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王哲

更新时间:2023-07-23 14: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选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从选文的向度看,本专题“立人”的向度是人与自然。本专题将所选文

章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

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像山那样思考》是本专题第三板块“湖山

沉思”的最后一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指的是在处

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篇文章是作者对

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作者用诗意的表述提出了这种建议。文章文笔简洁洗

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

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可以说,《像山那样思考》对这一板块乃至整个专题都有着提升、

总结作用。

从文本解读角度看,本文的核心意蕴在于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蕴含了

厚重的生态思想;从教材解读角度看,文本的教学价值在于体现了散文的结构特征,以生动、

感性的材料呈现了理性思考的内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学情分析】

本专题的第一、二板块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欣赏和感悟自然之美。在有了感性体

验铺垫以后,学生再来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能够读出文本所涉及的的“保护主义”生态

观,对文本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和“保存主义”生态观却难以把握。

【目标分解】

课程目标: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掌握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意蕴。

目标分解:

激发、领悟——形成、具有、热爱

掌握——说出、归纳、概述

学习目标续写:

1.学生通过速读文本,说出文章的思路。

2.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指出文中“狼嗥”的含义,概括其中蕴涵的道理。

3.通过文本研习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性思考,学生初步形

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指出“狼嗥”的含义,概括其中蕴涵的道理。

难点,概述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性思考。

【教、学法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的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思

辨性强,教师要从这一专题及板块的内涵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紧扣文本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后天》片段播放。

二、整体感知

1、 文章题目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明确:

1-3节 借助一声狼嗥所引发的反应,表达其生态思想。

4-9节 讲述狼被猎杀的事件及其生态恶果。

10节 启示人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

具有生态意识,追求长远的美好。

三、文本研习

1、 研习4—6自然段

分析作者对狼嗥的看法有着怎样的变化?

(1) 文中的“我”对狼嗥的认识显然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先前“我”是怎样看

狼的?

明确: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2) 后来作者还一直这样认为吗?他的看法是从何时开始变化的?

明确:“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转变了,心灵受到触动而转变。

(3) “这种观点”,“新的东西”分别是指什么?

明确:从前的观点,即认为狼是坏的捕食动物;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2、 研习4—6自然段

分析环境中少了狼会怎样?

(1) 人类大量捕杀狼以后,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被饿死的动物或人的尸体。,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于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2) 狼与草原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可从生物圈的角度理解

狼少——鹿多——草光——山秃——食草动物大量死亡

狼守护草原。

3、 研习1—3自然段

分析狼的嗥叫为什么只有大山能明白?

(1) 狼的嗥叫有何特点?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即使痛苦的哀号,更是不屈

的号角。

(2)有哪些人、动物或者物注意到了狼嗥,它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鹿、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山——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这声嗥叫中隐藏了怎样的内涵?

“狼”(自然万物)的生态价值与生命意义。

4、“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有何深刻含义,怎样理解?

背景资料:

保护主义者认为人可以有效地控制他们的环境,并生产出有利于自己的理想物品来;认为对自然资源应“聪明的利用和科学的管理”:认为进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人类的理性使得他们有能力并有责任区别于其它动物去改造大自然,重建一个可以适应整个人类共同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利奥波德早期曾为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思想在很长时间里发挥了它的作用,克服了经济危机和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存主义思想在与保护主义思想的斗争中逐渐趋于上风。

保存主义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一种纯粹的保护,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是对立的,是一种激进的环境保护主义。这一思想来源于梭罗,在约翰·缪尔(John Muri,1838一1914)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利奥波德受他们的影响,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观点,他意识到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是实现人类利益的手段,而且具有内在价值,自为目的,这一点更为重要。我们对待自然、保护自然的出发点不是人类自身,而是为自然而保护自然。

明确:保护主义——保存主义

荒野中的万物自由自在,平等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

5、(开放式讨论)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哪些启示?

(1)为什么我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

(2)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反思】

《像山那样思考》蕴涵了厚重的生态思想,如何让学生真正地体味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生态思想,从而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便成为本篇课文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的契合点。

具体操作中,从“狼嗥”切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狼嗥”即狼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意味

“我”对狼的认识的变化——偶然事件的触动+各州事实→深切思考: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自为自在和谐的状态)

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是否形成生态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热爱自然的情感等,难以检测,但从课堂观察来看,部分同学流露出了一些这样的意识与情感。

【点评】

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能根据专题内涵来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师生互动性强,能紧扣目标,依托文本适当拓展,教学效果好。(盛志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ns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