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历史

更新时间:2024-02-26 15: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水历史

第一篇 基本情况

建置沿革

三水建县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割南海县3都、高要县10都建置而成,县城设于白塔村(即今河口的城内村)。距今已有477年历史。县境秦时隶属南海郡,西汉至东晋时隶属番禺、四会两县,隋唐时隶属南海、高要两县。明、清两代隶属广州府。1913年隶属粤海道,1920年废道后直隶属广东省西区善后公署。1931年,隶属广东省西区绥靖公署。1936年隶属广东省第一行政区。1938年隶属广东省第三行政区。1945年末,再属广东省第一行政区。1949年10月15日三水县解放。1950年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隶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隶属佛山专区,1959年3月撤销三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海县。1960年7月恢复三水县建制。1970年隶属佛山地区。1983年6月起隶属佛山市。1993年3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三水撤县设市,隶属广东省,委托佛山市代管。2003年1月8日,三水撤市设区,成为佛山市辖区。2003年8月1日,迳口华侨经济区划归三水区管理。

三水自1991年,被列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18位。1993年被评为全国明星县(市)。1994年被列入全国农村实现小康80个县(市)之中。1994年、2001年、2002年被列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01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县级经济综合指数排名榜中位居24位。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两大战略示范县”(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被评为全国

卫生城市及平原绿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先进县(市)。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市,是省首批信息市试点,成为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行政区划

2002年全市有西南、河口、金本、南边4个街道办事处,白坭、青岐、乐平、范湖、芦苞、大塘、六和7个镇以及云东海旅游经济区;109个村委会,29个街道(水上)居委会,688条自然村。2003年行政区划高速为西南街道办事处和白坭、乐平、芦苞、大塘4个镇及云东海旅游经济区、迳口华侨经济区。

民族人口

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三水就有人类聚居。宋末以后,大量移民从中原经广东南雄珠玑巷等地迁来,人口骤增。明嘉靖五年建县时有8910户,20607人。经过几百年的生息繁衍,2002年有人口38.68万人,绝大多数是汉族,操广州方言,其中有客家近万人,讲客家话,这些客家大部分是清代从嘉应州(现梅州市)等地迁来,居住在境内北部六和山区,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有壮、瑶、满、土家、回、侗、藏、苗、土、黎、布衣、蒙古、朝鲜、仡佬、彝、白、傣、毛南、京等少数民族,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等原因迁入。三水籍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约有20多万人,三水是广东著名的侨乡。

“三水”地名由来

三水区白坭镇银洲贝丘遗址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居住活动。据旧志载:三水之地,秦时属南海郡。西汉至东晋属番禺、四会县。隋、唐以后中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三水地区远离所属县治,官府鞭长莫及,成为“冲、难之区”。明王朝为了绥靖边远,有利统治,遂于嘉靖五年(1526年)分割南海县34图;高要县17图设置新县,隶属广州府。因县治所在地河口控西、北、绥三江汇流,取“三水合流”之意,定县名为三水。

第二篇 历史与政治

三水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北、绥三江汇流处,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商务发达,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上邻近广州,信息灵通,各种政治运动和军事斗争,定必触及,反应迅速。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一些很有影响的三水籍历史人物:如民初北洋政府总理梁士诒;中共早期党员、工人运动领袖和著名活动家邓培等,可谓人杰地灵。

三水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清代继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三水人陈金釭率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震憾了清朝统治;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三水籍人邓慕韩、陆兰清、李杰夫等一批军政人物,纷纷参与;三水籍人、中共第三、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和著名活动家邓培,在广州领导铁路工人支援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西江特委设在三水,刘田夫、梁威林、邓楚白等西江特委、北江特委领导人,曾在三水指挥英勇抗击侵华日

军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三水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紧密配合,大力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三水,在第二野战军第二兵团十四军军长李成芳将军的指挥下,堵截向西逃窜之敌,并在解放军事威慑和政治攻势下,国民党三十九军103师4900余名官兵在三水起义。1949年10月15日三水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三水人民团结奋进,克服重重困难,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很大的发展。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三水解放后,立即成立三水临时治安委员会,由中共南三花工委副书记陈启锐任主任。治委会接管国民党三水县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禁烟禁赌。接着成立土改委员会,开展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八字运动,镇压反革命,整顿干部队伍,机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以及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物、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经过1951年的土改试点工作,于1952年初至1953年4月在全县范围内分两批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全县共斗争地主恶霸241人,杀反革命分子134人,关424人,收缴枪械子弹一批;没收、征收土地23万亩,稻谷13万多吨及耕牛、农具、房屋一批;土改中划定各种阶级成份,其中地主1772户,贫雇农25571户。

通过土改,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3月,全县共办起农业生产合作社240个(其中高级社55个),入社农户45245户,占总农户的99%。全县私营工商业从业人员已基本纳入各种改造形式。全县9万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在重点抓好土地改革和对资本主义三大改造的同时,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积极慎重,逐步发展,逐步巩固,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的建党方针,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党的发展,吸收一批工农积极分子入党。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1956年9月至1966年4月,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三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以及《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定》,开展了整风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全县163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由于“大跃进”运动,盲目大搞大炼钢铁和粮食高产以及“三餐干饭不要钱”等瞎指挥,造成严重砍林毁物、粮食减产等各方面的莫大损失和浪费。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严重短缺,人民群众生活上遇到很大困难,导致部分群众患了营养性水肿病。

1960年秋后,三水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压缩基建保生产,纠正共产风的指示精神。在纠正共产风中较好地克服了一平二调,增强了基层的人力、财力,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随

后又进行反对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生活特殊化风的“五风”运动;在农村开展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物资的“四清”运动;在机关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三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5?16通知”精神,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随后,学校机关等单位成立战斗队,开展大批判和“革命大串连”。次年初,受上海“一月革命”风暴刮起夺权风影响,县党政机关受到冲击,暂时停止党政活动,人民解放军驻县进行“支左”工作。成立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1968年初,成立三水县革命委员会。同年8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关于揭发检举坏人,停止武斗,交回枪支武器,恢复交通和外地人员返回本单位等有关问题的规定的布告。”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隋后,开办县“五七”干校,干部下乡劳动;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贯彻中共中央八届(扩大)十二中全会精神,全县掀起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革命大批判”运动。这一举措,在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1969年秋冬,贯彻中共“九大”精神,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组织干部认真读书,深入开展路线教育,进行基层和政策的调查研究,学习毛主席《实践论》等著作,提高干部理论水平。1971年10月上旬后,县委分期分批向党员、干部、群众传达中央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

文件,开展批林整风,揭发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反动言论和罪行。1975年春夏,县委成立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文艺创作。1976年春夏,全县学习毛主席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指示,组织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全县广大群众集会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从此,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之初,由于受“两个凡是”的影响,三水同全国一样,处在徘徊中前进。1978年12月25日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发出《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的通知》,县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资料》,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对“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自觉拥护三中全会的决定,响应三中全会的号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农村较早地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涌现了一大批种养专业户,使农民逐渐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农村面貌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同时,在著名粮食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实现从农业县向工业市伟大跨越。全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

的1.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7.94亿元,增长83倍。连续三年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近年发展速度为佛山各市之首。涌现了健力宝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企业。交通、城市、环境等建设突飞猛进。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从1981年3月县委批转县委宣传部《关

于在全县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后,县精神文明建设就有步骤地开展。特别是1995年市委制定《三水市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后,更促进了城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涌现了一批文明村、镇、单位;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发展教育,创办了一批名牌学校,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2001年11月1日,《三水报》刊。最近,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三水部署建设文化强区,计划加大投入,修建、充实文化设施,扩大文化、体育、宣传、广播、展览阵地,发挥文物、图书作用。举办多种形式、有较大规模、较高质量、较大影响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成功开发三水并蒂莲文化产业。并蒂莲文化产业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等省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新时期以来,三水区(市、县)健全民主法制,加强政治监督,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市(县)成立了法制办公室,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各级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坚持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纯洁了干部队伍;整顿社会治安,打击各种刑事破坏,稳定社会大局;增强政府透明度,实行政务公开,民主监督。

当前,三水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按照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q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