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提纲

更新时间:2024-05-04 16: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psychology)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知情意行)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心理具有客观性: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2、心理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都带有自己的烙印。 心理学根据其研究目的来划分:理论心理学Vs应用心理学 (一)理论心理学:

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分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 (二)应用心理学

把理论心理学揭示的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探索在各个社会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

主要分支: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性质的综合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人(自然性Vs社会性) 研究方法:实验Vs经验

历史渊源:哲学为母Vs生理学为父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和研究原则 (一)一般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二、具体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外部表现进行考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按角色分: 参与观察Vs非参与观察 按场所分:现场观察Vs情景观察 按时间分:长期观察Vs短期观察 按内容分:全面观察Vs重点观察

1

(二)实验法研究者(主试)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

能引起变化的因素称为自变量;被引起的变化称为因变量.实验法就是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按控制条件分: 实验室实验法Vs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严格控制条件[例:感觉剥夺实验] 自然实验法:适当控制条件[例: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个案研究法

是指研究者把任何社会个体(个人或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其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 (四)调查法(抽样调查法)

是指从某一群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提问的形式收集样本的各种有关资料,通过对样本心理的研究来推论总体心理的方法。

按目的分:一般调查Vs专题调查 按内容分:事实特征调查Vs征询意见调查 按格式分:结构调查Vs非结构调查 按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

面谈法Vs邮寄问卷法Vs电话调查法

(五)内省法

是指依靠被试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按方式分:自我审视法Vs自我报告法 (六)心理测验法

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来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从而了解心理现象、探索心理规律的方法。

按人数分:个体测验Vs团体测验 按性质分:速度测验Vs难度测验

按形式分:操作测验Vs纸笔测验[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内容分:个性测验Vs能力测验

按技术分:自陈测验Vs投射测验[完成式测验/表达式测验]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悠久的过去;短暂的历史 (一)孕育阶段 (二)确立阶段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而独立。

100多年来心理学发展迅猛,现已成为拥有100来个分支的综合学科群.二、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一)精神动力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种势力 弗洛伊德创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理论:

1、潜意识论--人的心理可分自我可觉察的意识和自我不可觉察的无意识;

无意识又可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通过解梦、释误、催眠、

2

精神分析等方法可以了解人的无意识。

2、泛性论--人的任何行为都受性的支配。 3、人格论--人格系统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第二种势力、第一次革命 华生创始于20世纪初;斯金纳、托尔曼发展之 主要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即刺激→反应

新行为主义:心理为刺激→个体身心状态→反应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第三种势力 马斯洛和罗杰斯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 主要理论:人有巨大潜能,应该得到发展。 (四)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第二次革命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主要理论:“黑箱可知”;侧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 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1、各学派和谐共存,相互包容;

2、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 3、研究方法综合化,研究手段现代化。 (二)发展趋势

1、综合化;2、本土化;3、实用化;4、跨学科

第二章 心理过程

第三节 注意:信息的选择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并非独立的心理过程,而只是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 注意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注意具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心理活动的功能。

注意保证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有效适应环境。注意是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2、有意注意:既有预定目的又需要意志努力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1、先天的素质:神经系统的特点 2、后天的训练 3、个人的兴趣

3

五、自动化

自动加工:程序化地完成[信息选择]作业,注意资源消耗少; 控制加工:针对性地完成[信息选择]作业,注意资源消耗多。

第一节 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一、感受器

功能:收集信号、转换能量

聚集:形成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 每种感受器都有其适宜刺激。二、阈限

每种感受器对其适宜刺激都有一定的感受范围。 Δ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Δ阈限有两种:

1、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变化强度。 Δ阈限与感受性(灵敏度)成反比。

Δ刺激对感官的长时间作用会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多为灵敏度降低:例如明适应;嗅觉适应。 感觉适应也有灵敏度提高的:例如暗适应。 Δ阈下刺激对人也有作用。(例 :广告) 三、感觉的作用

1、感觉是认识过程的起点

2、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功能的必须[维持意识的觉醒水平]

第二节 知觉:信息的识别 一、知觉的组织

感觉阶段登录信息的个别特征 知觉阶段整合并识别信息 知觉组织的形式:

1、守恒—大小的恒常性

2、对象和背景的区分—对象的整体性 二、对象的识别

1、模板匹配理论:信号登录※记忆库中已有模板 2、原型匹配理论:信号登录※记忆库中已有原型 3、特征分析理论:信号登录※记忆库中的特征表 4、“群魔殿”—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

映象小鬼:负责登录外部信号的原始映象 特征小鬼:每个负责监视刺激的一种基本特征认知小鬼:负责搜集自己

代表的符号模型特征并叫唤

决策小鬼:选择叫唤得最响的认知小鬼,将其所代表的符号模型判断为

外部传来的符号。

—“小鬼”是实现某种功能的简单装置。 —每个小鬼都有一项固定的任务。

—小鬼各司其职,互通情报。三、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先特征分析再匹配融合 [慢]

4

—注意细节 —认识陌生

—反映客观实际

自上而下的加工:利用上下文来解释 [快] —忽略细节 —借助经验

—带有主观意愿

第四节 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一、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逻辑记忆 按保持时间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目的分: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按方法分:逻辑记忆和机械记忆

按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二、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消退↓注意 短时记忆

遗忘↓复述(加工:组块) 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 语义编码和非语义编码

语义编码:意义联系/概念网络

非语义编码:表象编码(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都属于表象编码) 四、长时记忆信息的遗忘 1、遗忘理论

已经记住的信息不能再认或再现叫作遗忘。 遗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消退说:信息犹如印记,日久淡化。

干扰说:信息提取时遭遇其他信息的阻碍。

抑制说:信息提取时受到主观意识的阻碍。遗忘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表现。 质的规律:遗忘的选择性和遗忘的重构性[例:拷贝都走样!] 量的规律:先快后慢与先多后少—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相似材料学习困难 系列位置效应—部位律

第五节 思维:信息的演算一、思维及其分类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使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按载体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按形式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 按方向分: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

按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分: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创造性的指标:流畅性、灵活性、原创性]

二、类别和概念形成

5

分类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

与分类相关的思维活动是概念形成,也叫概念学习。 分类先要有标准,然后根据标准对事物分辨、归类。

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概念形成的两条途径:假设检验和逐个扫描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1、试误 2、顿悟 3、启发式(手段-目的) 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问题呈现方式/多余刺激干扰/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动机强度(倒U曲线)

第三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个性心理概述一、个性心理结构简介

个性(人格)是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性心理倾向(行为动力系统)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二)个性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二、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1、生物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先天发育

2、身体因素:体形、容貌、健康状况 3、自然环境因素:地理和气候条件 4、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成人的个性及关爱、教育方式等) 2)学校因素(教师的期望及教育、激励方式等)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地位等)

5、社会实践:职业生涯、社会角色等三、个性心理在教育中的运用1、有利于因材施教

2、运用于职业指导

3、有助于自我完善第二节 个性理论与个性测验 一、主要个性理论简介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三我人格体系

2、荣格: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3、埃里克森:个性发展8阶段理论 (二)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1、华生等:人格等同于行为

2、班杜拉: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 (三)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需要、动机和潜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要 (四)类型理论

1、荣格:内向型和外向型

2、威特金: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3、霍兰德: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传统型 (五)特质理论

6

人格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特质决定个体行为。 1、奥尔波特: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卡特尔: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3、艾森克:内外向和情绪性二、常见个性测验简介 1、自陈测验

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MMPI),Y-G性格测验等

2、投射测验

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儿童统觉测验,画树测验,画人测验等 三、心理测验的有关指标与使用测验的原则

1、信度(稳定性或可靠性) 2、效度(准确度)

3、常模(团体均数,比较标准)

4、基本原则:1)保密性;2)程序性(标准化);3)严肃性 一、性格的概念

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又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态度特征 2、理智特征 3、情绪特征 4、意志特征

三、性格对人的影响1、影响人生 2、影响能力 3、影响人的健康 4、影响人际关系第四节 气质特征 一、气质的概念

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具有动力性,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气质类型及其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气质类型的行为特点/神经活动类型特点第五节 能力一、能力的概念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标志:1、掌握活动的速度;2、活动成果的质量 能力的涵义:1、实际能力(成就); 2、潜在能力(能量) 二、能力的分类

按倾向性分:一般能力Vs特殊能力

普通能力Vs专门能力

智力Vs才能按功能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活动性质分:模仿能力Vs创造能力 天才:各种能力最完备的结合。 三、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能力和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1、范畴不同(2个概念);

2、发展不同步。

联系:1、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掌握知识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3、能力影响个人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深浅和巩固程度。 3、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首创智力测验:

7

IQ =[MA/CA]′100

智商=[心理年龄/实际年龄] ′100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分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三种量表。 瑞文推理测验:纸笔测验,非文字,尽量排除知识经验影响。

第四章 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涵义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有规律性的变化。 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儿童期发展最为显著、迅猛。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到质变)2、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自身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成熟时间等有差异

4、差异性:个体之间存在着发展上的差异性二、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和任务: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等 三、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横向比较研究

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二)纵向跟踪研究

指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 (三)跨文化研究

指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结构的建构才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二)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动作思维 前运算阶段(2至7岁) 表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8至12岁) 思维灵活、平衡 形式运算阶段(13岁以后)命题运算,抽象思维 (三)认知发展与平衡化

“平衡化”的本质是“自我调节”二、心理测量流派的智力发展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智力是相对稳定的结构]

(二)新智力理论1、智力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情境/经验/心理成分

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存在7种独特的且独立的智力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认知发展的研究

(一)注意发展的重点:1、信息的选择更主动;2、注意资源的分配更合理 (二)记忆发展的重点:1、记忆加工策略更有效;2、整体知识水平促进记忆 (三)概念发展的特点:1、最早的概念基于所认知对象的相似性

2、之后的概念基于所认知对象的功能与关系

8

3、最后的概念基于所认知对象的层级关系

(四)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特点:1、精细化;2、成熟化;3、迁移化 四、语言的获得与机能 (一)语言的获得:

1、语言发展的阶段:呀呀语、单词句、多词句、完整句 2、语言获得理论:强化说、先天论、认知与社会相互作用论

(二)语言的机能:影响认知、影响自我调节、影响社会化第三节 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情感的发展

(一)情感的种类:情绪→感情→情操 1、情绪(emotion)

性质:最基本的情感现象

起源:主要与人的生物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特点:发生迅速、表现明显、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成分:喜、怒、哀、惧2、感情(feeling)性质:较高级的情感现象 起源:主要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特点: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

成分:依恋感、归属感、自尊感、好奇感和朴素的美感等

依恋的类型: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 3、情操(sentiment)性质:最高级的感情现象

起源:主要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特点:更稳定、更含蓄

成分: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二、自我意识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等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生物学的因素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更多的则是由社会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

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教育

教育要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第六章 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定义 桑代克:学习就是试误过程。

华生等:学习就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 奥苏贝尔、加涅: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变化。

金布尔: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二、学习的意义(略) 三、学习类型

潘菽:根据内容与结果:知识的学习、技能与熟练的学习、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加涅:根据学习成果: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奥苏贝尔: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意义性学习和机械式学习 三、学习风格

9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学习风格反映学习者之间的个别差异。

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兼有活动和个性两重功能。

1954年,赛伦首先提出学习风格的概念。目前已有30多种理论模式。 学习风格的构成:

1、生理性要素:环境偏好、时间偏好、节奏偏好等 2、认知要素:知觉风格、记忆风格、思维风格等 3、情感要素:抱负水平、焦虑程度等 4、意志要素:胆量、信心、恒心

5、社会性要素:竞争与合作、团体与个人等 四、学习策略 指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而对学习步骤、方法、和技巧等的优化组合、精巧安排。 学习策略的分类

迈克卡: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等)

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等)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等)

黄旭:识记策略;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监控策略;情感策略 第二节 学习理论一、学习的联结理论(行为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学习是尝试错误而建立联结的过程。

总结了三条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总结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 强化是运用强化物来提高某种反应频率的过程。 强化物是指能够增加反应可能性的刺激。 强化可分正负。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关注学习的内在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选择充满“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兴趣是个体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

消极情绪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绪推动智力发展。 决心、信心和恒心是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 良好性格促进学习;不良性格阻碍学习。

第五章 教学心理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理论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与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包括:

(1)分析与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方法与媒体 (3)教学评价的实施

10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1、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2、教学目标分类是跨学科的 (三)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 1、学生的起始能力的分析 2、学生的学习方式分析

(四)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加涅将认知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1、先行组织者

由奥苏贝尔提出,运用于讲授法。

先行组织者指在授课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相关的和清晰的引导性材料。 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发现学习与掌握学习布鲁纳提出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 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可使90%以上的学生达到掌握水平。 掌握学习的程序为小步递进。 3、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程序教学是采用行为主义原理设计的个别化自我教学形式。强调给与学习者反

馈、强调巩固和教材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将程序教学和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个别化教学形式:

应用计算机管理学生资料/提供练习强化机会/个别指导/模拟教学情境 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由奥斯本提出。

头脑风暴法需遵循的原则:1)对提出的观点先不作任何评价

2)鼓励自由思考,标新立异 3)注重数量,以量生质

4)鼓励借鉴他人想法三、情感与教学

情感影响认知。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 布卢姆认为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可分: 1、对学科的态度 2、对学习的态度 3、对自我的态度 情感准备状态相对不易改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促进学习。

第二节 认知教学一、认知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认知教学的基本特征:“知为中心”

11

(二)行为主义教学观与认知教学观的比较

行为主义教学观:学习是经验的联结;学习是通过练习和强化来实现的。 认知教学观: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学习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 (三)建构主义教学与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主张情境认知教学:

1、强调学生的认知是情境化的,不能脱离复杂的社会情境存在。 2、教学应关注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呈现。 3、支持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互动。

4、促进学生对整个学习资源与环境进行全面反思。 二、问题解决的教学 代表人物:加涅

(一)问题解决的特征

一问题有三成分:1、起始状态 2、目标状态 3、中间障碍/任务空间 问题解决是一个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需要应用先前的知识; 问题解决是目标指向性的活动; 问题解决是个性化的活动。(二)问题解决过程与策略 问题解决的四个环节:1、认知问题与任务

2、表征问题

3、产生与执行策略 4、反思结果

(三)问题解决的培养

1、提高贮备知识的质量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3、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信念 (四)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突发性等。

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表现形式有: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创造力的培养: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创造性教法、培养创造性人格等

第三节 教师心理一、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2善于启发;3勤学敬业;4以身作则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1、相关能力;2、性格(师爱等);3、意志 (三)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学信念之一。高教学效能感表现为有个人成就感,认为教学活动很有价值,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负责。 二、教师的威信发展与维护

教师的威信是指由于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因素构成的优秀品质而使人产生的尊敬感和信赖感。

教师威信的树立:1、学识、品德、教学水平是基础

2、良好的师生关系 3、饱满的精神面貌

12

4、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布登按年限划分:第1年存活阶段;第2~4年调适阶段;第5年起成熟阶段 本茨按发展需求划分:依赖权威;允许质疑与探索;自编教案;分享与钻研 佛勒按教师关注重点:职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 (二)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1、有效应用丰富且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原理规则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 2、高效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3、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途径

1、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原理规则知识

2、丰富案例知识(方法有观摩教学、微格教学、教学案例研究等) 3、在教学反思中发展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第四节 教学中的品德教育一、品德学习理论与教学意义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 内容:尊重法则和社会公正 趋势:从他律到自律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道德与认识发展关系密切

“道德两难论”为主要研究方法 提出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1、前道德水平(0—9岁)为了免于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规则

2、因循水平(9—15岁)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规则 3、原则水平(15岁以后)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二、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过错与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经历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 过错及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策略:1、防范协约

2、表征性奖励

3、控制强化物情境(强化暂停) 4、榜样学习 5、过矫正

第七章 社会心理

第一节 社会化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1、个体的社会化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2、人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3、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4、人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三)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

13

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2、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3、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四)社会化的种类

1、横向/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 2、纵向/经历: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五)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家庭、学校、伙伴、职场、大众传媒??(六)社会化的意义 1、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必由之路

2、人类社会运行和人类文化延续的保证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识。 —伴随社会化而产生发展 —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

—自我修养对自我意识影响很大(自知、自胜)

第二节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对人的认知或知觉。也即社会个体根据认知对象的外部特征,对其心理状态等内部属性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一、社会认知的三要素:1、认知者 2、被认知者 3、认知情境 二、社会认知的内容:1、他人心理 2、人际关系 三、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是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印象有间接性、稳固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 印象形成的三大模式:(1)累加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 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1)自然特征信息

(2)社会特征信息 (3)心理特征信息

四、社会认知的偏差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在对人认知中把最先获得的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以后的评价上。

2、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在对人认知中把最近获得的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以前的评价上。

3、个人好恶评价(偏见效应)

在对人认知中把某个坏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的评价上。

4、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在对人认知中把某个好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的评价上。

5、刻板印象(社会定型)

在对人认知中把对某类人的印象不加分析地套用到对某个人的评价上。

6、内隐的人格理论

在对人认知中无意识地运用自己的“朴素人格理论”,导致认知偏差。 五、社会认知的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

14

(二)归因的理论

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两种归因:情境归因(外在)Vs个人倾向归因(内在) 2、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 稳定/不稳定 内在/外在 3、凯利的归因理论

参照点设定:特殊性、连续性、一致性 (三)归因的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3、防御性归因偏差

第三节 社会态度一、态度的概述

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从动态的具体发展过程看: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顺从—认同—内化的过程。第四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直接结果。二、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2、相似性和互补性 3、对等性或互惠性

4、优势性(如外貌、能力等) 三、友谊与爱

友谊是朋友间的情谊,不排斥他人。

爱情是男女之间彼此吸引、彼此仰慕、彼此依赖的一种感情。 爱情包含亲近、激情和承诺三种基本成分。 爱情具有排他性。

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棒打鸳鸯效应)四、人际关系的测量与评价1、社会测量法:让被试依次说出团体中最愿接触和最不愿接触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

2、社会距离测量法:每位成员都给其它成员评分(五级) ――由波加杜斯创立。

第五节 利他行为和侵犯性行为

一、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他人的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的产生和利他者、受利者及利他情境有关。 二、侵犯性行为/攻击性行为

15

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目的性侵犯行为(诽谤、情杀)和手段性侵犯行为(战争、恐怖) 第六节 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 一、社会影响

是指由于社会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一)从众与服从

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 服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 (二)暗示与模仿

暗示:在非对抗性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

之与暗示者相一致。

暗示有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种方式。 模仿: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二、群体心理

(一)社会促进作用(众人拾柴火焰高)与社会抑制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喝) (二)群体决策:优点多,缺点也不少。存在极化现象。 (三)群体领导

领导是指领导人在特定的群体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所在群体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

领导人的三种领导方式:1、独裁式;2、民主式;3、放任式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3个层面的标准:

其一,~是心理的正常状态,非病状态;[客观底线] 其二,~是良好适应状态;[现实标准] 其三,~必须符合更为理想状态的标准。[主观色彩]

—当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以此为标准。(二)心理健康的一般定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以下条件:①情绪稳定;

②乐于工作; ③乐于交往; ④悦纳自我; ⑤正视生活。

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这些都是帮助个体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一)心理辅导(guidance)

对一般人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助和引导。 属于教育性措施,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二)心理咨询(counseling)

服务对象除一般人外还包括心理失调的人。

助人成长、助人学习应付环境的技巧获得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16

主要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干预,也伴有药物治疗。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和形式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学校应推崇发展型模式、教育型模式和文化模式(医院多采取诊疗模式)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

1、个别心理咨询 2、心理测试与反馈 3、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 4、心理类课程 5、团体心理辅导 6、相关教育培训 7、家长学校 8、朋辈咨询 9、学生心理社团 10、外展训练 11、科学研究 12、校际合作

第二节 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一、学生常见问题的内容分类及其对策

1、学习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3、自我管理问题(时间、生活、经济管理等) 4、自我发展问题(性格完善、生涯发展等) 5、恋爱、婚姻和性方面的问题

(性越轨、受到性骚扰或性侵犯、怀孕等)二、常见问题的内在心理根源分类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内在心理根源 对策

(一)自卑 全面认识自己、体验成功、 引导正确归因、激励自助意向 (二)非理性观念 理性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完美化、消极化、灾难化

(三)生活无意义感 投身社会实践、提供榜样

正视“成长中的烦恼”第三节 校园

危机干预方法

一、危机的定义:是指个体无力应付困境的一种状态。 二、校园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 六步干预法:

1、确定问题 2、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提供支持 4、检查替代性的解决方法 5、作出计划 6、获得承诺 三、严重精神障碍的鉴别与处理

主要症状:无自知力、妄想、幻觉、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无法适应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处理办法:及时交精神科医生处理四、自杀干预 1、排除抑郁症,若是,及时监护到病症缓解消除。 2、保证自杀倾向者的安全。

3、重点了解导致自杀的原因有否真正改变 4、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17

5、降低再次自杀的可能性 6、做好知晓者的心理辅导

五、伤害问题的处理 1、核实真相,排除关系妄想 2、可能性评估,借助心理诊断

3、干预重点:阻止伤害行为发生[进行教育、避免冲突、安抚情绪、转移

注意、暂时休息、强制管理、药物镇静]六、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保密问题 2、针对性问题

第四节 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职业压力模式

教师压力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作上的压力,包括工作本身、组织中的角色、生涯发展、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组织结构和气氛等;二是组织外的压力,包括家庭问题、生活危机、财务问题。 二、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了解并调整职业压力; 增加职业认同度;

提升教育技巧; 消除或改善个人特质中的不利因素; 学习处理职业生涯困境的技巧; 劳逸结合; 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uh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