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的变化

更新时间:2024-02-12 15:2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社会学概论》

家 庭 结 构 的 变 化 及 原 因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减少,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表现。就以南京为例, 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见下表)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合 计 100 100 100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2005年 100 14.13 28.67 37.57 11.11 8.52

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庭规模在经历了几次升降起伏的变化后,从1973年开始进入较长时间的持续缩小过程。1973年,全国家庭户规模为4.81人,1990年缩小到3,97人,到2000年缩小到3.44人。按人数划分,三人户和四人户最为常见,2000年两者合计已超过总户数的一半。中国家庭规模缩小的原因如下: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家庭中的子女数减少。城市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出现了不愿生育的夫妇;农村家庭也以独生子女居多,部分符合国家政策的夫妇生育了两个孩子。二是家庭结构类型中,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住房条件改善,成年子女婚后一般都分立门户,多代合住的直系家庭和同代人婚后仍未分家合住在一起的联合家庭已大量减少。

家庭结构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家庭观念变化的外在表现。家庭观念是指人们对家庭,包括婚姻的意义、家庭的功能、子女价值、家庭成员关系等诸方面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也会不断更新。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这必然会在人们的家庭观念上反映出来。

首先是婚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婚姻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的行为。婚姻自主权受到法律保障。现在的青年人结婚不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他们是为了追求自己最真实的爱情而结婚。也正是因此,人们对离婚的态度也越来越宽容,离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其次是子女观念的变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中国家庭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多子多福的观念,接受了少生优生的思想,不追求孩子的数量,而把精力放在提高孩子质量上,尤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教育方面的花费已成为很多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支出项目。

养老问题

城市家庭正在呈现典型的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所谓“四二一”代际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化的速度很快。到2001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沉重的养老问题也是家庭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

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家庭同时有抚育、赡养、生产等等功能,是各种功能的统一体。但是到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职业的分化分工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机构可以代替原来的家庭的某项功能,比如原来的赡养功能也可以通过养老院,抚育孩子的功能可以通过托儿所或者学校来完成。这样家庭中的成年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老年夫妻退休以后有退休金,养老金,即使退休以后也可以不必依赖子女来生活,他们宁愿和子女分居以避免两代夫妇之间可能产生的紧张关系。

在改革开放这个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家庭发生了令人注目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迁成为一个最让人关注的话题之一。传统中国的家庭既为当代一部分人所唾弃,又为一部分人所奉为瑰宝,成为梦想中最美好的家庭形式。然而不管是否愿意,家庭变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无论当代家庭发展到何种程度,家庭的变化只是整个社会变迁中的一

个环节,它的变革只能是与社会的变革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来孤立的看家庭的发展。

篇二:中国当代家庭功能的变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任何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环境和制度发生改变,20 世纪末期中国的家庭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具体表现家庭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家庭生产功能有复归的趋势;家庭的经济功能减弱,家庭的抚育功能也越来越弱。

今天我们就家庭的功能中的生育功能,性与情感功能的改变进行简略的分析和总结。

家庭是人类生育和繁衍的基本场所,生育仍然是中国现有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生育功能正在逐渐的减弱。

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政府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所以中国家庭的生育子女数量普遍减少,生育率降低!我们来一组数据,199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2065万人,与1900相比减少了328万人,到1999年,出生人口为1909万人,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15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们人口的总出生率从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 1.8左右,降低了4个百分点,接近4亿人。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计划生育的实施对家庭生育功能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家庭单纯的性行为与生育活动产生了分离,也使的性与情感功能增强。据统计,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以婚龄人口的避孕使用率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了89%的水平,而且除了1994年以外为93%以外,一直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达到了避孕使用率的最高水平。可以说,避孕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生育功能。

3.人们观念的变化。与西方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流行趋势相似,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自愿不育的夫妻组成丁克家庭意为“双收入,无子女”家庭。 据上海人 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9-1989年上海市区的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人。到1999年底,广州市结了婚而不生育 的人由3万人增加到 10万人。丁克家庭所表明的是一种不育文化与传统的家庭生育职能相背离。

4.中国转型期带来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发生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多子女收到计划生育的制约,要罚款,很多家庭不能负担这笔钱,同时,多子女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现如今中国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如此重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选择晚生和少生,甚至不生。

5.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开展和制度的改变,也使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把生育防老看的很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家庭的生育功能。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当下家庭功能中生育功能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功能加强原因的一些分析。

篇三:中国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

中国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

数千年来,中国的女性一直扮演着社会的弱者角色。封建统治者以各种手段控制妇女,从肉体到精神对妇女极尽摧残,导致妇女于愚昧、软弱、无知无识、任人摆布的状况。

提到女性,必然要和女儿、妻子与母亲这三种角色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主要论述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女性家庭地位内涵的界定有很多种,反映女性家庭地位的指标呈多元化。“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即是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缩影,反映在女性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一致性;同时,它又有别于社会地位,女性的家庭地位是相对于家庭中的男性成员特别是相对

①丈夫而言的男女两性间地位的比较概念。”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讲究“三纲五常”,其中就有两条“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父权制社会里,作为子女,必须要听从父亲长辈的安排;而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又必须接受丈夫的命令。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可以说是受父权和男权的双重压迫的,居于一种从属地位。

中国古代,女性没有成亲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家庭生活中,女儿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对较对较低的,甚至弟弟的地位也在其之上。如果父亲去世,女儿还没有出嫁,那么家中的事宜全部要听从兄弟的安排。以前看电视剧上的大家小姐,左呼右喝,以为其家庭地位应该是不低的。有一次去扬州游览个园,看到绣楼才意识到女性的悲惨,即使生在豪门也不例外。绣楼全然不是想象中的环境优雅,花红竹翠,玲珑别致,而是给人一种逼仄、凄凉的感觉。少女13岁登绣楼,一直到15岁出阁,期间绣楼的钥匙一直由父亲保管。别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楼也很少下去,每天能做的事就是弹琴赋诗做女红。绣楼让我们看到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即使在建筑上也表现的如此突出。

女性成亲后嫁到夫家,那一切就要听丈夫的。外面的事由男人负责,女性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家务、服侍老人。最明显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男人可以纳妾蓄婢,女人就要从一而终。有了孩子后,女人不仅为人妻还要为人母,要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就母亲这一视角来说,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有所提升的。如《红楼梦》中的贾母,丈夫过世,作为老祖宗,在家中,可以说她的地位是最高的,可这种地位也仅限于情感上,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权力。贾政作为贾府的主人,才是权力的真正中心,而贾母终究是附属品。

“长久以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者们都在争论究竟是经济压迫还是文化统治构成了性别不平等

②的根本原因。”就古代中国来说,这两者因素都占了一定比重。在经济压迫方面,女性在

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家务劳动的状态,身心被家庭所束缚,根本无法为家庭创造如男性一般可见的、具体价值。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法创造产值,那么家庭地位注定是低的。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贬低女性,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而近代以来,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女子解放运动兴起。

1851 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树起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庄严旗帜。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的平均分配原则是一项破毁男尊女卑的坚固藩篱的实践活动。戊戌变法以后,中国也萌发了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撰文著书,进行婚俗改革,大力提倡妇女解放。康有为在《破实理公法全书》对传统婚姻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男女之约,不由自主”而由“父母定之”、“男为女纲、妇受制其夫”、皆“与几何公理不合,无益人道”。同时康有为要求取消家庭,设立“育婴堂”、“养老院”等社会机构承担一切家庭职能,为妇女走出家庭、摆脱束缚提供了条件。20 世纪初,在女子教育特别是女子留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式的知识妇女群,她们主要来自留学运动、教会女学和国人自办的女学。在社会上出现了女性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冲击,新女①

② 《女性与家庭》 主编郑桂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204页 《身体、两性、家庭及其符号》张再林等著 第143页

性家庭形象已在部分青年知识女性以及个别家庭女性身上展示出来。辛亥革命以后,妇女运动走向深入,比较具体地提出了“女子参政”、“男女教育平等”、“男女法律上平等”、“禁止纳妾蓄婢”、“婚姻自由”等涉及妇女切身问题的要求。五四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新婚姻文化思想: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评和否定。《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提出妇女是“人”的观点,提出新人理论和新妇女观,讲妇女“独立人”的精神。这不仅要求男女平等,而且要求以尊重人格的观点尊重妇女。

如今,相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中国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的提高不言而喻。最明显的一点,在日本现在还保留着女人出嫁后从夫姓的传统,而在中国则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尽管还未完全解除,但总的来说在消亡之中,女儿和儿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由于女性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女性和男性一样也可以挣钱养家,因此女性成家后在家庭中的地位应该说和男性也是平等的,不是之前的单向的从属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新型伙伴关系。

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我个人赞同是经济和文化的双向所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③的“物质生活塑造人的意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制度”观点固然不错,因此

她们要求经济安排,尤其是劳动分工中要去性别化。同时,如果处于性别等级制的文化模式中,女性的特性和价值一样会被贬低。因此,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提升需要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的支撑。 ③ 《身体、两性、家庭及其符号》张再林等著 第14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s1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