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研究生历年复试题目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5 17: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研究生历年复试题目 I、总论 一、发展史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3.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4.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②外疡实从内出论。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

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3.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创面。

4.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分外痈、内痈两大类。 5.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分有头疽和无头疽。 6.毒: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7.试述“五善七恶”。 (1)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好。①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②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③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④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⑤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差。①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②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③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④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⑤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⑥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⑦气血衰竭(阳脱):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8.何谓顺证和逆证,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

(1)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2)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三、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情志内伤:病位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

- 1 -

(3)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

(4)外来伤害: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冷冻。 (5)劳伤虚损

(6)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 (7)痰饮瘀血

2.发病机理:总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2)当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果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3)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面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4)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四、疾病辨证

★1.疮疡局部症状的阴阳辨证要点: 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肿形形势 肿胀范围 肿块硬度 疼痛感觉 病位深浅 脓液质量 溃疡形色 阳证 红赤 热 高肿突起 根盘收束 软硬适度 剧烈、拒按 皮肤、肌肉 脓质稠厚 肉芽红活润泽 阴证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凉或不热 下塌下陷 根盘散漫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血脉、筋骨 脓质稀薄 肉芽苍白或紫暗 2.部位辨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3.辨肿的性质: 热肿 寒肿 风肿 湿肿 痰肿 气肿 瘀血肿 脓肿 实肿 虚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 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 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 肿势皮宽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疼痛,按之应指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痛的原因:

- 2 -

热痛 寒痛 风痛 气痛 湿痛 痰肿 化脓肿 瘀血肿 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5.辨痒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6.肿疡和溃疡做痒

肿疡有头疽、疗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作痒 未化之时 乳痈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有痒的感觉 溃疡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忽然患部感觉灼热奇痒 作痒 溃疡经治疗后,引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腐肉已脱、新肌新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 7.辨脓的有无 有脓 无脓 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 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 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之趋势 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 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9.应指: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定义 适应证 消法 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 补法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外疡中期 溃疡后期 2.内治法的具体运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3.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 清热解毒 清热泻火 清热凉血 养阴清热 适应证 红肿热痛的阳证 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掀红灼热、脓疱、糜烂等 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 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代表方 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知柏八味丸 - 3 -

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 清骨蒸潮热 理脾和胃 和胃化浊 清养胃阴 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 清骨散 4.养胃法: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 代表方 常用药物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 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竹茹、谷芽、麦芽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纳呆食少,异功散 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等症 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如疗疮或有头疽溃后,二陈汤 症见胸闷泛恶,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 胃阴不足,症见口干少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 益胃汤 5.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6.箍围药 定义 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金黄散、玉露散 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回阳玉龙膏 冲和膏 7.提脓去腐药 定义 适应证 用法 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 提脓去腐 温经活血、散寒化痰 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阳证疮疡 阴证疮疡 半阴半阳证疮疡 适应证 用法 8.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 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II、普外 一、疮疡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 分期 内治 初期

外治 箍围消肿 阳证: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 - 4 -

消法(清热解毒最常用) 阴证: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 半阴半阳证:冲和散、冲和膏、油膏 中期 托法(透托和补托) 切开排脓 补法(益气、养血、后期 滋阴、助阳) 提脓去腐,生肌收口 西医病名 疖、头皮穿凿性脓肿 疖、痈、皮肤炭疽、急性淋巴管炎 皮肤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阳证:八二丹、九一丹 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病名 定义 疖 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 肿势局限(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化脓、易溃、易敛 疮形虽小,根脚坚硬,病情变化迅速,容易毒邪走散 ①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②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③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④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①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②有的3—5天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②多见于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容易发生内陷。 ①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②发病急骤;③局部漫肿疼痛,皮色正常;④容易走窜,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①常发生于热病后期;②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③全身症状明显;④重者常可发生内陷 ①病起突然,恶寒发热;②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锨热肿胀,边界清除,迅速扩大,数日内可渐愈,但易复发 走黄: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内陷: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疔 痈 发 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 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 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流注 化脓性疾病 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发颐 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丹毒 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无头疽 走黄与内陷

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 化脓性腮腺炎 丹毒 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 5 -

外痔,在裂口上端齿线附近并发肛窦炎、肛乳头炎,形成单口内漏及肛乳头肥大,溃疡基底因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栉膜带,妨碍括约肌松弛,使裂口边缘不整齐、缺乏弹性,形成较深较大的溃疡而不易愈合。 17.试述肛裂的分期及其临床表现。

(1)一期肛裂:单纯性肛裂,肛裂初发,裂口新鲜,病程短。

(2)二期肛裂:有明显溃疡形成。创缘隆起增厚变硬,但尚无其他病理改变。

(3)三期肛裂:除已形成慢性溃疡外,还伴有赘皮外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栉膜带、隐形肛漏等。

18.直肠脱垂临床分度:

(1)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

血,便后可自行还纳。

(2)Ⅱ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托出物长5一l0cm,呈圆椎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

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3)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l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19.I度直肠脱垂与三期内痔的临床鉴别要点。 I度直肠脱垂 三期内痔 痔核分颗脱出 暗红或青紫色 容易出血 脱出物的形状 环状粘膜皱襞 脱出物的颜色 鲜红或淡红色 出血情况 不易出血 20.试述肛管直肠癌(锁肛痔)的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癌细胞沿着黏膜表面和黏膜下层向周围扩散,并向深部浸润至肠壁各层,穿透肠壁后,还可以向邻近器官组织转移。

(2)淋巴转移:癌细胞沿着淋巴系统向周围转移,一般是先向附近的淋巴结转移,逐渐沿淋巴管、淋巴液向远处的淋巴结转移,并通过淋巴系统向全身扩散。 (3)血行转移:沿血管及血液循环转移。

(4)种植转移:癌细胞脱落后可种植到肠黏膜和其他部位,穿过肠壁之癌肿也可种植在壁

层或脏层腹膜上。

21.试述肛管直肠癌的“一指三检查”。

肛管直肠指检、钡剂灌肠X线检查、潜血试验检查、内窥镜检查。 22.便血如何辨病与辨证。

便血是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的共有症状。(1)血不与大便相混,附与大便表面或便时点滴而下,或一线如剑,血多而无疼痛者,多为内痔;(2)便血少而有疼痛者,多为肛裂;(3)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4)血与粘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瘙痒,大便带血,血出如箭,可伴有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脉数等症状,属风热肠燥。便血色淡,多为血虚肠燥,可伴面色无华、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等。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疮:疮者,创也。广义的疮是一切外科疾病的统称。狭义的疮指皮肤体表有形可见的各种损害性疾病的统称。 如有丘疹的粟疮、疥疮;有脓包的黄水疮;有红斑的猫眼疮;有糜烂的水渍疮等。

- 16 -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有内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的脓肿,如肺痈、肠痈;外痈生于体表部位,“痈者,壅也,壅肿状。”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不变),一般范围在6-9cm者称痈。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疮顶:指肿疡之顶部。视其高耸或平塌颜色的改变程度等分析其属性为阴证或阳证。

疮面:指肿疡破溃后所形成的溃疡面。根据疾病的性质不同,疮面的形态及颜色各不相同。

疮腔:指外科疾病肿疡溃破后,病灶局部皮肤以下至疮底之间的空间。

坏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失去活性并不能复原的病理改变。

坏疽:机体的大块组织、器官或肢体缺血失养而发生的坏死。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

缸口:慢性溃疡长期不愈,疮口边缘增厚,犹如大缸环口之状者。如臁疮周边多有缸口。

腐肉:疮疡热盛成脓溃破后,疮面所呈现的腐败蚀烂的组织。应施以祛腐治疗令其融解脱落。

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生的嫩肉。是判断溃疡愈合的重要指标。正常肉芽红活有生机,乃气血充足之象;肉芽苍白,宣浮松脆,无颗粒者为肉芽水肿,乃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之象。

- 17 -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与中医眼科所讲的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 不尽相同。

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如附骨疽、环跳疽等。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其初起时无头,皮色不变

臖核:当某部位感染时,继发的引起颈颌部、肘部、腋窝部、腘窝部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硬结。其表明光滑、质中,按之作痛。相当与西医的淋巴结炎。

痰毒:指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颈痈、腋痈、跨腹痈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疮痨:凡久患疮疡而正气虚弱,状似痨损者,称疮痨。现指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外科病,如乳房结核中医称如痨,骨结核中医称骨痨等。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病。如形容瘰疬肿大之淋巴结为“结核累累,有如串珠”。称乳房内肿块性疾病为“乳中结核”等。

漏:凡溃疡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一样,曰漏,是以症状命名的。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为现称的瘘管,指体表与有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一为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一个外口。两者在外口部均有脓水经久淋漓不止。

乳头风:又称“乳头破碎”。之乳头、乳颈及乳晕部皮肤浸淫,湿烂破裂的病症。多因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其症乳头破碎、裂开,疼痛剧烈,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痂,容易继发外吹乳痈。

瘤:瘤者,留滞不去之义。凡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聚而成形所结成的块状物。相当于西医的体表良性肿瘤。其特征是随处可生,发于皮肉筋骨之间,多数不痛不痒,推之移动,生长缓慢。一般分为气瘤(神经纤维瘤)、筋瘤(静脉曲张)、血瘤(海绵状血管瘤)、肉瘤(脂肪瘤)、骨瘤(骨瘤、骨肉瘤)、脂瘤(皮脂腺囊肿)。

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岩与癌相同)。常见有乳岩(乳腺癌)、肾岩(阴茎癌)等。

舌菌:首见于《沈氏尊生书》。多发于舌两侧或舌尖的下方,初期肿物如豆,头大蒂小,色红紫而疼痛,不久溃破,向深部及四周蔓延,边缘隆起如鸡冠,触之易出血,有恶臭,坚硬,渐大如菌状而得名。后期舌体缩短,痛不可忍,极易出血不止。相当于西医学的舌癌。

茧唇: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口唇部位肿物外形如蚕茧,质地较硬。相当于西医学的唇癌。

- 18 -

失荣:首见于《外科正宗》。常见于颈部两侧或耳之前后,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因本病后期患者面容憔悴,形容消瘦,状如树木枝枯皮焦,失去荣华者。

肾岩翻花:首见于《疡科心得集》。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阴茎头部表面见丘疹、节结、疣状物,质地坚硬,溃后如翻花状。

翻花疮:皮肤病损部位溃破之后,不能愈合,胬肉突出疮口外翻,好似花蕊一般,头大根小,一旦碰伤,流血不止。相当于西医学的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或良性乳头状瘤等。

胼胝:俗称“茧子”。《诸病源候论·手足发胼胝候》记载:“人手足忽然皮厚涩而圆短如茧者,谓之胼胝。”其特点是手掌、足趾等受摩擦部位的皮肤增厚,触之较硬,表面光滑,呈黄白或淡黄色,多无自觉症状。可因外伤(如木刺)或挤压太甚而发生感染,出现局部顽硬肿痛,甚则不能行走。

沿肛痔:沿肛门外皮肤上出现的扁平样隆起,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渗出臭秽黏液,时有瘙痒或刺痛,严重者可延及外阴、龟头。相当于西医学的尖锐湿疣或梅毒感染等。

脱囊:又名囊脱、脱壳囊痈。其特点是阴囊红肿,皮肤迅速坏死脱落,睾丸暴露。《疡科心得集》记载:“又有脱囊,起时寒热交作,囊红睾肿,皮肤湿裂,隔日即黑,间日腐秽,不数日间其囊托尽??”相当于西医学的阴囊皮肤坏疽。

肝痈:肝脏发生的脓疡称为肝痈。其临床特点是发热恶寒,右上腹疼痛,右季肋部饱满,有时可见局限性隆起,有明显的触痛及叩击痛,严重者可出现黄疸,B超、CT可明确具体病变部位。相当于西医学的肝脓肿。

关格:“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关格是指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呕吐、腹胀、便闭(不排气、排便)。相当于西医学的肠梗阻。临床也称为“肠结”,与中医内科所谓的因肾功能不全所致的“关格”有所不同。 风:“风为百病之长”,故外科以风来取名的疾病很多,病种也很广泛,包括疮疡、皮肤、口腔、肛门等疾病。如破伤风、骨槽风(下颌骨骨髓炎)、麻风、白癜风、鹅掌风(手癣)、喉风(喉头水肿)、唇风(剥脱性唇炎)、肠风(便血、肛旁脓肿)等。这些以风取名的疾病的共同特点就是多与风邪有关,多数为起病急,发展较快的急性疾患。

毒:外科以毒来取名的疾病很多,且病种庞杂,不能代表某一种性质的疾病。如委中毒(腘窝部急性淋巴结炎)、时毒(流行性腮腺炎)、便毒(腹股沟淋巴结炎)、阴毒(恶性肿瘤)、丹毒、眼胞菌毒等。此外,对某种外科疾病,一时不能定出确切的病名,也常用毒来取名,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由于以毒取名的疾患不能概括某一性质的疾病,故临床已较少应用。

痰:以痰取名的外科疾病大多发于皮里膜外,肿硬似馒,皮色不变,按之有囊性感,将溃皮色转为暗红,溃后或出黏液,或脓中夹有败絮样物质等。因此,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起来大致相当于西医的两大类疾病,一类是结核性疾病,如流痰(骨关节结核)、肾俞虚痰(腰部冷脓肿)、穿拐痰(踝关节结核)、乳痰(乳房部结核);一类是腺体的囊肿性疾病,如痰

- 19 -

包(舌下腺囊肿)、痰瘤(颌下腺囊肿)等。

- 2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u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