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面)汇总

更新时间:2023-12-23 03: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视界融合”(意思是说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第二节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发现】“认同”还是“离异”,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取向;“认同”就是以传统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巩固和维护传统文化已经确定的种种规范,使传统文化得以凝聚和稳定;“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打破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规范,而把传统文化所排斥的内容吸收进来,呼唤或形成新的规范。“品质阅读”(就西语而言,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活动”;在汉语文学中,则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源泉的的问题,中国古代有过朴素唯物主义的回答,《礼记。乐记》中描画了一个艺术产生过程的图式,物-心-乐。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不一样的;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是事物的纯然的客观存在;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是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实现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需要四个层面协同合作,即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心理时空层、历史文化层。)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思想的深刻性。)

1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第四节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经验、体验与文学】作家的体验特性,即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要与对象共同着生命,这就是“入”;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要求“反刍”,对体验进行自审,这就是“出”。“入”和“出”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和诗意的超越。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第一节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周易.系辞》提出“言、象、意”的关系问题,《庄子.外物》划分出文本的言与意两个层面,三国时思想家王弼形成了文学文本的“言、象、意”三层面的概念,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槐把文学文本区分为外在语言层面“粗”与内在意义层面“精”,其弟子姚鼐又把精细分为神、理、气、味四要素,把粗细分为格、律、声、色四要素。)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认识到诗有四种意义,即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这大致相当于把文学文本划分为字面意义层面和由字面意义表达的超意义层面;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就艺术作品提出“外在形状”和“内在意蕴”的新认识;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著名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即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文学文本层面(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表现在,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以言语为具体存在方式。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从古希腊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根据经典语言观有关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的观点,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二是现代语言观,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界从现代语言观有关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新认识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中国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以清代末年为大致的分界线,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界的语言观呈现出古典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分别。)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集中表现在,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第一,从文学文本的存在状况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第二,从文学文本中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看,语言是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第三,从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功能看,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第四,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三种特性,即语言性构造、整体性、表现性目的及个性特征。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语音层面】语音层面(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对诗、散文和小说而言,语音层面的作用有着不同;在诗这种抒情性艺术中,声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构成了抒情形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诗相比,语音层面在散文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要小些,但散文也往往讲究语音形象的创造;小说主要用语言讲述故事,这并不等于说小说就不注意语音层面了,事实上小说也有自身的语音特点。)节奏(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它产生于声音在时间上的延续状况,往往表现为长短、高低和轻重三种类型。)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其基本类型有双声、

2

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第三章 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内指性】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音乐性】音乐性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本色化】本色(本色作为文论术语,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指文学文本的特定规范,二是指作家的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三是指生活的本来面貌;本色一词在文论著述中出现,最早应为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而在诗歌中明确地提倡描写本色,则是首先由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提出来的。)本色化(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本色化语言通常有本色化描述语、本色化对话两种类型;本色化描述语,指文学文本是叙述人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似乎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本色化对话,是从人物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展开的对话与说话人身份和性格相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人物所说的话与说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极相符的特性,由于如此,这样的对话仿佛成为人物自身的本色语言。)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第一节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这种系统性决定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可分为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三种,其高级形态也就是艺术至境形态则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象构成,成为独立互补鼎立的艺术至境结构。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和审美属性。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地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是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第三是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第四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第二节 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典型的特征性、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文学典型的魅力还在于它合乎理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其次表现为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第三节 文学意境

【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意境论的形成(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上溯至《庄子》;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盛唐之后,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最终,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意境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

3

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和韵味无穷四个方面。情景交融有三种类型,即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表诚挚之情,其二是状飞动之趣,其三是传万物之灵趣。晚唐司空图创立了“韵味”说,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又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意境的分类】刘熙载分类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第四节 文学象征意象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意象的四种含义(“意象”最早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论衡.乱龙》。“意象”具有四种含义,一是心理意象,即“表象”;二是内心意象,即“胸中之竹”;三是泛化意象,即“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其基本特征是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

【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原则(一是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二是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三是意象应合。)方法(一是剪除不对应的部分,突出对应的部分;二是如果对应点不够,作家可以通过虚构细节,添设环境、创造气氛等方法,扩大和增添对应点,以求观念的完美表达;三是通过“拟人化”的方法,来写好对应点,也就是在象征物上注入人的生命、人格、气质甚至德性,在对应点注入人的观点,让无生命的东西呈现出人的生命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寓言式象征意象(寓言式象征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哪怕是最稀薄的淡化了的故事情节,常以叙事诗、小说和戏剧的形式出现,通过有情节的整体性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符号式象征意象(符号式象征意象分为抽象型、具象型两类,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它以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第四章 叙事作品

第一节 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叙事与叙事作品】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或者说是由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所推动的构造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叙事作品(叙事作品就是通过构造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而形成的物化形态,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就是小说。) 第二节 叙述语言

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关系(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中世界的时间关系;而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但在叙述语言中,这两个时间却形成了互相对照的关系,由这两种互相对照的时间关系构成了叙述时间。)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时距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①省略是对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跳过去,在跳过的这段故事时间长度中,文本时间长度为零,叙述的步速无穷大②概略是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叙述,由于在较短的叙述语言中要讲述较长的时间中发生的事,因而叙述步速是一种加速状态③场景就是匀速叙述,比较典型的匀速叙述是在话剧剧本中人物对话场景④减缓是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叙述步速的减速状态⑤停顿是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也就是说有一些叙述的内容与故事发展中的时间进程无关,无论叙述进行了多长时间,故事时间都没有变化。次序是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①顺时序叙述的效

4

果是如同事件本身发生的过程一样自然合理,较易为人所理解,因而是一种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叙述方式②逆时序叙述的效果是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因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③插叙叙述的效果是在顺时序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延宕。频率是文本中的特定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的重复关系,重复有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两种类型。)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其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共有四种情形,即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①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其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又称作无焦点叙述②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其特点首先是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③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具有使接受者明显参与叙述行为的特点④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使故事叙述中在把握远近粗细时有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也就可以叙述得更生动。

【叙述标记】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它是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过程中设置的标识,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 第三节 叙述内容

【故事】事件(事件由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有大有小,但必须要与人物行为有关,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不发生影响的情境事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因而不是故事中的事件。)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情景(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也就是由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人物】“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该类型人物的特征比较鲜明,因而易于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尤其是在讽刺性的或其他喜剧性的作品中,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同时在人物众多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人物也更容易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因而在叙事作品中往往少不了这一类人物,但这种人物因其性格特征比较单一,当读者进一步深入感受和探究人物的心灵深处时,就会觉得这样的人物心灵特征实际上是一望即知的,并不存在更深层的奥秘,因而给读者的感觉未免单薄了一点。)“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经了解的、期待着的行为状态中超脱出去,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时,这个人物就具有了性格的厚度,也就是说变成了“圆形”人物。)典型人物(典型人物通常就称作“典型”,这是西方叙事艺术中人物理论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概念,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与“圆形”人物相比,“典型”更关注人物特征的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性格”人物(所谓“性格”人物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指一个人的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而不是指作品中的人物角色。)

【结构】表层结构(表层结构是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的或否定性的平衡是经典叙事作品结构的基本条件。)深层结构(深层结构是超出叙事文本的、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化结构。)文法(文法是中国传统叙事理论中的概念,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就特别强调了文法,即这部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是“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 【行动】叙述功能研究(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他共列举出31种功能,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里,即反面角色、捐献者、助手、公主和她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假英雄;后来法国学者格雷马斯对普洛普的七个功能范围进行研究后提出了由六个行动素组成的三对范畴,即主体对客体、送信者对受信者、助手对敌手。)叙述逻辑研究(叙述逻辑是根据人物行动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动模式;按照法国学者布雷蒙德的分析方法,可以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表述为三段式序列,

5

即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根据行动过程与人的计划、目的的关系,可以分成两大基本类型,即改善与恶化。)符号矩阵研究(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阵图式。)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叙述动作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的叙述者和接受者,扩展开来便具有了六个参与者,即真实作者→隐含的作者→叙述者→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真实的读者。

【叙述声音】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可以把叙述者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其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于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最典型的例子是戏剧文学即剧本。 第五章 抒情作品

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

【抒情作品的内涵】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则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练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 第二节 抒情作品与抒情

【抒情的本质】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作为一种抒情理论,表现论是20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它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因而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首倡此说的是法国学者欧盖尼弗尔龙。)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在西方理论史上,托尔斯泰的传达论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极其明确的内涵,即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只有借助这外在的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移情”论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相当流行,移情就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19世纪约翰罗斯金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抒情的原则】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抒情的一般原则(诚挚性原则,即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独特性原则,即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感受;感染性原则,即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古典主义既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浪漫主义强心目中,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而表现就是外溢、宣泄或喷涌。)中国的浪漫主义抒情原则(黄遵宪倡导的抒情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原则,他将之概括为“我手写我口”。)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象征主义强调以具有特定声、色、味的物象来暗示、阐发微妙的内心世界,在狭义的象征主义中,波德莱尔以诗的形式为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确立了基调,《交感》一诗既是象征主义的理论纲领,又是象征主义的忠诚实践,被人誉为“象征主义宪章”。)

【抒情的途径】以声传情,声请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抒情的策略】抒情策略(在创作抒情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抒情的语法策略(所谓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抒情的修辞策略(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抒情的传统】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

6

统;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最高的文学境界是“抒情性”的,西方人的则是“戏剧性”的。

第三节 抒情作品的特征

【题材与结构特征】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抒情作品的结构具有相当的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

【意象与主题特征】抒情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所谓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所谓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中国最常见的三种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是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乡与怀远。 【文体特征】抒情诗(在西方,“抒情”这一概念最早指由古希腊的七弦竖琴“里拉”伴奏吟唱的一种歌曲。)抒情小品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明清小品是我国抒情小品文的鼎盛时期。)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的诸种理论】第一种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第二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认为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第三种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所呈现的特色;第四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种格调。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内涵

【风格的定义】 风格的概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风格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文体就是风格的载体,它们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似乎超然于时代和个人之外;文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即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文学的语体分为规范语体和自由语体,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语言体式构成其规定性,从而与其他体裁既相交通又相区别,以免互相混淆,这种具有规范性的语体可称之为规范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称之为自由语体;规范语体又可分为三种基本语体,即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包括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氛围;文学风格的文化构成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 【文学风格的特征】文学风格的特征是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第四节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7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西方对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西方古代倾向于三分法,安提西尼把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但丁的分类相似,黑格尔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而现代的威克纳格则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中国对风格进行分类的方法(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则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现代的风格分类则趋向于客观科学,陈望道把风格分为四组八种,即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童庆炳则根据八卦的模式把文学风格分为八组十六种,即简洁——丰赡、平淡——绚丽、刚健——柔婉、潇洒——谨严、雄浑——隽永、典雅——荒诞、清明——朦胧、庄重——幽默。)

第七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之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养气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但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韩愈将文学创作的根本之点确立在人的道德修养上。)“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清代郑板桥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一个新的深度,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间的不同。)“镜子”说(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深层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升华说是这一派观点的主要代表。)

【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

【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文学创作的客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是指文学创作既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

第三节 创作心理要素

【艺术直觉】艺术直觉(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认知直觉(认知直觉又称为科学直觉,它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一般认知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艺术知觉(艺术知觉是在一般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知觉,其特点是除了一般知觉的特点外,还带有审美趣味、欣赏习惯、艺术观念等因素的印记,简单说,艺术知觉就是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艺术直觉和认知直觉的区别(二者的对象不同,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区别(艺术知觉乃是艺术直觉的基础或前奏,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艺术知觉是对审美对象外部形式的把握,它只是停留在这一感性的知觉形象上;艺术直觉则要透过表层进入到

8

对象内在蕴含中,它所要寻找的是在对象外在形式上没有直接显现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艺术直觉与诗情的兴起,即情感即是诗的生命,而由外物触发产生情感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直觉的过程;艺术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即在诗歌意象形成的过程中,艺术直觉表现出了自己的创造性;艺术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即诗歌意象最初只是存在于诗人的脑海里,它由可见可感的形象呈现为语言而后才真正进入诗歌作品;艺术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即语言呈现并不是容易的事,这里需要想象、联想以及判断、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但更需要艺术直觉的帮助。)

【艺术灵感】艺术灵感(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艺术灵感具有突发性、迷狂性、创作性。)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区别(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艺术情感】艺术情感(艺术情感就是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艺术情感具有共通性、超越性、艺术审美性、人性情感。)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首先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其次情感还是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力,第三情感还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是复现记忆中的情感并对其加以回味、观照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作家自己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

【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想象具有形象性、主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根据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的异同(共同点,二者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二者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二者都具有创造性,是由记忆表象升华为艺术形象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机能;区别点,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无意识的,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入手,却终结于对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艺术理解】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第四节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机】创作动机就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总会出于某种目的,或者心中有所郁积不吐不快,或者有某种思想需要传达,或者要维护或批评某种现存事物等等,这都属于创作动机的范围;按照所属范围而言,创作动机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个体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从动机内容的价值属性来看,又可将其分为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表现在它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创作冲动】创作冲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它具有独立的心理形式和独特的心理功能,它一方面使人处于某种神奇的兴奋与激情之中,一方面又促使人按照特殊的方式去思考与体验,它既给人以审美享受,又给人强大的创造力;创作冲动主要有三大特性,它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情绪,而且是经过净化或“升华”的情绪,它还具有内指性特征;创作冲动主要由原发性心理因素与继发性心理因素构成;创作冲动的激起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作家在无意中受到触发产生创作冲动,二是作家艺术家自觉地去寻找触发创作冲动的契机,三是创作冲动自己突然冒出来。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创作过程(所谓创作过程,就是作家从特定的创作动机出发,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所进行的建构艺术世界的全部活动。)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艺术构思的一般步骤,一是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二是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

9

三是情节的演变发展;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有艺术概括与艺术变形等,其中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而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五节 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性追求】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努力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地表情达意,从而给人以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具体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以及细节真实三个方面;历史真实包括三个层面,即朴素的摹仿、典型的创造、寓言式的象征;细节真实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细节真实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其二细节真实可以使作品对人物和情节的大胆虚构显得像真的一样。

【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追求】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原则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原则与道德性原则两大类;文学创作的政治性原则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有意无意地从某种政治观念出发,或者以某种政治观念为标准来决定材料的取舍、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文学创作的道德性原则是指作家创作过程中对社会普遍道德观念自觉遵从。

【文学创作的形式美追求】文学创作要遵循这样几个最一般的规则,一是可理解性、二是有审美特性、三是要有个人的风格。

第八章 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文学生产】文学生产是指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简言之即文学产品的生产,如文学书籍、报刊、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脑光盘等。

【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文学消费的作用(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既是意识形态消费与审美消费,又是商品消费;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既是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又是产品的再创造与再生产;既须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法则。)

【文学传播】文学传播(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文学的口传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口传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口传方式主要靠语言进行,部分靠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姿态等进行,因此它是视、听结合的复合符号的传播,比文字传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三是口传方式使传播内容不能以物化形态固定下来,相反它在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中处于不断的变动、修改、丰富、补充状态;书写印刷传播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书写印刷传播方式是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二是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电子传播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影、电视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二是影视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三是与语言文字、印刷术的发明不同,电影、电视从它们诞生的那天起,就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第二节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观条件

【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接受者的主体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素质,二是接受心境;前者指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包括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后者是

10

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和接受效果;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即接受者的兴趣、接受者的审美心态、接受者的对话愿望;阅读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审美和娱乐的动机,二是求知与受教的动机,三是批评与借鉴的动机。

【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相对于读者而言的一定的条件,一是满足接受者的阅读要求,二是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三是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第三节 文学接受过程

【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具体分为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三个层次。)预备情绪(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具有审美性、朦胧性与期望性三个特性。)

【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渗透、交融的审美层面。)同化与顺应(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对文学作品采取两种主要的应对方式,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和巩固,同化是接受者首先采取的本能性的心理行为,他总是从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出发,去领会、解释与评价作品;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 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和更新的作用。)

【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召唤结构(作品的召唤结构是指留下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接受的创造性(接受者的创造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品形象的具体化,二是作品情感的再度体验,三是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

第四节 文学接受效果

【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影响审美效果的因素首先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其次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相联系;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二是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三是认识空间的拓展,四是人格境界的提高,五是审美能力的提高。 【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心灵共鸣(心灵共鸣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心灵共鸣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接受者,当他们阅读同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时,也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类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体验;共鸣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情感的相通性,二是审美体验的共同性。)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第五节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文学批评的意义(从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从文学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

11

实际影响。)文学批评的方式(审美体验、理性分析、价值判断。)文学批评的方法(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主要有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评点式批评等;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主要有英美新批评派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结构主义批评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是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是融合了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第一节 文学的发生

【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评述】摹仿说(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劳动说(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创作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作了人类早期精神活动、艺术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的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感觉能力与认识能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才可能从事各种精神活动,才可能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首先原始艺术与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艺术活动成为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对象和内容;人类早期的精神生活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包括原始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因,文艺起源于在劳动基础上的各种早期人类精神活动的合力,它们主要是原始思维及其特征、认知需求的满足和审美意识的萌芽。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因为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观点及其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是重大而又深刻的,其一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着文学的方向和性质;其二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到文学的内容与风格;其三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也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平衡关系”说(所谓“不平衡关系”,是指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理论,就是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并非总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与物质生产的一般发展相一致,两者之间并不总是按比例增长的,物质生产相对落后与艺术生产相对发达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平衡关系”的表现形态(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者衰落;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第三节 文学自身发展状况

【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首先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文学观念的出现标志着文学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无意创作过渡到有意创作。

【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文学体裁是指表达作品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体裁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最外层因素,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体裁形式,同时体裁又是文学作品形态的分类概念,它是在文学的多样化与专门化发展中形成的,通常人们把文学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四个大类。

第四节 文学思潮与流派

【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他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

12

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影响、规范此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思潮的特点,文学思潮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共同潮流、趋向,首先表现在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学观念方面,文学思潮还要求在作家人数与作品数量上的相当规模,呈现群体性的特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文学流派的特点,首先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其次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于文学流派侧重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一方面,一个文学流派必有一批作家努力创作了一批作品,而文学思潮则可以侧重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思想的层面,它往往造成一定的文学创作潮流,但有时却可能主要是一种文学观念的主观要求而未必有很好的创作实绩,联系在于一种文学思潮往往造就某个或几个文学观念相近的文学流派,而有时存在着一个文学思潮,但却谈不上文学流派的存在,有时在一个文学思潮之中,由于不同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审美理想等因素,会造成不同甚至是相互斗争、完全对立的文学流派。

第一章 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美国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

3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4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雪莱《为诗辩护》.

6实用说: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

7独立说: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艺术形式的创造。代表作家王尔德和波德莱尔。

8客观说:指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既与读者不相干,也与作家不相干。代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 9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作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孟子“以意逆志”、德国姚斯.

10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包含了文化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一种语言艺术。

11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12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3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14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5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6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17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8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8

13

19距离论: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雾海航行”. 20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21情致:黑格尔,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一、文学四要素理论有何启示意义?

答:一切文学都有源泉,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的活动。 二、文本与作品有何区别?

答:文本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序列,作品是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后,在读者的头脑中化为栩栩如生的具有诗意的艺术形象。

三、再现说等六说的要点是什么?

答: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 四、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

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2、共有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是一种语言艺术。

五、文学观念的演变有何规律?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答:1、文学是由一个写实到写意,从写意到图案化,再从图案化又回到写实的过程。2、有时代的原因及文学自身的演变。

六、广义的、狭义的和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有何区别?答:广义的文化概念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做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文化是个人素质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是: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七、文学有什么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生的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八、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有何区别?品质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是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九、文学和历史文化有何异同?答:文学重虚构、中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十、文学与科学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科学为自然立法,文学艺术为人生立法;科学文化是自然之根,文学艺术是人生之根。

十一、我们怎样理解文学源于生活又改变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的本身。

十二、怎样理解审美活动?实现审美的条件是什么?答: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下,对于客观美的关照、感悟、判断;2、实现审美的条件是: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中介层。 十三、文学的审美活动有何特点?怎样理解?答:1、审美活动是到处都存在的;2.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存在审美,人的活动中无处不存在审美,3.而各种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是审美活动中的高级形态。4.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及思想的深刻性。

十四、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其内涵是什么? 答:1、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要转变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审美形态之一。2、从性质上看,由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通性;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十五、经验与体验有何联系与区别?答: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没有经验或没有起码的可供想象和发挥经验,就谈不到体验,但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和升华。

14

十六、作家的体验对于文学创作有何意义?答:作家的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具有诗意的超越。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1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2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3文学作品: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4文学文本四层面说:指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对文学文本层面构造的划分:字音及其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一是文学文本以语言的形式存在,二是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三是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是言语。

6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7语言结构: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8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9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0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11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12音律:又称声律、声韵、韵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3文法层面:是指“作文”和“作诗”之法,即文学的创作法则。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14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5句法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6篇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7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9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借他物来表现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

20借代: 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 21对偶:是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 22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达到强调的目的。 23倒装:倒装就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如“人杰地灵” 24反讽:(又称:倒反,反语,或说反话)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25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6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27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28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一、什么是文本和文学文本?答:1、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2、文学文本是构成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二、如何区别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答:文学文本是指由创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是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简言之,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答: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实现,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5

四、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基本层面?答:有语音层面、文法层面、辞格层面。

五、什么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答:1、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言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2、文学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放方面的构成法则。3、辞格层面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六、举例说明什么是节奏。答:例杜甫《秋兴》有一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全句四个停顿,有鲜明的节奏感。

七、举例说明什么是音律。答:例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每一句内部都是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出现,这首诗既有节奏又求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 八、什么是文法层面?答: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构成的法则是文法层面。

九、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法。答:例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词用得好的极致,他形象而富有代表性的描绘出春天动人的景致。

十、什么是句法和篇法?答: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十一、什么是辞格层面?答: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这种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学通称“辞格”还称辞藻或语格。

十二、文学语言组织存在着哪些基本的辞格层面?答:存在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十三、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答:例黄河之水天上来,“天”违背了地理常识,但是突显了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这一描述成为黄河的千古绝响,在世人心中留下了真实的震撼体验,这就是审美特征。

十四、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内指性?答:例“白发三千丈”这样的语言不符合事实,但更能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愁闷,这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的逻辑行事,并不一定寻求外在的客观事实相符,这就是内指性。

十五、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音乐性?答:例毛泽东把《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迎来春天换人间”改成“迎来春色换人间”,以色换天即是为了表意上的具体生动,更追音乐美,在全句平声中嵌入一个仄声,一举打破声音的平板格局而造成奇妙的跌宕起伏。

十六、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的陌生化?答:例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写的: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的就单纯日常语言的标准看似乎逻辑不通、颠三倒四,但是这种新鲜而奇异的诗句,产生一种陌生化。

第三章 文学形象系统

1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生图画。

2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139 3、艺术至境: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统称艺术至境.137

5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6典型: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

7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6

8典型环境 :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155

9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1 10虚境与实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11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12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春望》。

13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如陶渊明的“采菊...南山”就是无我之境。14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5内心意象: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16泛化意象: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17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18荒诞: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虚伪而不可信. 意象应合:意义与形象对应和契合

19意象化: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一、文学形象的特征是什么?答: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审美属性。

二、文学形象系统是如何表现的? 答: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就是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其二就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三、举例说明什么是表意性形象、抒情形象和写实形象?答:1、表意形象如苏轼的《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题目是《题西林壁》在佛家寺庙的墙上题这样的诗,实际上是赞美佛徒们置身世外,才能看破红尘的超越地位,这就是表意形象。

2、抒情形象孟浩然的《春晓》表现了诗人的惜春情怀,诗中的形象是为了抒情而存在的,这就是抒情形象。 3、写实形象杜甫《石壕吏》中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课本136页)是对历史的实录,此诗使人们认识和感受到“安史之乱”中人民承受的巨大灾难,诗中的艺术形象明显有写实性,是写实形象。

四、试述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文学三种审美类型之间的关系。答: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以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意的精神需要。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并给文学形成三种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其实这也是人类知、情、意的审美观念的全面展开。

五、试述文学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互补性。答:文学三种艺术至境形态的互补性:“象征意向”偏重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象征意向提供的几种模式创造出表意性艺术形象,以启人心智、思考哲理、驰骋理想;“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典型的艺术范式去塑造写实性艺术形象,使人类通过文字认识生活、直观自身;“意境”偏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的审美需要,让人类按意境规范的几种基本模式创造出抒情作品,去陶冶人的性情、慰籍人的心灵。这样三种艺术星星并独立而又互补地共同满足了人类的各方面的审美需要。

六、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表现在:一种为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七、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是怎样表现的? 答:文学形象必须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情感的,既揭示生活意蕴,又具有审美的价值形象。第一、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是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第三、是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求善之心的回归,第四、通过对社会和人

17

生本质上的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生活的病苦和对美的渴望。

八、简述西方典型论的三个阶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答:1、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道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2、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于“五四”以后传入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建国以后。 九、试述文学典型的特征。答: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体特征,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体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十、文学典型是怎样体现丰厚历史意蕴的?请举例说明.答1、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历史的内容,从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2、如鲁迅笔下的阿Q表现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意蕴,阿Q的命运里道不见的“思想”仅有大的方面将有: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等等,这便是典型提供的丰厚的历史意蕴。

十一、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表现在那些方面?答:1、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的无穷魅力; 2、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3、还来自它的新颖性,新颖性就是典型创造的独创性。

十二、简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1、一方面,没有典型的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2、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3、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无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十三、试述意境的特征。答: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2、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3、生命律动是意境的本质特征;4、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

十四、举例说明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原理和虚境与实境的关系。答:1、例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的结构十分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於六朝荒凉旧的画面是实境外,其余对六朝繁华景象的联想,对历史变化的洞察与领悟,对现实的联想与对比等,均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由此可见,虚境的开拓才是意境创造的目的所在。

2、虚实境的关系: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者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道对实境的描写上。

十五、试述生命律动与意境美的关系。答:生命律动是意境展示的生命本身的幽情状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十六、简述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答: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础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它的基本特征是: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

十七、举例说明什么是象征手法。答:例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夸父》,是一首立意警策的象征诗,表达了诗人对名族前途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担忧,全诗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国人仰慕西方文明、穷追不舍的现象,最后提醒我们,既然追不上了,何不迎头撞上去,从东方的“旭阳”那里寻求美好的未来。

十八、象征意向的求解性与意境鉴赏时的共鸣性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答:余光中的《夸父》用的是象征手法,立意警策;而李白的《月下独酌二》,是意境创造中化实为虚的艺术处理。

十九、何谓荒诞?荒诞性在文学作品是怎样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答:1、荒诞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

18

征。2、例中国古代神话中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还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曾是人与兽的嫁接等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情。

二十、意象化的主要工作和常见方法有哪些?答:作家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称为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它的原则可以归为以下三点:1、以荒诞意象表达真实的意念;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向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

二十一、象征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答:寓言意向和符号式意象两种。例: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人物形象虽影子般模糊,但通过舞台组接了夫妇对面不相识的事,显示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集作家的忧虑和思考。这就是寓言式;再例:埃及的金字塔是取基大顶尖、象汉字的:“金”字造型,这就是符号式。

第四章 叙事作品

1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3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者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4叙述标记: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5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5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6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8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9表意性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10圆形人物:是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1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12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13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4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5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16真实的作者与隐含的作者:创作作品的本人;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17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隐含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18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19显在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20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233

21接受者与真实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他由叙述者所设定,隐含在叙述动作中。

一、什么是现代叙事学? 答:对叙事做作品的研究侧重于形式结构方面,较多的注意到叙事文学的抽象结

19

构的关系,而不是一部作品的具体特色,因而又被称做结构主义叙事学。

二、如何对叙事层面进行划分? 答:一个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叙述行为,有的学者把这三个方面命为:故事、文本和叙述。

三、什么是叙述时间?答: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所谓 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四、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与作品中世界时间的关系,而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

五、叙述人称与视角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叙述视角的特征是由叙述者决定的,传统的叙述作品中,主要采用旁观者的口吻,既第三人称叙述;较晚近的叙述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还有一种较为罕见的第二人称叙述,总的来说就是三种: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同时在具体的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

六、叙述标记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标记方式? 答:1、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2、最明显的标记有标题,还有一些醒目的句段,常见的显目句段有:放在故事文本之外的序跋、题记类;另外有一些故事会在文本之后加一些与故事无关的议论表达作者的意见。

七、叙事作品中的人物的二重特性是什么?答:从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斯称之为“行动素”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

八、举例区分“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答:扁平人物是一种具有单一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司令胡传魁的粗鲁轻信、参谋长刁德一的阴险狡诈、地下通讯员阿庆嫂的足智多谋,这些人物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而单纯。

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点的人物。如:《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就是标准的扁平人物,荒淫无赖、霸道就是他性格的全部,但是到了《金瓶梅》中,有时彬彬有礼,一副君子模样;有时会豪爽义气、周济朋友;有时会无法处理家里的妻妾争宠、像个无能的主子,总之比在《水浒传》里变得复杂多了,这就是圆形人物。

九、如何运用行动研究的两种方式进行研究?答:改善与恶化。从行动对人物命运的意义而言,一切行动不是改善就是恶化,在故事中,这两种基本类型的行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复合起来。

十、怎样区分作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答:作者就是创造作品的本人;当进入作者到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的意识,这就是隐含作者;叙述者是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十一、怎样区分不同的叙述声音?答:根据不同风格的叙述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可以把叙述者大致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两种情况。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的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是与显在叙述者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指读者在叙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叙述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戏剧文学,既“剧本”。

十二、接受者与真实读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答: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就是“真实作者”,接受者是于叙述者相对的概念;接受者是指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倾听故事者。

第五章 抒情作品

1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广义的情感: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

狭义的情感: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3抒情原则: 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主客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它总要在理性与情感、现实与情

20

感、语言与情感之间寻找某种平衡和达成某种默契。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4抒情的语法策略: 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5抒情的修辞策略: 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6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7隐喻: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8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10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11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12联想群: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他们都是可交集可传播的.

13文体的美学内涵:文体对应着某种特殊的秩序法则,反映着特定的美学设计和美学目的,反映着一种抽象法则和内在的信念。

14抒情诗: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一般用来指称任何旨在表达感情的短诗。

15颂诗: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可列入颂诗的范畴。

16情诗: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

17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我国楚辞中的《国殇》《哀郢》皆为哀诗中的佳作。 18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一、结合作品阐明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答:抒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斑斓、多种多样,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表现了对百年孤独的悲叹;朱熹的《春日》表达了生命瞬间获得的欢欣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联系是:1、情绪依赖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2、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各不相同。区别是:1、 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需要,是由机体生理需要印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人的社会需要,是由机体的社会需要引发的体验。2、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既有痛苦和快乐的情绪表现;情感产生较晚,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3、情绪还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可以由一定的情境引发,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即告消失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三、艺术情感和日常情感的关系是什么? 答:艺术情感即是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又是人类的情感、即是内

21

容的情感、又是形式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自我表现论和人类情感论都是具有片面性,都不能完美揭示审美情感的本质,尽管艺术家表现的是人类情感,但必须找到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交切点、重合点、结合点,使人类情感和个人情感融合为一体。

四、关于抒情本质,有哪三种看法?其代表人物和核心内容分别为何?答:1、抒发情感既表现情感、、传达情感、投入情感。2、表现论(情感论)首倡学者是法国欧盖尼.弗尔龙,随后许多理论家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表现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克罗齐科林伍德、托尔斯泰的传达论,认为抒发情感就是传达情感;19世纪约翰.罗斯金的投射情感论,他把“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五、情感和表现的互动关系是什么?答:它们彼此相互激荡、相克相生。一方面,情感是通过表现得以定型化的,只有通过表现,艺术家才能够明确自己究竟要表现何种情感,离开了表现的媒介,情感只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觉;而不是后来抒情作品中的清晰表现出来的情感。另一方面,表现的方式、途径、策略又是由情感的性质、类型所决定的,不同的情感由于性质和类型的不同,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途径和策略加以处理。

六、托尔斯泰的传达论的内涵是什么?答:第一、它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艺术家所要着力传达的不是思想意识理性、观念,而是情感。这是艺术与哲学、科学的根本区别之处;第二、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第三、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只有借助这外在的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七、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抒情原则的核心内容和代表人物分别为何?答:1、古典主义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2、浪漫主义特别倚重情感,一般来说浪漫主义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黄遵宪。3、象征主义有广、狭两义。狭义的象征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文学运动,学界通常将其视为西方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波德莱尔.、兰波和马拉美及瓦莱里;广义的象征主义是指西方19世纪中叶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

八、抒情的一般原则是什么?答:第一是诚挚性原则。情的最基本原则是诚挚和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 第二是独特性原则。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感受。第三感染性原则。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

九、抒情 的途径有那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抒情作品中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答: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途径。2、如冯延己《及晏羊》中的逍遥、相羊是声与情的关系。另外《西厢记》长亭送别时,崔莺莺送张生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切都是那样的衰败荒凉,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感伤。凉秋与悲愁融入一体,极其和谐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离别,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患难恋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境,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十、结合作品说明抒情的语法策略。答:如“春风右路江南岸”中的绿字已经改变了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推出了六个鲜明的形象,而没有采用通常的名词加动词句,这极大的消弱了其叙事功能,变相的强化了抒情功能。如上两例从语言结构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语法策略中的一种。

十一、抒情的修辞策略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答:抒情的策略有:意象、隐喻、典故、悖论。 1、 意象在抒情理论中,可以粗略理解为“心理画面”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如:“婚姻是一座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婚姻是一条河,既有美丽的浪花,又有看不见的漩涡” 等3、 典故是使事用典,作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如李商隐的《重有感》王帐牙旗争上游,安危须共主君,窦融表已来三殿,陶侃军宣次石头……这首诗是希望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出兵长安,请除宦官解救文宗,李商隐借用历史上两个事件,超越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而谨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性建议。4、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包含了悖论,这里的死法有两个层面

22

的含义:一指生理学意义上的死亡和存活,一指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和永生。

十二、中西抒情传统的差异是什么?答: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则是以戏剧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

十三、抒情作品的题材特征是什么?答: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

十四、抒情作品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答:抒情作品在选材上的特点必定影响其结构特点----跳跃性。黑格尔称为“抒情的飞跃”从一个意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诗可以随情感和意念流动,略过一般过程的交代,甩开按部就班的叙述,在节与节、行与行之间大幅度的跳跃。

十五、举例说明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的关系。答:如自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且“柳与留”谐音,这都暗示柳树与离别情绪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为使柳树成为表达离别情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奠定了基础。 十六、抒情诗的特征是什么?以此来说明抒情诗(包括颂诗、情诗、哀诗)的不同特点。答:抒情诗是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体,它产生的初期是与乐、舞台为一体的。|颂诗的特点: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情诗的特点: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他抒发的感情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有个人色彩。哀诗的特点:哀诗也称为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事败者止悲的功用,哀诗大多抒发物伤其类、同病相怜的忧伤情感。

十七、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答: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它也是较为典型的抒情作品。主要有两大特点: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一是题材广泛、二是题材多样多样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一是文体丰富、二是表现方式、三是篇幅方面,可长可短。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3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在方式。320 4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5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6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常见于抒情作品和叙事作品。

7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8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

9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10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 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11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文学史上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12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3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4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5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

23

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一、如何理解和评价文学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的观点?答: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既:一个说话者或作家如何表达他要说的话,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作品的辞藻,既词语的运用,句子结构和语法,修辞的目的和手段等,最终都是由语言形式呈现出来的。

二、如何理解和评价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的观点? 答:作家的精神气质充实浸透他的思想感情审美情志,思想感情、审美情志决定语言格调,文章所流露的风采才华,都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各个作家按照自己的创作个性进行创作,作品的风貌就各不大相同,正如他们的面貌各个不同一样。

三、怎样看待文如其人、文品既人品、风格既人格的说法?答:这些习惯性用语有较大的模糊性,适用于笼而统之,泛泛而谈的场合,但如果较真起来,却是不甚准确的,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例子证明。

四、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有何区别?答:日常个性皆有之,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事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创作个性并非人皆有之,它是在创作实践中,也只有通过实践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来也没有从事过创作的人,无所谓创作个性,充其量只具有创作潜能。

五、文学风格是什么因素决定的?答:当作家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自由语体,并与作品的其它因素相结合的时,使形成了文学风格。

六、文学风格主要由哪些审美要素构成的?答:主要是由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氛围构成,这五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相关。

七、我国古代文论对文学风格的划分和风格审美的特征的论述有何特点? 答:1、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法,趋势是由简到繁。二元对立式的繁殖递加;2、对风格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的审美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强调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做出严格明确的规定。

八、社会历史条件如何影响作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九、文学风格为什么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答:文学风格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一定的文化所渗透,从而成为一定的文化特征,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风格就是由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等几个层面构成的,构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无论哪种风格,最终都统一于作品风格。

第七章 文学创作

1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2创作客体: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艺术的灵感特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5艺术情感:就是创作和接受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6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7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8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9创作冲动:艺术家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而产生的强烈的创作愿望。

10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11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12艺术简化: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对大量的、无关细节

24

完全省略。

13艺术变形:指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什么是创作客体?答: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文学创作客体来源于生活,但不能说一切社会生活都是创作客体,这是因为只有进入创作过程的社会生活现象才能称得上是文学创作客体。

二、创作主体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1、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2、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入强烈的情感。

三、如何理解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答: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也是主体的客体。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是一对相互依存、不可以须臾分离的范畴,没有离开主体的客体,也没有离开客体的主体。

四、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何在?答:1、两者的对象不同;2、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3、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五、如何理解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答: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没有自然情感就不可能有艺术情感。生活中情感并不就等于文学艺术中的情感。

六、在文学创作中艺术灵感有何重要意义?答: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灵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它具有神奇的创造力。

七、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是什么?答:创作动机虽然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影响,但他最终的目标却在创作过程之外,或者是作品风格,或者是个人利益、或者是社会状况,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

八、艺术概括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答: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普遍性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来。 九、结合中国古代诗词谈谈艺术简化的意义。

答: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志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如:《水浒传》写武松只是了那些表现其性格特征直接相关的事件,而对于他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就完全省略了;再如:《红楼梦》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往往极为详细,而写其外貌则极为概括,这就是艺术简化手法。

十、结合西方现代派作品阐述艺术变形的特点。答: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的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西方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了自己变成了大甲虫的情节就是变形的手法。这是典型的艺术变形,变形乃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

第八章 文学接受

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2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405 3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414

4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5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

6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7审美心理结构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25

8审美心理结构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9作品的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0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1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2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13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14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15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问题

一、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的消费有何异同?答:有三个方面的不同:1、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2、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能造成实物的减少和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线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3、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是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二、主要的文学传播方式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文学的传播有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口传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其次,口传方式主要靠语言进行,部分靠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等进行,因此它们是视听口传,口传比文字传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在此,口传方式使传播内容不能固化下来,相反,它在口口代代想传中处于不断地变动、修改、丰富补充状态。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首先是非直接的单行信息传递;一方面文本得以跨地域跨时代的得以传播,另一方面,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之间也相互隔离,变得陌生;其次,是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电子传播方式的特点:首先,电影、电视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其次,影视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

三、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答:因为消费者只有先以一定的货币支付方式换取文学产品的拥有权,然后才能进入鉴赏,接受精神活动,因此,文学消费作为物质形式的消费与一般商品的消费,总是消费过程首先发生的行为。

四、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答:文学接受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内在素质: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五、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答: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复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六、期待视野具体分为哪几个方面?答:期待视野可分为三个方面: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价值的期待。

七、预备情绪具有什么特征?答:预备情绪具有三个特征:审美性、朦胧性、期待性。

八、如果理解审美心理结构同化与顺应的双向建构关系?答:同化是让作品适合结构,顺应时让结构适合作品,这是结构与作品的两种方式,一般来说,顺应总是同化失败后的选择,但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阶段或不稳定的状态中,顺应应占居着重要甚至主导的地位。

九、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答:这样理解文学活动的创造性: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只是完成创造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留给接受者去具体完成。作家创造作品是创造活动,接受者阅读作品也是创造活动。由于接受者的创造是建立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称为再创造。

十、如何从审美效果理解文学具有的社会功能?答:审美效果是文学功能的具体实现,效果与功能之间,

26

有结构的相同与层次的对应关系。尽管审美效果以文字功能的现实存在为前提,但离开了接受者与具体的接受过程,文学功能与社会作用是无法实现的。

十一、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心灵共鸣?答: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是以作品为媒介的不同心灵之间的共鸣,因此,心灵共鸣的含义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感情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十二、如何理解文学的社会交往? 答: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十三、如何理解文学的批评意义?答:文学的批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对接受者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

十四、如何理解文学的批评方式?答:正确的批评方式能够产生好的批评作品;反之,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将导致不合格或伪劣的批评作品。一般而言,批评方式有三个特点:审美体验、理性分析、价值判断。 十五、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方法是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是融合了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在他的批评方法中,历史的观点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批评、又是作品艺术形成的批评;既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又是文学的、审美的批评。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1模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前者摹仿自然、后者摹仿社会人生。

2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术,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勤与弗雷泽。

3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

4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倡导者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5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情感与想象、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之美的文学体裁。

6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7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体裁。 8剧本:指供演出或拍摄用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底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主要手段、事件与场景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的文学体裁。

9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盛行于欧美的文学思潮。它的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风行。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司汤达、巴乐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是其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刻画、描写、其态度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并非对生活照相式的复写,而是要提炼、塑造出典型。

10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文学思潮。它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其次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而不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和理想境界。最后它往往着力于寄寓了主观理想的大自然的抒写。 11现代主义:是19世纪后斯到20世纪初期蔓延西方及全世界的文学思潮。它的主要派别有象征主义它的初起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的波德莱尔为代表。20世纪初是现代主义流派起的年代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等。 现你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其次,现代主义作家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

27

术直觉,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把内在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形式的创新,在语言形式、叙述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问题

一、如何评价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和劳动说?答:模仿说:艺术产生于人的模仿本能,合对模仿的作品感到快感,不仅主张艺术对自然的模仿,而且也主张艺术对社会人生,包括人真实感情的模仿。巫术说: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都包含者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状态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劳动说:劳动说既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

二、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答:因为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基本原因,也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早期精神活动、艺术活动,艺术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的灵巧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感觉能力与认识能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才可以从事各种精神活动,才能开始文学艺术的创作。 三、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合力”具体指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是指原始思维及其特征,认知需求的满足和审美艺术的萌芽,三种精神活动形式与内涵的合力。 四、如何理解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答:因为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产物,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他紧接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形成而诞生。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又是社会意识的表现,随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历史时态演进,文学也产生相应的变迁,所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发展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是什么? 答:主要有四个方面影响机制:1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2文学与普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3文学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变化;4社会发展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

六、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1、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成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态反而会停滞或者衰落。2、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七、为什么说魏晋时代是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答:因为在魏晋之前,广义的文学既文化的文学观念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而汉末魏初时代,文学方面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用近代的眼光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八、文学审美特征的自觉与文体艺术理论发展有何关系?答:对文学审美特性认识的深入,有利于文学形成的探求与文体艺术理论的发展。

九、各名族之间的交流机制有什么具体内容?答:各名族之间的交流机制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各名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并不是孤立发生的,他总是出现在各名族政治、经济交流的同时或之后,而地域、语言上的接近,则有助于文学相互交流的产生和扩大。2、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愈是相似,他们的文学愈能相互影响,大致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相似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都会强化不同民族的文学共鸣,产生相互作用。3、不同名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也就是说,由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一民族对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往往比自己受到对方的影响还要大些。

十、怎样理解不同的文学体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答:不同体裁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鸿沟,它们之间的互渗、杂交和边界模糊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

十一、怎样理解文学思潮?答:文学思潮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影响、规范同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十二、什么是文学流派?答:对一个作家的学习、模仿,如果渐成气候,发展充分,也会直接形成文学流

28

派,文学史的文学流派,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点:1、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观念和审美理想。2、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507

导论:

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文学学)。文艺学包括3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发展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为研究对象。任务:1、提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伦理、宗教以及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2、提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关系。3、通过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评定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文学批评主要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定对象。任务:1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具体作家、作品,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给以公正评价。2通过对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的具体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3同时通过文学批评的实践,特别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提出并探索问题,推动并促进文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不像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那样去具体地分析和评论作家、作品、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文学理论的这几个方面内容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确定的,而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文学本身所决定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是以活动的形式面存在的。美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部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的过程: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由四个要素的活动过程和整体。第一:世界所拥有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但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创作论。第二: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一个层面结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是一般作品的最基本的层面,研究作品的语言、形象、类型和风格等构成了作品论。第三:如果把作品作为文本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审美对象,作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即接受,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动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消费、传播、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接受论。第四:文学作为人类的特殊精神活动,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人们,对它的性质的看法必然不同,形成文学观念论。第五:人类的文学活动有其来源,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各个时代的文学活动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着,而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源流论。文学理论体系中的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观念论、源流论等若干方面恰好是与文学活动的结构相对应的。文学活动结构规定了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可以说是理论中的四大分支。

文艺学所包括的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分支的关系是:它们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切入,互相渗透,并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章 文学观念

1、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答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是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她就还存在着,她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除此之外,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学的题材,主题情景,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技巧等都来自生活,或生活的赐予,启发和暗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社会生活必须经过作家

29

头脑的能动反映,观察认识,体验感悟描写和改造,才能转化为文学。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是互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诗人创作史时既随物婉转,又与心徘徊,先是以物为主后是以心为主,是一个用主体去锻炼改造征服生活的过程。德国古代作家歌德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西方近代完形心理学把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用于指称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把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用于指称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从心理学角度阐明了作家反映生活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2、什么叫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答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情况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审美的过程是多项因素协同的结果,是创造的过程。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的实现,需要三个层面的协调合作。

1主体心理层。 审美的审,即关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这样被审的对象,包括人,是,景,物,以及表达她们的心事,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化为主题的课体验的对象,而且主体的心灵在瞬间要处在不涉旁物的无障碍的自由的状态。

2客观对象层。 审美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审美对象及其属性的呈现,审美的美是审的对象,美的对象很复杂,又没仇崇高,卑下悲喜等,不同的对象引起不同的感受和感情,虽然这些感受与感情不同,但她们仍属于同一类型,即以情感评价对象。

3-中介层。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呢,这还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没有中介层面,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

一,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是无所谓美或不美的。

二,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因为生命活动不断是瞬间的存在,他的每一次实践,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或者说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生命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似曾相识的东西,所谓,所见出于所知,人的生命活动,往往是胜利者历史文化前进的投射,因为美往往是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个性,是摆脱了一切功利欲念,最终实现精神超越和净化。

3、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答。审美活动是到处存在的,包括人的,衣食住行在内的一切活动中都有审美,而各种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是生命活动的高级形态,与其他艺术的审美活动相比,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有巨大的功能,词语可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发生广阔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人物事件场景,色彩声音气味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心态…无一不可以用词语符号表示出来,并间接地刺激人的感官,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她,艺术都远为广阔。例如红楼梦,描写生活的广阔程度,是任何艺术都无法达到的,被人们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分的印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内容,美的丑的,悲的,喜的,崇高的,卑下的等等,都可称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 ②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她艺术更深刻,因为词语是一种精神性表象,原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人们的这种心领神会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深入的把握,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恩格斯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文学所蕴含的思想的深刻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学审美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的感性与理性都充分活跃起来,因为人面对的文学是一个颜相机的结构,在审美活动中就不会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语言阅读和形象的感受上面。而必然深入到意这个层面。

30

4、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答。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又具有审美特征。当意识形态性与审美特征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变

成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独立系统,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身不是简单的,既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非单纯的审美,它是复杂的丰富的,它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 ①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出集团群体的倾向性,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各自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述中去,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例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反映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愤恨和抗议。

但是作家也是人,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就必然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例如男女之情,父子之情等等,往往表现出人类普遍的情感。 ②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括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因素,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完全没有认识因素的作品是极少见的,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黑格尔把它叫做情致,别林斯基称为激情,简言之,它的形态是诗的思想,因此文学史上一些优秀作品的审美意识,往往是难以说明的,例如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至今没有满意的结尾人。 ③从墓地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又一表现,就是她不以功利为目的,但又有功利性,文学是审美的,那么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就是娱乐,就是消闲,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目的,它又是有功利性,而且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但实际上,在五公里的背后,都潜伏着功利性,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薄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一种功力。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5,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它有哪些特性?

答。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

①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所谓语言性,是要表明文学文本是由原这种符号构成的,所谓构造是指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一个语气词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结构,而一个语句语段或鱼片,则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合而成,在文学文本中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遇此语句,语段和语篇被协调安排起来,成为一个互相关联的结构。

②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在文学文本中,各个语言要素总是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彼此连贯,的和有序的系统,而这种系统就是相对完整的,从而具有一种整体性,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我国形式主义者迪亚尼诺夫很强调他的动态的形式,瑞士史学家凯塞尔认为,文学文本所产生出来的一切的东西都变成一个统一体,这些理论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认识到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整体性。

③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文学文本中的语言,为着表现特定的意义而组成整体性语言构造,从而这种语言构造的整体性是由于表现性目的的成功实现而获得的,第二正是在实现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独特个性。

31

6,文学语言组织有哪些基本层面构成?答,①语音层面,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源组织的语言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节奏是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其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长卵形高低型和轻重性,我国现代美术学家朱光潜认为,节奏是声音大致相同的时间段落里所产生的起伏,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例如杜甫秋季心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应念作四顿,江津,波浪,兼天,涌,形成一种起伏均衡而结束有力的节奏感。

音律,也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音律的基本属性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瓶子,和押韵,例如李白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崎岖,为双生又如曹丕杂诗,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彷徨微叠韵。

②文法层面,文化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在,尉迟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拼法,原人间漫说主张,文有文法是有师法自有资产,凡世间一能115不由法,得之则成,失之则否,优秀的作家应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我国古有练字之说,就是讲究字法,送人送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是练字方面的范例,不仅练字也要练据,如我国古诗中四言诗。事儿二,句型,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诗的基本句型为上二下三,例如王之涣登鹤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言诗的基本句型为上四下三,例如贺知章的邵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至于偏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更须讲究。 ③辞格层面,吃的上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她是富有表现力,便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城市的运用状况,诗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词格有比喻借贷对偶,反复倒装反讽等,例如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你花瓶与宫女的美貌。又如鲁迅示众,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翻了要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秃头带纸,没有长头发的人,是以局部代整体,而白背心,以服饰代人是借贷。

7,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内指性,是文学源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印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而日常用语往往指外在客观世界寻求客观生活事实的验证。这表明,文学语言总是反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内在的自足的,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形式,而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合,例如李白的诗句,英山雪花大如席,只是表现燕山地区天气寒冷,并非其地雪花有席子那么大。

②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赋予音乐效果的特征。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1服从于表音,例如毛泽东把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句台词,迎来春天换人间改成迎来春色换人间。既是为了,求得表意上的具体生动,更是要追求音乐美。

③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只能学语言组织的兴起或擅长特性,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十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而言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新奇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例如郭沫若在凤凰涅磐中写道,火便是你我便是我,我便是它,火便是火,这些诗句似乎是逻辑不通颠三倒四的,但正是这些新鲜而奇异的诗句,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力量。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8.试论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典型论在现在中国发展的五个阶段是,①阶级论典型说,建国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被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某一个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的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因素,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

32

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③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觉,但是,由于公民说对典型的本质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仅以是否广泛流传作为判定典型的标准,也未见周密,请从普遍性判定,典型,也容易回到类型说的老路上去。④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认为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仅能做静止,抽象的理解,而应深入到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范畴更深的层次中,即放到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范畴上来考察,典型之所以具有个性体现共性的特点,其实质正于偶然的现象中体现必然性的本质或规律。⑤中介--特殊说。此说认为哲学上为了便于解释复杂的事物,往往使用三个概念,个别特殊一般,特殊是个别与一般的中间环节又叫中介,典型,就是这个中介,典型包含有个别的因素,但又不是个别,典型,包含有普遍的因素,但又不是普遍,它是处于个别与一般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逻辑范畴的特殊接受了典型的深层本质,典型及特殊特殊对个别而言是本质,对本质而言又是现象个别对一般而言是远离本质的现象特殊较之于个别,对一般而言则是更加接近本质的现象。

9.试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恩格斯的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减轻任务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他的人物在围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就是在一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还逼迫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通过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一系列情节,把林冲逼上梁山。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的巴威尔把法庭变成讲台,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等人把监狱变成战场,都带来了周围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10.试论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①哲理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文学象征作为表1直响,所表之一,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自古以来一项世人总以哲理入诗。②象征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我们取狭义的象征,如黑格尔所说,象征一般有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才是这意义的表现,但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 ③荒诞性。这就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荒诞是由象征意向形象奇辟荒诞引起的。象征意象的荒诞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骑士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西方现代派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例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待的等待的荒谬悲剧已是人生的荒诞性。④求解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由于象征意象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哲理或观念,那么对象征意象艺术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这种审美求解过程有点近似猜谜,当象征意象以不合常理不合常情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眼前时,城市人一接触他头脑,里面顿生疑窦,所以好的象征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确切的结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艺术家有意隐藏自己的利益,以求神秘含蓄,诚如法国性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所说,师永远应当是一个谜,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作家来说虽说是他为思想寻找的客观对应物,但读者并不了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经验知识和鉴赏力去猜测,这样,不同的读者,因为知识经验的结构不同,智慧程度不同,便会猜出不同的意义来,有的甚至南辕北辙,这便是文学象征意象常显得歧义丛生,它包含的意义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原因,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始终没有确解。

33

11.象征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文学象征意象分类,尚无定则,从表意的角度文学意象可分为两种。①寓言式象征意象。寓言式象征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寓言式象征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有故事情节,哪怕是最稀薄的淡化了的故事情节,此类象征意象常见于叙事性作品,主要以叙事诗小说和戏剧的形式出现,通过有情节的整体性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例如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通过舞台组接了两对夫妇对,面不相识的是显示了作家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隔阂的忧虑和思考。这便是一种寓言式象征意象,在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中,通过现代寓言的形式表达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是很值得重视的象征意象形式。②符号是象征意象,符号是象征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他以整体的形象或三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来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符号是一项,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性出象形符号,是一项一般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中比较发达,而在语言艺术中比较少见,所谓抽象性,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能借助于某些抽象概念术语去表达它。例如各国的国旗,各大企业的商标等,所谓具象形符号,是一项,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不论在哪一门艺术中都是符号意象的主要形态。例如李贺笔下的天马,李商隐笔下的景色,郭沫若笔下的天狗,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余光中笔下的夸父等等,均是意向佳构。

第四章 叙事作品

12.什么叫故事?它有哪些基本成分构成?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主要涉及事件情节和情景,事件是由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虚数单位,武松打虎是个事件,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例如西厢记写的是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但这个总的事件中又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邂逅,孙飞虎为兵普救寺,老夫人来婚,红娘传信等,这些小事情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在整个叙事中,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这些单位在故事中进展中的作用,可划分为两个类型,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民间故事和童话往往是主人公先正常生活,后遇宅男和挫折中得幸福的大团圆模式,其特点在于,真正的故事情节,只能出现在人物遭遇波折或不幸的时刻,所以情节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仅仅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情况,也就是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叙述故事中必须有情景描写,没有情境的作品,尽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却难以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白静草原写的是我一次打猎后回家迷路,误入白静草原同一群牧马的孩子在篝火旁过夜的故事,孩子们信口开河,讲道的生活琐事和稚气的幻想,以及我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周围环境的氛围,构成了小说的情调气氛,但并不企图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不同作品对叙述过程中诗句的变化又有不同要求,因而情景的安排不能千篇一律。

13.试论五种不同类型人物的特点。这,故事中的人物是故事中事件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塑造生动的形象这两方面的意义构成人物的二重性,人物可分为五个类型,扁平人物,圆形人物,表意型人物,典型人物和性格人物。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都是英国现代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扁平人物,是指性格特征比较单一或简单,给人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人物,例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夫人喜欢说,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这句话把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了,性格是单一的,表意性人物是一种不具有人物性格内涵而行,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按照福斯特的分法,这类人物也可以划入扁平人物一类,这类人物自身往往很少有鲜明的特征,因而留给人的通常只是所涵盖的抽象概念,古代寓言童话和民间故事中,如狼和小羊守株待兔,白雪公主之类的故事,其中的人物主要是代表着善与恶美与丑,至于等抽象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物,原型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当作品中的人物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较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是,这个人物就具有了人物性格的厚度,变成了原型人物。如水浒传,中西门庆是个无赖,霸道的淫棍,是个标准的扁平人物,而到了金瓶梅中,他除了原有的性格特征外,又有了新的性格内涵,在施大夫

34

面前,他显得彬彬有礼,一副君子风度,时而又显得豪爽义气,慷慨请客朋友,在家中妻妾争风吃醋时,他又像个昏聩的主子,性格复杂的多了,成了原型人物。典型人物通常称为,典型,按照恩格斯的意思,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也就是说,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与上面所讲的原型人物相比,典型更关注人物特征的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性格人物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他由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提出,金圣叹在,水浒传序山中指出的,水浒传,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性情气质形状,声口就是所说的性格,这种性格侧重指人物自身的心理和人格特征。

14.试论叙述声音的不同类型。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情的态度,从叙事的一般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达内容一,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现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情态并不是为了表现故事内容,而是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通过吸引读者对声音的注意,而把叙述者自己凸显出来。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述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我们可以把叙述者大致分为,现在续书者合影在叙述着这样两种情况。①现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在比较传统的带有讲故事色彩的叙述风格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或多或少的可以被接受者听到,显在叙述者的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②隐在叙述者是上面所说的现在叙述者相反的另一种情况,致读者在叙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例子是戏剧文学及剧本,剧本中,除了少数体制外,故事的叙述绝大部分是通过剧中人的语言进行的,由于几乎完全没有叙述者的语言,因而找不到叙述者存在的证据,叙述者似乎隐藏了起来,有的小说也采用这种叙述方式,即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叙述故事叙述者的讲述行为被减少到最低限度,所以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似乎不存在虚数者,但应当注意的是,隐在叙述者并不是说不存在虚数者,而是说叙述者处于一种隐在自己不在场的状态,只要有故事,当然就有讲故事的叙述者,隐在叙述者只是叙述者难以被读者发现而已。隐在叙述者有一种处于现在虚数者与完全不露面的,应在叙述者之间的状态,这种叙述者不像现在学术者那样直接在文本中露面,但也不像上面所说的隐在叙述者那样完全隐藏在人的后面,这种印在叙述者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但并不直接显现,读者只能间接地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 15.为什么会出现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不同的叙述者对接受者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来说,这些接受者都是由叙述者所设定的,是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倾听故事者,在叙述行为中,叙述者期待自己的语言被理解而真正的完全的理解只能发生在叙述者自己设定的这种隐含的理想接受者的条件中,真实的读者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接受者的理解,尤其是不同时代不同,族的读者由于语境的差异,蕴含的理想接受者之间存在更大距离,真是读者与隐含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误读的可能,因此,真实读者只有尽可能的向隐含的理想接受者靠拢,才有可能相对比较正确地理解作品,当然实际上,不同语境中的读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作者所要求的理想接受者的水平。因此而形成了对作品文本理解的多样性这样就是人们所说的,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第五章 抒情作品

16.抒情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抒情作品的创作应注意如下三个一般性的抒情原则。①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城市与可靠,他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无论这种感受是美是丑,是善是恶,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和虚伪矫饰,都是艺术创作和情感抒发的天敌,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性情真,情挚而不滞。例如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诗。②独特性原则,情感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感受,真正高明的诗人起高明之处在于它传达了某种情感,却没有提起那种情感的名称,没有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而政治口号之类的陈词滥调,表达的只是虽极其强烈,却毫无独特之处的公式化情感,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③感染性原则区分真假抒情艺术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使读者感到那艺术品仿佛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他将他内心很久以来想要表现的情感彻底,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伟大的艺术家常常成为公众良心的代言人,秘密就在这里,例如臧克家的(三代),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了三代农民的命运,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泪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35

17.抒情的途径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书情作品中生与情,情与景的关系。

抒情作品重在情感的抒发和传达,但运用何种策略使用何种技巧,借助何种文体来抒发,表达强烈丰富复杂多变奇特的情感,是内在情感外在化使煮甘情感客观化,是抒情作品创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的核心之一是以何种方法,方式表达情感。①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升职升绿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乐舞本为一家古代许多诗词皆可入乐,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后来的词牌和曲牌的分类,都是基于音乐曲式的不同,在古希腊,抒情诗是由竖琴伴唱的短歌,这样的历史事实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诗歌具有了音乐的某些形式特征在声音的层面上尤其如此他们都拥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音乐对抒情作品影响巨大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运率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失去生命②以情结景,情景交融。秦芷晴感情之景物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宋代的范希文(对床夜话)强调情景不可分,尽无情不发,请武警不生,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说情不可太露,以景结情最好。清代批评家王夫之曾经结合(诗经)探讨情景遇合的问题。并以此为标准,评判抒情作品的成败优劣,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王国维认为在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警务室具体有形的,而情感则是虚幻无形的,只有已无形求有型以实现虚,以客观物象显现主观情感,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作品的创作才是可能的。 18.什么叫抒情的策略,抒情的策略有哪些种类?抒情的策略是作者在创作抒情作品时,为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而在语法和修辞上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抒情策略可以区分为两种抒情的语法策略和抒情的修辞策略。①所谓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更突出了春到江南的过程和特色。②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学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很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Ⅰ,一项是抒情文学的第一构成因素,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在抒情理论中可以将其理解为心理画面,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就是这样的心理画面。Ⅱ,隐喻是在比利是我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心理,乙丑为例,我国古代诗人有的以山芋其中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尔福的动,有的一海域起身落红万点愁如海,有的以流水欲情,绵延不绝无穷无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Ⅲ,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他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琴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用活典故能够产生虚实相生,以少总多,空灵有味,意在言外的美学效果。Ⅳ,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抒情作品不必处处合乎逻辑,因而常常具有悖论的性质,例如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此诗写出虽生犹死语,虽死犹生两种境界,看似自相矛盾,实则千真万确,似非而是,属于悖论。

19.抒情作品的结构特征是什么?抒情作品的结构具有相当的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即从一个意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是可以随着情感和意念的跳动,掠过一般过程的交代,甩开按部就班的叙述,在结与劫行与行之间大幅度的跳跃,把时间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暗示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例如李商隐的无题,此诗抒写的是诗人对作夜共度春宵今朝各奔东西的情人的怀想他先写作夜诗人在,画楼西畔桂堂东与情人的欢会,接着写诗人此时此刻的微妙心境,再跳回去描写情人想象情人今宵在灯红酒绿之中伴人欢笑,最后写诗人此时此刻的官宦生活,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与寂寞,他并没有按照一定的时空秩序描写状物,而是随着诗人意识的流动抒情达意,使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交融错杂在一起。

20.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他也是较为典型的抒情作品,一般来说,抒情小品文具有如下两大特点。①在内容上高度自由,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广泛,一人一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足以成为抒情小品文的题材,而是主题多样他未必具有多么深刻的社会以后多么长远的社会价值,但他能够从不引人注目的琐事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以浓郁的诗意表现人性之美与自然之趣,以朴素的情感打动人,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例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都是这方面的范例。②在形式上灵活多样,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体丰富,

36

传统文献中的序跋集传记,文书信等都可归入抒情小品文之列,而是在表现方式上,叙事抒情,议论皆可有孕妇孕皆宜,三是在篇幅方面,它可长可短,短者数十字长者数千言,女性的智人声明,袁杰的东洋名都只有64字,都是短小精悍,玲珑剔透之作。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21,试论文学风格的特征。①文学风格的独创性,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普希金的,崇高恢宏,乔伊斯的幽深细密,鲁迅的刚毅辛辣都是风格独创性的表现。风格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真正的风格是建立在创造力的基础之上的,而非东施效颦的结果,风格的独创性同作家心灵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是密不可分的,风格的独创性是艺术审美价值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成为许多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也成为批评家们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尺度之一。②文学风格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当作家的某种风格形成之后,在较长的时间里会保持其基本的风貌不变,有的作家即使不断调整和变化,也往往万变不离其宗,有的作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固然会有不同的,变化,但在其自身的风格差异中,仍能看出其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因此风格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与人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作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作家社会地位,生活阅历与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他的创作个性也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相应的其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和嬗变,这在文学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③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文学风格,除了独创性稳定性的特点之外,还有多样性的特点,造成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原因首先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各各有别,这是文学风格多样化的主观原因,风格的多样化,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表现对象的广阔无限多姿多彩,受众审美的各异奇趣,变动不居等等。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众多作家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所谓百花齐放,群星灿烂。②也体现在一些体大思精才具多样的大作家身上,如杜甫从青壮年到老年期,风格就呈现出多样性,即使从横向看,他也有几幅笔墨,多种风格。③还可能体现在某些鸿篇巨著和史诗性的作品中,在单个作品中呈现出复合的风格。

22.分析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日常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的独特定,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大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一般来说,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是她在师从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而世俗生活总是为实用功利的目的所困扰,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②日常个性一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一部分源自后天生存环境中的习得,创作个性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他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③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是有没有带的,为了实现而有待于形式化,总之,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生活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23.试论文学风格的文化构成。文学风格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一定的文化所渗透,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风格是由以下几个文化层面构成的。①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与时代之中,不能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深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时代文化一般是由时代的语言的新变化,时代的新风尚,时代的新信息,时代独特的心理,时代崇尚的艺术趣味,时代的新的审美理想,时代新的科学特点融合而成的。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他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②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民族文化一般由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的神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习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撕裂,民族的生命影响,民族的艺术,民族的科学,民族的历史等特点如何完成的,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

37

而形成文化的民族风格。③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深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它一般由地域的语言,地域的传说,地狱的宗教,地域的习俗,地域的性格,地域的审美理想,地域的艺术等特点融合而成的,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的反映地域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地域风格。④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包裹在个人风格外面的还有流派文化成流派文化,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上与表现方法,原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流派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文学繁荣的你那标志你只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风格是有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等几个层面构成的。这是文学风格的文化构成,是相对于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而言的,文学风格的各个文化层面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无论是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还是地域的风格,流派的风格,亦或是个人的风格最终都统一于作品的具体风格,并只有在作品风格的整体构成中得到实现。 第七章 文学创作

24.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有艺术概括与艺术变行等。①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一些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Ⅰ,艺术综合就是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连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就是艺术综合。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很少,严格按照完全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写,都要经过概括与综合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普遍性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来,艺术综合还表现在,作家常常将生活中,在许多人身上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使之更具代表性。Ⅱ,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国家对平行世界的人物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一般来说,艺术简化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任何创作都不可能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写进作品中,只能是抓住重点突出特征。②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就是一个艺术变形的人物,他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来表示两根灯草,这一细节是变形的,生活中无论怎样吝啬的人也绝不会到这样的地步,又如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计写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的情节也是变形的,这样的例子在现代派文学那里可谓随处可见,可以说变形乃至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

25.试论创作动机的构成因素。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总会出于某种目的或者心中有所机遇,不吐不快或者有某种思想需要传达,或者要维护或批评某种现成事物等等这都属于创作动机的范围按照所属范围而言,创作动机构成因素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①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个体性精神活动,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所以,作家个体性的精神需求是创作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或为了抒写胸中不平之气,或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或为了赚钱等等。②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文学创作虽然是个体性精神活动,但作家却无不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因而受着社会的制约文学创作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常是作家对社会向他发出的某种召唤的积极回应,换言之,作家经常充当某种社会需求之传声桶的角色。当然在这里,社会需求常常转化为个体情感而发挥作用,以至于作家自己还以为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动机来创作的。例如斯陀夫人创作汤姆叔叔小屋是出于对黑人悲惨处境的同情,是他个人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许多人和事对他的触动的结果,但这实际上又同时满足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而这种社会需求是由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第八章 文学接受

26.心灵共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共鸣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人性情感的相通性,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亲子之情,异性之爱朋友之一,祖国之恋故乡之思,童年之一等等,都是相通的人性情感形式,人们如果处在相近似的生活境遇,往往就会产生相似的具体情况,李白的一首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读者原因就在于此。②审美体验的共同性,人类的审美直觉与感受能力有相同的一面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读者,对美的事物与形势也会产生相似的共同没感,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开头,连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

38

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弟子,其语言的自然新奇,独特的美感,能唤起不同读者相似的生命体验而激发共鸣。

27.举例是说文学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从更广泛与更本质的意义上看,文学接受达成的效果便是人类的社会交往,文学的社会性与交际性是通过文学接受活动实现的。文学接受的最后效应是广泛的社会交往以及交往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确立,所谓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例如在人类的原始时代,作为文学源头的神话与仪式,就起着组织社会生活,进行文化教育和建立普遍规范的巨大作用原始部族中普遍的禁忌,信仰和人际关系规则就是通过深化仪式这些钱文学接受活动而形成传播和强固的,孔子兴观群怨中的可以群接受了文学接受的社会信誉,交际性他可以把个别的分散的接受者整合进更大范围,更具共同性的社会群体之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季氏,则指出,文学在尽力接受者之间普遍规范的作用,将文学的社会交往中确立起来的原则,推广至整个社会活动与人际关系的调试,文学接受是借助于作品并通过语言进行的人际交往行为,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突出效果便是在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达成真善美方面的普遍性共识,为更深广的社会交往,提供多元社会价值观趋同整合的基础,因此,文学充当人际交往的特殊话语,必将有助于一个社会或语言共同体的成员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理解,建立大家认同一致的伦理规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情感与审美的交流,这也就是文学接受活动最广泛最深刻同时也是最持久的效果。

28.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区别是什么?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都是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理解与评价,但二者在对象范围接受特征和知识背景等方面仍有所不同。①文学接受的对象通常只限于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是以作品为主要对象与基本出发点,却往往涉及更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例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运动,文学纷争等需要在较为宏观的审视中把握具体作品,或者将具体作品的接受推到,某个文学系统的评判,甚至返身自顾地进行批评之批评,批评与反批评。②文学接受突出个体性,是个人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学批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性,接受批评者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而且也是一定的读者群的观点。③文学接受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却不一定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文学批评家却往往受过一定的职业化训练,具备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知识框架与批评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写作。

29.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要点是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是融合了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批评活动中的一个基本方法,这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蕴含着具体的思想性和历史内容,因此,衡量作品的思想价值与历史作用,就需要运用历史的观点具体地说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其次,文学的特质在于审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然融合着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多种社会因素和历史内容,但其中的审美因素是基本的主要的因素,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结果,因而应该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与评价,检验作品是否符合文学的创造规律,是否具有艺术独创性与审美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中,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她既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批评,又是作品艺术形式的批评,既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又是文学的审美的批评,恩格斯提出的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与意识到,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要求与理想,充分体现了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30.试论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古典主义是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它适应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结合的历史现实,以唯理论,为其思想依据为理论崇尚理性,认为它是知识的真正来源,而排斥经验的作用,古典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不把落在诗的艺术中写道,首先须按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古典主义另一重要特征是遵从古代传统一股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其模仿对象,如果斯比洛夫在文学原理中指出他们的纲领原则之一是做瞎做了,创作具有高度

39

艺术性的作品,必须依据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以他的古典作品为榜样,在自己的创作中模仿他们由于这种自觉的有纲领的模仿古风的意向,第一个文学思潮因而得名为古典主义。

31.试论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自然主义在创作上拍出了浪漫主义对夸张想象情感的重视,又扬弃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创作方法,追求纯粹的客观描写自然主义文学思潮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的法国哲学家孔德反思那个科学技术扩张的时代,提出他的实证主义学说,科学的目的只是发现自然规律或事物间的一般关系,只需问事实现象是怎样的,而不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放弃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探索而只考察现象表面的所谓实证精神,正是自然主义小说家所尊奉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在主张对生活的客观描绘上是一致的但如果在是现实主义中过于突出强调真实性客观性,便容易趋向自然主义。

32.试论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异同。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是有区别的文学流派侧重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方面,一个文学流派必须有一批作家努力创作了一批作品,而文学思潮则可以侧重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思想的层面,它往往造成一定的文学创作潮流,但有时却可能主要是一种文学观念的主观要求,而未必有很好的创作实绩,当然,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在一种文学思潮之内或一个文学流派,之内,都具有某一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学理念,但即使在同一时空范围内,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也不是一对等同的范畴。一种文学思潮往往造就某个或几个文学观念相近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之中就存在着多个文学流派,而有时存在着一个文学思潮,但却谈不上文学流派的存在,有时一个文学思潮之中,由于不同的创作观点,创作方法,审美理想等因素会造成不同,甚至是相互斗争完全对立的文学流派,如明代中期的文学思潮基本是以复古为主的,但前后七子一派与唐宋派的斗争则相当激烈,正是因为虽同为富国他们所主张的文学楷模不同,前后七子主张文章要以秦汉为学习榜样,而唐宋派则主张学习唐宋八大家的古文。

33.试论文学流派的特点。文学史上的文学流派一般来说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特点。①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这种共同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往往是由于共同的时代氛围生活经验而生成。唐代的田园山水诗派那些作家如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由于各种原因都过着一种,恬淡的生活网为什半官半隐孟浩然几乎始终是一个隐士,而土关系也只做过几任微不足道的小官,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之中,都传达出一种但愿自然的生活情绪,虽然有时他们也会有心灵的冲动他们的诗歌在传统方面是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继承和新变,因此后代的文学史家才会将他们归为一类诗人。很难想象,将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不一致的作家视为一流比如鲁迅和郁达夫的关系不错,但在文学史上只能视为两个作家的个人性,他们的创作取向是一些人有意的,共同的文学观念对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是关键性的。②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共同的文学风格是一个文学流派成立的重要因素例如江西诗派的得名,由于地域这样说其实是不准确的,如被列为十派中三中之一的陈师道是彭城人,而韩曲是熟人,所以杨万里为江西宗派诗集作序时就说江西诗派之成立,以味不以形,即是以诗歌的事未及风格特色为依据的,在文学风格方面最为直观的作品,就是作品的语言层面。如唐代的韩孟诗派,所以白居易与元稹为代表的诗歌这两派诗人在不少方面存在差别,但诗歌风格尤其是他们诗歌语言之间的不同取向,是他们归属不同,是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风格还往往体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因为题材的选择总是与一定的文学倾向和美学趣味相联系如盛唐时代的田园山水诗派与边塞诗派的成立,与他们各自的题材选择特点就是紧密相关。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og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