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地理考试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06-02 19: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自然结构
自然结构自然结构
自然结构 ⊙
⊙⊙
⊙1、
、、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
变化。
(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
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
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4) 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
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
⊙ 2、
、、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1)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2) 山地多,平地少
(3)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4) 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5)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6)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3、我国林地资源的特点是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4、我国的草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面积大,类型多,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5、水资源的特点
(1)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
(2)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6、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1) 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2) 成矿时空跨度大
(3) 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4) 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5)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
海岸及海域海岸及海域
海岸及海域 7、简述中国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若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岛至五岛
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平缓的大陆架区,而此线东南,则为地形复杂的
大陆坡、海槽、深海盆以及岛缘大陆架。
a) 大陆架
b) 大陆坡
c) 海槽与陆缘海盆
8、中国海
洋水文对海岸人类活动有什么重要影响?
优 势: (1)区位优越。
(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
(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 (5)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条件得天独

厚。
不利因素:(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
(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 (4)赤潮。
9、中国海洋资源主要优势是什么?

一一
一、
、、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共有20278种,以鱼类、头足类、虾蟹类为主,其中鱼类数
量最大。
(一)鱼类资源
我国近海海域鱼类有1694种,其中150多种属重要经济鱼类。
(二)虾蟹资源
我国近海海域的虾类有300多种、磷虾类42种、蟹类600多种,产量最多的是对虾、
毛虾、鹰爪虾、白虾、龙虾及三疣梭子蟹、青蟹等。
我国海域共有70多个渔场

二二
二、
、、
、海水化学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海水化学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
(一) 海盐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二)海水中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
海水中溶存着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三)海水资源利用
由于世界淡水资源日趋短缺而海水却极为丰富,通过海水淡化工程把海水中的淡水开发
出来,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三
三、
、、
、海底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海底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
(一)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近海海域广阔的大陆架,它们既有长期的陆地湖泊环境,又有长期的浅海环境,接
受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泥沙沉积,形成了数千米至万米厚的沉积层,其油气资源之丰富,在世
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二) 滨海砂矿
我国海岸线漫长,入海河流携带的含矿物质多,东部地区因经受多次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频繁,形成了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这些含矿的岩石风化后的碎屑就近入海,在海流、
潮流作用下,于海岸带沉积形成矿种多、资源丰富的砂矿带。

四四
四、
、、
、海洋能资源
海洋能资源海洋能资源
海洋能资源
我国沿海各种形式的海洋能蕴藏量总功率约4×108~5×108 kW。其中温差能最为
丰富,其次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

五五
五、
、、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1.围海造田 2.石油平台
3.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上桥梁、跨海索道
4.海底电缆 5.海底隧道 6.海底仓库
7.人工鱼礁

⊙⊙
⊙10、中国海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海岸带资源日益短缺 (2)污染严重
3) 海岸带资源浪费 (4)海岸带生态压力大
(5)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第四章

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与经济发展 11、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建设成就 (1)主要河流得到初步治理 (2)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灌溉工程取得明显效益
(4)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1×104 km2,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二)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
(2)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
(3) 旱涝灾害频繁。 (4)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5)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6)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
(7)工程设计标准偏低
12、我国主要河流的开发处理状况?
(1)长江
(2)黄河的治理开发
1.加强下游堤防 2.开辟金堤,东平湖水库滞洪区
3.整治下游河道 4.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5.大规模兴建水利水电工程
(3)淮河的治理开发
(4)海滦河的治理与开发
(5)珠江的治理开发
首先,流域堤岸加固,防洪措施到位。其次,水资源合理开发合理利用。
大型灌区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10万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
再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完成四大工程。
截至2003年底,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得
到了初步控制,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13、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矿工业的布局特点
(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
(2)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
(3)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
(4)今后煤炭开发局将呈三个区带分布
(一)晋陕蒙(西)供煤区带 (二)东部煤炭调入区带 (三)西部煤炭后备区带
14、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
(1)东北松辽油气产区 (2)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 (3)四川天然气基地
1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的三个特征:
(1)东部沿海偏向性
(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
(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
16、中国纺织工业布局变化的总的特点:
(1)全国各省、市、区 都已建立起不同规模的纺织工业,
但总体上沿海纺织工业的发展
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有相当基础,西部纺织工业还比较薄弱。
(2)形成了一批企业较集中、水平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纺织工业中心,如上海、天
津、北京、无锡、常州、武汉、青岛、苏州、石家庄、南通、西安、广州、大连、重庆、荆
沙、郑州等,构成了中国

纺织工业的大型基地。此外,还有二三十个中型基地,如南京、杭
州、济南、成都、宁波、营口、哈尔滨、长沙、湖州、佛山、南昌等。
(3)乡镇集体企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纺织工业的新主体
(4)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纺织工业基地。 17、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庞大的人口基数
(2) 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3) 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4) 不平衡的人口分布
(5) 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6) 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7)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8) 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
⊙18、
、、
、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必要性:我国各地水资源的利用开发有很大差异,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资源较丰富,而黄
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水资源却十分紧张,称为“三江水富、四河紧缺”。
可能性:长江位于我国心腹地区,年产水模数50×104m3/km2,可解决黄淮海平原用水的严重
不足问题,而且长江的上、中、下游都有向北引水的条件。辽河与松花江之间也无大的地形
障碍,这些客观条件为跨流域调水提供了条件。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19、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一)中国民族分布
中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1.6%,其余55个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4%,
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
分布的主要特点。
汉族:遍布全国,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较为集中。
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其次是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广东、湖南等地。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陕西、
河北、河南、宁夏、云南均有少量分布。
回族:以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较为集中。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青海,其次是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及湘西地区。

(二)民族文化区形成的原因
自然因素:由于人类起源的地区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
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北部和西北长期形成的干燥多风的荒漠条件、大面积的草原,促使这一
地区的居民多实行游牧经济,形成游牧民族,从而“逐水草而居”,食牛羊肉,饮奶茶

,居帐
篷,善骑射,耐寒冷,性格刚毅而剽悍,音乐高亢而苍凉,这些成为高原地区居民的共同特
征。
人种因素:在中国人中,以蒙古人种居多,但也有部分为马来人种。在西北地区,也有一些
少数民族属突厥人种。由于人种的区别,造成各民族不同的体貌特征、语言等等的不同,从
而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人为因素: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比如长城的修筑,虽出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却也成为民族文化区的阻隔标志;又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倡导“夷夏之防”的大汉族主
义政策,往往导致“打出去”,而非“请进来”的策略,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长期退居于某一文化
落后或相对隔绝的地区,更容易形成聚居。

⊙⊙
⊙20、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 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活的
要求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性格。这种民族文化性格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其次,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2) 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
首先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其次是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
再次是“大一统”的理想目标。 第六章
第六章第六章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灾害与环境灾害与环境
灾害与环境 21、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
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我国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
度板块的交绥地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据研究认为,太平洋
板块、印度板块每年分别以10cm、7.5cm的速度漂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且呈阶梯状下
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尤其风沙、黄土、岩溶地貌分布地区,都成为各种地质、地貌灾害
多发地区。
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受季风控制下的气候不稳定地带,冬、夏季风时空变异复杂;平均
每年遭热带风暴侵袭次数达6—7次,寒潮入侵3—4次。
我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区域经济水平相差甚大,防、抗、救灾能力各地不一。

⊙⊙
⊙22、
、、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世界主要自然
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所发生。
(2)灾情严重
平均而言,中国因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108
美元的1/4。
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
灾害

,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由于中国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都表现出从沿海至内地的区域差异,以及在
此格局下呈现的南北差异,从而显示出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
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

⊙⊙
⊙23、
、、
、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第八章
第八章第八章
第八章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24、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又称领土整治或领土规划。指以一国的国土为对象,对拥有的资源拟定合理开
发、利用、治理、保护的规划方案,提出实施这个规划方案的步骤和措施,规定促使方案实现的政策及相应的国土管理工作。
25、划分国土整治区必备的特征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即相似性。
(2)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联系的密切性,可以是一个经济功能区,也可以是一个枢纽
吸引区,或者同时两者兼有。
(3)开发、利用、治理和改造途径的相似性。
(4)地域完整性。因为国土整治分区具有管理区性质,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行政区划作为分
区的基础。
26、如何理解区域发展战略
(1)概念: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
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2)内容—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又
有空间发展战略。

⊙⊙
⊙27、
、、
、理解中国TYIs战略的主要依据和功能,应加快那些方面建设?
TYIs战略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提出来的。
T形结构战略:以东部沿海地带和东西横贯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形结构为主轴线,以联结
重点资源开发区的主要铁路沿线为二级轴线,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的基本框架。
TY结构是指,在
T结构基础上增加陇海—兰新—北疆铁路和兰青—青藏铁路形成的Y形。
前者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连结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者自兰州分叉,最终延伸至拉萨。Y结构显然有助于促进西北乃至西藏的发展。
TY结构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如

东北各地经大连出海,内蒙古和晋
北经秦皇岛出海,山西、北京和河北经天津出海,山东经青岛出海,江西经福州和厦门出海,
广西和贵州经湛江出海,云南经南宁至防城和北海出海等。所有这些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
与TY两个主要结构相结合,就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TY多I战略,或称TYIs战略。
实施TYIs战略,必须加速下列建设:
(1)合理布置海港建设
(2)加速长江黄金水道开发
(3)以陇海线东段的淮海经济区为第二产业重点投资带
(4)加强各I字形结构出海港口的扩建和腹地建设,以及交通联系 第九章
第九章第九章
第九章 东北区
东北区东北区
东北区 28、分析东北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29、概括东北区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1)地表结构。东北区的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
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地;山地、丘陵地以内是广阔的平原。
(2)东北区自然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 东北区自然景观形成因素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大
陆性季风起主导作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3)广泛分布的森林和草甸草原。东北区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植物种类有自东南
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4)冻土广泛发育。冻土是东北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影响其自然环境的形成
和发展。季节性冻土普遍存在,冻结层冻结和融解时间,随各地气温而异。总之,从南向北
冻结厚度逐渐加大,冻结时间逐渐加长。 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属于亚
欧大陆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南缘地带。其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面积逐渐缩小,厚度相应变薄。
(5)沼泽面积广。沼泽的广泛分布,类型的复杂多样,是本区冷湿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本区沼泽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影响沼泽形成的水热条件,而水热条件既受纬度地带性因素
制约,又受地质地貌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其分布特点是:1、沼泽面积由北向南递减。
2、山区多泥炭沼泽,平原多潜育沼泽。 第十章
第十章第十章
第十章 华北区
华北区华北区
华北区 30、概括华北区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人口、经济等)
一、自然地理
基础
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
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
季。≥10℃积温4 000~4 800℃

,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
和一年两熟。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
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
的主要原因。
二、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
(1)土地覆盖:主要自然植被及土壤的地带模式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此外,河南
南部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地为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
带。河北坝上地区则为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
(2)土地利用:耕地占绝对优势,林牧用地少,城乡居民点和道路用地所占比例较大。
三、人口、资源与经济
(1)人口:2000年,华北区有人口28 156万,占全国人口的21.7%,人口密度为526人/ km2,
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2)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气候资源中光热资源充足,降水偏少而集中;土地资源优势在平
原耕地多;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而且水少土多,组合不平衡;矿产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
好,但优势矿产不明显;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3)经济:华北区是中国各个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
经济水平的省市间差异比较大。
华北区工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已形成以能源、钢铁、电子、机械、水泥、化工、
纺织为支柱产业的完整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已形成以粮棉为主,灌溉发达的农
业体系,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本区
交通发达,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心。
29、如何理解首都经济圈
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
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
31、为什么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有何解决途径。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大量工业废水使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为严重,其下游河水已
不能
直接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4)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
⊙解决途径:1、节约用水 2、 南水北调 3、完善现有水利设施,提高供水能力 4、海水淡化
节流措施:(1)滴灌、喷灌 (2)地下管道输水灌溉 (3)提

高水价
(4)提高水利用率,如湿棚技术,循环利用,污水再利用等
(5)改善农作物结构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区
晋陕内蒙古区 32、晋陕内蒙古区土地的利用特点是:
(1)南粮北牧的土地利用区域分异,分界线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一带,这里形成农牧交
错地带。
(2)土地利用数量比例草地最多,占45.1%,林地占13.3%,耕地占8.3%
(3)主要土地利用的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耕地质量较差,宜农荒地较多。
(5)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

⊙⊙
⊙33、
、、
、分析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晋陕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的广泛性、严重性、种类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是特定环境下
自然与人文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原因:(1)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
(2)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
(3)气候演变,即变干、变暖。
人为因素:(1)人们在农业化的进程中,改变着土地的自然覆盖,使地表反照率发生变化。
(2)不合理利用土地,使第一性生产力下降,或地表抗蚀性减弱,导致土地退化加剧。
(3)人们的素质是土地退化的社会原因。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 34、简述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达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
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 上海、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
⊙35、
、、
、简述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发展方向。
综合开发长江中下游,建立沿江产业密集带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区内
东西南北的横向联合,走积极参与国内外劳动分工之路,更
好地发挥对内对外辐射的枢纽作
用,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
⊙36、
、、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建设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比
长三角与珠三角:三个层面的竞争 无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或者区域与区域之间
的竞争,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层面的因素

: ●第一层面:自然的资源包括资源的富积度、资
源的垄断度等等,其中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是“土地”,或曰经济腹地。从这方面比较,以大上
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拥有比珠江三角洲更为丰富的土地资源。珠三角要提高资源竞争力,
必须摈弃小珠三角的概念,将经济要素向大珠三角扩张,甚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福建、
江西、湖南、广西)形成带动效应。 ●第二层面:经济的要素包括现有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金、核心技术、人才等等。在这一层面,两个地区各有短长,目前不分
上下。但珠三角应当意识到,近年来,在资金引进、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人才流动三个重要环
节长江三角洲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的策略,有可能在三~五年内就形
成较大差距,而这一层面的竞争可以说是区域竞争的最主导环节,胜负成败,以此决定。
●第三层面:文化的要素这一层面往往被人忽略,实际上,区域竞争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竞
争,但背后真正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的竞争。比如经济传统、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等等。具体
地显现在——政府的管理取向、政府效率、公平意识、制度与法规、经济的自发展动力等方
面。我们必须十分痛苦地认识到,在文化层面,珠三角有着明显的差距。最为突出的就是珠
三角城市间的内耗。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东南区
东南区东南区
东南区 37、评述台湾资源环境及经济对东南区的影响。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西南区
西南区西南区
西南区 ⊙
⊙⊙
⊙38、
、、
、西南区的地貌特征
(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
多山地、高原。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在西南
区的分布极其普遍。较为集中的数滇东地区、贵州、四川盆地南缘和广西。
(3)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西南区在我国以多深而长的峡谷著称。川西、
滇西山地,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纵向构造谷地,
大多以峡谷占优势。重庆市东部切穿巫山形成了著名的三峡。
(4)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
貌影响巨大。
(5)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西南区的许多山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十分发育。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青藏区
青藏区青藏区
青藏区 ⊙
⊙⊙
⊙39、
、、
、青藏高原自然景观分异的基本特征 (1)高原地

带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
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总是偏向极地。海拔愈高,偏向极地特征愈显著。
(2)高原自然地带是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而扩展后
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这种扩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本来间断的垂直带由此获得了空间连续性,
从而不仅在海拔高度上,而更主要的是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更替。
(3)青藏高原多级夷平面海拔高度不同是形成不同高原地带类型的根本原因。在干旱背
景下海拔最高的夷平面北羌塘形成高寒荒漠或草原地带。相对较低的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漠
地带。在湿润半湿润下,海拔较高的夷平面形成草甸地带,较低的则形成山地森林地带。
(4)高原地带是高原内部山地自然景观再次发生垂直分异的基带。例如,东昆仑山南翼,
唐古拉山北翼,都以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为基带。
(5)高原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受多种因素制约,既不沿纬线方向延伸,更不可能
沿经线方向延伸,因此不宜以纬度地带或所谓“经度”地带硬套高原地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t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