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19: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2.肽键:是一个氨基酸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形成的键,本质是一种酰胺键。 3.肽单元:在多肽链中,参与形成肽键的六个原子——Cα1、C、O、N、H、Cα2六个原子固定在同一刚性平面上。又称为肽键平面。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从N-端到C-端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5.蛋白质等电点(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值时,其分子不解离或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净电荷为零,成为兼性离子,此时该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6.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7.蛋白质的复性:去除变性因素后,变性蛋白质可自发恢复其原有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称为复性。 二、填空 1.氨基酸, α-氨基酸,肽 2.正,负,两性,等电点。 3.主链骨架原子的, α-螺旋, β-折叠,b-转角,无规则卷曲。 4.氢键,疏水作用,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 5.甘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6.负_,正。 7.水化膜,同种电荷。 8.共轭,280nm ,紫外吸收 9.空间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肽键。 10.氨基酸,肽键,多肽,_氨,_羧,_N_,_C。 11. _亚基,氢键,盐键。 12. _3.6_,_0.54nm_。 13. _非极性侧链氨基酸_、极性中性侧链氨基酸_、酸性氨基酸_、碱性氨基酸_。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四、单选题 1. C 2. D 3. B 4. C 5. A 6. B 7. E 8. B 9. B 10. B 11. B 12. A 13. C 14. E 15. B 五、简答题 1.何为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变性的本质是什么?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引起变性的常见因素有加热、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2.什么是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构象有哪几种?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什么? 答: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各段多肽链主链原子的空间分布状态,即多肽链主链的空间构象。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构象有a-螺旋、b-折叠、b-转角和无规卷曲。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氢键。 3.蛋白质有哪些理化性质? 答:蛋白质有如下理化性质 (1)两性电离的性质 (2)胶体性质 (3)变性和复性的性质 (4)紫外吸收性质 (5)有独特的呈色反应 4.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何结构特点? 根据氨基酸侧链结构和性质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答: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均属 L-氨基酸(甘氨酸除外)。根据其侧链结构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非极性侧链氨基酸、极性中性侧链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Tm值:即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指DNA解链过程中A260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2.核酸:由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3.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解链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4.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的现象。 5.核酸的杂交: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之间或RNA与DNA单链之间,只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就有可能形成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 6.DNA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 二、填空 1. DNA , RNA , DND,细胞核, RNA,细胞质和细胞核。 2.碱基,戊糖,磷酸,核糖和脱氧核糖,嘌呤碱和嘧啶碱。 3. _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稀有碱基。 4. _260nm,碱基,定性_,定量。 5. A 、G 、C、U, A、 G、C、T, 3',5'-磷酸二酯。 6.双螺旋,[A] = [T]、_[G] = [C] 、_[嘌呤]=[嘧啶] 。 7. o.53, 0.25。 8. 9,1’,糖苷,_嘌呤核苷。 9. 1’,嘧啶核苷。 10.氢键, A,T 、 G, C。 11.双螺旋,右手,配对碱基,氢键,碱基堆积力。 12.嘌呤,嘧啶,共轭双键,260nm。 13. 2, 3.4, 10,外,内。 14. T、 U、 2,C , 3。 15. _碱基,大小,低,高,高。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四、单选题 1.C 2.D 3.D 4.D 5.B 6.D 7.E 8.E 9.A 10.E 11.D 12.C 13.D 14.A 15.D 16.E 17. C 18.B 19.C 20.D 五、简答题 1.何为DNA的变性、复性?引起DNA变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解链成两条单链的过程称为DNA的变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的现象称为DNA复性。引起DNA变性的因素有加热、酸碱、有机溶剂、酰胺和尿素等(每个0.5分)。 2. 真核生物三种RNA各有何特点及功能? 答:m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模板。其寿命最短,分子大小不一。大部分真核生物mRNA5¢-末端的帽子结构和3¢-末端的多聚A尾结构。 t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氨基酸载体。分子最小,由74~95核苷酸组成。含有多种稀有碱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3¢-末端都是以CCA结尾。形成三叶草形二级结构和倒L三级结构。 以rRNA为组分的核蛋白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rRNA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占>80%以上。rRNA与核蛋白体蛋白结合,组成核蛋白体。 3. DNA双螺旋有哪些结构要点? 答:(1)DNA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2)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的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其间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3)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2nm,螺距为3.4nm。每一个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4)疏水性碱基堆积力和氢键分别维系着DNA双螺旋结构纵向和横向的稳定。

4.什么是解链温度?影响DNA的Tm值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答:所谓解链温度是指核酸在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也称为Tm值。Tm值的大小与DNA分子中碱基的组成、比例关系和DNA分子的长度有关。在DNA分子中,如果G-C含量较多,Tm值则较大,A-T含量较多,Tm值则较小,因G-C之间有三个氢键,A-T只间只有两个氢键,G-C配对较A-T配对稳定。DNA分子越长,在解链时所需的能量也越高,所以Tm值也越大。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酶:酶是由活细胞合成对特异的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体内催化各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空间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3.同工酶:是提催化相同的化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特性不同的一组酶。

4.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5. Km值:酶的特征常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二、填空题

1.结合基团 催化基团

2.绝对 相对 立体异构 3.琥珀酸脱氢 竞争性 解除 4.不同 相同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5.√ 6.× 四、单选题

1.C 2.A 3. E 4.C 5. D 6.A 7.E 8.A 9.A

五、问答题

1.酶是由活细胞合成对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的特点:(1)具有极高的催化

效率 (2)高度的特异性,根据酶对底物结构严格选择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和立体异构特异性。(3)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2.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测

定同工酶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组织器官病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例如:肝炎患者血清LDH5 >LDH1反映病变来自肝脏,心肌梗塞病人LDH1>LDH2,说明心肌有病变。LDH3的增多可见于肺梗塞。所以同工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3. Km值的意义:(1)Km是反应速度等于1/2Vmax的[s」,单位为mmol/L。Km值越小,酶和底物亲和力

越大;Km值越大,酶和底物亲和力越小。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4.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的结合酶又称为全酶。全酶才有催化性,全酶中的酶蛋决定催化作用的专

一性。辅助因子是金属离子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金属离子作用:(1)作为酶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参与反应传递电子;(2)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便于酶对底物的作用;(3)稳定酶分子的空间构象;(4)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的静电斥力。小分子有机物主要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传递电子、质子和一些基团。

第五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及产生少量ATP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2.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产生大量ATP的反应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3. 6-磷酸葡萄糖经氧化反应和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生成CO2、NADPH、磷酸核糖、6-磷酸果糖和

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糖酵解途径称为磷酸戊糖途径(或称磷酸戊糖旁路)。 4. 由非糖物质乳酸、甘油、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5. 由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的合成。由糖原分解为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最后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的分解。

6. 由草酰乙酸和乙酰CoA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多次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称为三羧本循环。由于Krebs正式提出三羧酸循环,故此反循环又称Krebs循环。

7. 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途径。是有氧氧化和糖酵解共有的过程。 8.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其正常值:空腹静脉血糖含量为3.89~6.11mmol/L(70~110mg/dL)。 二、填空题

1. 糖酵解 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2. 胞浆 乳酸

+

3. 3-磷酸甘油醛脱氢 NAD 磷酸甘油酸激 丙酮酸激 4. 磷酸化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5. 线粒体 糖酵解

6. B1 硫辛酸 泛酸 B2 PP

7. 乙酰乙酸 乙酰CoA 4 2 1 10 8.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9. 磷酸戊糖途径 核糖

10. 糖原合酶 磷酸化酶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11. 肝脏 肾脏

12. 乳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

13.丙酮酸羧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果糖双磷酸酶 葡萄糖-6-磷酸酶 14.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15. 糖异生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单选题

1.A 2.D 3.A 4.D 5.B 6.D 7.C 8.E 9.A 10.B 11.C 12.D 13.A 14.A 15.A 五、问答题

1.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答:糖酵解的生理意义是:(1)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肉收缩更为重要,当机体缺氧或剧烈运动肌肉局部血流不足时,能量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得。(2)是某些组织获能的必要途径,如:神经、白细胞、骨髓等组织,即使在有氧时也进行强烈的酵解而获得能量。(3)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仅靠无氧酵解供给能量。 2.简述三羟酸循环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三羧酸循环(TAC)的反应特点:(1)TAC从草酰乙酸和乙酰CoA结合成柠檬酸开始,每循环一次消耗1分子乙酰基。反应过程中有4次脱氢(2)TAC在线粒体进行,有三个催化不可逆反应的关键酶,分别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3)TAC的中间产物包括草酰乙酸在循环中起催化剂作用,不会因参与循环而被消耗。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1)TAC是三大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彻底氧化的最终代谢通路。(2)TAC是三大营养素互相转变的枢纽。(3)为其他物质合成提供小分子前体物质,为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当量。 3.试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答: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1)提供5-磷酸核糖作为体内合成各种核苷酸及核酸的原料。(2)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还原性辅酶Ⅱ(即NADPH)。 4.简述6-磷酸葡萄糖的来源、去路及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答:6-磷酸葡萄糖的来源:(1)糖的分解途径,葡萄糖在已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的催化下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2)糖原的分解,在磷酸化酶催化下糖原分解成1-磷酸葡萄糖后转变为

6-磷酸葡萄糖。(3)糖异生,由非糖物质乳酸、甘油、氨基酸异生为6-磷酸果糖异构为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的去路:(1)进行酵解生成乳酸。(2)进行有氧氧化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2O,释放出能量。(3)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催化下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去合成糖原。(4)在肝经葡萄糖6-磷酸酶的催化下脱磷酸重新生成葡萄糖。(5)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生成5-磷酸核糖和NADPH。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糖、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 2.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多种酶与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为水,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故称呼吸链。

3.代谢物因脱氢或脱水引起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键,并将高能键转移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4.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此过程称氧化磷酸化。 二、填空

1.α-磷酸甘油穿梭;苹果酸一天冬氨酸;琥珀酸;NADH;1.5;2.5 2.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3.加氧;脱氢;脱电子

+

4.NADH / NAD,ADP + Pi / ATP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8.× 四、单选题

1.C 2.B 3.D 4.E 5.D 6.C 7.B 8.C 9.A 10.D 11.B 12.C 五、简答题

1.相同点: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

不同点: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进行的;能量逐步释放并伴有ATP的生成,并将部分能量储存于ATP分子中;可通过加水脱氢反应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机会;二氧化碳是通过有机酸的脱羧产生的;生物氧化有加氧、脱氢、脱电子三种方式。体外氧化常是较剧烈的过程,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是由物质的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生成的,能量是突然释放的。

2.糖、脂、蛋白质等各种能源物质经生物氧化释放大量能量,其中约40%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一些高能化合物中,主要是ATP。ATP的生成主要有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两种方式。ATP是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供应者,每日要生成和消耗大量的ATP。在骨骼肌和心肌还可将AT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作为机体高能磷酸键的储存形式,当机体消耗ATP过多时磷酸肌酸可与ADP反应生成ATP,供生命活动之用。

第七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血浆中的脂类化合物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等。 2.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的特有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3.储存在脂肪组织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液被组织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4.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5.使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增强,而促进脂肪分解的激素。 6.使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降低,而抑制脂肪分解的激素。 二、填空题

1.脂蛋白 HDL VLDL LDL 2.低密度脂蛋白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至肝外

3.乙酰CoA HMG- CoA还原酶 胆汁酸 类固醇激素 维生素D3 4.乙酰乙酸 β-羟丁酸 丙酮 肝 乙酰CoA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v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