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练达
更新时间:2024-02-18 01:1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要是想增长点学问,只要处处留心也能做到。
(一)
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若果能达到这点,那干什么事自然会胸有成竹、如鱼得水、落笔如神。 这句话包括三个重要的概念,世、事、人,世即世理,事乃事理,人指人情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世理指世界的发展规律,要靠我们个人达到认识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是无穷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穷的,之所以说人类的认识是无穷的,这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但个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也就八九十年,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完成的,前人的肩膀则是靠知识累积起来的。
世理不同于事理,世理指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事理则指某一事物的具体规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1+1=2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它只能称为事理,而不能称为世理,事理只能解释某一领域,某一现象内的规律,但它不是普遍规律,如它不能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在社会现象中1+1,有两个和尚没水吃,也有团结就是力量,在这里1+1有可能小于2,也有可能大于2,一杯水倒进另一杯水中,可能变成一大杯子水,一男一女相爱结合,则1+1有可能等于3,也有可能等于四因为有人可能生一个小孩,有人可能生两个,也有人可能不要小孩等等。
世理并不难认识,哲学就是专门研究世理的学说,所以要了解世理,多看看哲学方面的书籍是必要的。
有人总把哲学看作是非常深澳、晦涩的东西,哲学人称研究智慧的学说,马克思把哲学定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社会的概括和总结,乃科学之科学,规律之规律,不象具体事物,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其晦涩在所难免,但云其深澳也有点夸大其辞,至于有人把哲学当作马克思主义那更大错而特错,马克思主义也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学说而已。
诚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会学习的人拿起一本书,只扫一下目录就知道讲什么,哲学也是如此,每一种哲学思想无外乎由以下三大板块组成,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代表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方法论代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认识论则告诉我们如何准确正确地认识世界。
识世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理,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这道理,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过去有三百六十行之说,现在则可能远远超出这数,何况还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一个人要穷尽所有学科简直等于痴人做梦,一个人可以拿到双学位,多学位,但要拿几十个可能活到老学到老也达不到。
要多识事理,有两种方法:
一、识世理,了解事物间的普遍规律后,可以举一反三,以达到你认识其它事理的目的。
二、多看新闻或文摘类的报刊杂志。
现在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高分低能”,可见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知识的应用有个过程,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磨合。有人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能真正用上的只有10%.二:现实和文明的发展,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的出新的结论。所以,有些普遍规律即世理是永恒的,事理则是随时变化的,只有不断努力,紧跟时代才能不至被淘汰。
人情狭义指人际关系,广义指人类社会的一些发展规律,这里主要指人的权力即人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伦理、道德等关系。
人是有感情的智慧动物,人也是最有个性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处事技巧,但要做到滚瓜烂熟、八面玲珑则是很难的,这要靠每个人在实践中磨练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既难又不难,就看你对世、事、人的态度和方法了。 (二)
《红楼梦》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今天,在院子里,仔细地看了花开花落,玉兰花瓣散落枝下,不见“黛玉”来。拍了几张照片,回来一查,发现有一种不认识,问了几个人,也都不认识。
细想起来,倒笑了。“世事洞明”的关键是“明”。往往是“洞察”不止,从未深究,不“明”自然无学问。平常做事,上手就做,尽说真理,事做了一大堆后,才发现还不知道到底要做的“事”是什么。
不堪回首!
再想“人情练达”,往往流于说三道四,希望别人猛“练”,自己“爽”,自然就剩背后“抱怨”。“练”是为了“达”,“达”其实是共识、共鸣、共享。“练”绝然不是仅着自己,是大伙儿。文章是大伙儿的。
平时总练,上杆子的“练”,练了许久,发现“人情”的人没对上号,搞的“练”也白练。没情没义!
洞——明,练——达!
太朴素了,没了花哨和花架子,
想来,不扎式的东西,最朴实的东西,就是最实在的——学问和文章。
(三)
少年时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将一些所谓的人情事故抛余脑后,只知一心向住冲,不管人间事与非。将冲动当成勇气;把直率当成个性;自以为自己做得圆圆满满,诸不知所做的一切都是人家茶余饭后的笑谈。直到碰了壁,吃了亏,并随着人到中年卸去了身上的书生气,多了几分隐忍之心后,自以为做到了处事波澜不惊,隐而不发的境界。可当一位年龄稍长,比我更深的同事告诉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后,我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境界,也是我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这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但达到了又如何呢?也许我可以当个不大不小的官,还可以家财万贯,可以一路顺风的过一生。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滑滑的、油油的宛如一个俗物“老油条”一样吗?难道我看到一些不平事可以不管吗?看到一些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可以默不做声吗?见到违反原则的事可以视而不见吗?难道把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心中,任他腐烂吗?如果我做到了,可能会飞黄腾达,可能会家财万贯。可我不能,不能做到隐而不发,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不是我。
我不能做到将周身的棱角抛光、磨平,我心中那熊熊燃烧的傲火从末熄灭,对不为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佩服从未放弃过,知道我选的是怎么一条的荆棘路,可我仍然对上苍大喊一声:
此生宁可吃糠咽菜,决不稍忍初愿,稍改初志。
(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不是劝人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人情世故上。但从一个人为人处事上可以看的出经验的多少和头脑的灵活程度。做人是值得人一生去探讨的一个学问,那是人一辈子的课程,是要逐步完善的,做一个胸怀宽广但又能洞察和知晓他人害已之心的人。若此,不说无往而不胜,至少会少犯一些冲动而欠考虑的错误。
原以为学做人即做一个常人认为的所谓忠义、正直等,其实不尽然。我所理解的做人是有智慧、有勇气。这样做事才能学会做到权变。人得学会多想问题,脑筋是越用越灵光的,人有无限有潜力可挖掘,不要在自已年轻时就浪费这么好的资源。我以前想问题想的很多,不知从何时起,脑筋有些惰性了。曾看到一句话“软过关口硬过何”,这是说大丈夫不能一根筋硬到底,在不超过底线的前提下,做到权变。 (五)
今天在想起一个人,形容他成熟而善解人意的魅力时,我想起了这句话。奇怪的是很拘泥死板的一句话,跟风情结合在一起了。
做事先做人,做大事者才真正懂得这个意境。就好象聂作平笔下的名医,早年间在民间风尘流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但是仅仅医术好,还不能叫名医。还得写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弹得一手好琴,甚至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名医还得有一种崇高的精神,那就是:但得世人少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儒林外史里的结束篇写了四个妙人,一棋,一琴,一字,一石,却都是市井之徒。与开篇大儒王勉相比,痴于自己之心,歧世人心耳。于风月至爱中修身,修心,推己及人,心齐而后天下平。初,心为物所役,情至深处,世上事无可为,无可不为,后,世事皆学问。
也许世上什么都可以买到,唯一买不到的,是阅历。澄清所有的渣滓,想起他,便心静了。
篇二:良好交际的必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良好交际的必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际交往中好的处理技巧,能让我们赢得更多人的好感。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过分巧言令色当然不好,但是某些场合,我们嘴还是要甜一些。
讲话,第一不能太虚太假太阿谀奉承,第二又不能太直太刺太迂腐。话是人讲的,某些场合讲话其实并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我们如果察言观色,机智应对,逢人开口笑,遇事讲吉利的话,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也自然会赢得更多的朋友。
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人漂亮,才学也出众,在当时很有名。魏文帝(曹丕)听说此事,下令召见他们。
召见时,钟毓十分紧张,脸上出汗,文帝问他:“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钟毓仍然不失机智,随口应道:“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所以汗如水出。” 而钟会镇定自若,脸上一点汗也没有。文帝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流汗呢?” 钟会的回答更巧妙,说:“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汗流不出来。”
会讲话的人能够及时应对,巧妙周旋。不会讲话的人经常弄巧成拙。有个笑话就是说的不会看场合讲话的事。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结果,请客吃饭因几句话到最后把客人全得罪光了。
说话有说话的技巧,假如出口不够谨慎,没有顾虑到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而产生一些不必要误会。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另外一个请客吃饭的故事
某甲擅奉承。一天,他请了几位贵客到家吃饭。当客人接踵而至时,他笑容可掬,临门恭侯,用同一句话挨个问道:“您是怎么来的呀?”
第一位客人说:“我坐小汽车来的。”
某甲立即用感叹加赞美的语调说:“啊,华贵之至!”
第二位客人听了,一皱眉头打趣道:“我是坐飞机来的!”
某甲赞曰:“高超之至!”
第三位客人眼珠一转:“我是坐火箭来的!”
某甲大喜:“勇敢之至!”
第四位客人坦白地说:“我是骑自行车来的。”
某甲脱口而出:“朴素之至!”
第五位客人羞怯地说:“我是徒步走来的。”
某甲合掌打揖:“太好了,走路可以锻炼身体,健康之至呀!”
第六位客人成心出难题了,“我是爬着来的。”
某甲馅媚地一笑:“稳当之至!”
第七位客人讥讽地说:“我是滚着来的!”
某甲毫不脸红,恭维道:“真是周到之至呀!”
同样请客吃饭,这位可真是口才高手啊。当然这是个笑话,讲得有点夸张,讽刺阿谀奉承之辈,但是我认为在平时沟通中正需要这样的机智应变的口才,先迎合人心,再赢取人心。 所以,嘴要甜一些,话才中听,听众才听得高兴。沟通才有良好的氛围,沟通效果也才会更好。话是人讲的,社交场合需要留意体察,巧言令色,用心沟通,可以仁矣!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篇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用在某单位老板身上最为恰当,他下过农场,进过工厂,读过大学,上过培训班,如今又在EMBA;画过画,写过诗,研究过摄影,最早报道过“三角债”之类怪现象,如今又在立志改革;吃过的盐比俺们吃的米粒多,走过的桥比俺们逛过的街道长,嘻嘻哈哈间就把复杂事办妥了。
前日,他兴致一高,又给手下门将讲解了“领导发言开场白的三种不可混淆之模式及其关键词”,他强调说:在中国,这也是门学问,混淆了,弄不好可是要掉帽子的。我平时会没少开,业务会不敢走神,轮到各类务虚会,那发言就会飘到脑门几十米之外,经常听到群笑才醒过神来,所以听他这么一讲就觉得新鲜,原来光开场白道道就这么多啊,中国人的官还真是不好当,现摘要如下:
一、下级A发言完毕,上级领导B总结发言:
刚才A的报告我看很好,有思路,有干劲??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1、我们一定要??升调??有力的停顿??掌声
2、我们必须??升调??有力的停顿??掌声
3、我相信??升调??有力的停顿??掌声
(这三项是我凭平时零星印象总结出的)
这里的关键词是“很好”、“强调”,“很好”是居高临下的表扬;强调什么?强调领导的权威性和高瞻远瞩,一言九鼎也。老夫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所以多数配以铁板一块的面孔,抑扬顿挫的声音。官越大,腮部线条越严重拉长。
二、同级官员某A讲完话,轮到某B发言
刚才A同志的发言我同意,这里我再“补充”几点:
1、 A同志提到某某观点,我觉得很有启发,是不是可以再??
2、 另外,我想??
这里的关键词是“同意”和“补充”,同意是不唱反调;补充是谦虚表达自我观点。原则是“和而贵”,“君子和而不同”也,和是硬道理。
三、上级领导A发完言,下级领导B作响应发言
刚才A书记作了某某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在我谈几点“体会”
1、 A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吃透精神??
2、 A书记强调??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很抓落实??
3、??
这里的关键词是“方向”和“体会”,是领导站得高看得远,醍醐灌顶指明方向,表的是不折不扣执行的决心和姿态。
“你把这三种模式的关键词倒过来试试看,会不会把人得罪完了或者滑稽可笑?”
某老板说到这里,把眼光扫向几个青年才俊,语重心长地说:在中国做事,光有才能是不行滴。现在的年轻人从学校到学校,不在社会上摸爬打滚几年提高提高情商,能成大事么?现实多半如此,那锥处囊中,你才能脱颖而出,不然你那锥磨得再尖,给你边上撂着生锈去,你只有郁闷。
听完某老板讲话,时不时充当那个指出皇帝没穿新衣小男孩角色的我,汗哪。咱们中国几千年封建演变,官场生涯决定于上面印象,争名利者自然一级一级都把精力用在琢磨上面葫芦里卖什么药上,下面的事办得怎么样倒是其次,那办事效率怎么可能高呢?好多到美国的朋友说,老外在人际关系上的单纯简直令人口瞪口呆。我想,那是我们太复杂了啊。
正在阅读:
人情练达02-18
优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得精选例文8篇08-04
公司法人代表证明书02-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开卷必备)复习课程05-01
含山中学吴耀新荷塘月色第一课时08-21
美丽的金沙滩作文650字07-07
某医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5-02
用第一换元法求不定积分的五步教学法08-21
四季的美景作文300字07-06
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与现状分析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