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古文)

更新时间:2024-01-02 18: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8篇1《郑人买履》 2《刻舟求剑》 3《幼时记趣》 七年级下册6篇 9《赵普》 10《黄鹤楼》

八年级上册5篇 15《晏子使楚》 16《人琴俱亡》

八年级下册7篇 20《马说》 21《陋室铭》 22《活板》

九年级上册7篇 26《陈涉世家》 27《桃花源记》 28《与朱元思书》

九年级下册8篇 33《曹刿论战》

34《邹忌讽齐王纳谏》 35《鱼我所欲也》

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

19《治水必躬亲》

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 11《于园》 12《黔之驴》

7《论语八则》 8《狼》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 29《捕蛇者说》 30《岳阳楼记》 31《醉翁亭记》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7《愚公移山》 38《出师表》

七年级上册课文

3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0《田忌赛马》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一)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二) 加点字:

欲:想要,打算。 度(duó):量长短。 (置)之:量好的尺寸。 坐:同“座”,座位。 (至)之:到??去。 市:集市。 (操)之:量好的尺寸。 度(dù):量好的尺码。 反:同“返”,返回。 及:等到。 罢:结束。 遂:终于。 (试)之:鞋子。 以:用。 宁:宁可。 无:不。 (三)内容分析

1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一)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二) 加点字:

涉:渡过。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其:那个。

是:指示代词,这儿。 所从坠:剑坠落之处。 止:停止。 所契者:船上刻记号之处。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三)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吕览》),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两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一写郑人买鞋,一写楚人求剑,但都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 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 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 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跟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个很大的东西,像 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二) 加点字:余:我。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稚:幼小。 (心)之:助词,无实在意义。 明:眼力。 所向:所想象的景象。 察:看清。 (观)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藐:小。 强:同“僵”,僵硬。 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素:白色的。

2

以:用。 邱:同“丘”,土山。 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壑:山沟。 怡然:喜悦的样子。 神:想象。 称快:喊痛快。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于:在。 拔:移,搬开。 凹凸:高低不平。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丛杂:多而杂乱。 尽:全。 其:这里指自己。 为:被。 方:正在。 以??为??:把??当做??。 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三)内容分析 1.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 观蚊如鹤。二 神游山林。三 鞭打蛤蟆。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蛤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4.推测作者将癞蛤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兴趣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2)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3)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6. “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 《黄鹤楼》

4《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

3

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二) 加点字:自:这里有“在”之意。 宣:宣布,传达。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虽:即使。 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阙(quē):通“缺”,空缺。 御:驾。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疾:快。 自非:如果不是 湍(tuān):急流的水。 亭午:正午。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夜分:半夜。 漱(shù):冲荡。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良:确实,实在。 襄:上。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陵,大的土山,这里是丘陵的意思。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沿:顺流而下。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绝,停止,溯(sù):逆流而上。 消失 或:有,有时。 三声:几声。三是概数。

(三)内容分析

1、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第2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第3段、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第4、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三峡总特点: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山高峡长 3、全文的写作顺序

.全文从从山、水两方面来写。总写山,分写水,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色。各自特点为: ?山:连绵高峻、雄奇险拔——高峻美

?水: 夏水:浩大湍急、迅猛凶险——奔放美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清幽秀丽——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清寂静——凄婉美 4、本文先山后水的原因:

先写山,突出山连绵高峻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势做铺垫,正是有如此的山势,才会有如此特殊的水势。

5、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6、.结尾引用民歌的作用:

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

7、本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1)夸张(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三峡夏季水流疾速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2)引用(如引用渔歌)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 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

8、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

4

的“飞”字形象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无限赞美及对祖国山川的无比热爱之情。 10、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1)抓住景物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如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 侧面烘托三 峡夏季水流疾速的特点)

(2)抓住景物最有特点的时间进行描写(如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水—湍 急 ;春冬—清悠 秋—凄婉)

(3)动静结合(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 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突出了三峡的清幽 美。)

(4)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先写山,再写水,水又分四季写)

1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试分析一下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三峡四季景色的特色: 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

14、作者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分别从哪些角度着笔? 夏季侧重水势,春冬则侧重色彩,秋季主要写音响。

15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发白帝

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两岸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轻舟已过万重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重岩叠幛,隐天蔽日

5《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一)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加点字:界:地域,范围。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岁:年成。 方:正、正在。 地都是。蔽:遮盖。 以:因(因此)。 为:成为。 悉:全、都。 旬日:十天。 害:危害。 皆:全、都。 大穰:庄稼大丰

(三)内容分析

1.以虫治虫的现实意义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的害虫的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品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

5

2. “以虫治虫”中两个“虫”分别指什么? 傍不肯 子方虫 3.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有很多办法,我们还需要生物防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需要,因为生物防治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又不污染环境,绿色环保,能够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3.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傍不肯”的形状像蝼蛄(俗名土狗子),它的嘴上长有钳状的东西。它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它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夹成两段。 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毒虫,保护树木等。

6《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一)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二) 加点字:

据:统治,割据。 密:秘密。 遂:于是,就。 于:在。 使:派。 盖:因为。 方:才。 贻:赠给(yí)。 弥束:紧密约束。弥:紧密。 级:层 。 以:用。 六幕:指上、下、左、右、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此:这,指塔动之因。 前、后六个方位。 患:嫌,担心 易:容易。 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其:这。 耳:语气助词,啊。 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匠:工匠。 但:只。 打开。 师:师傅。 讫:完毕(qì)。 履:走,踩踏。 云:说。 实:使??结实,使动用法伏:同“服”,佩服。 布:铺。 (词类活用)。 相:相互。 故:所以。 钉:用钉子钉。 持:支撑。 如此:这样。 之:木板。 乃:当“于是,就”讲。 如:遵照。 初:从前,当初。 塔:塔身。

6

(三)内容分析 1.《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2、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②启示: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是否正确 3、《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很难堪。但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的妻子,请求喻皓“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②、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4、《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俞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5、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 未布瓦,上轻 ;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6、.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7《论语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问题),不也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有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4.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什么赐给他“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7

6.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学习了而不知道满足,教导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7.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在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自己也有的就改正。”

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8《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看到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在打麦场里堆积了柴草,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杀死了狼。(屠夫)正要走,转身看见堆积的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狼。(屠夫)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8

七年级下册课文

9、《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里面,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了些日子赵普修补连接原来的(撕碎的)奏章,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这人。

10《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一)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图经》上说:?三国时的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用‘黄鹤’命名这座楼。?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二)加点字:隅:角落。 登仙,成仙。 驾:乘、骑。 憩:休息。

以名楼:名,动词,命名。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巃嵸:高耸的样子。 倚:靠着。 河汉:银河。 (三)内容分析

重檐:两层屋檐。 闼:门。 霞:高大。 敞:宽敞。 窥:远眺。 井邑:城乡。 形胜:山川胜迹。 最:最好的事物。 临:靠近 拍:拍打

9

1、文中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

耸构巍峨,高标巃嵸; 。

2、为了说明黄鹤楼这一外观特征,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3、在文中,作者认为黄鹤楼“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根据是什么?

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4、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岳阳楼 滕王阁

5、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 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 。 耸构巍峨,高标巃嵸 6、《黄鹤楼》一文中有多处对偶,分别有什么作用?

①“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一组对偶,写黄鹤楼名称的由来,强调了以“黄鹤”命名证据十分充足。

②“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 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

③“上倚河汉,下临江流”,一写楼的顶端,夸张其高;一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

④“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可见楼的外观的刻画,气势雄伟。

⑤“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下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击拍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

7、对于黄鹤楼的命名,作者旁征博引的目的是什么?请你写出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前四句。

增强自己提出的这种命名由来的说服力。

昔人已乘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楚国空悠悠。

11《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译文: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u5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