,诸如此类。写完了一段,再来个小标题:“书架子的制法”。随后便是书架子的大小,视需要而定;假定它五尺高,分作六层,每层该多少高,横里该多少宽,诸如此类。第二段没有写完,下课铃响了。教师这才面对学生开口道:“今天来不及讲了,下一回再给你们讲吧。”

一个大学上教育学的课。教师先在黑板上抄了满板的英文,教学生抄在笔记本上;然后用国语讲解这满板的英文,教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待学生记录完毕,便抹掉第一板,再抄第二板。在第三板还没有抹掉的时候,下课铃声就由远而近,渐渐地清朗起来了。

坐在位子上,听教师讲解课本或讲义上的文句;拿起笔杆来,抄写教师的板书,记录教师的讲解。这就是各级学生在教室里所做的全部工作。不问是社会或自然,是公民或理化,是什么学或

什么研究,科目虽不同,工作的方法却并无二致,都与上国语课、国文课、英文课的情形差不多。

这是个很朴素的想头:学生犹如一个空瓶子,胸中没有什么;现在给他们一本书,一篇文字,逐字逐句给他们讲一遍,又写一点注释或表解在黑板上,他们听过一遍,抄过一遍,书中的文字

中的内容与方法便一齐装进去了。这又是个很省事的办法:要学生预习,就得给他们一些指导或暗示;要学生讨论,就得给他们一些纠正或补充;要学生复习与练习,就得给他们做许多督察与订正的工作——那多麻烦!现在不要学生做什么,让他们光是听,光是抄,岂不干脆得多?这就是一般语文教学所以如现在情形的原因。

我在这里并不想讨论语文教学如现在情形的效果是好是坏。我只是说明现在的语文教学是这样的情形:大家根据一个很朴素的想头,采用一个很省事的办法。而其他各科的教学,教材尽管五花八门,实际都如现在的语文教学一样,解字文,讲文句,作注释,立表解,下课铃响,一了百了。这不是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学有如下的共通认识吗?他们以为一切的知识与技能,非通过文字无法授予;一切的训练和陶冶,非通过文字无法着手。所以必须有书为凭,给学生讲明文句,实作“教书”。他们又以为只要通过了文字,一切知识、技能、训练、陶冶,便化为学生的血肉,使他们渐渐充实起来。所以学生除了静听讲书,抄写黑板上的文字,记录教师口头的讲解而外,小用再做别的。

从这种认识推想开来,自然见得教学的对象是书本,而不是具体的事物。“为学”两字并不包含广多的意义,不过等于“读书”而己。什么设计教学法,什么道尔顿制,以事物为中心,以多力一研究为学习门径。那只是一些富于幻想的好事者的玩意儿,标新立异,无稗实际。我们的教育家只要守着个最简要的办法一一拿书来教,便抵得那些好事者的全部努力了。

在这样的教学情形之下当学生,虽然科目繁多,样样都要学习,其实却是简单不过的事儿:只要像准备去上国语课、图文课与英文课一样,带一双耳朵,一双眼睛,一本教本,一本笔记本,一支铅笔或钢笔,保证你没有错儿了。你将欣幸你没有遇到那些想出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之类来的好事者;否则你得去搜集、观察、比较、综合、试验、实习,那是多么辛苦的一串工作啊!除了听讲、抄写和记录,你一样都不用做;教师偶尔在讲解中间添一个笑话,插一个故事,你就情不自禁地笑一笑;上物理化学之类功课的时候,教师偶尔揭示几张挂图,做一个实验。你就如新年间看了年画与戏法那样开一开心: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这个学期如此,下个学期也如此,不是太舒服的生活吗?通常说,学生时代是黄金时代,就不必费太多的心思与功力在功课上的那种舒服而言,的确不是夸张的话。

但是,假如有一个人,绝对不熟悉现在的教育的实况,他跑进无论哪一级的学校参观一天两天,必将惊讶地想道:“平常人听了两个钟头的平铺直叙的演说,就会打呵欠,伸懒腰,用鞋底擦地板,给演讲者暗示,让他赶快把演讲结束;这班学生天天听讲,年年听讲,某字什么意义,某句怎么讲法,无非那一套,他们怎么忍受得住呢?”他或许还有奇怪的想头:“看他们一声不响,谁知道他们的心思在哪儿?说不定会如《孟子》上说的‘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吧?或者无思无虑,空空洞洞,像禅家的入定吧?”他如果是一个慈悲的人,更将往深处去想:“‘游心外鹜’是训练清楚头脑的障碍,‘心无着处’是趋向稿木死灰的途径,而他们的情形恰正如此。太可怜了!太可怜了!让他们多做一点儿事吧,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手,用他们的口,无论怎样都是好的退一步说,让他们跑出教室来种一方地,锯一根木头,甚至跑跳一阵,争论一阵,也是好的。只要不再教他们听讲那变相的语文功课,以至陷入‘游心外鹜’或‘心无着处’的魔境,他们就有福了。”

【答案】(1)基本观点与主张

,把“学习”等同于“读书”,①“变相的语文教学”的问题在于,把“教学”等同于“教书”

以为学生犹如一个空瓶子,教学过程不过是往空瓶子里“装”东西;一切的知识、技能、训练和陶冶,只需以书本为凭,只需通过文字来授予。

,还包括诸如搜集、②真正的教学不仅包括教师讲解课文,学生“听讲”、“抄写”和“记录”

观察、比较、综合、试验、实习之类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2)“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①单纯以传统教育为取向: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倾向于消极地对待儿童,忽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忽视儿童直接的本能与活动,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校与生活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低下。

②未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读书和听讲获得间接经验,没有看到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取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也没有看到直接经验的获得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③仅仅适用于陈述性知识或显性知识的习得,不太适合程序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陈述性知识、显性知识可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来加以传递,程序性知识、隐性知识则必须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获得。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相关的课程改革

①中小学普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设置这一类课程就是针对学校课程结构失衡,过于偏重学科本位课程

,忽视学生中心课程、社会问题中心课程,导致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脱离(或知识中心课程)

学生生活这一弊端而提出的。

②“综合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或问题解决为导向,注重知识应用和直接经验获取的实践性课程。从课程实施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这些都是针对“变相的语文教学”现象的局限性而提出的。

23.试述学校管理过程的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答案】学校管理过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以育人为中心的预期目标而循序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职能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程序。学校管理有预期目标、运行机制和管理结果,包含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

(1)学校管理过程的规律

①学校管理要以教学为中心。这是学校职能和教学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学校的职能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学工作主要是教给学生各科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品德,这就和学校的职能相契合,而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的职能。

②学校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这既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由教师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方面,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要是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民主管理首先要依靠教师才能进行。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

(2)学校管理的实践意义

①良好的学校管理有利于教育力一针政策的贯彻。学校的管理工作应根据教育力一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公民。因此,良好的学校管理有利于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

②良好的学校管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的开展。在学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搞好了,学校教育质量就上去了。良好的学校管理有利于形成以教学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为教学服务的局面,因此,良好的学校管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的开展。

③良好的学校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工作效率。良好的学校管理可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按照各自的规律有条不紊的、井井有序的进行,这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因此,良好的学校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工作效率。

24.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日常教学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为了进一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他科任教师。结果显示: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次之,数学学习差别不大。为了探索提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扩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但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展开研究。

(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力一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

【答案】(1)上述案例中李老师采取了观察法和访谈法,还部分设计了行动研究的方法。 (2)选择之一:教育行动研究

理由如下: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实验研究侧重于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探究,对理论研究更为适合;而对于李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这一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目的来说,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更为适合。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实验要求严格的变量控制,难度较高;而教育行动研究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无需严格的变量控制,对李老师而言,相对简便易行。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通常是分离的,而教育行动研究更强调行动者成为研究者,这对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好处。

选择之二:教育实验研究

理由如下: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行动研究追求教育实践的改进,而教育实验研究更侧重于因果关系的探究,更有利于李老师确证“扩展课外阅读”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不做严格的变量控制,因而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均小强;而教育实验研究要求对变量作适度控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高,更有利于李老师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教师自己成为研究主体,受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视野的局限,研究有可能流于肤浅和零碎;而选择做实验,李老师的研究可以在学校科研顾间的指导下进行,这更有利于研究结果在理论上的概括提升和李老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

25.阅读下述案例,请分别用3种学习动机理论,对小明厌学、弃学的行为作出解释。

小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中考时发挥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5分。父母设法让小明进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进入高中学习的头几个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铆足了劲,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居于班级平均线以上。可是第一学期末的两次年级统考中,小明成绩的总分排名却落到班级第37名。寒假中小明没有体息,希望通过加班加点复习,迎头赶上。但第二学期开学后的儿次测验中,小明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让他回答问题。特别是数学成绩经常在班级倒数十名的圈子里徘徊。小明开始怀疑自己头脑是不是缺乏数学细胞。原来语文一直是小明的优势学科,现在也开始明显退步。自此以后,小明就提不起精神,不想看书。有时放学回家连书包也不动。近来己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上学了。父母对小明也批评过,也骂过,都无效果。

【答案】小明厌学情绪、弃学行为可以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来解释: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断,通过影响其情绪感受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动机。小明进入高中后,在几次年级统考中名次后移,虽经努力而未见成效,就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之于能力低下,这一消极归因使其感到羞愧,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很小乐观,因而降低了学习的坚持性。

(2)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与信念。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小明进入高中后由于几次考试连续失利,因消极的归因模式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成功的期望降低。当“改变失败结局”的目标一再受挫后,休验到更多的紧张、焦虑,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3)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价值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要。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获得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维护自尊。小明进入高中后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很容易将其归因于自己能力水平低。

,而面临丧失自尊此时如果继续努力学习而成绩仍然不能提高,小明就不得不因承认自己“无能”

,从而避免了自尊的丧的威胁;如果放弃学习,便可将学业失败归因于“没有学习”、“没有努力”

失。因此,放弃学习是小明保护自我价值、避免自尊丧失的一种策略。

26.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答案】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对待外来文明总的态度,体现在教育方面尤为显著。洋务派与日本维新派在教育方面都花了较大的力气,然而,起点不同,具体的政策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相差很大。

(1)指导思想的异同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明开化”

与“和魂洋才”。

相同点:都重视引进和兴办西式近代教育,又希望不丢掉本国文化传统的根本。

不同点:洋务教育旨在保留封建教育的同时,兴办西式近代教育;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否定封建教育为前提,兴办西式近代教育。

(2)改革措施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采用了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措施。②都聘请洋教员执教、开办西式近代学校。 不同点:①洋务教育未能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明治维新则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②洋务教育只是当时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且主要集中于专门教育;明治维新则对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涉及各级各类教育。③兴办洋务教育的主体是部分具有危机和开放意识的官员,未能获得全国统一教育领导机构的有力支持,力量薄弱;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确立了以文部省为首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通过政府动员全国力量进行的,力量强大。

27.联系实际说明怎样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答案】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校内各方面德育影响要一致

为此,要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统一校内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各种学生组织,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德育要求、内容和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个班上,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团体组织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一致。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科教师的配合,各科教师要自觉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明确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从而紧密配合班主任做好品德教育工作。

(2)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影响要一致

学校要发挥专门教育机构的职能,同学生家庭进行多种联系,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和方法,介绍学校德育的情况,共同分析研究学生的表现,对家庭德育进行指导,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

(3)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

学校要采取措施,对社会的影响加强控制和调节,把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组织到德育中来,特别是学校要与校外教育机关及社会各部门、各团体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协调对青少年的教育,

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开展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关和各部门、各团体的教育作用,使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

(4)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要运用有序性原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对学生提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系列化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并且坚持不渝,贯彻到底,以便全面实现德育任务。小学、中学、大学之间以,及各年级之间,在德育要求、内容和活动上,既要有所区别,又要加强联系,互相衔接,使之前后呼应,步步加深。如果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后不连贯,不一致,时紧时松、时宽时严,就会直接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所以使教育影响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考研冲刺

密押题(二)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②答卷需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色笔等其他颜色笔答题,试题作废;

③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④考试结束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

一、名词解释

1. 双轨学制

【答案】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学制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在18,19世纪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教育的自发发展过程中,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一一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一一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此类型。双轨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2. 审美观点

【答案】审美观点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养不同,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相同,对同一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能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

3. 调查研究法

【答案】调查研究法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属于经验性方法,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它具有如下特点:①着重研究的是现实情况,因而区别于以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为研究的历史研究法;②搜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从而区别于实验研究法。

4. 学校管理体制

【答案】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两个方面,前者规定了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权划分及相互关系,后者规定了学校由谁领导和负责。从关系上看,学校领导体制除了规定学校的领导主体和领导形式外,也影响着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目标任务、职责权限和运行方式。可以说,学校领导体制是办学、管校的根本制度,是使学校管理活动有序运行和实现学校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5. 教育

【答案】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教师积极开发实践环节,通过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让学生体验过程,获得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

7. 问题一发现教学

【答案】问题一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便于因材施教。问题一发现教学的缺点是:不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知识,费时过多;如果缺乏高水平教师指导,学生的独立性研究也容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主动性和积极性。

8. 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

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①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萌芽;②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贝尔一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

9. 社会本位论

【答案】社会本位论是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当作教育的目的的一种价值取向。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那托普和凯兴斯泰纳等。其基本主张是: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个人社会化;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的作用却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简答题

10.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可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有:

①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

②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知识中心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①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其主要特点:a.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b.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组织。

②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其主要特点: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11.简述学校管理的主要步骤

【答案】学校管理有预期目标、运行目标和管理结果,包含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学校管理就是通过这四个基本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它的特点是整体性、程序性、反馈性、效益性。这四个环节前后衔接、相互依存,构成学校管理的程序链,形成学校生活的运转系统。

(1)计划

学校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制定学校工作计划。计划是全校人员的行动纲领,是管理过程后继环节的依据。学校有了工作计划,就能保证学校工作有目标、有组织、有措施、有步骤,使全体人员职责分明,步调一致,共同实现预期的效果。

学校的计划主要有:学校工作计划、部门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等。学校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基本情况和预期目标、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家长工作等。学校工作计划一般由校长组织制定。

(2)实施

实施就是将计划变为行动。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实施计划是全员的责任,各机构各成员都必须按计划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完成规定的任务。作为学校领导,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组织、指导、协调、激励等工作。

(3)检查

检查是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获得良好效果的措施。检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工作人员的劳绩进行考核的重要方式,也是改进管理的重要途径。检查种类有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互相检查和自我检查等。

(4)总结

学校工作总结,是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把工作的主要经验加以总结,以便得到推广,并从缺陷和失误中取得教训,从而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认识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和自觉性。所以做好总结,对于搞好学校管理有重要意义。总结需要与交流经验、评选先进等结合起来,并交给校务会讨论。学校领导除抓好全校性工作总结,还应指导教研组、班主任及学校各部门做好工作总结。

12.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案】(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

13.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答案】(1)课程与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学生的需要与特点。

(3)教师的教学经验。

(4)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条件。

(5)教学的其他实际需要和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xt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