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更新时间:2024-07-09 16: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

1、 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

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 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

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

《盘庚》

1、 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 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

奥难懂。

3、 《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

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

1、 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 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 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如《散氏盘铭》

等。

4、 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 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春秋内传》

1、 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

哀公二十七年。

2、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主要内容不外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和

有关言论。其次则天道、鬼神、灾祥、占筮、占梦之事。

《春秋外传》 1、 即《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在记

言,故名《国语》。

2、 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战国策》

1、 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 3、 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后来刘

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4、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极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论语

1、 论语是记孔子言行的书,主要是其弟子所记。 2、 孔子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今通行的《论语》

是《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 3、 《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

差别的爱。

4、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其主要的特点则是语

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兼爱”和“非攻”

1、 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中心思想和主张。 2、 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时期,反应了人

民的要求和渴望。

3、 《墨子》一书中有《兼爱》《非攻》篇,逻辑性强,运用具体的事物进行说理,层层推

演,有小及大,由此及彼,语言质而不华,明白易懂。

《孟子》 1、《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2、《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 3、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

1、 是先秦道家学派庄周所作。

2、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书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后人以《逍遥游》至《应帝

王》七篇为内篇,《骈拇》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

3、 庄子是一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反抗,因此不得不走隐居

遗世的道路。他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另一方面追求内心的调和、

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这一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深远影响。

荀卿

1、 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

2、 荀子的政治主张与孟子有同有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

孟子异。

3、 荀子著有《议兵篇》、《劝学篇》《成相》等。《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

譬喻重叠构成,通篇用排偶句法,具有荀子散文的特点。《成相篇》是韵文,以六句为一章,头二句三言,第三句七言,第四、五句四言,第六句三言。采用民间说唱的形式。

韩非子

1、 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 主张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

3、 法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所以提倡君权神圣,连尧舜汤武一起反对。自秦以

后,历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建立,韩非的学说颇有影响。 、“楚辞”、 《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2、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称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汉代,辞和赋的概念混淆。 3、《楚辞》的主要形式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骚体

汉代辞与赋的概念混淆,后人为了把楚辞和汉赋区别开来,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

《九歌》 1、《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2、《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其中有写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闹场面和人们对神的礼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有写神与神、神与人相爱的描写,如《湘君》、《湘夫人》、《山鬼》;《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或写离愁别绪或写同游九河的快乐,是很好的抒情诗;《国殇》是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风格独特。 3、《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的关系。 (补:《山鬼》写神女去同爱人相会,但爱人没有来。诗中极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情绪。)

《九章》 1、《九章》是包括九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 2、《九章》中包括《惜诵》《抽思》《哀郢》《涉江》《橘颂》《怀沙》《惜往日》《思美人》《悲

回风》。(《橘颂》表面咏物,实际是诗人的自赞。《哀郢》是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被攻破后作,诗人久放的痛苦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在诗中有深刻反映。) 3、《九章》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的结合,是 《九章》的主要特色。

《天问》

1、 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文。

2、 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

的精神。

3、 《天问》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 4、 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用诘问的语气,灵活多变。

《招魂》

1、 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文。是屈原放于江南时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 2、 招魂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作语尾。

3、 屈原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激励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和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

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

4、 《招魂》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叙丰富,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的铺写方法对

后来汉赋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香草美人”

1、 屈原在创作时对比兴手法的运用。

2、 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花鸟鱼虫都赋予生命,让他们活动,甚至有人的意志,

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有极大影响。

如曹植《美女篇》杜甫《佳人》等。 宋玉

1、 是屈原以后著名的楚辞作家。

2、 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九辩》一篇,主要是作者抒发自己落拓不遇的悲愁和不平,在

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3、 《九辩》是一首抒情长诗,作者借自然景物抒发自己浓厚的感情,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

境界。首创了诗歌中常用的“悲秋”的主题。

《吕览》

1、 即秦统一前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 2、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

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3、 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逸闻轶事,是系统化、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往往以

寓言故事为譬喻,增加文章的说理性。

《七发》

1、 汉初辞赋家枚乘所作。

2、 《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的谈话。作者借此表达安逸享乐的病最好是从思想

上来治疗的观点,有深刻的意义。

3、 《七发》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张。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得

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4、 《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引起了后人的模仿,在赋中形成了

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七林”。如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等。 (新体赋:1、是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2、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3、其根本特色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

《淮南子》

1、 今存《淮南子》二十一篇是刘安群臣和宾客的集体著作。 2、 它包含各派思想,被列为“杂家”。主要是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

3、 惯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因而保存了许多古代历史和文学的片断。文章铺排,受

辞赋的影响。

互见法

1、 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2、 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

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

3、 《史记》注意人物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把一些

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的别的篇章中。通过互见法,使《史记》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材料的可读性。

《汉书》

1、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2、 先后经四人之手完成,分别是班彪、班固、班昭、马续,主要作者是班固。 3、 体制上承袭《史记》,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

表八、志十、传十七,共一百篇。 乐府

1、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乐府便由机关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诗体,但还是着眼于音乐上。 至唐,则撇开音乐,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等,所以乐府变成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这是单从入乐这一点出发的。)

2、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武帝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生平、

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采集民歌。 3、 乐府民歌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将

自汗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

五言诗

大晟词人

1、 北宋王朝没落前夜,宋徽宗设置大晟府,任用一批审音定乐、粉饰太平的词人。故又叫

大晟词人。

2、 代表作家有周邦彦、万俟咏、晁端礼等。其中周邦彦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他是北宋词的

集大成者,是南北宋词发展的一个枢纽,开辟了南宋的格律词派。

3、 周邦彦词风与柳永相近,词句更加工丽、音律更加严格、章法也多变化。艳情和羁愁几

乎占满了《清真词》的全部内容,喜用代词,运用古辞赋家的手法来练字琢句,融化前人诗句入词。还善于通过种种回忆、想象、联想等手法,回环吞吐的描摹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中兴四大诗人

1、 南宋高宗后期至孝宗时,诗坛出现的诗歌群体: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其中杨、

陆的声誉最大。

2、 他们都不同程度受到江西派诗风的影响,但又各具特色,最后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文风,

成为南宋前期的杰出诗人。

诚斋体

1、 宋朝诗人杨万里自创的一种诗歌文体。

2、 杨万里在吕本中“话法”的启发影响下,师法自然,创造出新鲜泼辣的写法。《沧浪诗

话》称之为“杨诚斋体”。

3、 其特点:内容多描写自然风光,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

朗轻快。但是有时由于追求幽默活泼,反而显得油滑。

辛派词人

1、 与辛弃疾同时或稍晚的,在词风上明显受到辛弃疾影响的南宋中叶声势浩大的爱国词

派。因其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等都与辛词相近,文学史上成为辛派词人。

2、 他们用词纪交游,发感慨,具有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同时进一步把词推向散文化、议

论化的道路。他们喜用带有古诗或散文意味的长调,语言上较少受婉约派词人的雕琢习气,又带来了恣肆粗犷的作风。

3、 代表作家有与辛弃疾同时的陈亮、刘过等,稍后有刘克庄、更晚有刘辰翁。

格律派 永嘉四灵

1、 南宋中叶出现的诗歌流派。主要以生长于浙江永嘉的四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

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因字里都有灵字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又称永嘉四灵。

2、 他们选择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专攻五言律诗。反对江西诗派、理学诗派。要求

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

3、 四灵诗人的诗从内容上看,主要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内容狭窄,回避现

实。艺术上以精炼的语言刻画寻常景物,而不显露斧凿的痕迹,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派以前以才学为诗的风气。成就有限,但响应广泛。

江湖诗人

1、 南宋中叶以后出现的诗歌流派。所谓江湖诗人都是一些落第文人,由于功名上不得意,

只好流转于江湖。因杭州书商陈起刻了许多同时的诗人的集子,合称为《江湖集》,故这些诗人被成为江湖诗人。

2、 江湖诗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狷者”:生活接触面比较狭,对政治不关心,只期文艺上

专精,以博人赏识,代表人物姜夔;另一类是“狂者”:生活接触面广,对政治比较关心,爱好高谈阔论以博时名,代表人物戴复古、刘克庄。

3、 他们的艺术追求从学习四灵开始,工致细巧,诗法和题材广泛。 4、 后来因陈起、刘克庄的诗句触怒朝廷,坐罪流配,即江湖诗祸。

《沧浪诗话》 1、《沧浪诗话》是宋代体系最完整最全面的诗论。作者严羽。分为五个部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

2、其中“诗辨”最重要,内容是阐释古今诗的艺术风格及诗歌的学习和创作等问题,归结以盛唐为法。提出学诗的方法是“妙悟”。 3、所谓:“妙悟”,就是心领神会、彻头彻尾的理解。就“诗辨”的全部理论来看,悟是包括认识和实践这两方面问题,也就是诗歌的阅读和写作的问题。 4、严羽反对苏黄的诗,指出他们“以文学、才学为诗”,认为虽然工整,却无古风。同时也反对江西诗派、理学诗派、江湖派和四灵诗人。 5、《沧浪诗话》的影响很大,明胡应麟认为明诗所以能“上追盛唐”,就是靠严羽的提倡。 话本

1、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唐

代已经出现,宋元时渐趋成熟。

2、 在宋代的繁荣都市里,有许多为市民娱乐的瓦肆伎艺,在这些瓦肆伎艺中,属于说话范

围的有四家。一、“小说”,二、讲史,三、讲经,四、合生或说诨话。其中以“小说”讲史两家最为重要,影响最大。

3、 话本的体制结构,完整的有六个部分:题目、篇首、入话、楔子、正话、篇尾。篇首是

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词,点明主题,营造氛围,抒发感慨。楔子是插入一个小故事,与正话故事一致。篇尾“有道是”、“正是”开头,以一句话、一首诗结尾,有画龙点睛的劝世作用。

4、 宋元话本在体制、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院本

1、 金元时,行院(妓院)演唱用的戏曲脚本。

2、 体制与宋杂剧相同,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度的形式。明清时泛指杂剧、传奇。 3、 金院本为元杂剧形成奠定了基础。

董西厢

1、 金人董解元根据唐元稹《莺莺传》,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 2、 它在任务塑造、情节结局等方面对原作有较大的改动,极大丰富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

故事。

3、 为王实甫《西厢记》塑造了蓝本,并且它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在文学史上有重

要的地位。

诸宫调

1、 是宋元时流行的说唱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首尾一韵,再

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连成长篇,说唱长篇故事,因此被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 2、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弦索”

元杂剧

1、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

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2、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的反

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3、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杂剧剧本主要由宾白、曲词、科范组成。 4、 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折

1、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是剧情长度的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幕”。

2、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3、 一般由一个套曲和宾白组成。 楔子

1、 是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指在一本四折之外的起交代或过度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段

戏。

2、 楔子大都放在全剧开头,起序幕作用,有时在两折戏中间起过度作用。

3、 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常用两支单曲,且楔子里的单曲不限制一人主唱,任何人

都可以唱。 宾白

1、 杂剧剧本体制之一,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2、 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3、 对白和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

的作用。 科

1、 元杂剧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科范,简称科。如“把盏科”、“做掩

泪科”等。

王西厢

1、 西厢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经宋秦观、毛滂的《调笑令》,赵令时的[蝶恋花]

鼓子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一系列演化。

2、 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成戏曲,虽然故事基本相同,但题材却更

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王西厢更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3、 因为主题鲜明艺术成就高,所以一直以来一直受到群众的好评,是西厢故事题材的最高

成就。戏曲创作上的影响很大,与它同时的作品和明清的爱情主题的小说创作受其影响。如《牡丹亭》,《红楼梦》等。

南戏

1、 是宋元时南戏演唱的戏曲形式,也称“戏文”。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

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2、 南戏最初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即村坊小曲而为之”。元末受到文人关

注,艺术上趋于精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南戏作家如高明、施惠,著名的剧本有《琵琶记》《拜月亭》等。有学者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3、 南戏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明代时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两代的戏曲有很

大影响。

荆、刘、拜、杀

1、元末明初在民间流行的戏剧,分别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他们都属于世代累积型创作。 2、《荆钗记》王十朋以荆钗作聘,娶钱玉莲为妻,王十朋中状元后拒绝丞相的逼婚,钱玉莲因富豪孙汝权和继母的迫害,投江自尽,经种种波折,终于夫妻团圆。《刘》刘知远被逼从军,入赘岳帅府,享尽荣华,妻子李三娘受兄嫂折磨,磨坊中产子,送至刘知远处抚养,十五年后因儿子猎兔见母,一家团圆。《拜》蒋世隆、王瑞兰、蒋玉莲。《杀狗记》孙华、孙荣兄弟因人挑拨失和,孙华妻子杨月真设计杀狗,假作死尸,揭露柳龙卿、胡子传二人的欺骗,使兄弟重归于好。

3、这些戏都有部分符合人民愿望、反映现实的描绘,但也有不少宣扬了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的地方。《白兔记》《拜月亭》的成就较高。

南北合套

1、 最初南北曲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套曲里,元中叶以后,成规逐渐被打破,南戏开始兼用北

曲。

2、 南北合套一般有三种情况:在一个套曲里穿插一两个北曲的曲牌;用南北合套,将北曲

曲牌与南曲曲牌依次相间连成一套;在全剧的多套南曲之间,夹用一出整套的北曲。 3、 明代以后,杂剧开始吸收南曲音乐,此外明清传奇也兼用北曲和北套。 4、 明嘉靖间昆山腔兴盛以后,形成南北合流局面。 南曲

1、 南曲是宋元时南方(长江以南,以温州为中心)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盛行

于元、明。

2、 用韵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准,有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

转,以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也用筝、琵琶等弦索乐器。 3、 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北曲

1、 北曲是宋元时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同南曲相对。 2、 用韵以中州韵为准,无入声。音乐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弹拨乐器伴奏,有“弦

索调”之称,亦有鼓、笛者。元杂剧都用北曲。

元曲四大家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1、 是明代《永乐大典》中搜集的比较可靠的南戏剧本。 2、 具体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张》讲的是书生富贵抛弃糟糠妻

的故事,类似《赵贞女》。《宦》讲子弟完颜寿马与江湖女子王金榜相爱的故事。《小孙屠》中开始出现了南北合套曲。

3、 体现了早期南戏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散曲

1、 中唐时流行社会上的曲子,进过中晚唐,到宋金对立时期,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

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经金末元初文人的介入,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因为是流传在北方的散曲,也叫北曲。 2、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原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

句调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格。每句都要押韵,且有平上去三声互叶。其次是没有双调或三叠、四叠的调。最后,可以在本调之外加衬字。套数沿自诸宫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组曲,一般有尾声且一韵到底。散曲里还有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带过曲”,由两或三支曲子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

3、 散曲发展经两个时期,前期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风格质朴自然,有较大社会内容。中

后期的代表是张可久和乔吉,语言愈来愈工丽典雅。此外还有雎景臣、张养浩和刘时中。 4、 现存散曲多是咏史、述怀、歌唱山林隐逸和了些男女风情的作品,也有少数杰出到重大

的社会问题,还有一些写景咏物的小令,清丽生动。 书会

1、 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的行业社团组织。

2、 随着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兴盛,书会不仅初具规模,组织也叫严密,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其特点大致有:一、民间组织;二、它的任务就是编撰话本、戏曲、曲艺作品;三、它的成员有“先生”、“才人”、“名公”、“老郎”之分,不同的称谓是伎艺人对编纂者的专称;四、这些成员出身比较复杂,有艺人,有下层文人,社会地位低贱是相同的;五、他们的活动场所在同一个勾栏瓦舍里,混迹于诸伎艺人之中便于随时交流。

3、 这些下层文人编纂的作品具有民间集体创作的鲜明痕迹,带有世代相传的显著烙印。他

们的创作在中国戏曲史,小说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诗话、词话

1、 即说经,原意是演说佛经。“诗话”一体,王国维在所作“跋”中说:“其称诗话,非唐、

宋士大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此得名。”

2、 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读者或

听众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 现存的说经宋元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平话

1、 是宋元时的讲史话本。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只用于念诵,

而不施与传唱。

2、 之所以称之“平”是强调讲史话本虽然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则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

于平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w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