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说课材料

更新时间:2024-03-08 00: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比例》说课材料

说课人:吴子湘

教学内容:《正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19—p21的内容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正比例》。

2、教学地位:该内容是在六年级上册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初中更进一步学习正比例的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量之间是不是成正比例。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 教学难点是:理解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巧设疑问: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2)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说设计,说学法

(一)说设计理念

1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二)说设计

1、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我们用学生熟悉的《数青蛙》的儿歌引入正比例的量。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

2、从正面初步感受正比例量的特征

我们在儿歌引入后,首先呈现给学生两组成正比例的量,目的是让学生从正面发现正比例的特征,初步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3、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正比例量的特征

比较分两个层次,首先表格呈现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的两组量进行比较,然后是正比例图像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剥离无关因素,突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

4、自主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青蛙只数 1 2 3 … n 嘴巴数 1 2 … n 眼睛数 2 4 6 … 2n 腿数 4 8 12 … 4n

三、说过程,说效果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发现内在的规律。

2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表格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如有学生发现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两倍,腿数总是青蛙只数的四倍,我就这样评价:你真聪明,会横着着观察表格。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竖着发现规律了,其他学生都能领会观察表格时要横看看,竖看看。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三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从正面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出示两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材料如下: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 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6 7 8 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质量/千克 应付的钱数/元 10 30 9 27 8 24 7 6 5 4 3 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自主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较顺利地发现了: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并且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观察表格的方法也运用得不错。

(2)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边长/cm 1 2 3 4 面积/cm 1 2 3

边长/cm 1 2 3 周长/cm 4 4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

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

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 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状态?(比值不一定) 设计意图:

4

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效果及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分类,并思考成正比例的图像呈直线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比值一定。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就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3)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应用提高

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如下:

1、 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爸爸的年龄/岁 6 32 7 33 8 9 10 11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3、在《数青蛙》儿歌中找找成正比例的量。 4、说说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第一题是不成正比例的,第二题是成正比例的,这两题都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第三题是让学生继续在儿歌中寻找成正比例的量,在这一练习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组,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后反思发现,在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后,可以引导学生概括。 (四)小结提升

在小结提升阶段,我们要借助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正 比 例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一种量 ,另一种量也相应的 ,

并且它们相对应的比值一定。

总价质量 =单价(一定)

上完“正比例”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表达清楚,课后检测效果

5

良好,反思我的教学,发现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先由教师引着说,再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说,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也要善于通过倾听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rg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