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_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更新时间:2023-07-26 02: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以人为本 有机更新 新旧融合

——构筑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双赢的旧城改造模式

倪庆梅 孟献礼

摘 要:在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以大规模外延为主的建设方式逐步减少的今天,旧城改造的目的不仅是物质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理智对待旧城拆迁保护与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理念,尊重市民百姓意愿,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尤其对旧城区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积极地保护和利用,有效延续历史文脉,才是创造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提高旧城改造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力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以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规划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在全过程公众参与基础上,根据旧城原有空间格局,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双十字”空间结构,同时“积极”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最后将城市设计研究成果反馈控规,提出多层次规划控制要求,大大提高旧城改造规划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尊重民意 有机更新 新旧融合 现代功能 传统风貌 双赢

多数旧城中心区既非历史文化名城,又非历史保护街区,虽然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但往往位于较好区位,同时拥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价值。然而对于旧城中心区改造目前多采用的“全面保护”与“大拆大建”等规划思路存在一定弊端,本文通过永康市旧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试图构筑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达到“现代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延续”的双赢。

1 旧城中心区的一般特点及做法

1.1 优势

旧城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区位核心,是传统商业高度集中区域,无论从土地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居民心理认同程度来讲,都远比其他地区重要。

1.2 特色

作为城市发源地,旧城中心区内集中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特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环境以及古树名木,也集中了城市最古老的居民、商店、街区之间所建立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传统特色是复兴中心区功能的重要资源。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1.3 问题

旧城中心区土地利用强度降低,地区发展缺乏活力。低劣的生活环境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住房拥挤简陋、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匮乏、交通拥堵、配套设施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历史文化特色缺乏系统保护,传统环境逐渐丧失;商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商品档次偏低等问题使中心区功能面临衰退。

1.4 做法

针对旧城中心区特点,采用 “全面保护”

与“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规划思路都难以在

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发挥旧城中心区的优势

与特色。为此,我们提出“尊重民意、有机更

新、新旧融合”的规划思路,理智对待现代城

市发展需求与历史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

“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通过尊重居民意愿、

保护历史建筑、提高建设强度等方式协调各利

益主体关系;通过梳理道路交通、更新城市功

能、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

求;通过留存城市记忆、协调新旧关系等手法

延续传统风貌,以此创造既有鲜明地方文化特

色,又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城市中心区。 图1 规划思路

2 探索“有机更新”的旧城改思路

借用美国城市规划师哈米德雪瓦尼所说,“旧城改造应侧重于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延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才能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2

1 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实现全过

程公众参与,改善基本生活环境。

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是“以人为本、以民为

本”,充分考虑居民的改造意愿,从住房、交通、安全、卫生、环境、生态等方面入手,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要求,是穏定社会结构和延续场所感的前提。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1.1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拆迁意愿

在旧城改造中,可通过发放居民意愿调查

表、进行社区居民座谈和住户走访等方式,了解

居民对回迁、拆迁补偿方式及城市环境改善重点

等方面的意愿,并将统计结果作为规划编制的重

要依据,采取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同时应在规

划公示过程中,及时吸纳居民反馈建议,将公众

参与扩展到规划全过程。在永康旧城区改造中,

规划在民意调查基础上,通过提高住宅拆建比、

增加沿街店铺数量等具体做法,满足居民回迁要

求;通过用地调整、交通组织、环境整治、公共图

3 全程公众参与

空间建设、城市步行化等措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的放矢地改善了旧城人居环境质量。

2.1.2 根据现状条件逐步改造,避免大拆大建

面对旧城区拆迁日益困难的形势,规划应针对地段的现状特点,运用保留、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避免大规模拆建对旧城区的破坏。在永康旧城改造中规划摒弃大规模居住小区模式,利用原有街巷形成居住街坊,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改造的可行性。对于拆迁难度较小、生活条件恶劣地段采取整体拆迁、新建方式;对于拆迁难度较大、生活条件较好地段采取见缝插“绿”的改造方式,利用现状池塘、植被及文物古迹形成街头绿地及社区中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对于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与环境进行修缮性保护。

图4 保留住宅立面改造方案

2.2 调整用地布局,更新基础设施,复兴城市中心功能。

城市功能定位是旧城中心区的发展核心,规划应通过对传统地位、未来规划、交通区位等条件的研究,确定合理的功能定位,用以指导用地布局的调整;

同时赋予其现代化城市功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能,恢复城市的多样性,避免由于功能单一而使城市丧失应有活力。根据条件分析,规划确定永康旧城功能定位为:集特色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休闲居住、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中心区,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永康城市核心区块。

2.3 延续城市肌理,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规划结构。

空间结构是旧城区的发展骨架,其构筑应在满足城市整体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延续城市空间肌理,体现旧城区文脉精华,形成新旧融和的城市新格局。面对拆除与新建的矛盾和碰撞,规划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诠释,寻找新旧和谐的机遇,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同时,构筑相应的空间格局,既满足了现代交通、土地使用、开敞空间等要求,又尊重了中心区的传统空间肌理,从而适应中心区现代多元功能要求,达到有效复兴中心区的目标。

图5 现状主要街巷 图6 双十字轴的规划结构

在永康市旧城区改造中,规划根据旧城区原有空间格局,提出“空间分离、功能分工、特色分明、有机融合” 的“双十字轴”空间结构骨架,串联不同尺度特点和功能内涵的城市主要活动空间,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城市中心区。

主要十字轴是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商业活动景观轴——由南北向的解放街和东西向的松石路商业街构成,承担旧城区内部的主要车行交通和商业功能,同时沟通与外围功能区的交通联系,形成现代城市商业景观。

次要十字轴是具有历史文化氛围的人文休闲景观轴——由武义巷、虹霓巷两条传统街巷空间构成,承担旧城区主要步行交通及文化休闲功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风貌。两条人文休闲景观轴在特色文化休闲区和中心商业区内形成安全、宜人、连续的步行区域,并向外伸展与周边公共活动空间有机相连,将省级文保单位西津桥等分散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新建的街头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绿地、社区活动中心等串联为连续的步行开敞空间系统,保留并延续永康旧城传统空间肌理,体现人性化特色。

2.4 “积极”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旧城区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是良莠不齐、分布不均,改造规划应针对不同资源的个性特点,运用整体更新与个体完善相结合的有机更新方式进行综合开发,通过对空间的精心设计以及对城市记忆元素的提炼,将新旧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城市空间。

2.4.1 街区整体保护更新,形成完整的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

对于旧城区中集中分布的保护建筑,可采用成片保护整治原则。规划结合武义巷、虹霓巷周边成片历史建筑进行整体保护改造,拆除无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形成特色休闲广场,结合广场周边的紫薇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新建文化设施,形成一片具有永康传统风貌特色,集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域,体现原有街巷的风貌和肌理。新建建筑以2-4层为主,在体量上尽量尊重传统风貌要求,解放街商业综合体向西形成退台,协调处理现代商业与传统风貌的体量关系。

形成舒适宜人的步行区域。在风貌区周边安排停车,将机动车限制在区域外围,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并与周边商业中心、滨水休闲空间有机相连,构筑一个连续的步行系统。

予与旧建筑以新的使用功能。在不改变建筑外貌的前提下,对内部结构、设施进行修缮,使之转变成室内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性建筑,赋予建筑特色餐饮、时尚专卖、文化交流、信息广告、创作展示、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

图7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

强化重点空间设计。规划围绕文保点徐拱禄故居(图9三角广场中心灰色保留建筑)形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尺度相宜的文化休闲广场,作

为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氛围、

尺度宜人、形态自然的特色开敞

空间,是旧城中心区内休闲聚会

的主要场所。广场周围以新建及

保留建筑形成围合界面,局部以

塔楼为视觉中心,营造生动活泼

的空间氛围,广场内部结合地形

高差建设观景台阶及叠水浅溪,

景观内容丰富。 图8文化休闲广场

2.4.2 节点保护

对于独立分散的保护建筑,

可结合街头绿地、小广场进行改

造建设。规划结合应均故居、烈

妇祠等少数独幢文保点的改造形成多处贴近百姓生活的小规模景观活动场所,为其提供展示空间的同时,更为旧城区居民提供了难得的休闲交流场所。 图9

文化休闲广场平面图

2.4.3 保存城市记忆

对于旧城区内有价值的一砖一石一木应充分利用,可将其有机地组织到新的城市空间内,或作为新建筑独特的标志性构件,或作为城市空间特征的代表,比如保留武义巷、虹霓巷原有青石板路面铺装,就是体现旧城区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法。

2.5 以城市设计研究为基础,反馈控规,提出多层次规划控制要求。

针对旧城中心区内部用地条件复杂、区位重要的特点,旧城改造规划应以城市设计研究为基础,再将各类城市设计要素控制要求反馈到控规成果中,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性与指导性的图则和指标,为各地块的规划管理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比如,在跌水广场地块规划根据视线通廊和步行空间要求及三眼井保护范围确定建筑后退,根据应均故居改造要求划定广场空间;在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地块,规划根据保护建筑、步行系统及开敞空间布局,提出建筑后退、建筑层数、屋顶形式和建筑色彩要求,有效保证了后期建设效果。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图10 特色风貌文化休闲区地块设计反馈

图11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图12土地使用规划图

3 结语

随着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城市以大规模外延为主的建设方式逐步减少,旧城区改造项目将随之增加。通过对永康市旧城区改造的研究,我们希望探索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更新”的工作方法和改造思路,使旧城改造不仅是改善物质环境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可以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相信理智对待旧城拆迁保护与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有机更新”的规划理念,尊重市民百姓意愿,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尤其对旧城区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积极地保护和利用,有效延续历史文脉,才是创造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提高旧城改造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注释

本项目获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项目评选一等奖(项目号:城控详275 城详489)。感谢陈伟明总规划师对项目及文章的指导,感谢吕颖与傅征提供图纸。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

2.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4).

3.魏枢,危良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006,(10).

4.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007,(5).

作者简介

倪庆梅(1977—),女,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孟献礼(1965—),男,本科,现任职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p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