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更新时间:2023-05-09 16: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学年度(上)调研检测

高一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经过110小时的探月之旅,于12月12日16时45分在月球附近顺利实施近月制动,成功完成“太空刹车”进入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嫦娥四号”没有飞行的领域是

A. 地月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2. “嫦娥四号”完成“太空刹车”时,圣保罗的华侨收看直播的时间是当地的12月12日5时45分,由此可知圣保罗位于

A. 西2区

B. 西3区

C. 东2区

D. 东3区

3. 易对“嫦娥四号”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A. 太阳活动

B. 地球运动

C. 月球引力

D. 大气环流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分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方时和时区的计算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

基础性考查。

【1题详解】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和月球。河外星系是除了银河系之外的星系,和银河系是并列的天体系统层次,嫦娥四号还没有出银河系。C对。

【2题详解】

注意提取关键信息,12月12日16时45分是北京时间,同一时刻圣保罗的时间是12月12日5时45分,相差11个小时,即比北京晚11个小时,根据时区的计算原则:东加西减,北京位于东八区,而圣保罗则应位于西三区。选B。

【3题详解】

太阳大气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即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有本质区别,如耀斑、太阳风等会影响地球无线短波通讯,易对“嫦娥四号”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选A。

【点睛】主要考查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注意熟练掌握基础内容。

1.天体系统的层次示意图:

2.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越往东,时间越早。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一年内的日落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a日期的节日可能是

A. 清明节

B. 劳动节

C. 国庆节

D. 元宵节

5. 图中b日期过后几天

A. 攀枝花市昼长变短

B. 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C. 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

D. 攀枝花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答案】4. C 5. D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运动:自转的意义以及公转的意义。

【4题详解】

a点位于A之前,日落时间位于18点之后,基本接近18点,说明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靠近二分日,自a之后日落时间不断提前,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逐渐向南移动,到A点之后昼最短,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测出a的时间应当位于秋分和冬至之间,即选C。清明节是三

月份,劳动节是五一,而元宵节是正月十五,ABD错误。

【5题详解】

b位于A和B之间,A点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即冬至,B点是夏至,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A错;此时地球由近日点逐渐向远日点移动,地区公转速度逐渐变慢,B错;南极地区应当出现极夜现象,C错,而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选D。

【点睛】自转意义

1、南、北半球发生昼夜交替

2、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3、物体偏向(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

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公转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和五带划分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 减少①的损失

B. 减少②的损失

C. 减少③的损失

D. 减少④的损失

7.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6. B 7.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大气受热过程”。

【6题详解】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图中②是地面辐射,故B正确,ACD错误。

【7题详解】

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的保温作用。保温作用主要依靠大气逆辐射,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有:云,水汽和固体杂质;二氧化碳等。

下图示意热力环流(曲线表示等压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空气密度最小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如果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图中①、④之间的风向是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海拔上升,气压下降,空气密度减小,故位于高空的②③气压低于①④,根据等压面弯曲情况分析,②③海拔高度相等,③位于等压面之下,气压较高密度较小,②位于等压面之上,②气压较低,密度最小,正确答案选B。

【9题详解】

近地面,因为热力环流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等压面向上凸出,①为高压,空气冷却下沉形成,④地气压较低,由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风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所以是西北风。故选D。(如图所示:蓝色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红色表示风向)

【点睛】1.空气密度的判断注意大前提:海

拔升高,气压降低。

2.风向的判断注意看指向标。

下图示意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量站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甲、乙两地气候相比

A. 1月降水甲比乙多

B. 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小

C. 7月气温甲比乙低

D. 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大

11. 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

A. 西北风的影响

B. 盛行西风的控制

C. 沿岸暖流影响

D. 副极地低压控制

【答案】10. D 11. B

【解析】

【分析】

考察气候类型的判读,气候成因以及特征。

【1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1月降水分别约为5mm和120mm , A错误。甲地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约为26°C和-4°C ,气温年较差为30°C, B错;乙地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约为

23°C和11°C,气温年较差为13°C ,甲气温季节变化比乙大,B错误;甲、乙两地7月气温分别约为26°C和23°C , C错误。甲地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分别约为180mm和5mm ,差值为175mm ;乙地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分别约为120mm和10mm ,差值为110mm ,甲降水季节变化比乙大, D正确。

【11题详解】

两地位于40°N亚欧大陆东西两岸,乙地冬季降水多,说明该地为地中海气候。1月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此时乙地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B正确,ABD错误。

【点睛】甲为温带季风气候,乙为地中海气候。

下图示意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时段内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是

A. 波动上升

B. 波动下降

C. 持续上升

D. 持续下降

13. 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A. 纬度较高

B. 陆地面积比例较大

C. 海拔较低

D. 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答案】12. A 13. B

【解析】

【分析】

考查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2题详解】

读图,全球气温变化有间歇性下降,整体变化特征为波动性上升。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的主要原因。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例较大,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B对;纬度没有差异,A错;海拔、森林覆盖率不是主要原因,CD错。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图示意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

A. 水汽蒸发减少

B. 地表径流增加

C. 大气降水减少

D. 地表水下渗增加

15. 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 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C. 根治城市内涝问题

D. 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14. D 15. A

【解析】

【分析】

考查水循环的换节及其作用。

【14题详解】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比不透水人行道,增加了水的下渗,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增加,会使得水汽蒸发量增加,A错、D对。会减少地表径流,C错。由于蒸发量增加,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降水量可能增加,B错。故选D。

【15题详解】

“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增加了水分的下渗,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减弱,A对。会使得城市日较差减小,B错。透水人行道可以减少城市内涝,但不能根治,C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下渗,缓解地下水水位下降,但是不会根治,D错。故选A。

【点睛】结合实际生活考查渗水人行道的作用及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洋流E的流向和性质分别是

A. 向北、暖流

B. 向北、寒流

C. 向南、暖流

D. 向南、寒流

17. G地的盛行风是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答案】16. D 17. A

【解析】

【分析】

考查洋流分布模式图及其洋流分布规律。

【16题详解】

E 洋流应为中低纬环流圈大洋西侧的洋流,为向北流动的暖流。选D。

【17题详解】

G 为在西风作用下形成的暖流,北半球的西风为西南风。选A。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12月16日12时46分左右,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位于周家镇,全县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震感。下图是地震发生时①、②两地观测站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岩石圈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19. 有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 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震级越来越大

C. 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

D. a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

【答案】18. A 19. 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8题详解】

震源深度12千米,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地壳位于岩石圈内,A正确;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约在地下平均17Km深处。从地球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约在地下2900Km深处。故选A。【19题详解】

主要考查了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图中横坐标向右增大,表示离震中越来越远,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烈度越来越小;①表示离震中较近的乙观测站,②表示离震中较远的甲观测站。横坐标向右增大,表示离震中越来越远,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烈度越来越小,故A错;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B错。①表示离震中较近的乙观测站,②表示离震中较远的甲观测站,故不符合题意; 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图,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图, D错;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C对。【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震波相关知识。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侵蚀海岸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x5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