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高效课堂讲稿

更新时间:2024-02-01 13: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峰峰教育局暑期交流讲稿

------河南 李富兴 2011年8月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感谢峰峰教育局各位领导的信任与邀请,很高兴来到峰峰矿区,与教育界的同仁和朋友交流思想与体会。我今天主要给大家交流三项内容:一是对教育的理解;二是怎样理解、把握、使用新教材;三是关于高效课堂的四个问题。上午交流前两个部分,下午交流第三部分。

下面,先交流第一部分:对教育的理解

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关键是教师。学校要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要求,不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把思路转化为方法,把方法转化为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对教育的认识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课改?搞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思想理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有的老师认为,搞新课程改革只是模式、方法问题,只要掌握了教学模式和课堂操作的方法就够了。这个认识是模糊的。搞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好领导、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更新问

题。新课程改革体现的是时代的精神和灵魂,其实质可以用“一、二、三、五”来概括,“一”是“一个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二”是“两种精神”:民主、科学;“三”是“三个注重”:过程、体验、探究;“五”是“五个发展”:全面、全体、主动、个性、终身。学校的使命就是要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应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和学生成长的乐园,要使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师生和谐。这个目标不能改变。方向比方法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作指导,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兵法云:“非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事;非谋天下者,不足谋一域”。做大事情要善于从长计议,这是中国人的智慧,讲的是眼光、胸怀和格局。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但是这些阶段并非毫无联系。昨天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是后天的基础。我们还可以从孔老夫子在《论语》中给自己确立的人生奋斗总纲领中得到启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与这六个阶段相对应,他在《论语》中还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两段话结合起来理解,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立志,决定学习的方向,学了以后还能积极实践,养成习惯,就是快乐了。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了一生

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远方的朋友慕名而来,交流体会,这就是我积极实践的成果。再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到四十岁时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再动摇;别人不了解,即使说得不对我也不会生气。到五十岁时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是靠自己造就的道理,所以就全心全意去做。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了,能把所有的忧愁烦恼全当做乐趣来看。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违背自己心中的准则。从十五岁到七十岁,每一步都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无论是不断运动的天体,还是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因此,按照自然规律来探寻人类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教育之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是思想理念,也是我们的行动之路。那么,什么是“教育之道”?教育的实践证明,“教育之道”就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就是本着对学生生命和教师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去研究生命,唤醒生命,探寻生命成长的规律,挖掘生命成长的潜能,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发展”,是指发展学生内在的自主向上的力量。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做“好学生”的欲望,这就是潜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生命的自然力。“负责”、“奠基”,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唤醒

和激活学生的自主潜能,使其自主发展,自主储备真正决定其终身幸福必备的品德、性格、习惯、人格、能力和勇于创新等精神财富。教育理念是教育之本,立校之本。

就教学而言,老师们首先要在理念上深刻理解三句话: 1、学生学习好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再高明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学。

2、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去组织学生学,鼓励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会学生学。

3、什么叫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只管讲而不管学生学会没学会,那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年青人,经过几年的拼搏赚了不少钱。有一次,他随团到欧州去旅游,住进一家酒店,第一天早上醒来,听到一阵敲门声。门打开后有个服务生很热情地跟他说:\moning。\他没听懂。按我们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他在想:\是不是问我叫什么名字。\于是他大声说:\我叫陈阿狗。\第二天早上他又听到一阵敲门声,门打开后又见到昨天那个服务生,服务生又跟他说了一句:\moning。\他有点生气了,\怎么这么笨呢?\于是他更大声地说:\我叫陈阿狗。\第三天早上他又听到敲门声,这个服务生又跟他说了一句:\,他非常气愤地说:\我叫陈阿狗。\当天晚上他睡不着了,他

想弄个明白。于是他就去问旅游团的团长。团长问:\他跟你说了什么?\他说:\。\团长说:\人家问你早上好呢!\他突然觉得很羞愧,我赚了那么多钱,怎么文化水平这么低呢?于是他准备学英语,他学的第一句话就是:good moning 。第四天早上他焦急地等待服务生来敲门,因为他要马上把这句话用上去。所以当服务生一敲门,他打开门后立刻对服务生说:\,谁知那个服务生听完以后立刻大声说:\我叫陈阿狗。\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你影响了别人,就是别人影响了你。我们教育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学生。

我们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呢?我的体会是:从内容上讲,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知识、技能、心灵、智慧的交流过程,是发现和帮助学生发展天赋的过程,是矫正学生不良习惯,培养其良好习惯的过程;从方法上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感动和感染。是教师用自己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去与学生交流,唯有民主、平等、尊重、真爱才能感动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学生才会接纳你,亲近你,信任你,敬重你,听从你。如果教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去一味指责、训斥学生,

那么,即使你讲的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学生也会不予理睬。因为他首先不接受你这个人,因而就会产生逆反、排斥,从而不接受你的教育。所以魏书生说:与其叫“教育”,倒不如叫 “感染”更恰当些。教师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初中生年龄小、不懂事,对他们随便讲什么话无所谓,你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陶行知有一则《小孩歌》:“世人莫说小孩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要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教师与学生,成人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关爱、宽容,这是教育的前提,尤其是对待后进生,绝不能歧视。有人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调查发现,学生喜欢老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喜欢学生。因此,教师要满怀爱心,不能以惩罚为目的,应当允许所有孩子偷偷地改正自己独自一个人所犯的错误,用宽容的方法比任何东西都有力量。大爱出大师,大爱育大才。

那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

我们可以从去年清华大学校长送给毕业生的五句话当中去体会:

“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方向比努力重要。

现在已进入讲究绩效的时代,公司、企业需要的是有能

力且能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味努力但却南辕北辙的人。自己适合哪些行业,哪些职业,有很多东西是先天决定的,只有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总与自己的弱点对抗,一个人才能出人头地,不是说努力不重要,但是拿方向与努力相比,方向不对,再努力、再辛苦,你也很难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学校教育也一样,先要把握好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否则,努力越大,损失越大。 能力比知识重要。

知识在一个人的能力结构里只是表象的东西,就相当于有些人可以在答卷上回答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如何当好市长等等,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却显得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哪种情况等等。他们的知识只是知识,而不能转化为能力,更不能通过能力来发掘他们的潜力。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能力模型,从能力的角度来观察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当然,高能力不能和高绩效直接挂钩,能力的发挥也是在一定的机制、环境、工作内容与职责之内的,没有这些平台和环境,再高的能力也只能被尘封。 健康比成绩重要。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这是很多人都认同的一句话。对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学生阶段的成绩将成为永久的奖状贴在墙上,进入一个工作单位,就预示着新的竞赛,

新的起跑线。没有健康的身心,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人生变革,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欲的矛盾?而且在现代社会,拥有强健的身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健康的心理越来越被提上日程,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受挫折与痛苦、缓解压力与抑郁,这些都将成为工薪族乃至学生们常常面对的问题。为了防止英年早逝、过劳死,还是要多注意一下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投资。就教育而言,我们绝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去换取高分数。 生活比文凭重要。

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记者问一个放羊的小孩,为什么放羊?答:为了挣钱。挣钱干啥?答:盖房子。盖房子干啥?答: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答:生孩子。生孩子干啥?答:放羊!

记得去年在听人大的一个教授给研究生讲管理学基础课时,他说,你们虽然都是研究生,但很多人本质上还是农民!大家惊愕,窃窃私语。他说你们为什么读研究生,很多人是不是想找个好工作,找好工作为了什么,为了找个好老婆,吃喝住行都不错,然后生孩子,为了孩子的前途更光明。这些不就是农民的朴素想法吗?哪个农民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更好?你说你们很多人是不是农民思想,什么时候,你能突破这种思维模式,你就超脱了。当这个社会看重文凭的时候,假文凭就成为一种产业,即使是很有能力的

人,例如打工皇帝唐俊,也不得不弄个假文凭,给自己脸上贴点金。比起生活,文凭还重要吗?很多人找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把学历当作指标之一,既希望对方能够给他/她伴侣的温暖与浪漫,又希望他/她知识丰富、学历相当或更高,在事业上能蒸蒸日上;我想说,你找的是伴侣,不是合作伙伴,更不是同事,生活就是生活,这个人适合你,即使你是博士,他/她斗大字不识一个,那也无所谓,适合就会和谐、融洽,人比文凭更重要。很多成功的人在回忆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都说自己太关注工作和事业了,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陪陪父母、爱人、孩子,往往还伤心落泪,何必呢,早意识到这些,多给生活一些空间和时间就可以了。我们没有必要活得那么累。 情商比智商重要。

耶鲁大学300年校庆的时候,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在大会上有一段发言,他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师生,我们在上学方面是个失败者。世界第一富豪比尔中途退学,第二富豪艾伦根本没有上过大学,第四富豪我艾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第八富豪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不过,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难过,你们还是很有希望的,你们的希望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终于赢得了为我们这些退学者、未读大学者、被开除者打工的机会。

为什么非优等生领导优等生,出类拔萃的往往是成绩平平或不佳者?非优等生的过人之处,是情商高而非智商,他们相信直觉,善于倾听,内心自由,对人友好,乐于交际,结交了很多朋友,这些与知识积累无直觉关系,他们不会去做自己觉得无趣的事情。而优等生的不足之处是:成绩看得太重,患得患失,因学习而放弃部分交际,应对意外事件能力差,缺乏个性,喜欢显示自己无所不知,骄傲,不易与同学打成一片,热衷于讨好老师,善于争取别人的赏识,生活中不能缺少赞美,只能在安逸条件下工作,谨小慎微,害怕错误,恐惧被罚,习惯于靠工资生存,是执行决策的理想工具。

在新的世纪,情商将成为成功领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汶川大地震时,在许多员工和自己的亲人因地震袭击丧生的时刻,某公司的CEO让自己镇定下来,他把遭受痛苦的员工们召集到一起,说:我们今天不用上班,就在这里一起缅怀我们的亲人,并一一慰问他们和亲属。在那充满阴云的日子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自己和他的员工,让他们承受了悲痛,并把悲痛转化为努力工作的热情;在许多企业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他们公司的营业额却成倍上涨,这就是情商领导的力量,是融合了自我情绪控制、高度忍耐、高度人际责任感的艺术。曾经有个记者刁难一位企业家:听说您大学时某门课重考了很多次还没有通过。这位企业家平静

地回答:我羡慕聪明的人,那些聪明的人可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律师等等,而我们这些愚笨的可怜虫只能管理他们。要成为一个成功者,不一定智商高才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情商高,懂得如何去发掘自己身边的资源,甚至利用有限的资源拓展新的天地,滚雪球似得积累自己的资源,那你也将走向成功。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能够主动寻找他们需要的时势,如果找不到,他们就自己创造出来。

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应该懂得这些道理。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智商可能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情商往往较高,他们承受挫折的神经很发达,感冒风险的能力较强,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往往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一颗博爱之心,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应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对待学生。要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基,不要只盯着每一次考试的分数不放。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教会学生学会感恩。用爱心干好事业,用感恩的心做好人。

对课堂教学改革来说,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要尊重、信任、关心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亦师亦友)。通过我们的努力,慢慢地帮助学生脱离学校,脱离家长,最终能够自己做事情,这就是教育。

那么,高效率的课堂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呢? 教师要语音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为学生营造一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大胆思考,勇于创新,有了想法才敢说,有不懂的才敢问,有不同见解才敢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为伴。

一个人在中小学阶段能遇到几位优秀的老师,这是他一生的荣幸。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知道肩上的责任。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中学教师的海姆吉诺特所讲的那样:“各位老师,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景,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快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们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激发兴趣,教育是培养习惯,教育是发现并发掘潜能,教育是点燃火焰,教育是爱的传递。

(二)、“五环节教学法”有何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法来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会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这个目标的路有很多条,所以课改应提倡百花齐放。我在全国各地有几十所实验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常年组织赛课,一天要听、评四节课,每年要听、评700多节课。“五环节教学法”(即把一节课分为五个环节:“辅助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训练环节、回归环节”)就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五环节教学法”就作了很好的回答。“先学”和“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上,老师先指导学生独立看书、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检测自学效果,从中发现学生在自学当中没有学懂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个人解决有困难,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就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时的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内容(自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合作的目的(解决

这些疑难问题)、合作的方式(更正、讨论、教师讲评)和合作的对象(同学、老师),最后当堂训练还是自主学习。

搞新课程改革,用的教材有国家课程,也有地方课程。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经过适当增、减使它变成校本课程。怎样才能变成校本课程呢?运用这种模式时,指导学生先学,教师通过检测弄清课本上哪些是学生已经会了的,哪些是不会的,会了的,就删去不教;不会的,就留下来教。这样,国家课程(课本)就变成了校本课程(即疑难的问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把国家课程变成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这种模式也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先学”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同时看书、练习,结果优秀生看懂了、检测题做对了,后进生没有看懂、做错了;“后教”时,“兵教兵”,即老师组织做对了的优秀生帮助做错了的后进生更正,并且讲清“为什么”(为什么错,怎样改,为什么这样改,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后进生的问题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就当堂得到了解决,补了差;同时,优秀生在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对当堂所学的新知识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应用能力,达到了“培优”。

这种模式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新教材单元整体的编排意图,有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从单元整体导入,到目标确定,再到回归单元目标,使每节课都与单元

模块紧密结合。

这种模式还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先学”时,学生运用旧知识看书是实践,获得新知识是“创新”;看书后完成检测练习,是开始运用新知识,也是“创新”;自己纠错、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当堂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创新。全过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自主创新,就是在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同其他模式相比,这种模式也是很便于教师操作、很实用、很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高效地学习,暴露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更正、讨论、讲评,加以解决,当堂背记,完成作业,达到教学目标,这就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场革命,它变教师教书为教学生学,它颠倒了“教”与“学”的顺序,即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明确课堂教学是从学生读书或看书开始,下课前必须完成作业,当堂达标。不像有些模式,每节课都需要学生先用至少一节课时间作预习,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这种模式不依赖课前预习,所有教学任务都可以在课内完成,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靠加班加点使学生学习成绩达

到优秀的教师只能算是二流教师,不加班加点就能使学生学习成绩达到优秀的教师才是一流的教师。实践证明,老师们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就能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就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能有效地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好素质教育。

(三)、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教好、学好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全面正确地理解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这是潜藏于学生内心的天性和自然力;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之间智力差异并不大。 一般人讲到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会想到这是一种智力,

是面对书本和课堂的学习智力。考察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是

一个综合因素,学习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就好像成年人工作是

一种综合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强不强、是不是善于工作,是整个素质的综合。当我们说一个人有工作能力,他的工作效率特别高,指的就是一种综合能力。无论哪一方面欠缺,都会影响他的工作能力。比如一个人很聪明,但是身体不好,他的工作能力就不完整了。因为工作能力是综合的,他有心脏病,一紧张就犯病,工作必然受影响。又比如一个人有工作能力,但精神状态不好,爱发脾气,悲观失望,同事们都不愿意与他合作,还谈得上有能力吗?这个能力无疑受到很大影响。总说一个人有工作能力,但是家务事缠身,三天两头不能上班,他的工作能力减

一半都不止。工作能力是个综合的构成,学习能力也是个综合的构成。学习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以两种承受力作为基础:第一,身体的承受能力。第二,心理的承受能力。孩子身体不好,就不能承受较重的学习任务。心理承受能力不好,就不能承受升学及考试的压力。没有这两种承受能力,孩子一上课就生病,一上课就头痛,一做作业就睡不着觉,还能学习吗?不能学习。所以,两种承受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没有它们,一切都谈不上。学习的综合能力通称八种智能,是由五种智力加三种能力,五种智力是指观察力、记忆力,加三种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构成学习中的五种智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由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想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共同构成。 三种能力指:第一,听讲与阅读的接受能力;第二,语言和操作的表达能力;第三,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智能是学习能力的直接表现,也是学习能力的直接运用。第一,感受观察力是记忆和思维能力能够展开的基础,也就是说,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第二,记忆能力又与观察、感受能力相关。观察得越细致深入,记忆得就越清楚。记忆能力同时又与思维能力相关,越是理解的事物,越是思维得清楚的事物,无论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到位的那些事物,你记忆得越好。第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也是密切相关的。第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被称为一般性思维。它和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创造性思维是一般性思维的最高表现。在这个世界

上,人之所以要思维,最主要的是要完成创造。第五,听讲、阅读、接受能力。一定要重视这种能力的主动性。也就是说,不是被动地听讲和阅读,而是主动地听讲和阅读。第六,表达能力。无论是用语言表达,还是用行为操作来表达,我们都强调,要重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忽略这一点。第七,学习管理能力是孩子学习能力的整合。一个孩子学习能力好不好,整合的表现是,他善于不善于管理和组织自己的学习。 我们只有对学习能力有了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才能知道孩子在哪方面有缺陷,导致他学习成绩不理想。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好每个学生是人民教师的理想、道德、义务和追求,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坚信这个思想,就可以使每一个师生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就能创造奇迹。

有人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的思想不理解,提出了一些疑问。有人说:“难道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北大、清华吗?”这里的“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好”的标准并不是叫每一个学生都考上清华、北大,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从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让差生也考上北大、清华,而是指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有明显进步,都能让家长满意。

也有人会说:难道就没有一个例外吗?有了一个,还能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的理念是

正确的吗?即使有一个学生没能教好,也不能否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个思想的正确性。这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庄稼长不好,农民不会埋怨庄稼,而是埋怨自己没能及时浇水、施肥或治虫。同样道理,学生没有教好,不能怪学生,怪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不够,怪我们的方法不得当。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解放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从起始年级抓起,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学校如果能确立这种教育理念,并通过宣传、研讨、演讲、实践,使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变成师生的自觉行动,效果就会十分明显。

实践证明,这一教育思想确实具有普遍意义。它不分地域,不分学段,不分生源,只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思想,任何学校都能创造出教好每个学生的教育奇迹。

第二部分:怎样理解、把握、使用新教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何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

样才算是“超出教材”?教师应怎样理解、把握、使用好教材?对于这些问题,就连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谈谈看法:

(一)、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因为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也就是“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新课程的过程。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

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组织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替换教材的例子。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

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规律”,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工夫。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么是“有规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学思结合,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

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来谈,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同时,也可以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把“应该的教育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 四是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

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例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等。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例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有条件的地方,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以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这样上课时,在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词、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五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这些设计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把握教材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所谓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是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也是两大方面:老师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这几年我们注重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个很大的进步,课堂由过去的“先教后学”而变为“先学后教”,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都是很有效的做法。但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引领下的自学,离开了老师的引领学生就没有必要走进学校,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学。

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就很有限,这就像是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目前很明显的

一个例子就是教师对教参等教辅资料的依赖性,好像离开教辅资料就不能教学。特别是中学各科,都给学生推荐多种复习资料、练习册,每个学生的书桌上和床头上都堆满了各种复习资料。我常常在想:如果一个老师不用任何教辅资料只用一本课本能不能教好学?教师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编一些题来做?现在好像还没有“一本课本决胜负”的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教辅减下来,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师不知道学生做多少题、做哪些题才能应对高考和中考,只能“多多益善”,学生做多了总有碰上的考试题。

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老师并没有独立完成一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比如小学教师,许多学校习惯于分段教学,分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高段(五六年级)三部分,教低段的老师年年教一二年级,送毕业班的老师几乎没有教过低段。中学也是如此,有的学校规定教初一的老师总是教初一,送毕业班的年年是那几个老师,换了别人校长不放心。这种分段教学的做法,使大部分老师不能完整的理解整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完整的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所以在教学时就不能把整个学段的教材整合起来,只能跟着感觉走。教第一册不考虑第二册的内容,教第一章不想第二章的事,完整的知识体系被人为的割裂,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识的碎片。这样怎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即各门学科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但教材可以多样。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地区可以自选教材。同一个学校各科教材的版本也可能不同,语文可能是人教版的,数学可能是北师大版的,物理有可能是沪教版的;甚至这一级学生语文是人教版的,下一级学生又换成了鲁教版的。这种教材的多变,也给老师们把握教材带来了难度。对于一级学生来说,用什么教材都无所谓,因为对于他们来讲,不管用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是新的。而对于教师来讲却大不相同。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任何一套教材都有三大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这三大体系也对应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不是只把书本中的知识看懂就行了,还要梳理出教材的三大体系。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握教材?如果随便问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你能把握教材吗?他会很自信的说:“没问题!你说课本中哪个题我不会做?哪篇文章我不会讲?”

其实,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知识的掌握也分为四个层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但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类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线,但不能把不同类型的各条线的知识横向并联起来,形成一个面,这是第二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一年级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级一个学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立方体,这是第三个层次。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这是第四个层次。一个教师如果达到了第四个层次,就会成为一个教学专家,在教学中不管从哪个知识点切入,都能把各种知识连接起来。一些特级教师之所以能随心所欲的驾驭教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第四个层次。

为了引导教师把握教材,近年来,不少学校在提倡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开展教师“说教材”的活动。“说教材”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通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从头到尾“通”一遍,把不明白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搞清楚,一般是教哪一册就“通”哪一册,并没有注意教材的整体性。而“说教材”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了解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要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来把握教材。这样做效果非常好。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

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整个学段的课本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并写出教材分析,包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本的编写意图和逻辑线索,本学段知识的内在联系,自己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等。然后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人人演讲,每个人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

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本学科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新学期开始时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先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第四,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一头扎进细节,对整篇课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钻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学习什么。教师明确了这些才能备课和上课,以往三课时的内容可能用一个课时就能处理完。

总之,把握教材的基本做法和路子是:先由学段教材到 一册教材,再到一个单元的教材,最后到一篇文章或一节课的教材。理解了把握教材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教师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改。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以上所讲两个方面的话题,是我对教育和课改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我将衷心感谢。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上午,我给大家交流了两个话题:一是“我对教育的认识”,二是“怎样理解、使用、把握新教材”;下午,我给大家交流第三个话题《关于高效课堂的四个问题》:

(一)、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

具体到一节课,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个定义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强调了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

我们提出向课堂要质量是向40分钟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就是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前伸后延,利用课下时间预习或做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

怎样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1)、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后要质量。

(2)、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方法,低水平的教师注重教

知识。

(3)、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整体建构,低水平的教师零打碎敲。

第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规定性。

如果一堂课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评价课堂效率的高低。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第三,强调了目标达成的可测量性。

教学目标有的能够测量,如知识与技能;有的不能测量,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衡量一堂课的效果必须有可测量的指标,如果都是模糊的就很难说有效还是无效。

2、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也就是说,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

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游戏,数学知识没有学多少,学生很开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学习数学知识还是做游戏?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什么最有价值?这就是价值取向问题。

再比如: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例如有个老师正在上数学课,讲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

法,突然从教室外面飞进来一只麻雀,学生们都抬头看,这位老师话题一转,引导学生讨论起了对动物的保护问题。有人觉得这是课堂的生成,是创新。

在数学课上讨论动物的保护问题有没有价值?也有价值,但具体到这一节课,就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是无效的。

再比如: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表演小品,虽然这个小品与课文关系不大,但也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这样的课应该如何评价呢?特别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的活跃,堂堂都有分组讨论,堂堂都有表演和抢答。这些都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

师生都要明确: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干什么,主要任务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提高了。

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其关系应该是: 围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学生经历了什么过程,运用了什么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不是游离于知识和技能之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美国哈佛商学院经常给学生讲述一种很有效的做事方法:80对20法则。即任何工作,如果按价值顺序排列,那么总价值的80%往往来源于20%的项目。简单地说,如果你把所有必须干的工作,按重要程度分为十项的话,那么,只要把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干好,其余的八项工作也就自然能比

较顺利地完成了。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一堂数学课上,有价值的事很多,比如让学生唱歌,可以增加他的音乐素养;让学生表演,可以增强他的表演能力。但教师要清楚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节课主要应该围绕什么来开展活动。

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你搞了什么活动,而是看你完成了什么任务。

3、价值取向的长效与短效问题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喜欢讲授,有的喜欢让学生自学,有的喜欢组织学生讨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我们看的是结果,而不是形式。从一节课来说是这样,但是从长远来说,我们还要考虑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他的终身学习,所以即使学生暂时不愿自学或自学能力不强,我们也不能图省事,一定要耐心地指导他自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一旦形成,其学习的自觉性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高效课堂应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1、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整体后部分,所以教学也应先整体后部分,要直奔主题,先做最主要的事情,后做次要的事情。一个学段、一本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要先整体后部分。

例如魏书生的语文“四遍八步读书法”:第一遍,跳读(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第二遍,速读(每分钟读完1000字)。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第三遍,细读(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读相同,每分钟200字)。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字、词、句;6、圈点摘抄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服从需要,非重点部分一带而过,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要仔细推敲品味。

2、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高明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学。学生的自学要以老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五个明确:

第一、明确时间(用几分钟);

第二、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什么内容); 第三、明确方法(运用什么方法自学,要具体); 第四、明确标准(自学达到什么标准,完成什么任务); 第五、明确要求(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怎样检测)。 3、激发学生潜能的原则

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但智力无限。 人的生理潜力有限,但人的智力潜力无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 满堂灌和满堂问都不能激发人的责任感。 4、当堂达标的原则

当堂所学的知识,要做到懂、会、对、熟才算达标,才能做到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

一要明确学习目标,二要看目标达成度。 (三)、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语文中的小说、童话、故事,其中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我们把他叫做“角色”,例如一个人,一个动物,一棵植物,都是角色。文章无非就是写这些角色在做什么,他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2)、画出知识结构图

所谓知识结构图,就是用字词、数字、线条或其它符号组成各种图、表、公式或句子,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大的知识结构图可以是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如整个初中学段的六册语文)、一本书、一个单元的内容;小的知识结构图一般是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的内容。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

使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有利于师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弄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五环节教学法 1、辅助环节:导入板题,揭标示导; 2、先学环节:自主学习,检测效果; 3、后教环节: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4、训练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5、回归环节:小结回归,落实堂清。

“五环节教学法”的基本结构特点及操作要领:

“五环节教学法”是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其基本结构一般有五个环节,其中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训练”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辅助环节”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桥,教师通过这个引桥,把学生送入自学的快车道。接下来的三个主要环节环环紧扣,前一个环节学不好,就会影响到后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紧紧跟着全班的步调往前走,集中注意力,一刻也不能放松。正因如此,学生每堂课的学习就会像考试一样紧张、高效。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后,还有一个“回归环节”,回归单元目标,落实堂清。

辅助环节:导入板题,揭标示导。

辅助环节包括四项内容:1、单元导入;2、板书课题;3、揭示目标;4、出示自学指导。

1、单元导入,简称“导入”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

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单元第一节课教学时,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哪一课”,而要先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面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要清楚: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上选一篇文章与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要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然后再导入新课。其它课时的导入方法,一般是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导入语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定,本节所学新知识与前面学过的旧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就由复习旧知导入;新授课教学难度较大时,则由启发思考导入;新授知识相对独立时,可以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总之,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半分钟。各学科的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文学水平,能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讲出一串跳动着火苗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语不恰当或过于平淡都会影响效果。

语文教师上课时一般不再复习旧知,不解题,难度不大的文章一般也不范读。课文标题的含义,等学生读完教材上的相关材料以后自然能够理解,教师不必先讲;至于作者和时代背景,凡是教材注释上有的,学生在自学时又可以看得懂的,教师也不讲;有的时代背景教材注释上虽然没有,但是在历史课上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整合历史知识,一般能够理解,所以教师也不讲。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教师要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本节新授知识的学习上。

2、板书课题,简称“板题”

教师在导入之后同步板书或出示课题可以很快把师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板书时字体要工整,笔画、笔顺正确,大小

适中,间架结构合理,不能潦草;板书的位置也要事先设计好,有序、醒目。从写字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还可以看出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揭示目标,简称“示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就很难评价这节课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传统教学只有单一的知识目标,所以教师把学生当容器,重在讲解、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整合。所以,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 指的是学生在本节课上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能够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

能力目标 指的是学生在本节课上对知识点的掌握、运用、操作必须达到的能力层级。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分层级的,例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高考语文要测试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探究创新”这六种由低到高的能力。高一层级的能力包含了对低层级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高层级的能力不是架空的,它是从低层级能力发展而来的。例如,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需要识字,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的认识和情感。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含义,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

得最大的收益。其它学科也是如此。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学科教材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做“是什么”,是基本概念和现成的结论,这一层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百分之百地读熟、记准;第二层次叫做“为什么”,即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或条件,过程或方法,是理论依据,是在探寻规律性的东西,这类内容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分析综合,并能模仿运用;第三层次是“怎样做”,即能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是在运用规律。我们常说,教师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又要能把他们领出教材,让他们学得活,用得好。“学得懂,记得住”,指的就是前两个层次;“学得活,用得好”,指的就是第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的掌握程度,就是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的分界线。后进生往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不认真、不专注,在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上,仅仅能记住第一层次“是什么”中的一少部分,其它层次几乎谈不上;中等生则是第一层次能记住75%以上,第二层次仅能达到要求的60%左右,第三层次只能掌握30%左右,所以书读得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优秀生则是第一层次能完全掌握,第二层次能掌握95%以上,第三层次也能掌握85%以上。“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法”和“四清”管理解决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要努力达到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 记住“是什么”、理解“为什么”的前提下,知道“怎样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这是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当中体现出来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

习态度端正,能快速明确学习目标,按照自学指导,紧张地读书、

练习(检测)、更正、讨论,专心地听老师评点,独立、快速地完成课堂作业,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个目的的

达到要靠教师的情感渗透去影响。教师上课是劳动,劳动就要用力、用心、用情。教师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教师用什么去感动学生呢?教师要把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学习感悟融入教育,融入课堂。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精神,没有激情,言行随意,无精打采,学生也会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的教师上课缺少感情,没有亲和力,不关心学生,不尊重学生,没有微笑,总是板着脸,语言生硬,面无表情,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眼中无学生,心中无学生,课堂信息的反馈就等于零。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心灵、智慧、知识和方法的交流。教师要重视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情感还表现在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心组织上。例如:一上课,教师就要用一两句充满激情的话导入,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充满激情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积极,兴趣才会高,效果也才会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就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教师要在“全体学生”身上做文章,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全体学生,要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而不是只让少数几个好学生发言。

学习目标很重要,那么应该怎样确定学习目标呢? 操作要领:

(1)要具体明确、能够测量。学习目标的内容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下课时,用一份试卷就可以测量出当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否达到,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所以,教师每堂课只需要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不必出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目标由教师自己来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情感渗透来达到,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的内容。目标确定之后,还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这样,师生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要准确、适当。即在广度和深度上应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随意降低。如果不适当,要求“知道”的,却拔高为掌握、运用,要求掌握、运用的,却降低为“了解”;要求熟读的,又设定为当堂“背诵”,这些当堂不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就没有意义,就是搞形式主义。教师制定学习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学习目标各不相同。例如复习课的目标就比新授课的目标要求高,既不能重复新授课的标准,更不能降低新授课的标准。

(3)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表述目标的语言不宜太多,一两句话即可,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其实也是对课程标准确定的学科总目标的具体分解。如果每节课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那么最终也就达到了学科总目标。

(4)出示目标的方式一般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内容简单,就用一两句话口头表述,内容多的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达(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出示目标,出示的时间都不能太短,应该让学生听完或看完之后还有思考的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会用一两句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紧张高效地投入自学。

(5)要始终围绕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一节课,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有些教师上课随意性大,经常“偏离目标”,他还认为是在创新。创新不等于“随意”。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地问问

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学习目标?到下课之前,还要回应学习目标,看是否达到。

4、出示自学指导,简称“示导”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这就是“先导后学”。指导不当,就会无序、无效、甚至把自学引入歧途。在常年赛课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即能体现“五个明确”(明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达到的标准、教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的自学指导就是有效的指导,反之则是无效或低效的指导。

例如,初中语文课上,教师有这样一段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六分钟以后,指名同学上台板演。”这一段自学指导,话虽然不多,却体现了“五个明确”:自学时间是“六分钟”,自学内容是“读课文”,自学方法是“朗读”,达到的标准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老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指名同学上台板演”,即把划分的段落和概括的段意写在黑板上。让谁上台板演呢?老师没说,人人都可能上来。这个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性很强,学生的自学就相当于是在作考前准备,因而就会紧张、高效。

操作要领:

(1)、要重点把握好自学的时间。课堂教学的管理,首先是对时间的管理,没有时间要求,自学就变成了放任自流。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自学时间,小学5分钟左右,初中6-8分钟,高中10分钟左右,一般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时间也不宜过短,例如有的老师让学生“认真读一分钟书”,既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又只给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来不及认真读,时间就到了。这是在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让学生有认真看书、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

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

(2)、在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上要十分精心。 自学哪些内容,要具体;自学的重点是什么,要明确。新授课注意在旧知识与新知识方面不要平均用力,自学内容的重点应是新知识部分,要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如果教学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时教学内容多,学生基础差,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之前都必须讲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3)、自学的方法。教学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怎样学得好就怎样学。一般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在答案下划线,在重点词语下加着重号,难点、疑点划双线或“?”。或者抓文中的关键词句,提炼要点,或者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可以质疑问难,但不宜边读书边讨论。这样会影响自学效果,干扰其他同学自学。

(4)、自学的标准。要给学生明确自学以后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是能模仿例题做习题,还是找到思考题的答案,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标准不明,自学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5)、自学以后的检测。自学以后老师怎样检测,是提问,是组织考试,还是练习板演,或者是动手操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来决定。

以上这些明确了,自学就变成了检测之前的准备,也是考前准备,就会紧张高效。还要鼓励学生认真看书,比谁自学效果好,比谁能找准答案,能做对检测题。

学科不同,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也往往有所不同。例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常识课,教师主要通过设计好“思考题”来指导学生自学。思考题是一节课师生教与学的“路标”。出好了思考题,教学就会条理分明,中心突出,效果

也会好。那么,怎样才能出好思考题呢?

操作要领:

(1)、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紧扣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出思考题。教师把握不好教材,出的题就没有概括性、典型性,就会误导学生,学生就会只找答案部分而不去通读课文,最终学得支离破碎。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炼成几个问题,使教学内容问题化;还要教会学生提炼答案要点,使问题答案要点化;各个答案要点的表述要按一定的顺序,使答案要点表述条理化、规范化。

(2)、将教学内容科学分类并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的思考题要包括“是什么”、 “为什么”、“怎样做”三类,尤其是需要学生动脑筋认真思考、分析、归纳和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提高能力题。各省中考近几年实行政治、历史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课本、资料进考场,考的主要是能力。如果只有“是什么”的题,那就会变成死记硬背,就容易学偏了。例如初中历史课,思考题当中既要有理解记忆历史史实的题,又要有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分析的题,还要有古为今用、借鉴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题。

(3)、提炼出的思考题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还要注意控制题量,题不能太多太碎(一般3-5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出一些具有探究、创新的题。

(4)、围绕学习目标,突出中心。思考题是本节学习目标的分解、细化和落实,每一道思考题都要对应着学习目标,思考题的问题解决了,当堂的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

(5)、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先把思考题的答案做出来。不

能等到课堂检测时,学生讲了答案,教师还说不清楚是对还是错。

以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为上一节高效的课奠定了良好基础。出示自学指导以后,教师一般还会鼓励学生开始自学竞赛。整个辅助环节,在实际操作时,一般仅用一分半钟时间。教师的功夫主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教师在出示上述辅助环节的内容时,要指导学生调动一切感官,看、听、想、记。

第二、“先学”环节(15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就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先学分为两步:第一步,组织学生自学(政、史、地、生学可以是读书找答案);第二步,检测自学效果。

1、组织学生自学(自主学习)。

“先学”,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试验、发现难点做记号、模仿例题做习题等等。文科一般是读书(朗读或默读),要带着问题读,边读书边思考,语言类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读一遍就能感觉出句子有没有语病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理科一般是看书,边看书边思考,既要记住公式、定理,看懂例题,找到例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还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理科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不同,学法也会有差异。学法不同是因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各有不同。自学也是一种学习竞赛,学生的读书、看书就是在做赛前准备,也是考前准备,自然会紧张、高效。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时,教师干什么呢?教师此时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做好组织教学,确保学生人人专心自学;二是及时

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检测做准备。

操作要领:

(1)、学生自学时,教师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一般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东张西望,不随意走来走去,更不能离开教室。

(2)、要重视组织教学。一节课的组织教学应从候课开始。每节正课上课前2分钟要有一个小预备,小预备铃声响时,有课的教师从办公室走向教室,铃声落时,教师要像演员候场那样站到教室前门口候课,关注并指导每个学生认真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为使自己在有效的时间里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要尊重辛勤培养自己的每一位老师,要从内心里感谢每一位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劳动。因此,每节课前,当任课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学生应马上以喜悦的心情来迎接老师的到来,因为向老师学习知识的时候到了,千万别错过这大好的时机!一定要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欣赏老师的指导,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好。千万不要抱怨老师这方面不好,那方面不好。人无完人,老师是人而不是神,学生想要的、符合自己标准的老师在哪?要指导学生尽快适应老师,当然老师也要尽快适应学生)、身体准备(健康的身体是做好一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上课前要注意吃好、喝好、穿好、休息好,不然,上课的时候或心慌火燎、饥渴难耐,,或大小便憋得慌,急着上厕所,或穿得太少、太多,不是冻得打颤,就是热得发闷,或者睁不开眼睛直打瞌睡,怎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与思考?所以,在课前要把这些问题都安排好,以提高课堂效率)、物质准备(课前要把上课所需的课本、练习册、工具书、作业本、文具尽可能地准备充分,不要在课堂上一会借笔,一会找书,一会找橡皮,这样不仅影响整个课堂纪律,而且干扰老师的授课和周围同学的学习,也影响自己的学习

效率),知识准备(搞好预习,课前要把本节新授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一一复习弄懂记熟,才有利于接受新知识)”这四个方面的准备,静待上课。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一节课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你优化了所有的细节,你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上课的礼仪结束后,教师先要用目光扫视全班,确认每一个学生都已十分专注地看着老师,听老师讲了,此时,老师再开口讲话。决不要没等学生坐稳,还没有安静下来,老师就开始讲,这样讲是毫无效果的。

在学生开始自学以后,教师要目光巡视,关注学生,尤其要关注后进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专注地自学,没有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如果有学生遇到困难举手求助,老师要马上给以帮助,当然,不能干扰其他学生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规范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前完成自学任务的学生举左手示意,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求助老师的学生举右手示意。精心组织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3)、全面了解学情,了解学生自学进度,适时引导,为下一步的检测和“后教”做好准备。

(4)、如果班内有学生基础特别差,刚开始自学就学不下去时怎么办?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教会这些学生使用工具书,遇到生难字时就查工具书。如果查了工具书还不懂,那就用第二种方法:小声问同桌(排座位时,让优秀生与后进生坐同桌),会的教不会的。如果问了同桌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用第三种方法:举手问老师。老师看到学生举手时,轻声走过去,小声地给以解答,使后进生能够自学下去。如果发现几个学生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教师就要告知学生,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跳过去,到后教时再统一解决。

(5)、教师要对认真自学的同学表示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用目光暗示或说上一两句悄悄话,促使他高高兴兴地认真自学。这也是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具体体现。

2、检测自学效果

“检测”就是搞“学情”调查,就是考试。教师根据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应及时询问学生:“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完成了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未举手,教师就要适当延长时间。

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就及时转入检测。教师先要弄清检测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对象。检测的目的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检测的方法,文科以提问为主,按照思考题的顺序提问;理科一般以练习板演为主,这样更容易暴露问题。教师检测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学的内容。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了解学情呢?教师在检测时,应当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把培优补差同时落实到课堂上。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教师只让优秀生回答提问或上台板演,那就会掩盖问题,后进生的问题就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得到解决。如果等到课后再去补差,又会耗时费力不见成效。一般来说,好学生出错的情况,都可以在后进生的回答或板演中反映出来。后进生答错了,板演错了,问题暴露了,教师对学情就心中有数了。

看书以后的检测很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检测题。检测题重在检查自学效果,基础性较强,覆盖面大,应能覆盖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和有代表性的类型题。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书、做题的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检测题的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二是了解学生是不是真正看懂了例题,会不会模仿例题做

题,会不会运用知识。那么,应该如何设计检测题呢?

操作要领(三点):

1、检测题实际上就是例题的变形,其题型、难度应与例题相当,题量也不宜过大,根据学科特点,一般以两三道为宜。

2、检测题要紧扣教材,尤其要用好课后题。课后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例题类似的难度较小的题,这类题可以当检测题用;另一类是综合性较强的、需要联系和运用过去学过的旧知识才能做的题,这类题可以作为当堂训练的作业用。

3、检测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既要有利于了解学情,又要便于教师由个别到一般进行总结归纳。

板演练习也是教师了解学情、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一定要组织好。

板演练习操作要领(三点):

1、上台板演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三个人,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便于讲评归纳。

2、要给板演的学生划定各自的位置,要求学生只能在规定位置书写,还要预留出下一步其他同学更正和老师总结规律、归纳结论的位置。

3、讲明板演的书写要求:笔画、笔顺正确,字体大小适中,间架结构合理,格式规范。

学生在练习板演时,教师干什么呢?

教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当好监考,确保学生人人独立完成,这样做有利于了解真实学情;二是要做适当地行间巡视,注意学生做练习的进度,收集好、中、差各类有代表性的学生在做题当中出现的错误,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是属于旧知识回生出的错,还是新知识未掌握出的错;是粗心大意计算错了,还是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对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od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