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第一部分:02~11年真题

更新时间:2023-04-09 20: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2年生理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异相睡眠脑电活动相当于( D )8P141

A.慢波四期B.慢波三期C.慢波二期D.慢波一期

2.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B )1P17

A.隔核B.屏状核C.齿状D.球状核

3.当人们闭幕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的脑电图多以次/秒为主。( C )1P19 A.0.3~5 B.4~7 C.8~13 D.14~30

4.是神经递质。( B )1P22

A.核糖核酸B.胆碱类C.三磷酸腺苷D.脱氧核糖核酸

5.猫的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 C )8P146

A.间脑B.去大脑皮层C.孤立脑D.孤立头

6.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多导致失认证。( D )3P60 A.联想性B.统觉性C.颜色性D.面孔

7.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A)2P42

A.振幅B.频率C.频谱D.相位

8.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A)1P21

A.极化B.复极化C.去极化D.反极化

9.与图形和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 B )2P36

A.V1 B.V2 C.V3 D.V4

10.视网膜上的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编码。( D )2P36 A.视杆B.视椎C.水平D.神经节

11.词聋患者大多数是皮层受损所致。( C )3P60

A.两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B.右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C.左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D.两侧颞叶的41区

12.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 B )1P20

A.幅值增高,频率不变B.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C.频率加快,幅值增高D.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13.海马损伤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 C )6P113

A.瞬时性遗忘B.逆行性遗忘

C.顺行性遗忘D.反应性遗忘

14.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A)11P181

A.外向人格,神经质人格维度较高B.外,低

C.内,高D.内,低

15.内侧膝状体是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A)2P43

A.听觉B.视觉C.躯体觉D.嗅觉

16.是表述记忆。( B )6P106

A.联想性记忆B.情景性记忆C.习惯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17.美国心理学家坎侬,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理论。( C )9P152 A.情绪激活学说B.情绪动力定性学说

C.情绪丘脑学说D.情绪边缘学说

18.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核是中枢。(A)8P136 A.雌性性行为B.雄性性行为C.饥饿D.饱食19.静止性震颤是损伤所致。( D )10P174

A.小脑B.锥体系C.前庭核D.锥体外系20.中国学者早在30年代研究的与情绪生理机制有关的标本是(A)9P154 A.怒叫反应B.假怒反应C.自我刺激反应D.神经盲

1

二、多项选择题

1.是非条件抑制过程。(AC )1P19

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分化抑制

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 )2P49

A.杏仁核B.孤束核C前岛叶D.前梨状区

3.学习模式是非联想式学习。(CD )5P86

A.印记式B.认知C.习惯化D.敏感化

4.是边缘系统的结构。(ABC )1P17

A.胼胝体下回B.海马结构C.下丘脑、乳头体D.桥脑被盖

5.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AD )6P100

A.生物化学B.长时程增强效应

C.三突触回路D.脑细胞与突触的变化

三、填空题

1.考察人脑两半球言语听觉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方法为双耳分听试验。7P123

2.颞下回远离枕叶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5P92

3.对于情绪性攻击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的调节作用。8P140

4.联络皮层中的多模式感知细胞,能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3P61

5.进些年在心理学中出现了智力结构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11P184

6.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

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

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1P21

7.记忆的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的证明编码和存贮信息过程和提取信息过程是三个不同的记忆过程。P106

四、名词解释

1.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皮肤电阻或电导(电阻值的倒数)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

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电阻值减小),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

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9P158

2.逆信使:神经信息在细胞间传递过程中,除了参与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信息的递质与受体结外,由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

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1P23

3.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3P61

4.内隐记忆:是一种非表述记忆,指本人并未觉得已经记住的事,经过测查证明在脑内留下了深刻印象。6P106 5.单突触反射: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10P167

五、简答题

1.论述巴甫洛夫朝向反射理论。4P76

答:1.. 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做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2

2.. 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

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3.. 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

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2.眼睛的随意运动有那些方式?在视觉中有什么意义?2P31~32

答:1.. 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辏:(còu)

1... 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

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2... 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2.. 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

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3.什么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者受损后各出现什么样的症状?10P173

答:1.. 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论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又称上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

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弯反射。

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2.. 与此相对应的是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又称下运动神经元)。

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六、论述题

1. 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何种功能有关?用什么实验怎样证明?5P93

答:1.. 关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问题,1935年雅各布森的延缓反应实验,一直被誉为经典研究的范例。

实验: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视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

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臵,

下一次打开另一位臵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

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2.. 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仔细分析延缓反

应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前额叶皮层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反应,则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皮层损伤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2003年生理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是非条件抑制。( B )1P19

A.消退抑制B.超限抑制C.分化抑制D.延缓抑制

2.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A)1P20

3

A.后兴奋电位B.动作电位C.峰电位D.神经元单位发放

3.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过程而引起的。( B )1P22

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后超级化

4.视网膜中央凹的周边的视网膜( B )2P35

A.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高B.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C.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高D.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差

5.外侧膝状体是感觉的皮下中枢。( C )2P36

A.躯体B.听觉C视觉D.嗅觉

6.人最敏感的声波是( B )2P41

A.300~800赫兹B.400~1000赫兹

C.500~1200赫兹D.600~400赫兹

7.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 D )。2P47

A.细胞分工编码B.调频式编码C.级量反应式编码D.强度差编码

8.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C )2P49

A.疑核B.豆状核C.孤束核D.橄榄核

9.躯体感觉的主要初级皮层区位于( D )2 P51(图)

A.额叶的中央前回B.顶叶的中央前回

C.额叶的中央后回D.顶叶的中央后回

10.音乐失认症患者,多为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 D )3P60

A.左颞叶21区或41区B.右颞叶21区或41区

C.左颞叶22区或42区D.右颞叶22区或42区

11.是非联想式学习。(A)5P86

A.习惯化B.印记式学习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

12.证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经典实验是。( A) 5P93

A.交替延缓反应B.延缓不匹配训练

C.空间辨别学习D.辐射状多臂迷宫

13.简单空间辨别学习中枢位于( A ) 5P98

A.海马B.前额叶皮层C.顶枕颞联络区D.下颞叶

14.手术在脑切开称割裂脑。( C )7P124

A.丘脑与大脑皮层间B.延脑与脊髓间C.胼胝体间D.内囊间

15.人类睡眠一期(入睡期)脑电活动为( C )8P141

A.4~6次/秒B.6~8次/秒C.8~13次/秒D.13~16次/秒

16.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旁室核是( C )中枢。8P132

A.性行为B.情绪性攻击行为C.饱中枢D.饥饿中枢

17.横断猫脑,则猫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 C )8P147

A.上丘与下丘之间B.中脑与桥脑之间

C.脑干中部(桥脑中部) D.延脑与脊髓之间

18.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体验的中枢机制的经典实验是( C ) 9P154

A.假怒B.怒叫C自我刺激D.躲避条件反应19.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D )11P180

A.多血质B.粘液质C.神经质D.内-外向

20.帕帕兹和麦克莱恩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 C )学说理论。9P153 A.情绪的激活B.情绪的丘脑 C. 情绪的边缘系统D.情绪的动力定型

二、多项选择题

21.视网膜上的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级量反应。(BCD )2P35

A.神经节细胞B.视锥细胞C.双极细胞D.水平细胞

4

22.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 AB ) 2P53

A.脊髓丘脑前束B.脊髓丘系C.内侧丘系D.外侧丘系

23.用正常人做被试,研究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实验是( BD ) 7P124

A.双重任务法B.速示试验C.双分离技术D.双耳分听实验

24.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 ACD ) 10P173

A.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B.深反射亢进

C.肌肉萎缩D.软瘫

25.与运动功能有关的脑结构是( ABCD ) 10P173

A.小脑B.红核C.丘脑底核D.纹状体

三、填空题

26.人的反射活动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在神经系统内都存在着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1P19 27.神经生理学将传入神经系统分为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两大系统。2P28

28.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是皮层兴奋性水平、条件反射能力和驱力等三个概念。11P181 29.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胞体与树突组成。1P16

30.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6P104

31.逆行性遗忘是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选择性遗忘。6P112

32.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幕幕情景,这是情景性或情节性表述记忆。6P106

四、名词解释

33.全或无定律: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1P20

34.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质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根据其生理功能可

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1P22

35.统觉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

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

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3P59

36.朝向反射:就是由一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

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4P76

37.液态智力: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11P184

五、简答题

38.什么是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8P141

答:1..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2.. 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

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逐渐加深的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

3.. 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

为变化却比深睡期还深,肌张力完全丧失,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桥脑-膝状体-枕叶PGO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

异相睡眠又常称为快速眼动睡眠。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为密切。

39.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脑中枢位于何处?经典实验是什么? 5P86

5

答:1.. 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自动化行为模式的出现。

2.. 近年研究发现,这种短潜伏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3.. 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40.什么是失语症?其特点是什么?脑结构基础是什么? 7P117

答:1.. 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

2.. 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

3.. 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

六、论述题

41.何谓感受野?视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P29、39

答:1.. 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其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

神经元的感受野。

2.. 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

1…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具有这种简单型感受野的皮层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皮层第IV层;

2…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具有复杂型感受野的皮

层细胞主要分布在II、III层或V、VI层;

3…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

4…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2004年生理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C )1P12

A.脑神经B.脊神经C.脊髓D.面神经

2.与内脏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区是( A ) 1P17

A.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面B.大脑皮层前部

C.大脑皮层中部D.大脑皮层顶部

3.组成纹状体。( C )1P17

A.豆状核与杏仁核B.屏状核与尾状核C.豆状核与尾状核D.杏仁核与屏状核

4.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大约是( A ) 1P11

A.20~50纳米B.15~40纳米C.10~30纳米D.10~50纳米

5.大多数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极化)是( A) 1P21

A.内负外正70~90毫伏B.内正外负70~90毫伏

C.内负外正100~110毫伏D.内正外负100~110毫伏

6.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也是( C ) 2P37

A.直线式B.圆式C.同心圆式D.长方形式

6

7.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A)2P36

A.V1 B.V2 C .V3 D.V4

8.瞳孔的反射中枢是( D ) 2P31

A.睫状神经节B.缩孔核C.上丘D.顶盖前区

9.人最敏感的声波是赫兹。( C )2P41

A.200~800 B.300~900 C.400~1000 D.500~1200

10.听觉的次级皮层区是( C ) 2P43

A.枕叶41区B.颞叶41区C.颞叶21区D.顶叶21区

11.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克西,在听觉研究中以其精细的大量数据和模拟实验提出( A) 2P45 A.行波学说B.共振假说C.齐放原理D.位臵理论

1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A ) 2P49

A.孤束核B.杏仁核C.豆状核D.疑核

13.脑事件相关电位中潜伏期约100毫秒左右的负波是( A ) 3P91(93版页码)

A.N1波B.N2波C.N2a波D.N2b波

14.是非联想式学习。( D )5P86

A.认知学习B.尝试与错误学习

C.情绪性学习D.敏感化

15.程序性学习或熟练技巧性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 C ) 5P86 A.锥体外系B.基层神经节C.小脑深部核D.底丘脑

16.复杂的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的脑中枢位于( D )5P89

A.联络皮层B.海马皮层C.下颞叶皮层D.前额叶皮层

17.传异性失语症被认为是受损所致。( D )7P117

A.布洛卡区B.维尔尼克区

C.顶下小叶与角回D.布罗卡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

18.异相睡眠期脑电活动类似(A)8P142

A.清醒期B.慢波二期C.慢波三期D.慢波四期

19.我国生物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猫脑发现( B )9P154

A.假怒中枢B.怒叫中枢C.惩罚中枢D.奖励中枢

20.处横断会出现铡刀样强直症状。(A)10P170

A.脊髓上部B.桥脑中部C.延脑上部D.桥脑与中脑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21.注意的生理心理学理论是(ABCD )4P75~80

A.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P80 B.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P79

C.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P77 D.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P75

22.与听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 )2P43

A.内侧丘系B.外侧丘系C.下丘D.上丘

23.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是(ABD )2P53

A.脊髓丘脑前束B.脊髓丘脑侧束C.脊髓丘脑后束D.脊髓丘系

24.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有(ACD )5P97~99

A.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P98 B.学习过程中的兴奋性调节

C.情绪性学习的调节P99 D.空间辨别学习P97

25.长时记忆痕迹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ACD )6P100

A.生物化学变化B.细胞结构变化C.突触前的变化D.突触后的变化

三、填空题

26.神经元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1P20

7

2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是随着刺激物长时间的作用,感受灵敏度下降感受阈值增高。2P29

28.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为上运动神经元;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为下运动神经元。10P173 29.在脊髓与延脑之间横断,横断以上称孤立头标本,横断以下部分称脊髓标本。10P170

30.熟人面孔失认症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联系受损所致。3P60

31.三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它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6P104

四、名词解释

32.深感觉:对关节、肢体位臵、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其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2P50 33.联想性记忆:指两个无关的事几乎总是同时发生,重复次数多了,这两件事在脑子里就形成了稳定的联系,其中一件事一出现,自然就想起另一件事。6P106

34.感觉性失语症:又称威尼克氏失语症。病人听力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严重时答非所问,病人常滔滔不绝地独自说个不停,但用词混乱,使人无法理解。病人对自己的病态毫无觉察,

类似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思维破裂症状。7P117

35.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10P166

36.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2P29

五、简答题

37.何处横断脑为脑干标本?脑干标本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10P170

答:1.. 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横断以上部分称孤立大脑标本。

2.. 研究运动功能,应用去大脑动物标本,观察脱离大脑以后脑干对脊髓运动功能的作用。

此时,可观察到3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去大脑强直、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

3.. 这3种反射现象表明,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

38.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在性别和个体特征形成中有什么意义?11P183(93版页码P269)答:1.. 性别差异与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从个体发生上,受精卵基因的组合已决定了胎儿的性别,在这种基因作用下,胚胎分泌激素在前半期已影响外周性器官和性腺发育中的差别。在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又引起了大脑两半球的分化。

性激素对某种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两种作用机制;一是组织化作用;另一种是激活作用。

性激素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化作用,它为个体许多心理特征的发展提供了脑结构基础。男孩空间信息处理能力较强,女孩言语能力较强。这是由于女孩左半球功能较早地显现出它的优势;男孩右半球的功能优势以后表现得较明显。

2.. 许多个性特征与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有关:

许多人沉着稳重,善于思考,言语逻辑性强,但缺乏生动性,可能与其左半球功能优势有关;

另一些人情感丰富,言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能与其右半球功能优势有关。

39.什么是视觉功能柱?超柱?超柱由哪些特征提取功能柱组成?2P39、3P61

答:1.. 视觉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目前,大

体有两种功能柱理论,即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P39

2.. 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栓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P61

3.. 超柱由视皮层中存在着特征提取功能柱组成,如方位柱、颜色柱和眼优势柱。

六、论述题

40.应用PET技术怎样对人类被试进行言语思维的脑机制研究,结果如何,说明什么问题?7P126

8

答:1.. 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PET对区域性脑糖代谢率和血流量的测定,对被试进行言语思维的脑机制研究。

2.. PET技术,采用减法的实验设计方案,研究了正常人言语感知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

减法实验设计就是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

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速。

言语知觉:让被试听或看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们做任何反应;

被试完成言语感知任务时,得到的区域性血流量减去安静时的基础值;

完成语言运动任务时的脑区域性血流量减去感觉任务时的脑血流量;

3.. 结果:首先完成语词被动感知任务时,依单词呈现方式不同,

被试两侧大脑的视觉或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脑血流量迅速增加,

而且视、听皮层的血流量增加没有重叠现象。

4.. 这说明语词感知过程在相应感觉通路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区内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不发生关系。

2005年生理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 B ) 1P17

A.边缘系统B.胼胝体下回C.丘脑D.中脑被盖

2.上丘位于( C ) 1P18

A.丘脑B.间脑C.中脑D.桥脑

3.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B ) 1P19

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突触前抑制

4.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A ) 1P12

A.可以总和B.快电位C.双向传递D.全或无

5.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 D ) 2P56

A.中线核B.内侧核C.外侧核D.板内核

6.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 A ) 1P24

A.20% B.25% C.30% D.40%

7.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 C ) 1P21

A.极化过程B.去极化过程C.复极化过程D.反极化过程

8.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 B ) 2P33

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

9.视网膜中央凹部分( B ) 2P35

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

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

10.人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 A ) 2P41

A.20~16000赫兹B.30~17000赫兹

C.40~18000赫兹D.50~20000赫兹

11.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 D ) 2P43

A.顶叶21区B.颞叶21区C.顶叶41区D.颞叶41区

12.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A ) 2P51

A.丘脑腹后核B.丘脑底核C.丘脑前核D.丘脑后核

13.属于联想式学习的模式是( C ) 5 P84

A.敏感化学习B.印记式学习

C.尝试与错误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

14.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 C ) 9P153

A.记忆有关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

C.情绪体验有关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

9

15.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 D ) 8P132

A.防御行为中枢B.饮水行为中枢C.性行为中枢D.饥饱感觉中枢

16.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是在猫的( A ) 8P146

A.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

C.桥脑中部横断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

17.夜间睡眠中多梦期是( D ) 8P142

A.异相睡眠B.慢波二期C.慢波三期D.慢波四期

18.异相睡眠的开关细胞是( B ) 8P149

A.延脑网状大细胞B.桥脑网状大细胞C.蓝斑中的小细胞D.缝际核

19.提出情绪动力定型学说的科学家是( B ) 9P153

A.詹姆士B.巴甫洛夫C.卡侬D.林斯莱

20.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表现的经典实验是( C ) 9P154

A.躲避条件反射B.自我刺激C.假怒D.怒叫

二、多项选择题

21.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是( BCD ) 1P12

A.脊髓丘脑束B.脊神经C.脑神经D.植物神经

22.听觉理论有( ABCD ) 2P44-45

A.空间频率理论B.位臵理论C.行波学说D.共振假说

23.对情绪有调节作用的脑结构是( ACD ) 9P155

A.杏仁核B.豆状核C.隔区D.海马

24.属于非表述性记忆的是( ABCD ) 6P106

A.程序性记忆B.习惯性记忆C.内隐性记忆D.间接事物的联想记忆25.临床表现为肌张力消失、肌肉萎缩、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的损伤部位的( CD ) 10P173 A.锥体系B.皮层运动神经元C.脑干运动神经元D.脊髓运动神经元

三、填空题

26.大脑皮层前岛叶是味觉高级脑中枢。2P49

27.联络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将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知觉。3P61

28.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4P76

29.将两侧内囊切断使大脑皮层与间脑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联系中断,

这种标本是去大脑皮层或间脑动物标本。10P170

30.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的频率降低。1P20 31.长时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是生物化学和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6P100

32.静止性震颤是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的表现;意向性震颤是小脑运动障碍的表现。10P175

四、名词解释

33.突触: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所组成。1P11 34.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可

称认知学习。P86-87

35.命名性失语症:病人可以正常理解语言,并能产出有意义的语言;但往往不能正确叫出物体的名称,只能用语言描述该物体的属性或功能。是由颞叶皮层受损所致,颞叶前、中部皮层功能与具体

物体的名词表征有关;左颞叶后部与普通概念及名词表征功能有关。7P117

36.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如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

配体。1P23

10

37.运动单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使这些纤维收缩。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10P165 五、简答题

38.何谓感受器的适应现象?观察复杂问题时眼球快速微颤,其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2P29 答:1.. 感觉系统均有对刺激地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均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及对其感受最灵敏。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此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P29

2.. 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

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其频率为20~150赫兹,微颤幅度为1~3分弧度。

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

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P32

39.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4 P77

答:1.. 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

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

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

2.. 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

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

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

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

不匹配机制引起神经系统反应性增加的效应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结构和功能环节上,

其结果是大大提高对外部刺激的分析能力或反应能力。

40.什么是顺行性遗忘?其特点是什么?脑结构基础是什么?6P112

答:1.. 顺行性遗忘,即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2.. 其特点是在切除了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术后该人智力测验成绩正常;

对手术前的近事和远事记忆良好;

衣着整洁,能与人交谈,虽然说话的语调平淡,但词汇的使用、句子的表达和发音都很正确;

对别人的话,甚至笑话都能正确理解。

这位病人智能正常,也没有知觉障碍,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

对他来说,每天的每件事都与过去无关。

3.. 脑结构基础是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海马和内侧颞叶损伤形成顺行性遗忘症。

六、论述题

41.用正常人类被试,有哪些实验可以证明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如何证明的。7P123 答:1.. 韦达实验:韦达实验考查人脑对言语运动功能的不对称性;

由于采用单侧颈动脉注射麻醉药的方法,已多年不再应用。

2.. 双耳分听试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

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

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

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

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3.. 速示试验:对语言视觉功能中两半球不对称性的实验研究多采用速示试验,将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简单

图形材料在速示器中连续呈现。被试注视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现的材料由于时间极短,

11

不超过200毫秒,来不及眼动和形成双眼视野的变换。所以,速示器试验保证每个半边视野

的刺激沿视觉通路投射至对侧半球皮层中。根据反应时和错误率判定被试哪侧半球为优势。

结果表明,对文字性材料大多数人以左半球为优势,而对非语言文字的图形材料以右侧半球为优势。

4.. 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在正常人的研究中均发现人脑言语功能中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是出生以后逐渐获得的。

言语听觉的优势半球化约在6岁时形成,言语运动的优势半球化约在10岁时形成。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差异是不显著的,一般说优势半球比非优势半球的功能仅强10%左右。

2006年生理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纹状体的脑结构是( B )1P17

A.尾状核与杏仁核B.尾状核与豆状核C.杏仁核与豆状核D.豆状核与屏状核2.代表大脑兴奋过程的脑电波是( C )1P19

A.δ B.α C.β D.θ

3.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A)1P20

A.频率加快,幅值不变B.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C.频率加快,幅值降低D.频率不变,幅值增高

4.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A)1P21

A.极化B.去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

5.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 C )1P20

A.纤维上的动作电位B.神经元的单位发放C.突触后电位D.峰形电位

6.作为颜色视觉光生物化学基础的细胞是( D )2P34

A.视杆细胞B.水平细胞C.神经节细胞D.视锥细胞

7.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 C )2P36

A.枕叶V4区B.枕叶V3区C.枕叶V2区D.枕叶V1区

8.视网膜中央凹处的( C )2P35

A.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高B.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

C.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高D.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差

9.音强的物理声学基础是( B )2P42

A.频率B.振幅C.频谱D.相位

10.内侧膝状体是( D )2P43

A.嗅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B.体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C.视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D.听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11.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B )2P49

A.前梨状区B.前岛叶C.上丘脑D.杏仁核

12.巴甫洛夫认为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应本质是脑内发生了( B )4P76

A.内抑制B.外抑制C.分化抑制D.条件抑制

13.躯体深感觉的传导通路是(A)2P54

A.内侧丘系B.脊髓丘系C.三叉丘系D.外侧丘系

14.具有联想式学习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特点的学习模式是(A)5P87

A.味-厌恶式学习B.印记式学习C.情绪性学习D.认知学习

15.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的脑中枢位于(A)5P94

A.前额叶B.颞顶枕联络区C.海马D.下颞叶

16.远离枕叶部分的颞下回(前部)与( D )5P92

A.运动物体认知学习有关B.颜色物体认知学习有关

C.二维平面认知学习有关D.三维物体认知学习有关

17.海马损伤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 D )6P113

12

A.瞬时性遗忘B.反应性遗忘C.逆行性遗忘D.顺行性遗忘

18.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A)8P136

A.雌性性行为中枢B.雄性性行为中枢C.饥饿中枢D.饱食中枢

19.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是( B )10P168

A.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B.脊髓运动神经元C.锥体系.D.锥体外系

20.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强者多为( D )11P181

A.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高B.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低

C.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高D.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较低

二、多项选择题

21.属于程序性学习或熟练与技巧性学习的是(AC )5P86

A.海豚投篮球B.猫捉老鼠C.猴子骑自行车D.黑熊捉鱼

22.能证明条件反射建立的脑基础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的实验是(AB )5P88

A.低等软体动物能建立条件反射B.经典瞬眼条件反射

C.被动性躲避反应D.主动性躲避反应

23.情绪过程的重要脑结构基础是(ABCD )9P155

A.前额叶皮层B.颞叶皮层C.隔区D.杏仁核

24.正电子发射层描术(PET)是脑研究的一种技术,目前主要用于(BC )7P125

A.检查脑细胞的形态变化B.检查脑糖代谢率的变化

C.检查脑血流量的变化D.检查脑结构的变化

25.研究人脑运动功能节段性机制的标本是(ABCD )10P169

A.去大脑皮层动物B.去大脑动物C.孤立头动物D.脊髓动物

三、填空题

26. 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 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1P12

27. 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皮层下重要整合中枢。1P18

28. 记忆的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的证明编码、存贮和提取是三个不同的记忆过程。6P106

29. 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8P147

30. 在情绪的边缘系统研究中,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帕帕兹和麦克莱恩。9P153

31. 近些年在心理学中出现了智力结构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11P184

四、名词解释

32.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

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这些,失认症患者的感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和皮层初级感觉区的结构功能完全正常,

但次级感觉皮层或联络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损伤。

根据,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认症: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3P59 33. 脑等位论:1917年,美国学者拉什里着手研究动物联想式学习的脑定位问题,以寻求一些脑结构在联想学

习中的作用,即脑的机能定位关系。然而最终的研究使他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即: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

不论损伤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

影响。动物学习障碍程度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

能力。5P88

34. 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

反应。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

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2P31

35. 雌性动物杀幼行为:杀幼行为是将幼仔杀死的行为。杀幼行为也是对种族延续有利的行为,这是由于雄性动

13

物只有杀掉哺乳中的幼仔,才能使雌性动物较早地摆脱哺乳期而重新受孕。雌性动物的

杀幼行为可能与幼仔多、过于拥挤或哺乳能力不够有关。雌性动物总是选择最弱小仔动

物除掉以保证有强壮的后代延续种族。8P139

36. PGO波:在异相睡眠中,最有特征的行为变化是眼球快速运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正是由于这一特点,

常将此期睡眠称为快速眼动睡眠。与之相应,眼电现象显著加强,在桥脑、外侧膝状体和枕叶皮

层中可记录到周期性的高幅放电现象,称之为PGO波。8P142

五、简答题

37. 何谓长时程增强效应?它的形态学基础和技能意义是什么?6P104

答: 1.. 三突触回路:三突触回路始于内侧嗅区皮层,这的神经元轴突形成传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锥体细胞树突形成

第二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CA1区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触联

系,再有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2.. 三突触回路的特性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

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3.. 长时程增强效应:1966年,罗莫首先报道了他称之为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现象,

即: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

诱发反应。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10秒内给出,则齿状回诱发

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25分钟之后增强了2.5倍,说明电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齿状回

神经元突触后兴奋电位的LTP,因而这些现象可持续数月的时间。

4.. 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每侧的海马齿状回都接受两侧内侧嗅区发出的穿通纤维,但以同侧联系为主,对侧联系较少。如果在单侧刺激内嗅区,则发现在同侧海马齿状回内很容易引起LTP现象,而在对侧海马齿状回内则很难引起这种现象。如果用建立经典条件反射的程序对两侧内嗅区施以刺激,就会发现LTP效应的呈现也符合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规律,从而证明LTP现象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脑机制。此类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如果先刺激对侧内嗅区,随后以不到20毫秒的间隔期实施同侧内嗅区刺激,这样的处理重复几次以后就会发现,单独应用对侧内嗅区的刺激,也会很容易引起同侧海马齿状回的LTP现象。这就是说,把对侧内嗅区刺激当作条件刺激,同侧内嗅区刺激作为非条件刺激(强化),可以建立海马齿状回的LTP现象条件反射。如果把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呈现的顺序颠倒过来,或者延长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呈现间的时间间隔至200毫秒以上,则发现齿状回的突触兴奋性明显降低。这表明,两侧内嗅区穿通回路的神经末梢在同一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上所形成的突触(异源性突触),只有按条件反射建立的规则,才能形成易化,建成LTP现象的条件反射。

38. 如何证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哪些生理心理过程中。7P123 答:1.. 通过正常人的韦达实验、双耳分听实验、速示实验、PET实验,P123

和割裂脑病人的两半球间的胼胝体后部切断,

来证明人类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2.. 左右半球的不同:无论对正常被试还是对割裂脑病人的研究都表明,

大脑两半球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P125 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

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性信息处理功能优于左半左半球。

39. 对小脑功能的传统认识和现代新认识是什么?10P175

答:1.. 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

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

2.. 近年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潜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最必须的基本中枢。

14

六、论述题

40. 什么是功能柱,超柱与多模式感知细胞?它们各自的生理学意义是什么?2P39、3P61

答:1.. 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所以称之为功能柱。

功能柱是感觉的基础。有两种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2P39

2.. 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

合反应的基本单元,就是超柱。超柱是简单知觉的生理基础。3P61

3.. 多模式感知细胞:在颞-顶-枕区之间的联络皮层和额叶联络区皮层中,都存在着“多模式感知细胞”,可以

对多种信息发生反应,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应过程。多模式感知细胞是知觉的细

胞生理学基础。P61

4.. 总之,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区皮层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

和功能单元。超柱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多模式感知细

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P61

2007年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是逆信使物质的是( B )1P23

A.去甲肾上腺素B.一氧化氮C.多巴胺D.乙酚胆碱

2.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睫状肌收缩引起晶状体曲率变大,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这称为( D )2P31

A.瞳孔反射B.分散C.共钝运动D.调节反射

3.一些低等哺乳类动物中,存在一种习得行为模式,它仅仅发生于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其习得行为特征存在于母—幼关系中。它是(D )5P88

A.程序性学习B.认知学习C.情绪性学习D.印记式学习

4.经典饥饿中枢是(A)8P132

A.下丘脑外侧区B.下丘脑腹内侧核C.背侧下丘脑D.隔区

5. 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正常讲话和叫出物体的名字,但却不能重复别人的话,

也不能按别人的命令作出相应反应。这种是(A)7P117

A.传导性失语B.命名性失语C.完全性失语D.运动性失语

6.变化性朝向反应中存在的特异性脑事件相关电位波是(A)4P78 不匹配负波

A.MMN B.顶负波C.P3 D.P1

7.视皮层功能超柱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D )3P61

A.方位柱B.眼优势柱C.颜色柱D.空间频率柱

8.睡眠过程中生长激素分泌最高的时期是( D )8P142

A.慢波1期B.慢波3朋C.异相睡眠D.慢波4期

9.锥体外系的神经纤维可来自于许多脑结构,但不包括( D )10P173

A.大脑皮层B.纹状体C.脑干网状结构D.下丘脑

10.非联想性的学习中,重复刺激引起感觉阈限下降的现象称( B )5P86

A.习惯化B.敏感化C.条件反射D.非条件反射

11.在知觉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脑中枢位于(A)5P94

A.颞下回联络皮层B.顶区联络皮层C.枕区联络皮层D.前额叶联络皮层

12.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8P136

A.脊髓腰段B.下丘脑性两形核C.下丘脑腹内侧核D.颞叶皮层

13.艾森克理论中,包括三个重要的与生理心理学有关的概念,其中不包括( D )11P181 A.驱力B.皮层兴奋性水平C.条件反射能力D.自我

15

14.大脑平均诱发电位是一组复合波,其中,晚成分是指( C )1P20 50毫秒以后的一组波称晚成分A.10至50毫秒B.10至500毫秒C.50毫秒以后D.50至1000毫秒

15.深感觉不包括( B )2P54

A.位臵觉B.振动觉C.动觉D.受力作用的感觉

16.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看,人脑的记忆系统不包括( D )6P166 <93版页码>

A.资料驱动的系统B.概念驱动的系统C.基于期望的系统D.基于认知的系统

17.在液态智力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B )11P184

A.大脑左半球B.大脑右半球C.额叶D.颞叶

18.与运动性失语症有关的脑结构是(A)7P117

A.布洛卡区B.维尔尼克区

C.卵下小叶与角回D.布洛卡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

19.帕帕兹环路除了与记忆有关以外,还参与了(A)9P153

A.情绪B.运动C.知觉D.注意

20.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同心圆式感受野形成的生理学机制是(A)2P37

A.侧抑制B.前抑制C.正反馈D.负反馈

二、多项选择题

21.视知觉的形成中重要的知觉通路包括(AC )3P95 <93版页码>

A.枕- 顶通路B.额- 顶通路C.枕- 颞通路D.颞- 顶通路

22.海马在以下类型的学习和记忆中起作用(ABCD )5P97-99、6P105

A.情绪性学习B.空间辨别学习

C.新异刺激抑制性调节D.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

23.参习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包括(ABD )8P139

A.内侧下丘脑B.杏仁核C.小脑D.隔区

24.以下属于非表述性记忆的有(AD )6P106

A.童年时学会的舞蹈B.做过的一道数学题的解法

C.会背的一首唐诗D.总是同时发生的两件无关的事情

25.慢波睡眠的常见障碍包括(ABC )8P142

A.夜尿症B.夜惊症C.梦游症D.入眠前幻觉

三、填空题

26.脑的能源代谢物99%来自于葡萄糖。1P24

27.视皮层神经元有3种不同形式的感受野,分别是简单型、复杂型和超复杂型。2P37

28. 丘脑网状核在非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转换中起着闸门作用,

中脑网状结构的兴奋使丘脑网状核抑制,是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额叶—内侧丘脑的兴奋引起丘脑网状核兴奋,是随意注意的基础。4P109<93版页码>

29.视觉失认症包括统觉性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颜色失认症和面孔失认症。3P59

30.对于睡眠与觉醒周期的生物钟研究发现,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起着重要的作用。8P150

31.对情绪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经典实验有:假怒实验、怒叫反应和自我刺激。9P154

四、名词解释

32.辐辏运动: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相反,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2P32

33. 朝向反射:就是由一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

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

16

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4P76

34.双耳分听实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

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

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7P123

35.最后共同公路:在分析脊髓运动反射的基础上,谢灵顿认为,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它不但接受各种感觉神经传入的神经冲动,还接受脊髓中间神经元以及脑高位中枢

发出的神经冲动。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

合、发散、闭锁、易化和分数化等。10P169

36.情绪性:也称为驱力,艾森克人格理论中,它制约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11P181 五、简答题

37.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有哪几种基本的反应原则?其特点如何?分别对应于哪几种电位?1P21 答:1. “全或无”原则:

特点: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

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

2. 级量反应原则:

特点: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并不发生变化。

电位: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

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级化电位都是级量反应。

3. 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

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

再出现发放的过程,

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38.简述在认知学习中,颞下回所起的作用及其实验证据。5P92-93

答:1. 颞下回可分两部分:

1.. 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

2.. 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

2. 实验: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

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就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

间隔10秒钟以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种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

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则得不到食物。

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

对猴子进行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

术后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

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

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至120秒,

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这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

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则猴不能学习这种延缓的不匹配行为。

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

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

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39.与间脑和海马损伤有关的记忆障碍分别是什么?其表现如何?6P112-113

17

答:1. 间脑与柯萨可夫氏记忆障碍:表现:遗忘加虚构。出现顺行性遗忘,随后又出现逆行性遗忘;

2. 海马与顺行性遗忘症:表现:顺行性遗忘,即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3. 间脑损伤的病人远事记忆也遭到破坏,而海马损伤的病人,远事记忆保持良好。

六、论述题

40.试述PET技术利用减法实验设计方案研究人类的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的方法,及其研究发现。7P126

答:1. PET技术,采用减法的实验设计方案,

研究了正常人言语感知、运动和联想功能时,脑区域性血流量的变化规律。

减法实验设计就是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言语功能,

将其区域性脑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

2. 最简单的是言语知觉,让被试听或看某个词,并不要求他们做任何反应;

其次,让被试读出所见或听到的单词,这不仅含有单词感知功能,还包括言语运动功能。

最复杂的是联想功能,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的动作。

3. 被试完成言语感知任务时,得到的区域性血流量减去安静时的基础值;

完成语言运动任务时的脑区域性血流量减去感觉任务时的脑血流量;

完成联想任务时脑血流量再减去语言运动任务的脑血流量。

这种相减的结果分别是,语言感知、运动和联想过程所需要的区域性脑血流量。

4. 结果:

首先,完成语词被动感知任务时,依单词呈现方式(视觉或听觉)不同,被试两侧大脑的视觉或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脑血流量迅速增加,且视、听皮层的血流量增加没有重叠现象。这说明语词感知过

程在相应感觉通路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区内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不发生关系。

其次,在语词读出任务中,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与运动区皮层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的脑血流量增加。

最后,在语言联想功能中大脑额叶皮层,特别是左额下回和两半球前扣带回血流量增加。

5. 这些事实表明:

1.. 言语感觉、运动功能不仅限于经典的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

视、听皮层、面部感觉和运动区皮层,乃至扣带回皮层都与语言过程有关。

2.. 而且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半球一侧化现象,

在复杂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2008年生理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是(A)1P12-2008

A.脊髓B.脊神经C.脑神经D.植物神经

2.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有关的脑结构是( C )1P18-2008 A.上丘脑B.下丘脑C.底丘脑D.上丘

3.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大约是(B)1P11-2008电突触间隙10~15nm,化学突触间隙20~50nm A.10~50纳米B.20~50纳米C.30~50纳米D.40~50纳米

4.非条件抑制是(A)1P19

A.超限抑制B.分化抑制C.消退抑制D.延缓抑制

5.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α的节律变化为主,其频率范围是(C )1P19-2008 A.14~30次/秒B.10~20次/秒C.8~13次/秒D.4-7次/秒

6.有一些神经递质是( D )1P22

A.脱氧核糖核酸B.核糖核酸C.三磷酸腺苷D.单胺类

7.电生理现象中的级量反应是( D )1P20-2008

18

A.单位发放B.动作电位C.峰电位D.后兴奋电位

8.按其发生的生物效应机制和作用加以分类的受体是( C )1P23-2008

A.肽类受体B.激素受体C.自感受体D.药物受体

9.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A)2P47-2008

A.强度差编码B.细胞分工编码C.调频式编码D.级量反应式编码

10.躯体感觉的初级皮层区位于( D )2P28-2008

A.额叶的中央前回B.顶叶的中央前回C.额叶的中央后回D.顶叶的中央后回11.痛觉的重要脑中枢是(A)2P56-2008

A.板内核B.缝际核C.隔核 D.脚间核

12.词聋患者大多数是( C )3P60-2008

A.两侧颞叶皮层的22区或42区受损所致

B.两侧颞叶皮层的22区或41区受损所致

C.左侧颞叶皮层的22区或42区受损所致

D.右侧颞叶皮层的22区或42区受损所致

13.非联想式学习是(A)5P86-2008

A.习惯化学习B.经典条件反射C.观察与模仿D.印记式学习

14.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 D )5P92-2008

A.特异性分子B.脱氧核糖核酸(DNA)

C.三磷酸腺苷(ATP) D.蛋白分子变构

15.表述性记忆是( B )6P106-2008

A.联想性记忆B.情景性记忆C.习惯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

16.失写症是( B )7P117-2008

A.左额上回损伤所致B.左额中回损伤所致C.左额下回损伤所致D.右额下回损伤所致17.对人脑进行生化活体动态研究的方法是(A)1P24-2008

A.PET(正电子发射层描术) B.CT(计算机化的层描术)

C.NMR(核磁共振构像技术) D.ERP(脑事件相关电位)

18.与情绪性攻击行为有关的脑结构是(A)8P140-2008

A.杏仁核B.豆状核C.尾状核D.红核

19.中国学者卢于道和朱鹤年早在30年代研究情绪生理机制的有关标本是(A)9P154-2008 A.怒叫反应B.假怒反应C.自我刺激D.精神盲

20.多突触反射是( C )10P168-2008

A.跟腱反射B.提睾反射C.屈曲反射D.膝跳反射

二、多项选择题

21.脑糖代谢的特点是(AB )1P24-2008

A.代谢率在全身中最高B.99%利用葡萄糖为能源代谢底物

C.脑内糖元贮备很多D.脑内糖元贮备极少

22.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BC )2P49-2008

A.舌下神经核B.孤束核C.前岛叶D.前梨状区

23.与注意生理心理学有关的理论是(ABD )4P76-79-2008

A.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B.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

C.丘脑激活理论D.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24.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ACD )6P100-102-2008

A.生物化学B.脑细胞增多C.突触增多或增大D.突触前或后的变化25.海马除了记忆功能之外,还参与的其他功能是(ABCD )6P113-2008

A.注意B.学习C.运动D.情绪

三、填空题

19

26.视交叉上核是睡眠与觉醒周期的生物钟。8P150-2008

27.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质是由神经元的轴突组成。1P16-2008

28.视觉信息特征提取理论中,目前大体有两种功能柱理论,即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2P39-2008 29.人类在异相睡眠中眼球快速运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

与之相应,眼电现象显著加强,在桥脑等处可记录到周期性高幅放电现象,称之为PGO波。8P142-2008 30.超柱仅实现同一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知觉;

联络区皮层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知觉。3P61-2008

31.研究睡眠机制时,所建立的猫孤立头标本是在脊髓和延脑之间横断,

此后猫保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状态。8P146-2008

四、名词解释

32.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皮肤电阻或电导(电阻值的倒数)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

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电阻值减小),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

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9P158-2008 33.颈紧张反射:向一侧扭转头部造成另一侧颈肌紧张时,可以发现颈肌紧张侧上下肢屈曲,而对侧(头面转向侧)上、下肢仍处于强直状态。这种现象就是颈紧张反射。10P170-2008

34.晶态智力: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其脑结构基础是言语功能区和概念形成与存贮的大脑结构。11P184-2008

35.神经胶质细胞:也称神经胶质,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胶质细胞虽有突起,但不具轴突,

也不产生动作电位。神经胶质细胞有分裂的能力,还能够吞噬因损伤而解体破碎的神经元,

并能修补填充、形成瘢痕。大脑和小脑发育中细胞构筑的形成都有赖胶质细胞作前导,提供

原初的框架结构。神经轴突再生过程必须有胶质细胞的导引才能成功。1P12-2008

36.顺行性遗忘:即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6P112-2008

五、简答题

37.视网膜的神经层由哪些细胞组成?在信息传递中生物电反应方式有何不同?2P34-35-2008答:1. 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

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2. 除了神经节细胞之外,视网膜上的其他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均类似光感受细胞,根据光的相对强度变化

给出级量反应,这种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与邻近细胞的慢变化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3. 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视觉信息横向联系的作用正是以慢电位变化的总和效应为基础的。

4. 在视网膜上对光刺激的编码,只有神经节细胞才类似于脑内其他神经元,

产生单位发放,对刺激强度按调频的方式给出神经编码。

5. 视网膜的横向联系中,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信息的处理和从光感受细胞至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

以级量反应为基础的模拟过程,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

38.什么是联想性失认症?是脑什么部位损伤所致?3P59-2008

答:1. 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

20

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2. 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

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39.试述锥体系组成与生理功能。10P172-2008

答:1. 锥体系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初级运动皮层的大锥体细胞,也有些纤维来自额叶与顶枕颞的联络区皮层。

2. 锥体系由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组成。

3. 它们不但能直接调节和控制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还通过发自脑干的几条传出通路间接调节运动功能。

40.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脑中枢位于何处?其典型代表实验?5P86-2008

答:1. 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2. 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3. 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六、论述题

41.论述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论的统一。5P88-89-2008

答:1. 脑等位论的思想认为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1.. 美国学者拉什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

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

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

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

2..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赖以形成的暂时联系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暂时联系只能发生在皮层-皮层、皮层-皮层下或皮层下-皮层的中枢之间。

所以,他提出健康的、功能正常的大脑皮层是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重要前提。

3.. 汤姆孙在总结学习记忆的生物学基础时指出,切除大脑的动物仍可建立经典瞬眼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脑结构是小脑。

因此,现在公认的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是,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

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2. 脑机能定位论认为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如

1.. 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

2.. 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

3.. 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

4.. 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是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

5.. 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

3. 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

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2009年生理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C ) 1P12-2009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pb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