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与历史学科教学要构建学生的积极心态

更新时间:2024-06-15 0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社会与历史学科教学要构建学生的积极心态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个性化,从而构建学生的积极心态。

[关键词]新课程 提高 质量 要素

在社会与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听到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不懂。”究其原因,固然与教师的“讲”不无关系,但与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更有关系。学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利的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学生必须有一颗学习上的积极心态。希望通过此篇浅薄的论文能引起大家对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视。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构建积极心态的前提

构建学生积极心态,其实质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形式观和教学观。

1.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构建学生积极的心态,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观。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克服下列错误观念与做法:一是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忽视”学生的存在,以自己多次、重复的说教,试图让学生“全盘”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把学生纯粹当“观众”。二是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现实状态的评价,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教师的漠视,导致学生丧失发掘自身潜能的积极心态。三是无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2.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屏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努力创设民主、积极、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感受教师热切的希望,而体验成功的愉悦。在任何情况下教师不可羞辱学生,更不得体罚学生。

3.惜时高效的时间效益观。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已听懂了,可教师还在反反复复地讲;学生已学会了,可教师还要求其不厌其烦地练;可说可不说的话,教师还在津津有味地说,甚至拖堂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等。这种“少、慢、差、费”的现象无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而只能导致学生消极的心态。这一做法本身说明教师未能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同时也说明教师未能重视时间的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教师具备“经济”头脑,树立时间效益观。应走“集约型”知识增长之路,这对养成学生的积极心态,将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s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