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画问题研究的一些思考

更新时间:2023-03-18 16:25: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1 关于低段图画问题教学的一些思考

-————评廖泽芳老师《乘车》一课

曾维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

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的加、减法图画应用题是学习难点,这是由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有限的认知水平所决定的。一是他们识字不多,很多数学信息不能通过文字直接获得,只能通过图画来得到。二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强,特别是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三是图画应用题也是今后学习文字应用题的铺垫。新教材提倡让学生自主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隐含的数学模型,然后试图去解决的学习过程,体现数学化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学习,廖老师《乘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情境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动中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下面,我们就本课中的图画“问题”教学策略进行介绍。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喜洋洋和灰太狼这两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跟大家一起学习,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人物中;并通过乘车这一形象具体的生活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变静为动,引导观察

教材的图画是静态呈现的,学生要一次完整地寻找信息比较困难,特别是相关联的信息就更难,所以廖老师将静态的图画运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效果,根据呈现顺序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图中找出信息,这种数学信息,可能是以文字的方式出,可能是需要学生去数数得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廖老师爱问学生:从图上,你们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什么?在不停的追问中,就把不同数学信息完整地呈现来了,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动手操作,逐步抽象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们总想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看一看、摸一摸。教师应借助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他们去看一看、摸一摸,并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廖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在新课的每个环节,教师都是先让学生去自己摆一摆,用形象直观的学具操作代替了抽象的文字理解。如:学习连加时,当老师提出数学问题。(一辆公共汽车到了动物园站,车上有2人,有3个小朋友正在上车,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先不是急于让学生列式,而是让学生去摆一摆:教师就问:你能不能用小棒表示人数的变化呢?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人数的增减变化。正是有了这种直观的体验后,学生就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老师又问:你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运算是一种抽象性的思维活动,所以,学生认识数的运算要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即实物演示、图像表征与符号运算。这三个阶段是学生认识数与数的运算的一个必然过程。课件演示实际是实物演示阶段;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用半抽象的直观材料逐步来代替实物,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一条必经之路,也就是图像表征阶段,通过摆一摆,建立实际操作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促使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问题之中。列出算式是抽象的符号运算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4 4、语言训练,外显思维

为让学生弄懂题意,教师应将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当老师在“灌

输”知识时,学生的思维多处于消极状态,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其实,数学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形成表达式,这整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廖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说的时间和机会。请了很多学生说图上的信息,请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清楚到清楚。

学习连加时,通过教师的精心提问,学生有了很多说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为什么加3又要加2呢?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说一说先算什么,说为什么要先算这一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

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学生很容易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运算的意义,通过理解算式本身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以说: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加。也可以说,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

5、对比强化,加深认识

选择适当的时机多比较分析,找相同的地方,更要找到它们的不同的地方,便于学生分析、理解。

在这节课中的比较主要有两个地方。(1)学完2+3+2=7后,教师通过与复习题的比较,这是新知与旧知的比较,突出:今天学习的是三个数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运算,有两个加号,明显和以前学习的不同,很自然引出连加,加强了学生对连加特点的深入了解。(2)学加减混合7+2-3=6 7-3+2=6这两个算式的比较,必须是结合图意,根据具体的情境来比较来理解。我们可看车上原来有7人,先上了2人,后下了3人,算式就是7+2-3=6。也可以是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了3人,后上了2人,算式就是7-3+2=6。通过这样的比较,不仅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从不同角度理解图意,从而得到不同方法,列出不同的算式。而且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今天的这节课,展示了我们得胜小学数学组集体教研的初步成果,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ud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