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更新时间:2023-11-19 05: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一、十八世纪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十六世纪,法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到十八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因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关系的束缚,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阻碍。

思想启蒙运动是 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舆论准备。

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前期,代表人物:伏尔泰、孟结斯鸠、卢梭等人;以自然神论反对宗教教义,以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第二阶段:18世纪中后期,代表人物:爱尔维修、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以唯物主义与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以“理性”反对宗教、神学;以自然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放弃存在的权利”。 二、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一) 生平

法国教育家让2雅克2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1. 1712年6月28日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生活贫困,卢梭从12岁起被迫停学,四处流浪,独自谋生。卢梭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并通过艰苦的自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

2. 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等无神论者,参加编写《百科全书》。1749年,卢梭参加了迪昂学会组织的征文比赛,凭借《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一文一举成名。此后又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3. 1761年出版了《新爱罗伊丝》,1762年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此后出版了《爱弥儿》。《爱弥儿》的问世触怒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者,他先后逃亡欧洲各地,最后隐姓埋名于法国乡村。 4. 1770年卢梭重返巴黎。1773年出版了《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晚年写了《忏悔录》,1778年病逝。 (二)哲学、社会政治观 1、哲学观

◇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感觉是认识的源泉,离开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就会无法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 但物质的运动,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受“最高意志”所决定,即上帝的意志。 ◇ 反对传统的宗教,宣扬一种新的宗教,即自然神教。 2、社会政治观

◇ 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处都受着束缚”。私有制是道德沦丧,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 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以人权代替等级特权;以民主代替专制。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自然”本性,赋予人平等的政治权利。 三)自然教育论——《爱弥儿》 1、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自然的教育—— (遗传)——完全不受他人的决定

周围的人: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人的教育

(教育)——部分由人决定

周围的事物:我们对影响我们对事物获得良好经验——事物的教育 教育——(环境)——完全由人定 只有三种教育相互配合、方向一致,才有可能发挥教育的 真正作用。

2、自然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即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培养“自由新人”,身心都得到发展的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自由人。 “富人受教育,穷人不必受教育”。 方法:让儿童从生活中及各种活动中去接受教育,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地点应该在离开城市的自然环境中,如乡村。 3、卢梭与夸美纽斯自然适应性原则的不同 卢梭 夸美纽斯 自然指儿童本身、生理和心理; 自然指包括人在内的自然;自自然规律即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然规律即运用于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 律 教育应适应儿童的本性,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儿童的年龄特教育应追随自然,模仿自然 征,使其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自然教育表达了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从一个侧面去改革旧教育的迫切要求。主张培养

勤于思考,独立判断,不囿于世俗,身心且善的一代新人。提出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带有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理想特色。但他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排斥课堂教学,忽视教师的作用等观点对后世西方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论教育年龄的分期与各个时期的教育 时期划分 第一时期:婴儿期 (出生~2岁) 第二时期:幼儿期(2~12岁) “理智睡眠时期” 教育内容 以体育保健为主;;自由活动,促进身体发育;通过触摸物体而获得最初的观念; 发展儿童的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纪律;设计感官训练课程(游戏:触角;音乐:听觉;绘画、几何等:视觉);提倡“自然后果法” 实行智育和劳动教育。智育的目的不在于学习系统知识,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对儿童的现实生活有作用的知识,即天文、物理等;否定人文和古典文化;《鲁宾逊漂流记》;劳动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劳动使人独立、自由、幸福。 第三时期:少年期(12~15岁) 智力教育期 第四时期:青年期(15~成年) “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 注重德育和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包括:善良的情感(博爱)、正确的判断(辩是非)、良好的意志(习惯、意志);宗教教育上主张自然神教育 5、论公民和爱国主义教育——《论波兰政府》

◇ 人人平等受教育,实行免费的普及教育目标等是其主要思想。 ◇ 共和国的教育目的是朋友自由祖国的公民,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 国家应高度重视教育,教师必须由波兰人担任。

◇ 教学内容应使儿童熟悉自己的祖国以及国家历史上的光辉业绩和伟大人物。 ◇ 身体训练,增进身体健康。 6、意义及其评价

⑴卢梭的教育思想尽管有很多片面的偏激之处,但对封建宗教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给人们一种较为清新的教育意识,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⑵教育适应自然的主张,对后来的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发展以及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观点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⑶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等观点对18世纪欧洲的泛爱主义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裴斯塔洛齐、福禄贝尔、巴西多等著名教育家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

⑷卢梭的教育中也有一些不足或错误。如: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把儿童的天性过于理论化;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对女子教育抱有消极态度等。 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代表:爱尔维修(1715~1771)和狄德罗 1、哲学观

⑴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

⑵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承认认识的根源在于感觉经验. (3) 狄德罗还指出用理性来对感觉加工。

“一切都归结到丛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不停地重新进入自己里面去,又从里面出来,这是一种蜜蜂的工作”。 2、社会观

⑴“人是环境的产物”:否定先验论.

⑵“意见统治世界”:人的思想观念的错误导致社会环境、政治、法律的不健全;

⑶改变世界就必须先改变人的思想和观念。陷入环境-人的循环怪圈——等待伟人、天才的出现——启动民众。

⑷反对宗教,坚定的无神论者。彻底批判宗教,及其愚民政策。

“宗教和封建专制制度是一对双胞胎,一个是天上的上帝,一个是人间的主宰,他们是绑在

人民身上的两根绳子,要推翻专制制度,就必须首先推翻宗教。” ——狄德罗

3、论教育的作用 爱尔维修 狄德罗

提出“教育万能论”:人是环境和教育不赞成“教育万能论”;人与人之间存的消极的产物;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在某些先天素质的不同;通过教育发展德文化素质,从而实现社会改革,推动人的优良素质,抑制人的不良素质;重时代前进。 视遗传素质对人的智力的影响。

“人受了什么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 人。” “自然所不许可的东西,借以是不能给“教育可以做到一切,它甚至可以创造予儿童的” 天才”。 4、抨击封建旧文化教育,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教育

爱尔维修不同意卢梭的文化观,认为并非科学文化使人和社会堕落,天主教会,宗教思想才是国家强盛、科学发达、人民幸福的敌人。国家应开办大量的世俗学校来代替教会学校培养爱国公民。

狄德罗进一步主张实行民主教育。要改革创新教育制度,实行强制的免费的初等教育。 5、改革教育内容

⑴减少古典学科的比重,增加自然学科的传授。

狄德罗提出创设各种实际科高等学校,如工程、军事、航海、农业、商业等学校。 ⑵强化资产阶级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以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为原则,开设传播资产阶级道德意识的“道德问答”;培养具有资产阶级道德修养的公民。 ⑶重视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国家应保障教师的物质待遇。 6、评价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其哲学观点为基础,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尽管他们的教育观点中有许多脱离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然而他们的无神论观点,对普及教育的要求,民主教育的思想,过于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思想以及工业学校改革的思想等都具进步意义,这些思想对于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欧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一、卢梭自然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给予评价。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及意义是什么?你认为卢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三、评述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与狄德罗论教育作用的观点。简述你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第八讲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

一、裴斯塔洛齐的生平及教育实践

1746年1月12日,裴斯塔洛齐出生在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和一位忠实地女仆抚养教育了他。体会到当时的瑞士农民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在求学时,他受到了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大学时因发表抨击政局的意见,曾被短期拘留,获释后弃学到农村进行改良社会的教育实践。

并分别于1768年和1744年创办了新庄?°示范农场?±(newhof)和新庄孤儿院,但都以失败告终。

1798年瑞士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瑞士共和国,受政府委托兴办了斯坦茨孤儿院,将80个5~10岁的儿童组成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并用家庭化的母爱关心、教育他们。短期内孤儿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却因战争被迫停办。

1800年创办了一所名为布格多夫中学的寄宿学校,并附设师资培训部,培养合格的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804年,学校迁到伊佛东,改名为伊佛东学院,到1824年已经举世闻名,并吸引了诸如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前来参观学习,更是请到著名幼教专家福禄贝尔来任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日趋衰落,最终停办。他伤心的回到故乡,完成了最后一部回忆录式的著作《天鹅之歌》,并于1827年2月17日与世长辞。

★ 裴斯塔洛齐的一生是努力通过教育为贫苦农民及子女寻求幸福的一生,他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对美、英及欧洲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过较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他的教育和实践还有许多局限性,但他终生不渝的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永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敬仰。

裴斯塔洛齐的主要作品

◆《隐士之黄昏》是他第一篇论文,渗透了他从卢梭那里接受的影响 ◆ 《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这是 一本社会教育小说,反映了裴斯塔洛齐通过教育改革社会,改善农民生活及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 1801年后的作品

《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女?》、《母亲读物》、《观察入门》、《数的直观》等 二、裴斯塔洛齐的教育理论基础 (一)社会政治观和哲学观 1、社会政治观

资产阶级民主和人道主义观点,企图通过改良的途径帮助贫苦的农民摆脱困境。 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 另一方面,劝说统治阶级发善心,自愿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这是他教育活动及理论的出发点。 2、哲学观

(1) 裴斯塔洛齐没有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通过接受他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体系。

◆接受了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和?°预定和谐?±的思想。 从?°单子论?±出发,他认为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发展的潜能,它们都要求得到发展。这就是?°天性的自我发展?±。

※ ?°单子论?±和?°预定和谐?±思想

世界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无数个精神实体?°单子?±构成,由于上帝的预先安排,这些单子相互依赖和谐相处。单子本身就有着发展的要求。

(2)认识论

认识论方面,主要受到康德的?°感性直观?±理论的影响。 康德将认识分为三个阶段:感性、悟性、理性

外部事物的刺激产生感觉------感觉到的仅是一些不明确的感性材料(?°质料?±)------经过人先天固有的?°直观形式?±去整理(理性加工)------得到主观的感性知识(?°现象?±)。

裴斯塔洛齐的观点:

认识事物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显状态存在的?±观念引申出来,使之成为清晰的观念。认识的过程即?°从模糊的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的观念?±的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化理论

1、在卢梭把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者协调发展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2、旧的?°教学机制?±的弊端就在于违背了儿童的本性,采用了不符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心理化就是要建立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机制?±。

3、教学心理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要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即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懂得自我教育。

◇ 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理论必须以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发展为基础;因此,必须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

◇ 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要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 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心理学化,即教学艺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儿童的自然活动规律相协调。

◇ 教学的过程要于人的认知过程相协调。

人的认知过程的三阶段:模糊的感觉印象----精确的感觉印象-----清晰的表象-----确定无疑的概念。

?°教学首先是把混乱的、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前面,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已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清晰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a?a教科书217页 三、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一)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1、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借助教育促进人的各种天赋能力协调一致的发展。

2、人人都有天赋的能力,人人需要发展,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有组织的促进每个天赋能力的发展。

3、与卢梭相同,重视儿童的天性,但是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完美;和谐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甚至要从摇篮开始。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内容 1、体育和劳动教育

◇ 体育是人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发展儿童的力量,增强体力,还可以培养意志、毅力和各种道德品质。

◇ 体育又是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阶段。

◇ ?°学习劳作相结合是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实际生产量的最好途径?±。 ◇ 因此,应把劳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并且要教学生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

2、德育

◇ 德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关键。其最终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有博爱精神的人。

◇ 主要途径:家庭式的母爱教育

◇ 主要方法:教师以身作则的师范教育和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实际训练。

◇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与其宗教思想相联系的。认为,宗教和道德皆应以人的感情?a?a?°爱?±为基础,从母子的爱发展到全人类的爱。

3、智育

◇ 智育对人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智育的作用在于解放儿童所有的才能,塑造并开发儿童的心智。

◇?°我已经观察了一个长时期,在孩子们的粗笨、怕羞以及显然的无能背后,蕴藏着最优秀的才能。?±

◇ 反对旧式学校把智育看作简单的接受知识,认为那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要求首先了解人类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儿童的智力发展的特征,这才是智育的基础。

◇ 强调单方面强调能力发展是不正确的,应该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通过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来发展?°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理论

1、要素教育的理论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塔洛齐教学论的核心。

◇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及儿童的学习中,存在着最简单、最基本的因素,即教育的?°要素?±。

◇ 围绕?°要素?±教学和学习就能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 通过简化教育和教学方法,可以使包括未受过教育的农妇在内的每个母亲都可以掌握教学方法,就可以围绕要素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 教育的过程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例如,体育作为儿童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应该在德育、劳动教育、智育之前开始,才能促进和保证人的和谐发展。

简单要素 复杂要素

?体育:关节活动 全身复杂的体力活动 ?德育:儿童对母亲的爱 爱全人类

?智育:数、形、词 测量、计算、说话能力

在此基础上,他较大的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内容,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法,奠定了各科教学法的基础。

★裴斯塔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他始终坚持根据心理学的原则解决儿童教育的问题,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

2、 教学原则

在要素论的指导下,裴斯泰洛齐还提出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由远及近和由易到难等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儿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必须从最原始、最初步的直观感性出发。

?°正确的看和听是获得实际知识的首要步骤?±,?°你追究一个事物的性质或外表所用的感官愈多,你对这事物知道的愈正确。?±

观察就成为一切知识的绝对基础,因此,裴斯塔洛齐把直观性原则看作发展新智的第一重要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 观察要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向复杂过渡。教学要有条不紊,有次序的进行,必须从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近的、具体的事物开始,进而到复杂的,困难的,远处的和抽象的。从而也就贯彻了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等教学原则。

◇ 虽然前人提出过这些教学原则,但裴斯塔洛齐对这些问题作了近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和阐述教学问题,为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他的贡献。 3、各科教学法

裴斯塔洛齐从智育的基本要素数、形、词出发,首创了初等教育各学科的教学法。

(1)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的要素是词,声音又是词的最基本要素,因此,他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三个阶段:

发音教学:即语音器官的训练;

单字教学:或者关于单个事物的教学;

语言教学:使儿童正确表达所熟知的事物以及有关认识这 些事物的教学。 (2)测量教学法

直线是构成各种形状的最简单的要素,测量教学应由直线开始,让儿童先通过教具直观的观察直线,然后按照角、四边形、三角形、各种多边形,进而发展到曲线、圆形和椭圆形。 观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测量和绘图。

另外,裴斯塔洛齐还将测量教学和图画教学、写字教学相联系,认为直线等形状要素也是绘画和写字教学的简单要素。 (3)算术教学法

裴斯塔洛齐认为数字?°1?±是数目的最简单的要素,计数则是算术能力的要素。 算术首先应该通过具体实物或直观教具,使儿童产生?°1?±这个数字的概念,然后逐步了解个位、十位、百位?-?-等运算并逐步发展到四则运算。 首创了?°正方形?±组成的图表,使学生形成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数感觉印象,从而达到教授?°分数?±这个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后来?°算术箱?±教具的最初状态。 五、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 在新庄?°贫儿之家?±时,裴斯塔洛齐就开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验。学

生既参与生产劳动,又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就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并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使贫民子女在学到一些生产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同时也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2、斯坦茨孤儿院时期

(1)试图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厂相联系。他已经注意将生产劳动的内容转向工厂手工劳动,虽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满意结果,却也具有以下明显的新特点:

? 更有意识地将教劳结合视为探讨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以学习为主,劳动为辅,但强调二者的联系和结合

? 明确提出?°在学习和手工劳动能够结合之前,两者必须分别打好基础?±

? 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也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

的教育途径。 3、评价

1、裴斯塔洛齐虽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后来瑞士的教育家费林别格受他的影响办起了?°贫民工业学校?±;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试图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3、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受时代的限制,裴斯塔洛齐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也未能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历史分析。 复习思考题

1、?°教育心理化?±的主要含义及其影响。

2、?°要素教育论?±是否符合初等教育的教学规律?

3、论述裴斯塔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意义。

第九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1、生平

赫尔巴特(1776—1841)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法官家庭,12岁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后入耶拿大学,毕业到瑞士一州长家做家庭教师,开始对教育产生兴趣。 其教育思想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内瓦—不来梅时期(1797-1802)

在做家教的2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参观了布格多夫中学,结识了裴斯泰洛齐,了解并研究了他的理论。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

? 1802年获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讲授教育学和哲学;提出了”科学

教育学”的基本学说,并逐步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第三阶段;柯尼斯堡时期(1809-1833)

? 在柯尼斯堡大学任教,继任康德的哲学讲座,并创设了 教育学研究所及附属实习学

校;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 24年后返回哥廷根大学任教,1841年逝世。 ? 2、主要著作:《普通教育学》、《作为科学的心理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2、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发展

其思想由史托2席勒、赖因等人继续加以发展,应用于初、中等学校的教学实践,19世纪后半叶他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在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传播到欧美许多国家,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推为科学教育的创始人。 3、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中国正处于废科举、兴学校的时候,大量教育文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著作是我国最早有系统地介绍过来的西方教育思想,其中在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面最有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到解放后学习苏联模式才有所转变。因而学习和研究赫尔巴特的理论,不仅是了解西方教育史的一个内容,也是研究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指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其理论就是建立在其保守的社会政治观、形而上学实在论哲学、观念或统觉心理学及五种道德伦理观的基础之上的。 1、保守的社会政治观

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保守的因素特别突出。 他站在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阶级的立场,竭力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与安定; 主张通过教育抑制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反社会倾向。 2、哲学观

他在康德和莱布尼兹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下形成了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观点。

这种哲学观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绝对的“实在”(精神实体)构成的,使宇宙有了不变的特点,它是永恒的、不变的、不可知的。“实在”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又构成了可变的外形。我们的认识无论如何不能反映现实的本质,而只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赫尔巴特就具有了承认实在的不变性和宇宙的不可知性的唯心主义哲学观。

3、观念心理学—即用实在论哲学观察分析人的心理现象的学说

(1)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实在”,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只有灵魂与肉体相结合,人才成为人。

(2)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从而造出许多观念,观念是人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即观念的集聚与分散。

(3)观念来源于经验和社交,两种来源互为补增。

(4)大量观念的聚集形成“意识阈”。由于力量强弱大小不同,观念分为“下意识阈”和“上意识阈”。

(5)人的情感则是观念互相和谐或抵触造成的,愿望与达成愿望的观念结合便是意志,记忆是观念的游戏,观念向某一方面的大量集聚并积极行动,是兴趣的标志。

(6)儿童观念的不断扩充主要靠经验的集聚与传授知识的教学。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统觉的过程: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新观念,教学中的注意、兴趣都与统觉密切相关。 参考教科书第231-234页 4、五种道德的伦理观

他认为人只有五种永恒不变的道德观念:

(1)内心自由 (2)完善 (3)仁慈 (4)正义 (5)公平

这“五道念”构成个人的道德基础,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成为“巩固世界秩序”、“维持现实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的及道德教育论,及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教学论、学校儿童管理论。

(一)教育目的及道德教育论 1、教育目的论

(1)目的:培养“有善良美德的人”,这种人必须循规蹈矩,惟命是从,能维护普鲁士君主专制。他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分类:

可能性目的:发展多方面兴趣和能力

必要性目的:道德教育。人人必要且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2、论道德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最高目的”。 (1)基础:其道德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伦理学的五种道德观念基础上的。

(2)内容和任务:就是向儿童灌输“五道念”,以陶冶儿童的意志、形成“善良”的性格。而且他们互相联系、互为依存:内心自由就是意志与理性的协调,完美是毅力与愿望的协调一致,仁慈(或善意)即要求每个人力求为别人谋福利,个人不参与社会冲突,法权是根据法律调解一切冲突,正义即要求公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原则:德育须在学生已有的美德基础上进行,即找到学生善良的特征,甚至坏学生的善良的特征,“使一个火花能马上燃起另一个火花”,“通过富有深刻意义的赞许,在学生心目中提高他们自己的‘我’”。从而形成儿童的道德品质。

(4)六种方法:约束;限制;规定明确行为规则;保持儿童心理的“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来“鼓舞”儿童;劝告学生。

赫尔巴特认为德育和管理不同,德育虽也可采用惩罚,但应使儿童觉得是善意的警告。 (5)途径:必须在教学中进行,与教学相结合。因此,他要求教师发挥重要作用,并提出学校应与家庭、社会相联系,使校内外对学生的教育保持一致。

此外,还要重视宗教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强调把两者结合。他说:“任何知识给予人类的信念不能比系统信仰给予的更多。”

(6)评价:赫尔巴特对德育的地位、作用给予肯定,以及注意实践训练,强调校内外一致等观点都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把德育内容同唯心主义伦理观共同进步,以及重视宗教教育的观点又是错误的,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客观评价。

二) 论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是其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 1、教(学必须以兴趣为基础

(1)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的开始;兴趣是联系各科知识的纽带。

(2)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把某一思想对象保留在意识之中,兴趣是多方面的,包括: A.认识周围自然现实的: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 B.认识社会生活的: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上述多种兴趣构成了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拟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

1、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教育(德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他十分重视智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但指出掌握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知识越多的人,道德品质就越好。所以任何学科,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的性质。 (3)兴趣为基点——综合课为内容的联系——活动为方式 2、教学阶段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了四段教学法

(1)赫尔巴特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两个环节:“钻研”和“理解”,围绕这两个环节产生了一个心理发现发展的过程,该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他根据心理活动的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程序阶段,从而使教学同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心理学化了,具体步骤如下表:

心理发展阶教学阶段 掌握知识的环教学方法 段 节 注意 明了 钻研 叙述 教学目的 简练、清楚、明确的了解新教材 期待 联想 钻研 分析、谈话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原有观念上建立新观念 探求 系统 理解 综合 把新旧观念系统化,使学生从已有的全部观念中概括出公式或定理 行动 方法 动态理解 指定练习、布独立把已学系统知识运用于实置作业 际 3、教学类型(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把教学分为:

(1)叙述教学:单纯提示教学,教师用直观教具、丰富资料,生动形象的叙述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2)分析教学:把同一环境中的分析为单个事物——部分——个体特征,使学生深入了解事物

(3)综合教学:多用于高年级,把零星的片段知识事物综合为一个整体,进而抽象、概括,得出明确概念 总之,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4、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教育(德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他十分重视智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但指出掌握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知识越多的人,道德品质就越好。所以任何学科,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的性质。 (三)论儿童的管理

1、必要性: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而仅仅是顺利进行教学教育的外部、首要条件。因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以至经常“打扰成人的计划,也把儿童的未来搁置于许多危险之中”。所以,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以保证教学和教育的顺利进行。管理也可抑制儿童出现反社会的倾向,因此是维持学校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2、五种管理办法: (1)威胁 (2)监督

(3)命令和禁止

(4)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

(5)安排紧凑、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时间做坏事 3、评价

他还主张运用教师和父母的威信与爱作为儿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赫尔巴特认识到儿童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一些可取的方法,这是有意义的,但他把管理和道德教育机械的分开,特别是把儿童作为消极、被管制的对象等观点是十分错误的。 四、评价

1、赫尔巴特的理论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了赫尔巴特运动,并成立了“全国赫尔巴特学会”,以促进运动的发展。其理论成为了西方传统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2、其主要贡献在于教学论方面。1956年,“德国教育学中史研究所”发表的《德国教育学基本问题》这样评述:“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第一个明确的规定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提出兴趣概念以及教学必须作到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由他承担起来的自然认识阶段和教学阶段之结合,就在今日也还值得重视;他强调教学中系统化的和直观的观念形成的价值和必要性;他在重视古典的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养意义。” 复习思考题:

1、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为什么成为西方哪个传统教育派理论的代表?有何可借鉴和批判之处?

2、试评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第十讲 欧文的教育思想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 ?1.历史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最终确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被称作“世界工厂”)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深,工人自发起来斗争,捣毁机器,烧毁工厂,期望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但是,此时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无产阶级无法意识到真正的敌人,也无法认清自身的阶级利益。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就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应运而生。 2.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法国2圣西门(1760-1825)

法国2傅立叶(1772-1831) 英国2欧文 (1771-1855)

他们从不同的经历和角度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恶果,开始对现状进行看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以“理性和正义原则”为基础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 2.空想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

(1)尖锐揭露和批判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并提出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消灭了城乡对立,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雇佣劳动制,不存在压迫、不公正、饥饿、贫穷、剥削)

(2)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罪恶和阶级矛盾,但是,否认阶级斗争,否认通过暴力手段推翻现有制度的必要性,幻想用改良的方式把原有的社会改造成社会主义社会。 (3)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不够成熟,空想社会主义还只是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计划”,而不是现实斗争的必然产物。

(4)没有看到工人阶级“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只把劳动者当成需要从“上面”,即由杰出人物给予拯救的劳苦大众。

正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具备历史唯心主义性质,恩格斯指出:“它愈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列宁也评述说:“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教育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在当时是极有进步性的见解,并对一些重要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刻而有意义的探讨,在教育发展史上占用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欧文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具有更为显著的意义。 二、欧文的生平和教育实践 ?生平

罗伯特2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出生在威尔士一个手工业者家庭。5岁上学,7岁就在学校给教师当助手,9岁弃学开始独自谋生,当过店员、学徒,18岁时成了一家有40名工人的机器制造厂的合伙人。在产业革命的条件下,他很快就崭露头角,表现出巨大的组织管理才能,不到20岁就当上了一家纺织厂的经理。1797年与合伙人买下在新拉纳克(纽兰纳克)的一家企业,并在那里开始了他人生历程的新起点。 ?1.在新拉纳克的试验

在企业里面看到由于贫穷、饥饿使得工人形成的种种恶习(偷盗、酗酒、宗教迷信等),这引起了欧文的深思和探索,并从“人是环境的产物”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这一切全是由于恶劣的环境不能够使人的理性与性格得到正常发展的结果。

他根据这一观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改善环境的活动。如: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禁止十岁童工进工厂,免除罚金制度,用各种方式劝导工人为善、友爱、互相信任等。同时还对工人及其子女进行了文化教育,创设了从幼儿到成年人的一个完整的学校体制:(如下表)

?性格形成学院:新拉纳克的学校教育体系

1816年,欧文把上述的各项文化教育机关集中起来,正式命名为“性格形成学院”,系统地进行教育试验。

欧文在新拉纳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就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在短期内把整个社会面貌都改变了。恩格斯这样评价说:“欧文把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完善的模范移民区,在这里,酗酒、警察、刑事法、诉讼、贫困救济和慈善事业都绝迹了.”

1828年墨西哥政府诚恳地邀请欧文去管理从墨西哥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区域,后来因为墨西哥国内僧侣阶层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但是这却足以反映出欧文在当时的影响之

大。

2.?°新和谐村?±的试验

1824年欧文带领四个儿子和追随者来到美国,在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村?±?a?a共产主义公社,并且在新村里实行财产公有制、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教育方面,欧文全面运用和试验教育与劳动结合的理论,新村儿童从5岁开始接受公共教育,培养他们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获得劳动的技巧和有益于生活的知识。 小结:由于欧文的试验都是建立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只做局部修改的理论上进行实践的,因此最终都失败了。 三、论性格的形成

?《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社会改良和教育思想的核心 ★人是周围环境的产物

★人的性格决定于不依赖意志为转移的周围环境

★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培养自己的性格,总是被他人所培养

★谬论和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理性和知识则是幸福的源泉;在一切谬论中,又以人的性格是由人自己造成的错误学说流毒最广,影响最深。 三、论性格的形成

?《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社会改良和教育思想的核心

欧文认为:要走出谬论的困境,必须改变人们生活的环境,在于建立良好的,适合培养儿童“合理性格”的教育,这样就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主义的建立。相信通过教育与训练儿童就能够获得任何方面的习惯和行为,相信通过和平改良的道路就可以培养新人,改变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四、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欧文《新社会观》一书中认为“人应该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

1. 体育:在欧文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为学前期儿童安排了大量的户外活动,让他们经常做游戏、舞蹈和体操。学龄儿童从6岁起学习体操,10岁起参加军事操练;在学校里,他要求男女儿童都要参加体育活动。

2. 智育:强调用在生活上有用的科学知识武装儿童。反对旧式教条主义的教育,主张采用直观教学。他要求教学成为儿童的爱好,是他们“盼望上课时间的到来比放学更为急切。” 四、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3. 反对宗教教育:非宗教教育是其教学和教育实践的特点

在其新拉纳克的试验学校中,就没有设置传统的宗教课程。在一次公开讲演中,他说:“宗教把人变成了一种无能为力的可怜的生物,把人变成了软弱的愚蠢的动物,伪君子和狂信者或者伪善者。”

4. 德育:应该是非宗教性质,也不跟它有联系。认为应该用集体精神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仁爱、诚实、正直、有礼貌品德,并同迷信、愚昧、虚伪、怨恨、仇视做斗争。 五、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欧文把劳动看作是幸福的源泉,认为幸福就是用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必需品来合理地满足人的需要,而且劳动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道,或者说是最佳途径。

?“懒惰的学习不会比学习的懒惰是更好的事情。? 劳动对于身体健康,有如饮食对于生存?生命之灯因思维而点燃,但是劳动会把油加进去。” 《设立一个工业大学的提议》 五、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劳动教育的目的

使人全面发展和培养他去履行对社会有利的各种职责,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就不应当把儿童的劳动局限于让他们学习一些手艺和家庭工作。 ?2.劳动于教育结合的发展阶段

最初是游戏,然后是观察成人的劳动,最后是严格地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个人的能力来进行生产劳动。

强调儿童从幼年起就应该使之习惯于家务操作,观察成人的劳动。进小学就要参加适当的劳动,获得有关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从10岁起,少年个人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学习把工作和夜校学习结合起来。 五、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综合学校的雏形

(新和谐村的普通学校和工业学校) 除过普通科目的知识之外,在普通学校还要学习管理家务和农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必要常识。劳动教育是在工业学校中实现的,学生们要掌握一种以上有用的手艺(职业)。 ?4.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劳动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的,是以科学和技术教育为依据的。他反复强调:青年一代应该在“力学和化学的力量协助下”进行生产劳动。 六、对欧文教育思想的评价

?“它不仅是增进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唯一的生产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这样评价欧文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和实践。

?恩格斯也给予肯定和赞扬,他认为欧文已经认识到在大工业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中,要求每个人能够在工业和农业中尽可能多地调换工种,因此就必须相应地训练青年人从事尽可能全面的技术活动,并认识到“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 六、对欧文教育思想的评价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和实践在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称之为“未来教育的胚芽”。

?首次创立了为工人阶级子女设立的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学校”,形成了从体育、德育、智育等多方面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复习思考题:

?1、评述欧文的基本教育思想。

?2、试比较欧文与莫尔教育思想之异同。

?3、评述欧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思想。 ?4、你认为欧文的教育理论有无现实意义,请举例。

第十一讲:斯宾塞的实科教育理论 一、生平、时代背景

1、赫伯特.斯宾塞(1829-1903)19世纪下半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是资产阶级实科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2、出生于英国一个教师的家庭,童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没读过大学,靠自学成才。17岁开始在铁路上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从1842年开始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等方面的研究,并为各杂志撰稿。

3、他生活的时代正式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既要求巨额利润,也需要科学与知识。因此资产阶级需要从理论上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论证科学知识的价值;论证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斯宾塞的理论是为了适应这些需要而产生的,他因此被称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歌手” 4、主要著作:

《社会静力学》、《演进假说》、《教育论》、 《综合哲学体系》等. 二、理论基础 1、实证主义哲学

19世纪30年代法国孔德创立只承认?°实证的?±事实,即经验事实,经验现象,他们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构成的,因此他们实际上只承认主观经验。

科学只是经验事实与现象的描写和记录,不反映任何客观规律,也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即自然,社会过程的现象和关系

事物的本质超越感觉经验之外,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认识它。

唯物、唯心主义都以超越感觉经验之外的东西为研究对象,是?°不确定?±,?°不科学的?±。因此,他们即反对唯物主义 又反对唯心主义,是第三条路线。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特点仍是在?°实证?±的幌子下,混淆唯物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宣扬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特别是他还通过实论哲学把科学和宗教调和起来。 2、社会有机论

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搬到论证人类社会之中,提到?°社会有机论?±: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正如动植物一般;

社会的有机性和平衡性,只能缓慢进化而无质的飞跃;

社会的职能也象生物一样,通过适当的分工表现来。如:工农劳动者象人的双手,担负社会营养的职能;工商业者担任分配、调节、交换的职能;资产阶级相当于社会的大脑,对社会起支配作用。

各阶级各部分关系应该统一、和谐,因此,斯宾塞强调把?°平衡?±、?°和谐?±、?°适应?±和?°有秩序的进步?±作为巩固和发展改行制度的基础。 三、斯宾塞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论教育目的:

抨击旧的教育是追求装饰终于实用,提出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正真的教育目的应该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他要求改变

那种幼稚肤浅,不切实际的教育状况,主张在短暂的人生与纷繁复杂的人事现实中,应力求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做有益的事情,学习有用的知识。

?传授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发展儿童的心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斯宾塞说?°一致的回答就是科学。?±他看到科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及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认为科学应占有全权的主宰人的地位。 2、论智育

智育应包括以下5项活动有关的主要内容: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学习解剖学、生物学、卫生学等;

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学习广泛的科学知识;

目的在于抚养子女的活动。生理、心理和教育学;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社会学,历史等; 满足闲暇时的爱好和感情活动。文学,艺术等 为了有效地进行智育,斯宾塞还仔细研究了教学原则和方法,认为教学应遵守心理学所提供的?°心理供求规律?±并根据这一基本见解提出了七条教学原则。 3、德育

斯宾塞的道德观是实用主义的,他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调和平衡作为德育的最高准则。德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在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上,他重视卢梭的?°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意义,反对惩罚,反对压制儿童。 4、体育

他从生理学和医学原理出发,要求重视体育,并要求家长和学校制定适合现代科学原理的体育制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有积极意义的原则和要求。 5、反对个人和劳动群众受教育:

他认为他们是?°肢体?±和?°双手?±,不需要思考,无需受教育。到晚年,为了防止工人阶级意识觉悟的提高,公然提出不能让工人受教育的主张。斯宾塞的这一观点,是洛克?°绅士教育?±理论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四、简评

从总体上看斯宾塞的理论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其中不少地方是极端错误和反动的。

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制定了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等,这是对传统古典主义教育开展的一次强有力的挑战,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史上成为实科教育的奠基人。

由于他的理论符合资本主国家利益,得到广泛的流传。当时英、美、西欧各多都依据这一理论进行了中等教育改革,把他提出的各门学科,特别是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先后列入中学课程计划中。 复习思考题

一、斯宾塞教育思想的中心是什么?他的教育理论对西方教育 有何影响?

二、试评析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观。

三、试比较分析斯宾塞与卢梭的德育自然后果原则。

第十二讲:杜威教育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John Dewey,1859-1952 188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894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教育学院院长 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 1904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19-1921到中国讲学 主要著作:

《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人的问题》等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皮尔斯(Charles Pierce)1878:观念的意义在于引起人的有效行动,有效的食物也才

能形成明确的概念,因此“存在就是有效有用”。

詹姆斯(William James)1907;系统提出了实验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看来:一个观念,只要相信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好处,便是真理,也就是“有用就是真理”。

杜威:接受并进一步发展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出:概念是人们用来适应环境,汇集整理经验的一种工具,因此实用主义哲学也可以称为“工具主义哲学”。 2. 经验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经验论。

?经验是人主动的尝试行为和结果之间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 ?经验包括人所有做的、所遭遇的事物、感受,以及怎样行动和接受行动的一切经验的过程。这是自然的经验主义。

?经验把客体(环境)和主体(人)合而为一,从而打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线。 ?主观经验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前提,因此没有主体的存在就业无所谓客体的存在;没有人的主观兴趣和愿望所构成的主观经验,就谈不上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

?“经验是深入自然的核心手段”;是主动和被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经验的过程就是人认知的过程,获得知识的过程;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和改组,既能增强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3、经验过程的关键是操作

?观念、知识、经验的获得实在操作、行动中,在新的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因此,“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知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胡适是这样解读实用主义的:“处处是行,处处是知,知既从行来,既在行里;行既从知来,又既是知”。

?杜威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学说:“在我的教育著作的背后存在这一个思考,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的学说。”这个学说为杜威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论的依据。

4、本能论的心理学

?又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它否认社会实践对心理的作用,把心理现象生物化,完全归为本能、遗传的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是本能的反应,即刺激——反应的过程。 ?杜威把儿童的本能归为四种:语言、社交、制作、探究。

?儿童的本能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教育就是要根据本能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帮助,促进本能的自然发展。 5、“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政治观

?构成杜威社会改造观的有三个基本观点:社会改良主义、人性论和庸俗进化论。 ?通过对个人良好的教育,使人的自然本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适应社会需要。

?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最终达到实现改良社会的目的。即缓解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新观念的提出

?传统教育的第一大弊病: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

进步教育提倡:教育应以社会生活为中心,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服务精神的社会成员。 ?传统教育的第二大弊病:压抑儿童的个性和主动精神,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强迫纪律和教育。

进步教育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使学校成为儿童生活的地方。教育改革的关键的是中心的转移,应以儿童为太阳,学校的一切活动围绕着儿童来进行。

?传统教育的第三大弊病:只重视向儿童灌输知识,忽略儿童的兴趣、能力培养。

进步教育提倡: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给儿童选择的、学习的自由,在经验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能力。

?传统教育的第四大弊病:教育目的等方面的不统一,造成教育上的浪费,特别是儿童生命的浪费。

进步教育提倡:把学校办成一个雏形的社会。 三、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二是需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生长使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2、“教育即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应提供儿童生长、生活的条件;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3、“学校即社会”:既然学校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校内学习必须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 三、儿童中心论

1、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重心的转移,即实现以儿童为中心。这既是人的发展(儿童本能)的需求,也是社会变革对教育的要求。

2、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要使学校的一切活动和教育的措施围绕着儿童而组织起来。

3、以儿童为中心,实质上是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因为,只有适合儿童本能兴趣开展的活动才能取得效果,所以儿童的学习和活动都应该按兴趣的需要来进行。

4、以儿童为中心就必须改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来执行看守者及助理者的任务;应做儿童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咨询者、促进者。 四、建立以“做中学为原则”的教学体系

1、“从做事情中求学问”:儿童的学习是从做事情,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2、儿童直接经验由三个要素组成:好动倾向;接受性或受动性;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及其变化和保存。

3、课程与教材:应该与社会生活的经验,与儿童自身的发展相联系。应该实现课程教材各部分知识的统一、高级和低级教学的统一、书本知识和儿童已有经验和社会区域的统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技能的统一。

4、思维与教学。思维的五个步骤: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假设、验证和修改假设。 教学的五个步骤:提供一个与问题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这个问题;思考和提出假设;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通过应用来检验假设。

5、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儿童中心并非放弃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合作;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五、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对传统教育的系统批判,虽有矫枉过正较为偏激的方面,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传统教育理论。 2、 把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带入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对现代教育思路和教学改革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3、其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强烈的反响,带来了世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

4、杜威教育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提法的偏激、片面;哲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融合,

教学”。

?教学中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传递来实现的。第斯多惠要求在围绕社会文化的实际要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中,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品行的陶冶。他认为教学适应文化原则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贯彻一定社会的道德教育。他接受裴斯泰洛齐关于教学必须具有人格形式和道德思想培养作用的思想,也接受了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的命题。当然第斯多惠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内涵是不同于赫尔巴特的。

?第斯多惠所热情主张的“发展性的教学”和“教育性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2、论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

?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第斯多惠比较全面和令人信服的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明确指出:在正确地组织教学的情况下,两个目的可以同时达到,因为两者并不彼此排斥。他说“形式教育本身并没有任何现实性;任何教学都是根据某种教材来进行的。”一旦学生以最大的精力和顽强性去学习和掌握了教材,那么,教学收到了形式教育的效果而成为形式了。 ?第斯多惠认为,在“两个目的之中只有一个始终是比较重要些,高级些,因而应当占优势和统治地位。”在这一意义上他把“形式目的”放到首位。在偏重“形式目的”的前提下,两种教学目的必须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又要求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对未成熟的儿童要重视能力的发展; 长大以后,在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就要增加实质知识的教学。

?“因此,形式教育主要地不是由于学习古代语或近代语、自然科学或数学,而是透彻地掌握一切时代的主要的教育手段,即这些学科的总体来达到的。”

3、教学原则 ?遵循自然原则 ?遵循文化原则

?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直观教学原则

四、论教师

?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同教学的能否成功,同能否实现人性的和谐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斯多惠结合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1、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态度,反对德国教育的保守主义倾向。 2、优秀的教师应该永远精力充沛地进行教学,他具有坚定、严格、刚毅的精神态度与性格力量。

3、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富有情趣,以生动的方式和对儿童的热爱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教师应该鼓励并给儿童学习的实践机会,注意培养他们正确和良好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判断、概括能力。

4、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包括使自己的思想品质不断完善,使自己的知识眼界不断扩大,还应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总之,教师应该用实际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来武装自己。

复习思考题: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有何特色?其精华是什么?

既增添了理论的精深博大,也使得其晦涩难懂,产生了理解的歧义;目标的理想化和实践可操作性,带来了实施中的困难。 思考题:

? 课堂讨论选题

?你如何评价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为什么学习最新教育理论前沿要从杜威开始讲起? ?课外作业选题

?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分析杜威教育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与美国进步教育的关系?

第十三讲:从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 ~ 60年代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布鲁纳。

?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儿童认知形成、认知结构的发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等问题。

?布鲁纳(1915 ~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知识的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教育中使二者相结合等问题。 一、结构主义教育理想的产生

1、结构主义首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出现在20世纪初期欧洲国家的语音学研究中,随后发展到社会学、人种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60年代成为一种哲学思潮。

2、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事物都是有结构的,事物的结构代表事物间的关联组合,结构是事物的本质;世界是由事物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不能脱离事物的关系去看事物;应从整体的、经验的、内部的角度去研究人的行为。

3、皮亚杰首次把结构主义的思想方法用于心理研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探索人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要以结构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

4、布鲁纳提出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建立科学教育学的主张;提倡“形成一种认知、发展和教育三者统一的教育思想”;研究并提出了“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等重要观点,并把这些思想观点直接应用于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布鲁纳理论的形成标准着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确立。

二、皮亚杰的主要心理学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主要的心理学观点 1、论认知的发展

?儿童认知的发展在于其内部结构的发展变化,儿童正是通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去认识客观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的。

?儿童发展的起源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动作既可是指向外部的行为,也可是指向内化的思维;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目的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个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实现平衡的。个体正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适应——不适应——适应的过程中实现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2、发展的结构: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先天遗传 — 对环境的适应(环境、教育)— 图式的改变、创新—图式发展、成熟

?同化:一个把新知识、经验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原有图式)的过程。本质特征:量变。 ?顺应:为了适应新的知识、经验,改变原有图式,创造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本质特征:质变。

?平衡:一种状态、一个过程;既指儿童认知结构的平衡和不平衡,也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和不平衡;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中,在不断打破旧的平衡,最求新的平衡中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因此,这是一个贯穿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3、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成熟:生理、心理的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

?物理环境:自然环境、教育环境;个体在适应环境中获得的经验。

?社会环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传统对个人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即认知结构化的过程。

?平衡: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为实现新的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

4、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 ?前运算阶段(2~ 7岁) ?具体运算阶段(0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 ~ 成人) (二)对教育的影响 1、教育主要目的

?反对传统教育以掌握知识为目标,实施灌输、填鸭式教学。

?“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既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学会思维。

?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重点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批判能力。 2、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

?儿童所能获得巨大的发展,不在于教师传授,而在于其主动、自发的学习; ?教师的作用应该是间接的,教师除了创造条件外,还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儿童必须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和认知的发展正是动作的内化结果。 ?教学过程中,应该方式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 ?教师应该为儿童活动创造问题情景、观察、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自由、条件、启发和帮助。

4、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特征来进行 5、教育应该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

?儿童与他人交往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交往的重点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共同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的、更有效的途径。

?交往既包括:儿童间的交往,也包括师生间的交往。有利用从多个层面打破儿童自我中心的状况;提倡“同伴影响法”。 三、布鲁纳的结构主要教育理论

(一)以此相关的主要心理学观点 1、论认知的发展

?赞同皮亚杰的“图式”及其运作机制的理论,但更强调后天习得的经验和文化教育的作用, ?人的认知过程是通过知觉、发现、再现、想象、判断、记忆等思维过程获而得知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个体智慧的“从内而外”的过程。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帮助学生转化知识,实现学习活动的“从外而内”,又“从内而外”的过程。

?信息加工模式通过编码、表象和认知等方式,成为沟通和联系两者的桥梁。 2、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表演式再现表象期 ?肖像式再现表象期 ?象征式再现表象期

?三种再现表象形式或阶段式相互联系的,由低而高逐步深入,形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趋势。 (二)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1、论知识的结构 ?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是由结构来表达的,知识结构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某种主观模式。 ?“任何知识领域的结构都可以用3种方式表示其特点,每种方式都有影响任何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能力。”

2、知识结构的3种表达方式:

?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任何知识都可以以动作、图像或符号形式来再现。 ? “知识的经济原则”:通过结构形式对学科知识加以合理的简约,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信息。

? “结构的有效力量”:经过简约的知识结构可以迁移运用,以增强应用知识的活力和效力。

3、论学校教学中的知识结构

?在学校教学中,知识的结构就具体体现在学科结构中。每门学科(课程)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每门学科应该围绕着结构来编排课程、教材及进行教学,这样“教学就将获得最好的结果”。

?一门学科结构及其课程教材等的确定应该和儿童的年龄阶段(即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相适应。

?学生掌握了学科结构,就容易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也能提供记忆水平和学习的迁移。 4、论发现学习

?学习一门学科不仅要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因此,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发现学习应该是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

?布鲁纳认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在学校中更多的是一种“再发现”。

?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注重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 四、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特点和影响 (一)特点

1、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出现反映了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知能力的发展重于知识本身的掌握;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2、是现代条件下,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教育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3、开创了一条从结构的角度综合研究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的途径。 (二)影响

1、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的基础;

2、以综合的、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和教育的问题,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的学说;

3、关于发现学习、心理发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等理论和方法,对当代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局限:忽视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重视智力发展,忽视情感、道德等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注重按结构来编排教材、组织教学,到容易出现理论化、抽象化,脱离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况。 思考题: ?课堂讨论选题

1、分析和比较皮亚杰和布鲁纳教育思想的同异。

2、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讨论布鲁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外作业选题

1、你认为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认知的结构和知识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十四讲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一、为民主教育而奋斗 1、生平

?第斯多惠(F2A2W2Diesterweg,1790—1866)是十九世纪著名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虽然他与赫尔巴特一样同受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上他坚决反对赫尔巴特那种维护德国封建贵族利益,维护普鲁士君主制度的观点,继承和发扬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的民主进步思想。他对德国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世人公认的影响,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1790年出生于威斯脱法利亚西根市的一个法官家庭。1808年中学毕业后,进入赫尔朋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历史,一年后转入杜平根大学,1811年毕业,1817年获得杜平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20年开始从事师范教育工作,先后出任了两所师范学校的校长,同时兼任本校及附小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对改革初等学校教育,提高教师作用以及用新的师范教育来培养教师的重要意义提出许多深刻的见解。还在柏林创立了四个教育团体,研究与传播先进的,民主的教育思想。1848年起,他担任了新成立的“全德教师联合会”的主席,领导德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斗争。

?第斯多惠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保守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长期遭到统治阶级的压制和迫害,1847年被免去校长职务,1850年被迫退休。但他继续潜心于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1865年在德国进步教师为他75岁寿辰而举行的庆祝活动上说道“人民的教育,在最广义上来说乃是人民的解放”。

?直至1866年逝世,毕生献身与教育事业。

2、社会政治观

?“民主的本质包含下列要素:公民可按照其个人需要和个性愿望自由迁移;一切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平等;由法律规定,人民通过自由选出的代表参与立法。” 3、主要著作

?1827年开始创办并主编《莱茵教育》

?1835年出版的教育理论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851年开始出版《教育年鉴》

二、教育目的论 1、培养“完人”

?“一切人民本来就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教育必须以发展全面的、谐调一致的人格为目的;教育必须是着眼于一切人的。”

?“学校教育首要培养的是人,是公民,而不是统治者所要求的“真正普鲁士”。

?“首先是人的教育,然后才是阶级的和专业的训练”,因为“工人和农民也应该被教育成为人”

2、把握两个要素

?要素a:儿童自然本性—“自动性”—知、情、意—主观基础—自然适应性原则

?“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本质。一切合乎人情的、自由的、独创的事物都以这种主动性为出发点,??。”人的自动性主要体现在观察、感觉、思维、自制力、言语和行为等各种能力上,一般可归纳为知、情、意三方面。教育只能在自动性的范围之内才能够做到,无论是教育人或者是自学都只能扩展到自动性所能够允许的程度,因此,儿童天性中的自动性就构成了“教育的主观基础”。

?要素b:儿童生活环境—隐性文化—真、善、美—客观基础—文化适应性原则 ?“人一生下来就同环境接触,他将要在这个环境中生活或者最低限度要在这个环境中受教育,人一生下来还要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打交道,他不能决定文化,可是文化存在着,而且因此有权利存在着。”第斯多惠提出要把“真”作为自动认识的目的,把“美”作为自动感觉的目的,把“善”作为自动意志的目的。于是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 3、文化分为三个部分 ?外部文化 ?内部文化 ?社会文化

4、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分两个阶段来实现教育目的 ?14岁以前:感觉、记忆、悟性、理性(的发展时期):重身体和精神教育 ?14岁以后:情感、意志、道德(的发展时期):重真、善、美的教育,达到真、善、美的最高教育目的

三、教学论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规律与规则的科学,它既关系到人类本性发展的规律,也关系到教学过程本身的规律。

?教学过程即适应自然与适应文化的过程

?第斯多惠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感觉(感性认识)或直观占优势的阶段 ?记忆阶段 ?理性阶段

?他把这三个阶段看作是智力或心理发展的自然阶梯,并认为这个阶梯的进程、顺序是在天性中就存在的,是随儿童的年龄发展而发展的。成功的教育就必须“准确地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按照儿童发展的自然阶梯去培养儿童。第斯多惠把这样的教学称之为“发展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sx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