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教师考编之第五章课程及解析

更新时间:2024-04-13 01: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第五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C【解析】1933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史密斯一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泰勒也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3:A【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评价理论。这是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的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

4.A【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其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因此具有强制性。

5.B【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6.A【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学生的需要,尤其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开发理念。

7.C【解析】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8.B【解析】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力,因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是教师。

9.C【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风等。 10.B【解析】题干中阐述的是“选修课程”的概念。

11.B【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设计的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组织和实施的课程。 12.C【解析】布鲁纳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13.C【解析】略。

14.A【解析】我国中小学仍然实行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逻辑结构,但是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动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课程即知识”的表现。

15. 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概念。

1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16.A【解析】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影响着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17.B【解析】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18.B【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该学科教学的直接依据。 19.D【解析】一些激进的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因此,有人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他们认为课程即社会改造。

20.B【解析】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由一系列活动组成,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如实验、参观、表演、绘画、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 21.D【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特点有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是在属于课程的一种类型,是在课程计划之内的。考生需注意二者的区别。

23.C【解析】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

24.C【解析】教科书作为教学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 25.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结构的定义。

26.A【解析】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27.C【解析】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28.A【解析】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课程内容,使之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 29.D【解析】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0.B【解析】活动课程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程标准。

31.B【解析】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2.C【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2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33.A【解析】高中课程要求学生三年内的总学分达到144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6个。

34.C【解析】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35.B【解析】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36. A【解析】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其中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37.D【解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任何教师都离不开教材。 38.A【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机关,是一级课程。 39.A【解析】略。

40.A【解析】过程模式是指,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而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41.A【解析】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因而,课程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42. D【解析】合作开发有多种形式,如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校内合作、校际的合作、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等。 43.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计划和谐性的内涵。

44.A【解析】新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其中一层内涵即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AD【解析】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有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和目的游离模式属于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2.ABDE【解析】“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3.ABD【解析】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社会传统不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4.ACD[解析】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5.ABCE【解析】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初中阶段就应达到的目标。

6.ABCD[解析】泰勒结合课程编制的实践,提出了“课程原理”,概括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A、B、C、D四个选项。

7.ABCDE【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8.ABE【解析】杜威并不否认课程的组织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课程”一词由拉丁语派生而来,意为“跑道”;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9.ABCDE【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0. ABCD【解析】CSE评价模式的实施步骤主要有: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 AB【解析】语言和文学包括语文和英语两个科目。

12. AC【解析】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上。 13. ABC【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14. ABCD【解析】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15. ABCD【解析】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功能。

16. ABCDE【解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的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教师或学生的经验、感受、困惑、意见等等。

17. ABCD【解析】略。

18. ABC【解析】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

19. ABCD【解析】教科书的作用主要有:(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填空题 1.课程计划

4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2.博比特 3.发展性评价 4.朱熹 5.教材 6.布拉梅尔德

7.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8.杰克逊 9.儿童 10.学校 11.要素主义 12.学习领域模块 13.优选性适应性 14.学生学业成绩

15.直线型课程螺旋式课程 16.教育即生长 17.课程目标 18.背景评价 19.课程评价 20.泰勒 21.消费者开发者 22.课程 23.教科书 四、判断题

1.×【解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5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3)学校要主动与社区、部队、工厂、农村、家庭等联系,把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校外课程资源成为校内课程资源不竭的源泉。 17.(1)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的依托; (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七、论述题(答案要点) 1.(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建立资源数据库;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6)开发实施条件;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2.(1)教师的参与。教师参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拟定,可以增强其实施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教师的态度。采取封闭态度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关注,不愿意投入,也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对课程的实施会产生负面影响。采取开放式态度的教师关注改革的进程,乐意接受新课程、新方法,有利于课程计划的实施。

(3)课程实施效果的差异除了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态度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们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学历层次所造成的能力差异。

(4)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可能是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之间的,也可能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这有助于加强相互间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课程的实施。 3.(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2)。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

11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4.(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容易导致学科知识的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的体系;

(2)经验课程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中心,但学习者的活动具有多种性质,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有教育价值,也并非所有的活动都能带来同样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实施中容易导致“活动主义”,为活动而活动,如果把握不当,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经验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相关教学设施提出了较高要求, 它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素养,在师资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经验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6.(1)优点:①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传承;②从学生角度讲,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实现智力的充分发展{③从教学角度讲,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容易组织,也容易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④从国家角度讲,在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2)缺点:①从学生发展角度讲,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②从课程本身角度讲,与现实生活存在较远距离,缺乏活力,造成学习内容的凝固化;③从教师教学角度讲,容易导致偏重知识授受的倾向,不利于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7.(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构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或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内容要领等)。它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

(2)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的观念,它为课程实施者(如教师、学生)作为独立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使课程具备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12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5)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

8.(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八、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1)材料中的老师做法是不正确的,此教师持有“静态的课程观”。虽然说这种课程观比较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一味从只教材出发,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易于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各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新课程认为,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2.(1)李老师的做法能在短时间内把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

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获取的经验和科学知识;但却不能完全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是向学生单向的培养过程,他更多关注的是学科而不是人,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张老师的做法能够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丰富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的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带来教育价值,如果只为活动而活动,会极大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师生互动层面,李老师完全没有体现这一点,而张老师则重点突出了这一点,二者的做法均有欠缺。并且,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是完全相反的,二者应相互结合、互取所长。

(2)新课程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中两位老师的做法均未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3.(1)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原则、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2)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以下几点重

13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要的意义与作用:①完善课程体系;②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④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⑤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3)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满足了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v0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