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统计知识培训

更新时间:2024-05-16 21: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化产业统计知识培训

一、文化产业统计背景

(一)国家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背景:

—1996年我局开始参与文化部文化产业统计研究工作 —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

—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课题组,社会科学院成立文化研究中心 —有关地区开始研究文化产业工作

—统计、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统计 —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中办要求国家统计局提供文化产业的统计资料 —中宣部希望国家统计局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的研究 —利用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开发文化产业资料 —成立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主要任务:

1、制定《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制定《文化产业

统计指标体系》3、制定由有关部门执行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修订改进《文化事业统计制度》4、提出“在经济普查中增加反映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内容的建议”5、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报告》

2004年底,课题组编制完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由国家统计局作为规范指导全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参考性标准印发。

(二)安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背景: 1、考察学习

制定制度,提出工作意见(工作方案)

2008年8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在省文化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上指示:“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要认真抓紧进行调研,学习借鉴外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建立健全我省文化产业统计体系。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可适当增加文化产业统计编制和人员。”在同年的7月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在讲话中指出:“要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全省经济核算和统计指标体系,实现文化产业统计的制度化、规范化。”为落实省领导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我省文化产业统计体系,更好发挥统计部门在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中的统计监测作用,2008年9月9日至12日,省委宣传部与省统计局组成考察组,专程前往黑龙江学习考察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形成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统计考察报告》,并就加快我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成立机构

增设文化产业统计职能,明确统计工作要求

2009年6月23日王三运省长到省统计局调研时,同意省统计局增设文化产业处,定编3人,设领导职数2名,同年8月,省统计局在内设机构调整时,将人口社科处的社会、科技、环境及两纲监测统计划入文化产业处,定编6人,文化产业统计处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实施文化产业统计、社会统计、科技统计、两纲监测统计、环境统计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监测统计。

3、开展试点

提出安徽文化产业统计发展报告,编印文化产业统计资料 2009年9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通知》(皖政办秘?2009?115号),按照《通知》要求,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省统计局选取合肥、芜湖、蚌埠、黄山、宿州5市作为文化产业统计综合试点市,开展试点工作,其他12个市也参与试点工作。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果:

1、通过试点,首次摸清了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家底,测算结果基本反映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一是在政府决策上,为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加快发展速度,调整产业布局和方向,特别是为制订我省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二是在社会影响上,使社会各界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三是在统计实践上,根据经济普查相关资料测算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奠定了全省文化产业统计的起点和基点。

2、通过试点,全面检验了统计报表制度和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切实推进我省文化产业统计试点工作,省局制定《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细则》,对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及分类标准、具体的统计内容、统计调查与数据收集方法、组织实施模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3、通过试点,掌握了文化产业统计各个环节的工作重点,为全面建立文化产业统计理清了工作思路。

4、全面推行

从2010年年报开始,全面推行文化产业统计

二、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范围、分类标准、核算方法 (一)定义: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在这一定义下,文化产业应严格地称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在2002年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核心强调的是经营性,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在统计部门的实际工作中,文化产业的含义是文化及相关产业,既包括事业也包括产业。其原因是在文化的统计中,同一行业的单位既包括事业,也包括产业或企业,混在一起,无法区分;而且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转企改制随时发生,统计工作无法随时反映。我们是在经济普查资料中根据单位执行会计制度来划分经营性单位和非经营性单位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人、不同场合讲

的文化产业概念可能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事业是公益性的,靠政府来管理和投入,而产业是经营性的,靠市场调节和投资,两者性质不同。

(二)内涵:

内函应为“传统的文化事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三)范围:

包括文化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及文化体经营户。(三)分类标准

国家文化产业包括九大类,6个中类(内含25个小类)和74个小类(简称为80个中小类)。

1、新闻服务

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4、文化艺术服务 5、网络文化服务 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7、其他文化服务

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安徽文化产业包括十二大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省文化产业核算的范围包括了十二大类,比国

家多了三类。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新业态(与文化相关的增值服务)、互联网网民文化娱乐活动、体育产业等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是参照了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省建设文化强省若干意见(皖发?2009?24号),同时,借鉴了有关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的一些做法。按照上述依据,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包括:

⑴新闻服务

⑵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⑶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⑷文化艺术服务 ⑸网络文化服务 ⑹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⑺其他文化服务

⑻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⑼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⑾文化新业态(包括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

⑿互联网网民文化娱乐活动

与国家核算范围相比较,我省范围拓展到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新兴业态、互联网网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理由是:

⑴关于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文化产业园区是当前全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程。这在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里面是作为专门的一条来说的。我省将园区基地建设列入了861工程。这些园区集聚了大量的文化产业企业,有的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文化产品生产、贸易、物流产业链,或者是文化休闲、健身等特色的文化聚集区,或者是文化主题公园,包括动漫创意产业园,民族民俗艺术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园,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园,影视产业园,文化休闲娱乐等。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统计应当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

⑵关于文化新业态(与文化相关的增值服务)

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包括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移动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等,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被明确提出来。在我省文化产业强省意见里面也明确要求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信息、金融、旅游、外经贸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与文化有关的增值服务内容。因此,与文化高度相关的增值服务领域也必须关注,应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

⑶关于互联网用户文化娱乐活动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产业经济迅猛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明显提升。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3月,全国互联网网民总数

达到4.04亿,普及率为30.2%。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为每周22.2小时,而娱乐和沟通则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更多网民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和沟通工具,例如86%的网民活跃于在线下载音乐;64%的网民积极参与社区聊天和撰写博客活动。因此,网民的网上文化娱乐活动必须予以考虑,应作为新兴业态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

(四)主要指标核算方法 重点是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一)开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度核算。在省级层面,核算工作由省统计局文化产业处负责,相关处室为核算提供技术支持。

(二)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核算要在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制定的《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和《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的框架内进行。具体的增加值核算方法见附件六。

(三)在经济普查年份,省统计局对全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核算,并统一核算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在非经济普查年份,省统计局负责利用相关资料对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推测算。

三、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我省文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推进 (一)文化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根据二经普资料测算,2008年我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6.2亿元,比重相当于同期GDP的3.46%。与中部地区比较,我省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低于湖南(583.7亿元)、河南(570.7亿元)和湖北(450.9亿元),高

于山西(207.8亿元)和江西(186.3亿元),居第4位;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低于湖南(5.1%)和湖北(4.0%),列第3位。根据全省文化产业统计试点初步测算结果,2009年,我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64.1亿元,与2008年相比,名义增长18.9%,比重相当于同期GDP的3.62%,比2008年提高0.16个百分点。

(二)文化生产、销售与消费均衡发展。文化生产迅速扩大。从下表可以看出,2009年,全省书报刊制作增长平稳,单位数、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和占全部文化制造业的比重保持在23.4%-31.7%之间;文化用品生产是我省文化制造业的主力,单位数、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的41.6%、46.3%、42.4%和46.9%;文化设备生产在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略降的形势下,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增长,说明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生产在加速增长;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发展迅速,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居文化制造业首位。

(三)新闻出版发行阔步前行。2009年,全省共有图书出版社11家,从业人员980人;有图书、期刊、报纸零售机构3334家,从业人员13336人。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5560种,其中新出1331种,总印数2.7亿册;出版各类期刊176种,总印数0.6亿册;出版各类报纸97种,总印数10.6亿册;出版各类音像制品327种,出版数量达141.4万盒(张)。

(四)广播影视传播持续发展。2009年,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7座,广播节目104套;电视台17座,电视节目122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

播出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22.89万小时,播出时间48.17万小时。其中,专题服务、综艺类和新闻资讯类节目制作时间分别达8.49万小时、6.72万小时和3.69万小时,占37.1%、29.3%和16.1%;播出时间分别达12.6万小时、11万小时和9.9万小时,占26.2%、22.8%和20.5%。全年电视节目制作时间达7.52万小时,播出时间达64.89万小时。广播电视业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广告业的发展。2009年,全省5145家广告机构共有从业人员3.2万人,实现广告经营额46.7亿元。

(五)公共文化、文艺表演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2009年,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89个,博物馆68个,文物业机构92个。公共图书馆房屋建筑面积达21.1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席数1.6万个。总藏书量1136.2万册(件),其中本年新购藏书81.9万册。全年书刊文献外借671.4万人次,外借量达577.7万册次。拥有电子阅览室终端数3138台。全年为读者服务举办各种活动1343次,参加人数达59.4万人次。

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6个,艺术表演场馆79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演出1.8万场次,比上年增加0.2万场次;观众达1467.5万人次,增加52.7万人次。其中到农村演出5722场次,占31.1%。2009年,由中央各部委、中国文联、全国妇联、省政府、省文化厅等单位在皖举办的包括中国农民歌会、中国李白诗歌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安徽省花鼓灯会等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20余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群众文化精彩纷呈。2009年,全省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

次获此殊荣的作品;电影《农民工》和《十八个手印》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十部重点国产新片”,其中《农民工》由广电总局组织免费放映12万场,《十八个手印》获华表奖和“百合奖”最佳故事片一等奖及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人民至上》入选建国60周年首批十大献礼影片;话剧《万世根本》被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重点剧目,两度晋京演出;以沈浩事迹为题材的电影《第一书记》、话剧《魂系小岗》也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五)文化“走出去”成绩斐然。近年来,我省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美、英、法、日、俄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升了安徽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出版集团等7家文化企业、《国剧英译》等8个文化项目列入2009-2010国家文化出口重点目录,入选企业数和项目数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出版集团4年间共输出版权项目724种,居全国前列,与美国时代华纳、日本索尼音乐、瑞士荣格等百余家大型跨国文化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集团在俄罗斯创办新时代印刷公司,在斯洛伐克兴建电子传媒工业园,是全国唯一“走出去”发展的印刷企业。芜湖方特成为我国第四代动漫主题公园新标志,迄今已将70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4D影院输出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第一个出口国外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已经在伊朗第二大城市伊斯法罕建成,与南非、乌克兰等国就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的合作项目也在进行之中。2005年以来,我省共组织黄梅戏、徽剧、杂技、花鼓灯等赴境外演出1700场,受到多国元首或政要的接见。

三、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浓厚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独特的人文景观、魅力独具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等。二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根据需求结构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已占人均消费支出的5.7%,是2002年的2.85倍。三是我省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省省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四是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省发行集团、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广电集团等一批“文化航母”纷纷组建,文化产业市场化势头强劲。

但同国内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大省相比,我省文化产业基础还很弱小,差距较为明显,发展压力巨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29个省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主要指标中,有12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单位数多于我省,有14个省市的文化产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高于我省,有19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我省。2010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下一步工作意见》的通知(内收14号),文中指出,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目前,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相比,我

省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产业缺乏规划的问题。表现为有些地方缺乏长远打算和战略规划,导致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交纳巨额“学费”。如有的地方和部门不顾客观条件,动辄办大产业、上大项目,把战线拉得很长;有的未进行严密科学论证,盲目上马文化一条街、文化产业园区等,其结果或是无果而终,造成损失,或是效益低下,回报率低。二是文化开发急功近利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过度利用和浪费资源,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表现为,无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还是市场的开拓,都存在短期行为的问题。三是文化产品缺乏内涵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片面追求受众率和经济效益,品味不高,格调低下。特别是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手机短信、音像制品等,刻意迎合某些猎奇心理、渲染感官刺激,已成社会文化的一种“污染”。四是文化资源粗放经营的问题。许多地方真正的文化附加值没有开发出来,表现为“散”、“弱”、“滥”、“同”。“散”:资源利用的封闭性突出,缺乏有机联系和真正的合作。“弱”:缺乏现代企业的基础和素质,缺乏核心竞争力。“滥”:制造了大量的文化废品和精神垃圾。 “同”:市场秩序混乱,许多文化产品,重表面形式轻内容内涵,重沿袭模仿轻特色创造,重追逐潮流轻独辟蹊径等,由此造成市场混乱甚至恶性竞争。五是文化发展存在虚热的问题。表现在表面“热”,实质“冷”;上层“热”,基层“冷”;氛围“热”,实体“冷”。如有的政府部门或文化企业,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树“形象工程”;有的只求本届政绩,

常常另起炉灶,导致上届规划无法延续,产生的问题和漏洞无法填补。

四、正确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今明两年是国家制定和开始实施“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年份,未来数十年也将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前瞻性地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更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体上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突出。随着各地文化产业规划实施的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围绕着市场的争夺与反争夺,进入与反进入,合作与反合作,整合与反整合等,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将在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展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态势将进一步拉大,文化产业发展间的矛盾冲突将进一步突出,而若干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将最可能在那些最先发动并且已经获得占位优势的地区出现。

(二)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将形成新格局。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电子出版、数字娱乐和动漫创意等数字文化产业将形成主流,并将在未来成为占领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门类。文化娱乐内容增值服务将占据电信企业大部分的利润,IT行业必须成为文化产业企业才能摆脱制造业的低端形态。文化产业的硬件竞争将转移到更为决定生存与发展命运的软的“芯片”与“标准”之争。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产业将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严重冲击。对应这种格局,一些传统媒体企业和娱乐企业将逐步转型,形成一种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新格局。

(三)活动经济和内容产业将产生新的增长点,产业融合将构筑文化产业的新型架构。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和传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活动经济的各种形态,包括会议、展览、展示、选秀、培训、商务交流、体育赛事、庙会、节庆等活动将持续繁荣与活跃,并将带动休闲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其它消费。文化内容产业将与传媒和分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单一企业同时经营内容和渠道的格局,且内容产业驱动的产业链,也将打造出一批文化龙头企业集团。与此同时,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如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旅游业与现代农业间的融合等,将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形成与变动中的文化消费取向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产业动态结构。

(四)商业模式将替代一般的创意产品。随着生活审美化和应用美学的需求,一方面将出现设计产业的大商机,特别是结合提升制造业的需求,设计产业和时尚产业的结合将对各地文化产业带动本地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技术+文化+品牌+时尚潮流,以及由此出现的高附加价值的商业模式,将代替一般的产品概念和企业竞争,模式的竞争特别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将成为文化传媒企业乃至IT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这些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是全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园,并且与艺术家园区、创意产品展示区和文化街区等区别开来,从而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的过程中,各地也将出现一些利用文化产业名义的圈地运动,各级政府都需要及时规

范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拿地和用地标准。

(六)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将多渠道、多形式进入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对外文化交流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投向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业、咨询业、广告业和旅游业。这些产业资本结构的深层全面的变动将给文化产业的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及其他后产品的开发带来巨大的扩张空间,文化产业在上述这些领域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同时,对外文化交流将成为引领我省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集团走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航母”,将与境外媒体、企业、文化娱乐项目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文化产品的出口也将逐渐加大。

(七)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联姻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因此,人力资本格局在文化产业领域里的需求变动,将随着这种需求的日益出现而快速变化,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营运人才,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精通全媒体和全产业链经营的人才将存在较大的缺口。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将成为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将成为各类文化产业集团、文化投资集团争夺的焦点。

五、发掘优势,激发活力,全力促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要促进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就要进一步结合

并发掘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树立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一)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解放和创新文化发展观念。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上,要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力争双赢。过去注重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双重定位,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不能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当然也不能一提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的市场化,完全忽略意识形态及培养民众本土文化认同度的功能。在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要走出绝对对立的误区,坚持两者结合。要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的原则,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延伸,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和民生工程,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大精品战略实施力度,深入发掘徽文化丰厚底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总之,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形成两翼齐飞、两轮驱动的格局。

(二)巩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敢为人先的安徽人,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各项改革成果捷报频传,创造了非试点省份走在全国前列的 “安徽现象”,再次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当前,要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一要创新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文

化企业内生动力。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五个必须”:必须注销事业法人,必须核销事业编制,必须完成企业工商注册,必须同职工签定劳动合同,必须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二要过好“三关”。一是机制关。体制改革后,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都要对内部机构进行科学设计,搭建新的组织架构,探索新的运作方式,实行新的管理模式。二是整合关。体制改革后,对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出“1+1>2”的放大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三是市场关。转企改制是重塑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必然,如何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是文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三)做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一要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主导结构,对文化产业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改变过度垄断局面,进一步理顺产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作战略性调整,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提高竞争力。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和“文化产业组建”,从基础建设抓起,真正实现文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二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集群式建设和集约式发展。要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要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优化升级,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要以主导产业、优势品牌和新型业态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聚资源、集合优势,加大投入、加强扶持,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带动明显、辐射效应强的文化园区(基地)。三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重点培育资本、产权、技术、人才等文化要素市场,加快形成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以优秀民族和地区文化为主体、外来文化为有益补充的开放格局。

(四)促进科技、人才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科技和人才是文化产业腾飞的两只翅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特种电影系统、环幕4D影院系统、动漫制作系统、游戏制作系统等,就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成功典型。要从投资、财税、准入许可、文化产品流通诸方面给予开发、研制、引进使用高新技术以政策优惠,鼓励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数码影视技术和照排技术、宽带信息传输技术等,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培养和引进各领域各门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以及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文化建设急需人才,以出版传媒业博士后工作站及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人才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还要洞察文化产业部门兴衰的先机,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上有所突破。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实施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推动合肥、芜湖两大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及马鞍山动漫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推进影视产业基地建设,使安徽成为全国影视剧制作、播出和销售大省。

(五)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打造“文化航母”,实施文化企业“走出去”战略。要以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

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印刷复制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要在打造“文化航母”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出版集团建成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推动发行集团、报业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新安传媒、皖新传媒和芜湖方特等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以资产重组、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要积极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代理、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鼓励省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内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着重抓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动漫产品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附件三 按资料来源划分的文化产业行业类别

文化产品制造业(来源于工业统计) 文化产品批零业(来源于贸经统计) 行业名称 文化用品制造 乐器制造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行业 代码 241 243 245 403 行业名称 文具用品批发 图书批发 报刊批发 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行业 代码 6341 6343 6344 6345 文化服务业(来源于文化服行业名称 互联网信息服务 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卫星传输服务 * 行业 代码 6020 6031 6032 6040 电其广电家用视听设备制造 407 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 工艺美术品制造 421 其他文化用品批发 机制纸及纸板制造 * 2221 家用电器批发 * 手工纸制造 * 2222 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 书、报、刊印刷 2311 贸易经纪与代理 * 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 * 2319 文具用品零售 记录媒介的复制 * 2330 图书零售 玩具制造 2440 报刊零售 信息化学品制造 * 2665 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零印刷专用设备制造 3642 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 电影机械制造 4151 照相器材零售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 4153 其他文化用品零售 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 4154 家用电器零售 * 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4159 注:*指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行业类别。

6346 6349 6374 6376 6380 6541 6543 6544 6545 6547 6548 6549 6571 其他计算机服务 * 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 广告业 知识产权服务 * 旅行社 会议及展览服务 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 * 社会人文科学研究 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 野生动植物保护 * 风景名胜区管理 公园管理 其他游览景区管理 摄影扩印服务 新闻业 图书出版 报纸出版 期刊出版 音像制品出版 6190 7321 7440 7450 7480 7491 7499 7550 7690 8012 8131 8132 8139 8280 8810 8821 8822 8823 8824 电电音文艺图档文博烈群文其室游休其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s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