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课《夏》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6-18 01: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夏》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夏》与《春》、《济南的冬天》以及郦道元的《三峡》共同收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都属于写景散文。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人评价梁衡的《夏》说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的确如此,第一次看到《夏》这篇散文时,我就被它蕴涵的磅礴气势,呈现的浓烈色彩,奏响的紧张旋律所震动,同时也有感于作者笔下流露出的对夏季的由衷赞美之情,以及涌动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梁衡先生认为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叙述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新课标提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我今天说课构想的基本点就是:一定要把夏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美感也让学生感受到,让他们产生审美和情感上的共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夏天的特点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感受其语言魅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生命的礼拜,对人生的哲思。 3、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文章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4、教学难点

对哲学美和意境美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加上十三四岁的年龄,没有更多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去理解蕴含在散文中的意韵和睿智。因此,我把领略散文中的语言美作为学习这篇散文的最低目标,由浅入深上升到意境美、哲理美。 三、教法设计

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地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本堂课我采用了以下方法:www.21-cn-jy.com

1、点拨互动法 2、情境创设法 四、学法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学法设计上,主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采用:www-2-1-cnjy-com

1、合作探究法 2、朗读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缤纷夏日

导入: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是艳阳、是葱绿、是西瓜、是冰激凌??亦或是一篇散文,是一首诗歌。

结合自己在重庆的经历,谈谈对夏天的深切感受:夏天的热总让我感觉像浪,感觉窗外的世界被这浪包围着,扭曲了姿态。我喜欢在屋内打开窗看这一切,窗外的世界离我如此之近又如此遥远。那干净清透的蓝天仿佛是清浅的湖水;那色彩明媚的花朵似乎是燃烧着的火焰。我喜欢夏日明媚的阳光、我喜欢夏日榕树上的蝉鸣??【来源:21cnj*y.co*m】

引导出新课: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心境不同,笔下的夏也不一样。那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又会具有怎样的情致呢?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让他们有话可说,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兴趣进行后面的学习。并且用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课伊始,情已生”,有意识去寻找美,感受美,达到一种“披文而入情”的效果。21*cnjy*com (二)、书画夏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有效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如让学生来说说如何来朗读“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通过品析、朗读、示范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句式的倒装是为了强调夏天的磅薄气势。 设计意图:这种涵咏,会让学生学会把课堂上的语言感受迁移,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充满生命力的夏之美,领略到散文的意境的壮阔之美。力求课堂上的读不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教师读中有导,学生读中有效,读思结合,读导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学法。 2、在刚才的朗读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先在书上勾画,然后用课文中现成的词语来回答) 紧张、热烈、 急促的夏天 芊芊细草 黛色林带 蝉儿长鸣 太阳烘烤 麦浪翻滚 景美 热风浮动 麦子送香 棉苗(挑) 高粱、玉米(举) 瓜秧(匍匐) 挥镰 打麦 人勤 追肥 浇水 听风 看云 磅礴之势 希望之色 生命的勃发 紧张之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设计意图:在于亲近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捕捉、疏理、整合知识的能力,为后面的研读、品读作铺垫。21cnjy.com

(三)、辞色夏日(本环节主要靠合作探究来完成) (1)书卷气息

本文文白相间,语言隽永。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2-1-c-n-j-y (2)刚性气质

梁衡散文的语言都有男性化风格,不显造作,风格气质自然表现出来。如 “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也显出梁氏散文语言的男性化风格。【出处:21教育名师】

(以上两步可以教师先做示范,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在归纳总结。) (3)哲人气韵

世界上没有无思想的语言,梁衡笔下的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美的铺陈与渲染,而是一种更深入腠里的求索和洞察,即使是写景散文也有思辩的色彩。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这种闪烁在散文中的哲理之美呢?我想用启发示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

作者在文中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别人极少言夏,为什么作者却要大声赞美呢?”2·1·c·n·j·y

这样学生便会找到“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通过这闪烁哲理之美的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初中三年的读书是为了三年后的收获,正如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夏天则是耕耘的季节。 21*cnjy*com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梁衡散文中的这种哲理之美,课后印发梁衡的另一篇散文《秋思》进行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潜伏到文本之内,由浅入深进行挖掘。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上升到初步领悟承前启后,生命勃发的哲学境界 。【版权所有:21教育】 (四)、诗意夏日

根据夏天的景物特点,利用文中描写夏天的句子,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组合成一首表现夏天的诗。(分组分类完成)

流金夏日

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淡淡绿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树叶间/聒聒鸣蝉一声声叫着夏天/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天地变成一只火热的烤箱/麦子熟了/田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热风吹送着阳光熟透了的香味/哦,夏天到了21·cn·jy·com

夏天到了/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收割着金灿灿的阳光/麦场上,机声隆隆/奏响了夏天紧张的旋律/半夜醒来/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可是遮了云┉┉

走过夏天/这是一个生命交替的旺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为尽/你看——/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摇晃着生命的旗帜/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还有玉米/吹奏着生命的激情/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蓬蓬勃发的生命啊/向秋的终点作着胜利的冲刺。

设计意图:本环节深入理解夏所蕴含的诗意美,有意识地让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诗意:弥漫着诗的浪漫,流淌着诗的意境,蕴含着诗的灵性,勃发着诗的激情。让心灵充满韵致,让心灵与美交融。汪曾祺曾说过:“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只有这种对美的追求,才能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学的膜拜,才能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境界。 (五)、结束语:

夏天,她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缤纷着绚丽,灿烂着热烈,忙碌着紧张。只有经历了溽热的煎熬,才能享受清凉的眷顾;只有经历了夏日的紧张拼搏,才能有秋日的丰硕收获;也只有历练过生活的磨难才能让人渐渐成熟。让我们用平常的心来接受夏日的洗礼 ,来享受平凡生活的快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期达到全课的高潮。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生命,反思生活。21·世纪*教育网 (六)、作业:品析梁衡的《秋思》 六、教学反思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21教育网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这就是本课的教学设想,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tn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