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三一模试题分析及下步复习建议

更新时间:2024-06-29 19: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8年高三一模试题分析及下步复习建议

语 文

一、对试题的基本评价

一模语文试题以语文《考试说明》和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为依据进行命制,试卷结构、体例、试题数量、试题形式与2007年全国卷Ⅰ保持一致,稳中求新,题目设计有梯度,难易程度整体把握较好,有一定的区分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与2007年春一模语文试题比较,难度稍有提高。具体来说,这套试题有下列优点:

一是彰显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体现在试卷上,既重知识,,更重能力,重点落实在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方面。二是命题材料较新。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2008年2月的报纸,文章是河南许昌考古的事;再如第1小题,语料涉及了前些时我国抗击冰雪灾害的内容,再如18题材料与今年鼠年有关。三是一些题型较新,如第1小题字形题,形式与往年不同,再如第18、19题内容贴近生活,考查形式比较新颖。这些都构成了这套试题的亮点。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这套题也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如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大阅读,题目的命制和答案的拟定尚有值得斟酌推敲之处,再如18题涉及的个别熟语,现在的中学生不太熟悉。

二、学生答题情况简述

从评卷的情况和教师们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答题情况整体上属于正常,比较符合我市学生的实际水平。因试题难度较大,所以,这次模拟考试成绩总体不太理想,优秀率偏低。在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答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诗鉴赏能力和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普遍薄弱,这两个板块得分率很低。读不懂文本,弄不清题意,不会鉴赏和评价,不会综合和分析,找不到准确答题的门径。二是作文方面问题多多。不会审题,审不清题意,读不懂材料的含义,找不到最佳立意点,作文离题及打擦边球现象比较严重;平时读书少,又不关注生活,积累不够,所以文章中运用的材料普遍陈旧,千人一面,缺乏新意,没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文体多为泛泛议论的议论文,文体单一化、程式化,有的文体不纯,属于四不像,中规中矩的文章很少;书写不认真,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错别字较多。三是审题马虎,不细心,不按要求答题,答题随意性大,不规范。四是基本常识缺乏,如18题本认为是送分题,但竟有学生得零分。

三、对下段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针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市语文复习备考的实际,提出几点建议供各校参考。 1、抓住“短板”,强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选取典型材料,集中时间,精讲精练;讲要重点突出,练要目的明确,注重实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尤其要重视作文的审题训练指导,确保学生准确审题,弄懂题意,写出符合题意的保险作文。

2、合理利用二轮复习题。我们在语文二轮题修订上下了很大功夫,修改幅度较大。这套题覆盖了高考语文的各个考点,内容充实,也有新意,我们自我感觉还不错。各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复习进度,有选择地利用好这套资料,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着重抓好专项训练,避免频繁的综合测试。语文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靠短平快,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历练,厚积才能薄发。期望通

第 1 页

过频繁的综合训练快速提高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其结果肯定是事倍而功半,而且势必冲击专题复习。4-5月份选做几套综合题做做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能太频繁。

4、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包括读教材),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代,从生活中学语文,开阔视野。重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的积累,就学习语文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重要的和必需的。

数 学

一、对试卷的评价

试题基本上延续了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的风格,贯彻了考试大纲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上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目标。试题平稳,难易适中,在稳定的前提下追求创新,符合高中数学的教学情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覆盖全面,稳中有变,顺应课改。贴近教学。对第二轮复习具有导向作用。

(一)覆盖全面,重点突出

试卷考查的知识基本上覆盖了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高考体现的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代数部分着重考查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等内容。立体几何以四棱锥为载体,主要考查异面直线所成角,二面角的求法及点到面的距离(理19);截面(理6),棱锥外接球问题(理11)。解析几何对椭圆,圆均进行了考查。且围绕直线与椭圆,圆的位置关系及椭圆的第一定义,第二定义设计试题,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指导思想。试卷既重视考查向量与解析几何,向量与立体几何;函数与导数,概率与统计等数学学科内知识间的交汇,又注重函数,导数,数列,解析几何,不等式,直线,圆,圆锥曲线的综合考查。

(二)稳中有变、趋向合理

试卷的“稳”体现在:试卷结构,试题编排顺序与近几年高考试题基本一致。试卷起点低,坡度平缓,难度适中,基础题、中档题在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而且试卷难度基本是从前到后逐级上升,有利于稳定考生紧张的情绪,便于充分发挥考生的水平。

试题中的“变”字重点体现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第七题,该题重点考察了函数的连续性定义,使冷点升温。第二个地方是第十题,即给定一个新定义(学生不熟悉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题,确实能充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临场发挥的潜能,这是顺应课改的具体体现,也提醒我们在下段备考中防“热”御“冷”。

(三)源于课本,贴近教学

试卷中有相当数量的题目(如理:1.2.3.4.6.7.8.12.13.14.18题)源于教材,有新意但又不陌生,是大纲的要求,也是高考的方向。

试题强化了对重点内容即六大模块:三角、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数列与不等式、函数与倒数的考察,正是因为由重点知识构成了试卷的主干,所以贴近教学。

总之,该试卷质量较高,通过评析,我们可以总结第一轮复习中的经验与教训,也使第二轮复习备考中方向更明确。

美中不足的是:理数计算量稍大。文数试卷中17、18、题难度超过理数17、18题,文数,理数的要求差异有颠倒嫌疑。显得不尽人意。

二、答卷情况 引人深思

通过对试卷抽样调查,考生答卷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引人深思。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概念掌握不准确,基础知识不牢固,基本方法不熟练

如理科第2,5,7,9,14,题,文科第7,9,13,16题的错误都是因为基本概念模糊。如连

第 2 页

续的定义、向量内积的运算;再如把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混淆,还有的同学区分不清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理科第22题第⑵小题的解题失误要归咎于对“能成立”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不牢。

(二)理解不深刻,审题不清

如理科第,4,6,14,17题,文科第2,4,17,18题等。学生感觉会做,实质有变化。 (三)思维深度不够,思辨能力较差

如果理科第,21,22题,文科第15,20,22题等,在做答时,一些考生只停留在了问题的表面,找不到突破口,或最佳解法。

(四)选择方法失当,计算能力不强

如理科第19题,文(理)17题,由于选择方法时眼光狭隘,致使解题走入弯道或死胡同。因计算出问题的题目:理科集中在第,7,8,10,11,20,22题第⑴小题,文科集中在第5,7,8,11,12,16,17,18题等。

(五)识图能力不容乐观,空间想像能力令人担忧

为什么立体几何题会成为一些学生考试的绊脚石?并不是题目命的过偏、过难。冷静而细心的分析一下解题机理和突破口,立体几何题的错误主要是由于识图能力低下而引发认识肤浅、思维盲目等连锁反应而酿就的苦果;得分率低的祸首是考生分析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武器——空间想像能力不强。

(六)表述能力薄弱,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 文、理18题第⑴小题,好多同学的解题过程光秃秃的,只有一个式子。按照概念题的求解规范评判,这种没有表述,书写不规范的解题过程是要扣分的。文、理第19题第⑵小题,有的同学只有计算没有证明。

三、观点建议 共同商榷

(一)下段数学复习的策略 1.研究考纲,关注命题方向

命题重点:强化主干知识,从学科整体意义上设计试题,强调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命题思想:淡化特殊技巧,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考查考生能力的必由之路;

命题原则:深化能力立意,突出考查能力与素质,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在考查中,以思维能力为重点,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全卷;

命题导向:坚持数学应用,考查应用意识,应用题是对考生“综合实力”的考查,应用题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开放探索,考查探究精神,开拓展现创新意识的空间,

命题特色:体现要求层次,控制试题难度,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重视试题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试题的命制注意“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层次清晰”,“新题不难,难题不怪”;

2.把握考纲,制订教学策略

(1)复习要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查漏补缺

(2)在知识的交汇点上重点讲练。

函数、三角、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向量、导数、概率等知识既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高考的重点,而且常考常新,经久不衰。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围绕上述重点内容作重点复习。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精髓,历来是高考数学考查的重中之重。“突出方法永远是高考试题的

第 3 页

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重视“通法”,重点抓方法渗透。首先,应充分地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尽管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总是遵循“揭示—渗透”的原则,在复习备考中采取一些措施,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基本方法的掌握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的,例如,在复习一些重点知识时,可以通过重新揭示其发生过程(这是很有必要的),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专题的形式,在复习过程中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再如,通过综合练习中的反复应用,来不断地巩固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其次,要真正地重视“通性通法”,切实淡化“特殊技巧”,不应过分地追求特殊方法和特殊技巧,不必将力气花在钻偏题、怪题和过于繁琐、运算量太大(运算量小、思维量大早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的题目上,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另外,在复习中,还应充分重视解题回顾,借助于解题之后的反思、总结、引申和提炼来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领悟。

(4) 综合抓能力培养。

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在加强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突出能力立意。以能力立意,就是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对知识的考查倾向于理解和应用,特别是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打破数学内部学科界限,加强综合解题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及建模能力;力求打破能力学科化的界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生产和生活及其他学科的一些具体问题。关于应用题的复习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近年来,高考应用题就改变了以前“背景陌生,不易建模”的状况,背景熟悉或易懂,贴近考生,同时也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希望能引起数学复习备考时的注意,建议将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象语文的作文习作那样,细水长流,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和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建模能力。

(二)二轮复习建议

如果说一轮复习主要以纵向为主、按顺序复习的话,那么二轮复习就是以横向为主进行专题深化。关于专题的选取要遵循下列原则:①一轮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弱点;②教材体系中的重点;③近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④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系统介绍,如数学归纳法、反证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⑤解题应试技巧,如怎样解选择(填空、解答、应用、开放性、探索型和创新性)题?⑥综合专题的训练,如计算的优化,综合题的分解战术,书写表达等。

二轮复习目的在于强调和突出重点,落实提炼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要做好“五个转化”,即:从单一到综合;从分割到整体;从记忆到应用;从模仿到灵活应用;从纵向知识到横向方法。这一复习过程,要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分类要求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取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密切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既防止过分拔高,加重负担。又要注意不能简单重复走老路。

(三)三轮复习建议

其一,要精选模拟试题,试题要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渗透近年的高考试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数学思维为训练目的的。题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综合性。

其二,要组织好试卷的讲评。基本项目包括:①用专业的统计数据(知识点分布、能力层次多向细目表、均分、方差、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梯度、分数分布图及及格率等)对试题总评;②强化主干知识和最具本质性的内容;③解法的发现:分析怎样审题,怎样打通思路,是什么促使我们这样想、这样做?④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最本质的步骤有哪些?应试策略和技巧是什么?⑤试题评分标准及分步得分要领;⑥指出学生答题中的典型错误,分析其知识上、逻辑上、策略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并介绍、表扬学生中的优秀、新颖解法等。

其三,通过先易到难,再由难到易的模拟过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适。

第 4 页

总之,高考复习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学知识,而是增强数学素质,优化思维结构,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提升能力。每个复习阶段实质上是思维素质的逐次攀升。不论哪个阶段的复习,教师都应该把复习重心放在:①夯实学生解题基本功;②不靠题海取胜,注重题目的质量和效能;③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④注重解题速度、计算准确和表达能力的培养;⑤全面了解学生,实施个别辅导,因材施教;⑥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节。

数学复习备考中,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明确的目标、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对策;使我们对高考复习的课程资源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恰当的取舍和合理的运用;在繁茂复杂的信息中看到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律;在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活动经验、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诸多冲突中达到平衡;在把考纲要求、命题规律转化为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表现出师生的开放创造.这样,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今年我们南阳市就是最大的赢家。也预祝今年的高考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新的辉煌。

物 理

对试卷的基本评价

试题能够紧扣考纲要求,以能力立意为主,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

个别选择题由于题目考察目的不十分明确,导致学生找不到答题的知识根据,造成失分。 第22题第(1)题,主要是学生做图不规范造成失分;第(2)题不清楚一个电流表和一个定值电阻串联作为一个电压表使用,因此电路图连接错误,识别图象能力较差。本题的第②问多余,可划入第①问。

第23题,学生把小球半径 r 代入,以及多余考虑返回仓在火星表面的动能,造成失分。 第24题第(1)问证明可作为一个计算的形式出现。 第25题第(3)问最小弹性势能为0.05J。 备考建议

一、热、光、原、振动和波部分注意做往年高考选择题的原题。用题目来巩固知识,熟悉方法。 二、实验题要从原理出发,写出待测量的表答式,变实验为计算。比如测R,写出R=

,思

路就明确了。

三、做计算题要注意以下方面。

1、读题要稳。要“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好”。要保证一遍读懂题意,而不是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不懂读三遍。每一个句号就对应一个物理过程,只要不慌,读后一目了然。阅读是为了理解,不理解的阅读是无效阅读。

2、要勇于表达。题目是写着写着就明白了,画着画着就明白了,而不是明白了之后才写才画。要把自己看明白的部分先写出来——直接写在试卷上,而不是草纸上。比如题目中说两时间之和为

T,读后就应在试卷上写“t+t=

T”;两时间之比是2:5,就应在试卷上写“

”。

仅仅自己心里明白,评卷人并不知道。写出来,让评卷人看到才能得分。

3、要善于表达。先要勇于表达,然后再追求善于表达。勇于表达比善于表达重要得多。但善于表达能节约时间,提高作题速度,而且使重点更突出,增大得分机会。

文字叙述只写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设未知量最好在图上完成。不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之类的文字,方程就是根据。方程要独占一行。不要列总式和变形式。例如mgsinθ=生态”的式子:

。要写“原

第 5 页

mgsinθ=ILB I=

E=BLv

这三个式子分别是平衡方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都是给分点。 v= 不写运算过程。式子列完后直接写结果:“∴

”。不必写“①、③、④式联立得”之类

的文字。

平常我们见到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是老师写给学生看的,想让学生看明白,要逻辑严谨,极尽其详。考试中的表达,是学生写给老师看的,要主干(式子)突出,简明扼要。一道题写几十上百的文字,三道题写二、三百字,浪费许多时间,根本不会有人看。

一道题往往是好几个物理过程,不一定全会,但也不可能一点都不会。把自己会的明明白白写出来就行了。前边读不懂,未必后边就不懂;两头不懂,未必中间就不懂。只要把计算题中懂的那一部分写出来,物理考试就是零风险考试。因为只要把懂的写出来,后两道题每题得8分左右不难,而高考中每题平均分只有2-3分。后两题能各得8分,物理Ⅱ卷就能得40分左右。实际高考中物理Ⅱ卷平均分是22分的样子。

四、要张网以待,不要守株待兔

高考题每年都不会重复,但把每道题都划分成一个个的物理过程,每年的高考题都是完全一样的。不要企图猜中整道题,要教会学生一个、一个物理过程去处理问题,要“胸有成竹,目无整牛”。 想猜中一两道题,是“守株待兔”,不怕饿死就这样做。每一种物理过程都会,不怕他玩排列组合,只用把题拆成一个个的物理过程就万事大吉,这叫“张网以待”。

题目如同堆集木、玩七巧板。看起来一会儿是房子,一会儿是桥,拆散了成元件,都是一样的。无非是两种研究对象:质点和物体系;六种物理过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碰撞。

高考前要回归高考题原题。像下棋打谱一练。特别是热、光、原部分的选择题,和后边两个计算题。

五、如何提高做题速度

1、只有放慢读题速度,一遍把题读懂,才能提高做题速度。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不是看了又看。

2、要勇于表达。看懂的部分马上到卷面上。时间是在人犹豫的过程中跑掉的。写上就有可能得分。顶多是写错了,不得分。不写永远不可能得分。看懂就写,写完就跑。 3、要善于表达。尽量少写文字,不写运算过程。

化 学

一、对试卷整体评价

试卷考查了高中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试题不偏不怪,重视课本基础知识,考查内容的分布面也比较广泛,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也明显加大(例如比较装置的优缺点),试卷的区分度也比较好。

但也有些需改进之处:

1、和去年一模相比,难度有些偏大。个别答案有争议,一些开放性试题答案过多。

2、化学用语的考查略显不足,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电子式等的书写偏少。 二、对下阶段复习的建议

1、梳理双基,分清主次,把握基础知识的实质,尽可能改变知识再现形式,在教师指导下构建

第 6 页

并完善知识网络。

2、落实师生互动的高效复习方法,改变重讲授,轻落实的倾向,精选例题、习题,把学生的练习落到实处。

生 物

一、试题优点

1、突出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视角宽,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知识这方面与近几年的高考非常接近。 考查内容 代 谢 遗 传 调 节 生态系统 微生物 细胞

2、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一点也符合高考的命题方向 题号 1题 2题 3题 4题 5题 理解能力中把握所学知识要点 理解能力中把握所学知识要点 理解能力中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理解能力中把握所学知识要点 理解能力中把握所学知识要点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查的能力层次 题号 30题Ⅰ 31题 1、2、30题Ⅱ 3题 4题 5题 分 值 20 16 18 6 6 6 30题Ⅰ 理解能力中知识要点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30题Ⅱ 实验与探究能力中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实验方法、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1题①② 理解能力中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31题③ 综合运用能力

第 7 页

四种能力中理解能力是考查的核心,获取信息能力是手段,实验探究综合运用能力是方向。 3、简洁性是试题的第三个特点:本试卷充分利用了图表简洁明了、信息量大的特点,使题目精炼,减少了阅读量,增大了思考量,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图文转换、获取信息的能力。

4、试题难易适宜。

选择题正确率:1、91.5%;2、83.7%;3、44.7%;4、66.5%;5、59.3%。由此可以看出,第1、2、4、5题属于中低档题,占80%;第3题属难题,占20%。

非选择题第30题Ⅰ和第31题①②属中低档题,共28分,占67%;第30题Ⅱ、31题第③小题属于难题,共14分,占33%。

5、题目新颖,重视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找到了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点,如第30题Ⅱ,代谢与调节相结合,出题新颖。再如第31题第③小题对所给材料进行限制,使答题半开放性。

二、不足

第3题题干与选项结合不紧密。 三、下一步高三教学注意事项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这次考试中暴露出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准不牢,概念理解不到位,非常突出。如反应式书写不准确,30题第1小题许多同学写成:NADP++[H]+2e→NADPH,光反应的能量变化只写成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玉米CO2的固定发生的细胞只写成维管束鞘细胞,单倍体基因组概念理解不到位,许多同学错写成4条。减少这方面失误只有抓纲务本,落实教材知识,切忌好高骛远,舍本逐末。

2、强化训练,突出重点,精讲精练,把有限的时间用到重点章节、重点题型上。如遗传、代谢、调节、生态系、微生物等进行专题复习,专题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重点题型要重点练,反复练,如实验探究题,代谢与其他章节相关联的题、遗传题。

3、老师要重视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要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的实质,关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相互质疑解惑,对某些问题进行精练的小结,用生物学术语准确的表述,加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要让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克服判断推理题、实验探究题失分过多的最有效的方法。

政 治

一、一模做题情况简析(第二卷)

第39题 1、平均分

总平均分在17.5分左右,第1问6分左右,第2问6分左右,第3问5.5分左右。 2、取得成绩

第1小问,学生一般能答出“GDP增长快,但能源消耗量大,能源短缺”。

第2问,学生部分能答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少数学生能答出“价值规律”;大部分学生能答出“宏观调控及其具体的三个手段”。 第3小问,学生一般能答出“经济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对人民负责原则”,部分学生能答出“依法治国原则”。

第 8 页

3、存在问题 ①失分点

第1小问学生只能复述材料,而不能揭示材料内在联系,不知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上考虑。 第2小问,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能由“市场调节”联系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从而失分严重;宏观调控问题上学生不知道答具体手段。不知道考虑经济发展方式。

第3小问部分学生考虑不到“公共服务职能”,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民主集中制”;有的学生不知道阐述。 ②其它问题

第一,第3小问,相当一部分学生审题不清,从哲学角度答。 第二,第2小问学生易从市场经济一般特征、市场缺陷角度答。

第三,答题规范程度差,条理不清,层次不明,逻辑不严谨;有错别字现象。 第40题(7)(8)

第(7)问:本题要求分析上述材料(含图)包含的矛盾的观点,考查考生用矛盾的相关观点分析材料的能力。学生得分在6分左右。失分原因在于: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没有考虑到,或者方法论表述为“坚持两分法”;第二,“矛盾的特殊性”的前两个表现没有表述出来;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没有考虑到,或者原理表述错误(如普遍性包括特殊性),或认识程序表述错误。

第(8)问:本题要求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改革实验区的设立为什么能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政策和思路的实践支持,考查学生用认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得分在5分左右。失分原因如下:第一,把“设立改革实验区”误解为“认识”,答题方向出现偏差,侧重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第二,搞不清楚哲学四大块所包含的哲理,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纳入认识论部分;第三,没有全面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用其中一或两点;第四,只单纯列出“实践的决定作用”,没有结合材料深入分析。 综合这两小题的失分原因,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相关的知识联系没有建立起来,微观把握和宏观联系均不到位; 第二,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更不会对其分析、整合; 第三,扩展思维、聚合思维、集中思维能力较差,不会从设问和材料中有效把握答题的方向、范围、要求;

第四,解题技巧欠缺,没有遵循“原理+解析”的解题模式,没有把原理和材料有机联系起来,深入分析材料如何体现原理。 二、下段复习意见 1、进一步夯实基础

从这次评卷情况看,基础知识薄弱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基本概念、原理回答不完整;二是不善于把教材知识和命题材料挂钩;三是不能完整、全面地用教材知识来分析相关材料,使答案要点不全或前后重复。

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在下轮复习中,必须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再复习。一是要突出重点,即主干知识、和热点问题联系紧密的知识;二是查漏补缺,突破一轮复习中的薄弱环节;三是进一步构建和熟悉知识网络,从整体知识结构中来把握知识点。

复习越到后期,越容易产生忽视基础的倾向,要注意克服。不能丢开教材,只讲专题,只讲试题,要把各个专题涉及的基础知识重点突破,并拿出一定的课时,专门用作基础知识复习课,让学生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把握学科内综合,使知识整体化、网络化。

第 9 页

2、关注热点,今年尤其要关注十七大精神

十七大召开后,就思想政治课如何贯彻十七大精神,教育部专门发了文件。每年的政治高考大纲也都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今年的政治高考必将充分体现十七大精神。

一是要在认真研读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明确复习重点。为此,市教研室专门组织10余人,通过学习十七大精神,拟定了十一个专题作为今年高考复习的重点、热点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大事件也应关注。例如: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物价问题、今春突发的冰雪灾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08奥运、改革开放30周年等,这些具体的热点,可以融入十一个专题中复习,也可以单列出来作为小专题复习。

二是要关注十七大一些新提法、新理念,并以此对现行教材进行修订、补充。例如: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配问题上的“更加注重公平”等。 三是要研究命题特点,把握做题思路。这几年文综试题不单纯考时政,命题主要特点是:提供背景材料(材料多是客观性描述,图表、数据等),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归纳观点,再用教材知识来分析说明。所以,我们要结合十七大精神,选择一些典型材料,科学编制试题,进行训练。选材既要符合十七大精神,又要和教材知识相联系,同时要注重做题思路的引导,做到三个结合(即知识、时政、训练三结合),提高四种能力(即文综考纲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提高复习效益。

历 史

一、总体评价

1、试题形式与高考基本吻合。

2、适当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如:选择题16、17)。

3、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代史知识分布合理。

4、由于本试卷重在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生得分率较高(如改革开放30周年问题,体制创新、改革问题)。

5、材料题选用材料不新,学生似曾相识或在平时训练中训练过(如罗斯福新政)。 二、卷面分析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不清。如:土地改革与土地革命相混淆,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方式的概念搞不清。如38题土地所有制中,改革开放后是土地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多答为土地国有制。又如第40题中对外开放多答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欠佳(问题根源在教师),38题第(2)问中找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学生普遍答的比答案给出的内容多。

3、联系材料作答能力不足。如40(5)中,考察岭南文化孕育时代巨子的原因,学生的回答脱离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而从整个中国的时代背景答,脱离了具体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4、审题不清。如28(2)中,漏答“特点”一问,40(4)中,与省示范高中考题混淆,答案直接移植。

三、今后努力方向

1、讲课中重视历史概念的阐释,注意历史概念的准确性。 2、答题训练中,注意结合题意和针对性。 3、注意审题,防止漏答,克服思维定势。

4、答题规范化,答案不宜过长,要有条理、简洁。

第 10 页

5、二轮复习中,注重知识的整合,但切不可脱离教材。

地 理

一. 生态问题

1. 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 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沙特阿拉伯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 土壤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 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6. 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二. 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第 11 页

1. 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2)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⑥修建分洪区;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 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伐发菜等

3. 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5. 咸潮: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咸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

自然原因:(气候)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危害。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哪些措施。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④节约用水

6. 台风: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_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三. 农业区位分析

1. 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有利:①热量充足,温差大;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不利:①水资源短缺;②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③土壤的盐碱化等 2. 商品谷物农业:我国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第 12 页

(3)不利: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美国 中国

3. 我国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三角洲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①劳动力充足;②市场广阔;③历史悠久;④喜食偏好(3)不利:①人多地少;②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③酸雨危害。 4. 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3)不利: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5. 乳畜业: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草场面积广阔;③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

6. 大牧场放牧业: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2)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离海港近;③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7. 混合农业:典型地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优点: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比较基塘农业与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异同 澳大利亚 基塘农业

8. 郊区农业: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

农产品 羊肉、小麦 鱼、桑蚕、甘庶等 经营方式 家庭农场 家庭 科技水平 高 低 机械化水平 高 低 经营方式 家庭农场 国营农场 专业化水平 高 低 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 高 低 粮食生产 高 低 第 13 页

四. 工业区位分析 1.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2.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不足:水源不足;污染严重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 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5.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84年)(广东:广州、 湛江)(广东92年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城市:珠海、深圳、汕头)、四个工业基地。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6.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优势条件:①工农业发达;②人口众多;③矿产、水利资源丰富;④水运得天独厚;⑤经济腹地广阔。

7. 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8.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

第 14 页

村。相同点:(同上)。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②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③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⑤形成规模生产;⑥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9. “硅谷”: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①科技人才比例高;②增长速度快;③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④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⑤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迁入地区劳动力、土地便宜的优势条件。

10. 传统工业区: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丰富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11. 城市工业布局:区位因素:(经济效益)土地租金——大型企业占地面积大,远郊布局;中型企业,近郊;小企业,市内;交通——沿交通线分布,可节省运输成本;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密切,可集中布局。(环境效益)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社会效益)

12. 工业集聚和分散:集聚有利意义: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④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①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资源、能源紧张状况;②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分散区位因素: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②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③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②环境优美,污染少。)分散有利:①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②减少污染。不利:①不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不利于信息交流与协作;②运输成本加大;③集聚、规模效益低。

13.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五. 能源问题 1.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①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②能源利用存在问题: 2.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3.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①常规能源分布少;②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4.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②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④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⑤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5. 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

第 15 页

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⑦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6.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中国而言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7.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8. 广东“油荒”问题。9. 中俄能源管道问题

六. 城市区位分析

1.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①便捷的交通;②广阔的经济腹地;③高素质的劳动力;④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⑤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城市化问题: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①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②居住拥挤;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七. 人口问题:

现阶段我国人口主要问题为:①人口基数大 ②老龄化

1. 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①粮食供应不足;②就业问题严重;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妨碍人力资源形成;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③国防兵力不足;④老年人养老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 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第 16 页

(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 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城乡收入差距大;②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③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6. 珠三角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面)(静态、动态)

①增长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自然增长都较快 ②流动人口数量大 ③综合素质提升较快,但文化素质偏低 ④性别比严重失调 ⑤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⑥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

八. 旅游

1. 旅游的作用:①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②增加外汇;③扩大就业;④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⑤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2. 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3.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①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②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④地区接待能力;⑤环境承载量。

九. 工程建设区位因素

(一)铁路建设区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典型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泛亚铁路等。

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1)合理布局交通网;(2)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3.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的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的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的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

(4)战略意义;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公路建设

1.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第 17 页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2. 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3.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建设问题和困难: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 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多丘陵山地,工程量大;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有利条件: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三)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四)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五)城市交通 1. 特点;2. 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3. 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4. 保持城市交通畅通的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六)三峡工程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环境效益 防洪、 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染。(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对库区不利:①淹没土地、耕地②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④加重泥沙淤积⑤影响物种生存⑥增加蚊虫孳生。对长江三角洲影响:不利影响:①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②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③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④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①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②有利于改善长江水情(泥沙减少,枯水期)

第 18 页

(七)南水北调工程 调水路线 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东 线 大 较差 中 线 较大 较好 西 线 较小 最好 地形较复杂,但水基本自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过地形、地热对调水线路的(扬州江都)黄河以南需流到华北(三峡、郑州、巴颜克拉山、通天河、雅要提水,过黄河顺水而下 影响 石家庄、北京等) 垄江、大渡河到西北)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湖现有可理由的配套设施 泊(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峡、丹江口水库 海河)

工程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调水的原因:一方面:南方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原因略)

(八)西电东送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十. 关于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1. 等温线:(1)水平分布规律: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2)垂直分布规律: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2. 等温差线:(1)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2)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3. 等降水量线;(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南北分布)。(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 等盐度线;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两侧递减。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5. 等地租线: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6. 等压线: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7. 等震线: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差 第 19 页

高三一模考试各学科有效分统计表

总分 理 558 582 507 530 474 495 语文 111 113 105 107 101 102 数学 127 129 111 109 102 96 英语 114 113 102 101 93 95 综合 220 246 195 223 176 207 本一 文 理 本二 文 理 本三 文

一 模 预 估 线

文 科 地 市 一本 南 阳 信 阳 三门峡 驻马店 582 579 570 590 二本 530 528 521 535 理 科 三本 495 493 484 一本 558 559 555 565 二本 507 505 503 505 三本 474 470 463 漯 河 漯河没有预估线

第 2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w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