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母亲的腊八粥 散文(二)

更新时间:2024-04-09 00: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7--2011发表的散文

难忘母亲的腊八粥

小时候每到腊月,妈妈都要再三叮嘱我和姐妹,进了腊月门说话要处处小心谨慎,不准打破碗,不准说“死”了什么的不吉利的话,意在来年有个好兆头。东北人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妈妈说这叫做“佛粥”, 起源传说来自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成佛前,苦苦修行六年,骨瘦如柴,疲惫不堪,但仍未成佛。这时一牧女送来了乳糜供他食用,他吃后恢复了体力,又到尼连禅河沐浴,一洗六年的积垢,后来到菩提树下,面对东方,铺草打坐,澄思静虑七天七夜,终于觉 悟成佛。这一天是腊月初八日,为成佛道日,以后各寺院均在此日诵经举行纪念活动,并仿效牧女献乳糜的故事,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也称佛粥。以前也叫“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关于腊八粥的记忆,现在印象仍然很深刻。在腊月初七,母亲就开始准备,首先是把原料糯米、芸豆、红小豆、葡萄干、花生仁、莲子、松子等用清水洗过几遍,泡在一个粗瓷盆中。要赶上白天没有功夫,就在灯下择着颜色各异的豆子。

还有采自山野的红油栗子,用小刀划开外壳,便露出黄灿灿的栗仁。油栗生吃脆爽,炒熟了面甜,而煮在粥里又是另一种风味。有时候,母亲会变戏法似的,从挂在墙上的一个棉布袋里取出一些乳白色干硬的果仁,那是秋天我在荷塘里摘的莲子。而我趴在桌子的另一个角上,一边写那似乎永远写不完的作业,一边惦念着第二天早上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腊八”一大早,母亲就起来烧火熬粥。妈妈熬腊八粥的手艺堪称一绝。先是把将红小豆、莲子、花生仁放入锅内加水,煮到七分熟时加入糯米,而后再加入红枣、桂圆,并用饭勺不停的搅动,熟时再拌入松子、葡萄干及砂糖。粥不能熬的太稀太稠都不好吃,要看护好了,以免溢出锅外。当粥在炉火上冒着热气,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时,我也被香味唤醒了,在厨房围着炉子转,看母亲什么时候加红枣,什么时候放栗仁砂糖。等粥熬好了之后,母亲给猴急的我盛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嘱我坐在凳子上,用筷子搅着粘稠的粥,等不烫了再慢慢吃,要不就成“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味道”了。

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还能增福增寿。腊八粥可改善虚弱体质,还可止咳润肺,养颜美容。关于腊八粥父亲还给讲过另外一个版本。说朱元璋还是腊八粥的鼻祖呢?据说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给财主家做放牛郎。有一天,放牛回来过一独木桥时,牛跌下了桥,将腿跌断。

老财主气急败坏,把他关进柴房里。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老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混在一块儿煮成了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那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腊八前后,正是隆冬季节,素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开始不解其意,只怕冻掉了下巴,就仰着脑袋问母亲怎么才能不让冻掉。母亲这时就笑笑说:多喝粥吧,喝饱了暖和了,下巴就长结实了。我对此深信不疑,呼噜呼噜喝下两碗后,母亲把书包给我挎在肩上,我边走边回味粥的香甜,发觉还是没有喝够。现在我知道了“冻掉下巴”是民间的夸张说法,意思是腊八在三九天之中,腊八过后天要变得更冷的,所以家乡还有谚语说“三九、四九冰上走”。每当想起这些儿时的画面,人们喝着热腾腾的腊八粥,身体内暖气自生,心中就会有种暖暖的感觉。是对春节的渴望。 刊于2011年1月11日《北方时报》

火 炕

住在农村,每日都离不开火炕,火炕家家都有。火炕就火炕呗,咋还冠以“大”呢?这“大”不是随意说的,因为它名副其实。火炕不能武断地说是东北独有,但这“大火炕”确是东北独有。

过去的火炕,大都靠南窗,看上去像一个长方形的平台,既有利于通风,又便于采光。东北乡下的火炕,一般都是有多大房间,就有多长的火炕,用东北话说,就是“通长”;而且是对面炕,长长的两大铺炕,中间一条地面。那么,乡下人家的人口,再多,也睡不满两大铺炕,那不睡人的炕做什么用?习惯是阳面的火炕睡人,而阴面的火炕随意放些杂物,甚至秋收时存放些粮食,也时常拢点火,让炕面微热。而睡人的炕,则是白天晚上热得烫屁股,因为一墙之隔的外间(东北习惯叫?外屋地?,就是厨房),锅灶连着炕,那屋里的炕就不用特意烧了。东北大火炕,由于大,也就是长,一家人睡,很宽敞。如果需要中间隔开一下,那就与炕沿垂直挂一布帘,就算一堵墙了。夫妻一般在头顶、也就是炕沿外侧,挂一幔帐,一来挡出一个相对私密的世界,二来起到遮风挡灰的作用。新媳妇刚结婚,不能与老人同睡一铺炕,多长也不行,那就到对面炕一头,挂一付幔帐,就是新房。早年东北有些事,就这么简单。那幔帐,是人家重要的物件。一根长木杆,横在炕沿上方接近房梁的高度,搭着厚布,一般是有里有面,垂下来,挺严实的,撩上去,有的一边一个挂钩,,分两片儿挂上去,有的索性推到一边,幕布似的,一下子就敞亮了。近几年,农村建新房,都为儿子单独间隔出房间以备新房。还把火炕设计在房中间,这样更利于冬季保暖及房屋设计。

火炕是庄稼人的床,过去,火炕上面铺有炕席,就是用秫秸皮刮光处理软了编织成的,一横一竖一条压一条那样编织,成为自成体系的花纹,以至有“炕席纹”之说。炕席也有用芦苇编的,现如今,又

多了精美的塑料制品。炕沿是很重要的,家人没有一天不坐炕沿的,来窜门的也都坐在炕沿上,乡下人家一般不预备椅子,有预备木凳的,长条的,可坐两三个人,短的,只坐一个人。但大家习惯坐炕沿,腿一拧,还可以上炕盘腿。炕沿的木头是家里磨得最光滑细腻的家庭构件,一般用桦木,也有用硬杂木的。炕沿又是家里用得最久的东西,一代接一代地用,实在是目睹了家族变迁的历史。

东北天气寒冷,家里取暖,全靠火炕。大冷天儿,一家人就都在这炕上,暖洋洋、热融融,一会儿变热遍全身,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说的既是火炕,又是火炕上的天伦之乐。

火炕是恒温的。这是由于用于建造火炕的材料都是土坯或红砖。农民通过做饭或直接在火炕下烧柴将炕烧热,,厚厚的土坯或红砖散热慢,这就是火炕一宿儿不会变凉的缘由。因此,农民们干活累了,睡火炕是最解乏的办法。

数九隆冬,庄稼人进入了农闲时节。人们围坐在火炕上,谈论着今年的收入及来年的设想。若是再摆上炕桌,炒两个小菜,喝上几杯老白干儿,那兴致更是飘飘欲仙了。酒热炕更热,酒暖心更暖。贫穷和富贵全不放在心中,一切都抛向九霄云外,那是庄稼人最为快乐的时刻。

如此说来,东北的庄稼人,睡觉,吃饭,休闲,会客,做活,取暖,烘干,打盹,发呆------实在是离不开火炕。火炕陪伴着主人繁衍生息。你要是让火炕上的东北人睡到城里的床上,他立马腰酸、背痛,

像水土不服一样,总要跑回自己的火炕去!没法子,那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刊于2011年1月22日《北方时报》

端午节情思

端午节又要到了。昨日,在哈市工作的女儿来电话,说:“今年端午节假期,要回来同家人一起去爬山。”听了女儿的话,我高兴地答应了女儿。决定在同女儿体味登山辛苦、劳累的同时,追寻大自然的无穷乐趣。放下女儿接通的电话,思绪沿着心灵的轨迹,把我带回难忘的童年岁月。

童年的端午节是一年里少有的快乐节日。虽然没有过年那样隆重、喜庆,但绝对是充满乐趣的。

那时家境贫困,常年吃的是粗粮,但无论家里有多穷,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能吃上一些好吃的。那时每到节日来临,生产队都杀一头肥猪,每家都能分到几斤猪肉,包一顿猪肉芹菜馅儿的饺子,包上一些粽子,再煮上一些鸡蛋。

小伙伴们则早在几天前就备好了五色彩纸,叠出许多漂亮的葫芦。根据叠葫芦的方法,举一反三还能叠出双面的葫芦来。

那天村里的大人、孩子采回艾蒿,系上精美的纸葫芦,插在房门或窗户上,就连仓房都插上了艾蒿,小村的茅草房被这五彩缤纷的葫芦装扮得煞是好看。女孩子还要在手腕上扎上用五彩绳

拧成的绳,最奢侈的便是那装着香草的荷包,女孩子会把带着香气的荷包挂在脖子上,一走一过都释放着香气,当没有香荷包的朋友来看时,竟然怕她们抢了去不还,说什么都不肯从脖子上摘下。最最快乐的是顶鸡蛋,一个人要带好几个鸡蛋,因为鸡蛋是自家小鸡产的,所以这就成了玩不败的游戏,顶坏了一个跑回家再取一个,直到家里的鸡蛋都成了破壳鸡蛋为止。要是谁的鸡蛋干顶不坏,肯用好几个鸡蛋换,但时常是换不成功的。

记得小时候,每当端午节来临,母亲头一天就与我们兄妹说好,明天早晨要在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就起床,到河旁的麦田里用露珠洗脸,据说端午节这天用露珠洗脸时,从第一把手捧露珠开始,走一百步,捧一百捧露珠,洗一百把脸,就可以驱除百病,使人心明眼亮,不管是否属实,我们带着虔诚的心真的去做了。

有一年端午节,凌晨三点半,我还在甜美的睡梦中,就被母亲叫醒了,我迅速穿上衣裤,睡眼蒙眬地同姐妹们走出村外。抬眼望去,小山还隐没在雾霭中,麦田里的露珠湿透了我们的鞋面,我们用手轻轻抚摸一尺多高的麦苗,两手立刻浸满了露水,我们尽情地用这露水洗脸,好清爽,舔一下手上的露珠还有一点淡淡的甜味儿。不知洗了多久,在广阔的地平线上,云雾托着红日,朝阳冉冉升起。

我们在回家的路边各自采摘一些艾蒿,远望自己居住的小山村,早已升腾起袅娜的炊烟了。想必父亲、母亲早已为我煮好了鲜美的猪肉芹菜馅儿饺子和鸡蛋、鸭蛋。

最难忘的是上学的时候过端午节,同学们早在端午节之前便秘密约好,到了端午节那天,早上三点多起床出去采艾蒿,并约定好联络暗号,免得惊扰了邻居。那次我们几个男同学约好三点钟一起去踏青,为了不错过踏青,竟一夜没敢睡,可起来才发现天还是雾气腾腾地,伸手不见五指,洗漱完毕趴在窗户前等候同学的联络暗号,可等到天都亮了,出去踏青的人已经拿着艾蒿凯旋归来时,心已经焦急不堪,悄悄地拿起衣服,踮着脚丫拎着鞋,轻轻地开门,轻轻地关门,然后箭一般窜出房门,朝着同学家的方向跑去,待跑到同学家,发出预先约好的暗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把第一个同学从睡梦中拉了起来,待到第二个同学家时,任凭喊破嗓子也没能叫起他。

那时西漂河岸边是采艾蒿的好地方,那里不仅有蒿子,还有野鸭子,大清早带着露水的艾蒿透着淡淡的香气被一把把掠回,有时还拣回几窝野鸭蛋,装了一兜,鞋已经被露水打得湿透,还不时踏出响声,但收获的心情完全掩盖了露水的潮冷,带着胜利品凯旋而归,回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结婚后,生活比以前好了。过端午节虽然没了我童年用露珠洗脸的趣事,但端午节又增添了新内容。驱车前往距家百余里的驿马山、二龙山踏青、采艾蒿就成了我们夫妻及儿女的共同行动。 去年端午节,我们早早驱车赶往驿马山,在山脚下我们停下车,与踏青的人流一起步行上山。走了不远便见到艾蒿一簇簇的,妻子与女儿欢快地奔向艾蒿,正在读研的儿子手拿相机不时的拍

照,而我却在后面看着他们娘俩欢快的样子,我的眼光跟着他们的行踪而动,看着妻子和女儿已经采了一大把艾蒿送过来,当艾蒿送到我的面前时,一股久违的蒿香弥漫而来,沁人心脾,今年的艾蒿格外香!妻子与女儿把艾蒿送来的同时,还不忘掐一段嫩蒿芽别在我的耳朵上,那股香气就留在了我的头发上,久久不散。当我们满载蒿香而归时,到了家门,我们一家四口几乎同时想到,何不为邻居家每家插上几根,当他们出门时,即使没去采艾蒿,也能嗅到蒿香。于是,女儿、儿子、妻子和我一个递蒿,一个插蒿,从一边房门直插到另一边房门,刚好有人家出来看到,一声谢谢,足可以让蒿香更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在这个端午节不仅要有粽子的甜美,鸡蛋的圆润,还要手有蒿香。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桌的不断丰盛,端午节有一段时间被淡化成一种似有似无的节日,而如今国家把端午节定为传统节日,放一天假,这无疑又让这端午节再次鲜活起来,大人带着孩子、同学会着同学、朋友带着朋友,踏青的热潮胜过这火热的天气,有端午节的日子真好,让我有着孩子般快乐的感受。

刊于2011年6月2日《北方时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vg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