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3-09-14 13:58: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 ” 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理念 ]

1.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完成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 发现者 ” 。

2. 通过探索规律,使学生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形成对科学研究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培养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原则:]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态度、科研方法和科研步骤。

本节课通过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等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忆它们的工作原理,从而展开对凸透镜成像有关知识的复习。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 重现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得出凸透镜成像的一般规律,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学生以往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出凸透镜成像的一般规律。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方法是:通过观察多媒体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的理解,并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通过例题的讲解到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能够熟练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历年中考此类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方法]: 观察现象,发现特征;启发引导、科学探究;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下面从 6 个方面分析:

1. 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成像规律

难点: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本节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 1 )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多样性的理解。

( 2 )物距、像距和焦距三者关系表述成像规律。

( 3 )实验操作及观察的方法。

2. 创设物理情境

教学案例一:同一凸透镜为什么成的像不同?

教学案例二:

教师: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使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在移动过程中,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

学生:一开始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把凸透镜向上移后,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学案例三: 投影仪:学生演示自制模型,将投影片正立放入,投影在墙上呈倒立,放大的像,再将投影片倒立放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

教学案例四: 照相机:学生演示自制模型:用照相机观察点燃的蜡烛,光屏上呈现了倒立缩小的像。

3. 实施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和假设

猜想一: 学生通过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改变距离再观察。看到字被放大了,放大的程度不同。凸透镜成正立像放大程度,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猜想二: 用同一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看到物体变小了。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

猜想三: 通过以上观察得知: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而远处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而且倒立。凸透镜成的像的倒正,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和物体是否在凸透镜的同侧有关系。

猜想四: 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保持凸透镜与书的距离不变,观察书上的字,看到字被放大了,放大的程度不同。凸透镜成正立像放大程度,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猜想五 :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保持凸透镜与远处的物体的距离不变,观察看到物体变小的程度不同。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

假设: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物距焦距有关。

4. 注重科学方法

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两种情况:

A. 没有找到像

B. 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

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5. 指导总结规律

归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寻找成像规律

( 1 )数表法

( 2 )区域法

( 3 )结构图法

6. 进行教学评价

把“会设计并完成实验”、“会分析归纳数据 ” 、 “ 会表述规律内容 ” 三个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方面,教师和学生对本节学习效果进行 “ 自评 ” 、 “ 互评 ” 与 “ 教师评 ” 。

(二)评价量规(以下各项共分为 5 分、 4 分、 3 分、 2 分、 1 分五个等级进行评价)

? 会设计并完成实验

? 会在实验前调节各元器件,使实验能顺利进行

? 会改变物距通过调节光屏位置找到清晰的像

? 会读取物距、像距、以及测量成像大小

? 会分析归纳数据

? 会找到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 会将数据排列总结成像特点

? 会将不同的数据综合在同一个图像中

? 会归纳物体移动时成像的变化规律

? 会表述规律内容

? 会表述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 会表述成像特点

? 会表述成像规律

三、学生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

问题一: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

通常使用的焦点法、物像等大法只使用一个被测量的透镜,操作简单、容易观察,属于教学中必会的方法。其它方法要用到光具的组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讲解,拓展知识。

1.焦点法: 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会聚于焦点。

2.物像等大法: 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时,在透镜另侧二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自准法: 物平面位于凸透镜的焦平面上,通过透镜的物光为平行光。用一平面镜将这束平行光反射至透镜上,经折射后又成像于原焦平面,即:物及其像在透镜的焦平面上重叠。

4. 平行光法: 当物的平面位于已知焦距为f1 的凸透镜焦平面时,来自同一物点沿不同方向入射的光束,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相互平行。此平行光再经另一凸透镜折射后,便成像于该透镜的焦平面上。像到该透镜的距离为所测透镜的焦距f2 。

5. 共轭法: 可以避免因u、v都是从透镜光心算起位置估计不准带来的误差,这方法相当于物像互易。设物屏至像屏距离为L(要求L>4f),当透镜在O1 处时,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放大像(设此时物距为u,像距为v);把透镜移至O2 处,在屏上又成一个清晰的缩小像(设此时物距为u ′ ,像距为v ′ )。若透镜两次成像移动的距离为d,物屏和像屏间的距离为L,凸透镜的焦距

问题二:像距和像的大小如何随物距的变化?

分析与结论

当物距大于焦距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这个变化过程是连续的。即: u>f ,物近(进)像远(退)像变大。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这个变化过程是连续的。即: u

问题三: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成像的情况相同吗?

透镜的焦距不同时,物距虽相同,但是物体所在的区域是不相同的,成像也不相同。凸透镜成像还与凸透镜焦距有关。但不管焦距如何变化,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始终不变。 问题四:将凸透镜遮挡住半边,还能成完整的像吗?

物体射向凸透镜某一部分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即可成完整的像。但是因为只有部分光通过了凸透镜,所以成的像变暗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o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