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绍兴中考语文试题(含详细解析和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16 21: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真题

语文

一. 书写(5分)

请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答案】这是针对整个试卷要求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解析】本卷要求书写正确、工整、美观,就是要考生保证卷面整洁,不要有涂抹痕迹,同时要保证书写认真,不要写连笔字,更不能写草书。只要能做到工整,美观,这个分数基本能得到。

二.知识积累(26分)

1.根据语境和拼写写出汉字。(4分)

绍兴这座城市,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fú(1) 水墨画。bān(2) 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péng(3) 船分明很有cāng(4) 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 (曹正文《说绍兴》) 【答案】(1)幅(2)斑(3)篷(4)沧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拼音的识记能力,为根据拼音写汉字。此种题型,一般考查重点字、形声字、多音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解答此题的关键靠平时的积累,并且解答时不写错字别字。如(1)处应该写作“幅”不要写作“副”,一幅画是一张,古时用丝绸作画所以是“巾”字旁;(2)应该写成“斑”不要写作“班”,(3)处应该写作“篷”不要写作“蓬”,因为船舱上面用竹子做的船篷覆盖,所以用竹子头的“篷”,(4)处应该写成“沧”不要写作“苍”,借助不同的方法加强记忆考试就能得心应手。

2.品湖光山色,填诗文名句。(10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 ,荷花镜里香。 (3)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思》) (4)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6)汉乐府《长歌行》中借江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寄寓“珍惜时间”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7) 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长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她在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诚如朱熹《观书有感》所言:“ , ” 【答案】(1)在水一方(2)竹色溪下绿(3)小桥流水人家(4)静影沉璧(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7)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诗句的默写识记和默写能力。本题难度不大,考试注意平时要准确的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的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1)—(4)题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句或下句即可;(5)(6)为理解型默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识记积累才能回答。其中(5)题“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6)题中借江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寄寓“珍惜时间”这一哲理的句子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7)题是运用型默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填写。句子中有“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汲取营养”等词语,联系诗句内容答案自然得出“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默写同时还要注意错别字,如(4)句中的“璧”是“玉璧”的意思,不要写成

“壁”(7)句中的“那”是通假字,要跟课本一致,不要写成“哪”。 3.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做注释。(6分)

①②

(1)友人惭,下车引(《陈太丘与友期》) .之,元方入门不顾.。(2)家贫,无从致(《黄生借书说》) .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人恒过(《生于忧患,死.,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安乐》)

①引 ②顾 ③致 ④假 ⑤过 ⑥作 【答案】①引:拉;②顾:回头看;③致:得到;④假:借;⑤过:犯错误;⑥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也是文言文题目中最简单的一部分,所有内容回归课本知识。这种题一要平时熟记课本中的注释,二要解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对于课本上的注释一定要灵活记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等特殊词义一定要烂熟于心,考试时才能准确无误。如(1)句中的“引”是“拉”的意思,“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要注意跟“拜访”区别;(2)句中的“致”是“得到”的意思,“假”意思较为特殊,课本上解释为“借”的意思;(3)句中的“过”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犯错误”的意思;“作”是“奋起,有所作为”的意思。 4.名著阅读。(6分)

(1)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 )(3分)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朝花夕拾》通过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回忆以及对恩师和故友的深切怀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自身的心路历程。作者从自己亲历的生活感受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旧俗和文化糟粕进行了讽刺,对爱国知识分子的遭遇寄予了深深同情,对胸怀博大的异国老师则充满敬意……其中没有写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这一点,所以D项错误。 (2)《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叫圣地亚哥,但小说以“圣地亚哥”称呼他仅4处,以“老人”称呼他却又214处,结合人物形象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答案】用“老人”称呼,能引导读者更好多理解“圣地亚哥”不只是个体形象,而是在广泛意义上代表一个群体形象(能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的形象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捍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理想的“硬汉”(“失败的英雄”“胜利的失败者”等),“圣地亚哥”只能揭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不能暗示人物形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是一个硬汉形象,他是失败者,大鱼已被鲨鱼吃光,拖回的只是鱼骨架;他又是胜利者,捕获了威力无穷的马林鱼,击退了气势汹汹的鲨群。他——桑地亚哥,一个勇往直前的斗士,永不言败的硬汉,顶天立地的英雄。所以文中多处用“老人”称呼他是为了让这名硬汉形象深入人心,让读者学习他这种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 三.文本阅读(51分)

(一)阅读《吃莲花的》,完成5——8题。(17分)

吃莲花的 老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泥是由黄河拉来的。水用趵突泉的。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

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最初,我心里很难过。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友人可是很高兴。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友人笑了。“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挑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

这且不提。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5.“我”对“吃莲花的”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意分析。(3分)

【答案】“我”对“吃莲花的”是不理解的(不赞同的、否定的等)。文中写到,“我”看到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觉得很难过;看到友人摘了“我”的莲花感到天旋地转,最后甚至因莲花被毁痛心到把诗稿全烧了:文章还借老田之口文是否是偏方,侧面表现 “我”的不理解,可见“我”对吃莲花的事、人及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不理解(持否定态度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判断,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好不容易种了莲花,长叶拔梗开花,对作者来说是多么高兴的事啊。但是作者看到好好的莲花跟普通的茄子冬瓜放在一起感到莫名难过;本想跟友人一起欣赏莲花,友人却没这种雅兴,当看到友人摘了莲花感觉像中暑了一样,以致于把自己的诗稿都烧毁了。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分析老田对莲花的不了解,从侧面写出了作者对“吃莲花的”人的否定态度。 6.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结合加点词品析这个句子。)

【答案】(1)“专说”表示“亭亭玉立”只是其中一个例词,“七十五”表示次数之多,可见“我”为莲花写了很多诗,表现了“我”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要求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需要解释加点词语的本意,然后解释词语的语境义,最后写出运用该词语的表达效果。“专说”是“单说”的意思,就仅仅这一个词的意思,“七十五次”说明次数多,这说明了作者为莲花写了许多诗,可见作者对莲花的喜爱程度。

(2)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境分析。) . 【答案】“真”字表达了“我”对友人没有看上自种白莲而想买湖里莲花的不痛快,也暗含

了“我”对自种白莲的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中词语所蕴含的情感。作者终于种出了美丽的莲花,友人却不解风情,却一再强调出去买点莲花,作者内容不痛快,既包含了对友人的不理解,也从侧面凸显了对莲花的喜爱与欣赏之情。

7.“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这且不提”一句反复出现,一是使内容结构与情感脉络更清晰;二是为了强调“我”对莲花被扼杀的遗憾和痛心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且不提”在文章后四个自然段开头都出现过,体现出人们对莲花的不理解,和自己莲花被友人摘掉之后的惋惜之情。同时在段落开头出现,形成并列结构,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加深了文章的情感。

8.“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造成误读的原因。(6分)

【答案】例1:友人提出“去买点莲花来”时,本意是要买来吃;“我”误以为友人要买莲花欣赏。

例2: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时,意思是这两盆花也能对付着吃了;“我”误以为友人赞同那两盆花也还可观。

例3:友人“静立花前”时,是在观察那两盆花哪些可以用来吃;“我”误以为友人也很雅,正在欣赏那两盆莲花的美丽。 误读原因

第一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 示例:两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我”喜爱的事莲花的外形;而友人喜爱的事莲花做成食物的味道。

第二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 示例:两人看待莲花的角态度不同。“我”把莲花当做欣赏的对象,喜爱莲花的形态美,追求的是精神文化;友人把莲花当作一种食材,喜爱莲花的美味,追求的事物质之享。 第三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在看待莲花上呈现的思想追求不同。 示例:两人的思想追求不同。“我”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从精神的角度看待(对莲花、对生活有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关注的是它们的审美性;友人以分析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以物质的态度看待,关注的是它们的实用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的“我”跟友人对莲花的理解不同,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然后结合句子以及前后文进行分析“我”的意思记忆友人的本意即可。同时要结合前后文分析误读的原因。如第一次,友人提出“买莲花”,友人的意思是吃莲花,我却误认为他想买来欣赏,所以推荐了自己种的莲花。原因是两人对莲花喜爱的角度不同,友人喜欢莲花的鲜嫩,“我”更喜欢莲花的雅致与美丽;再如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时,友人的本意是可以凑合着吃,“我”却误认为是友人正在欣赏莲花,好似找到了知音。产生误读的原因是因为两人对莲花欣赏的角度不同,“我”注重莲花的精神品质,友人更注重莲花的味道是否鲜美;第三次如“友人静立花前”时,他的本意是在观察那两盆花哪些可以用来吃,“我”误以为友人正在欣赏那两盆莲花的美丽。误读原因跟前面基本相似,“我”关注的是莲花带来的精神享受,友人更关注莲花带来哪些舌尖上的享受。

(二)阅读《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完成9——12题。(14分)

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

2016年7月14日,美国众议院以306票对117票通过一部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商家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使用文字、符号或用智能手机读取的二维码都可以,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有权知道他们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根据该法案,美国农业部将在两年时间内制定具体的标识方案,并出台相关执法程序等。美国政府此前并不要求强制标识,理由是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那么,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强制标识呢?

正方:转基因食品至少跟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科学家在培育转基因作物时,能确切知道转过去的基因的结构与具体功能,这样就能知道转基因作物同传统作物在成分上是否有本质区别,有哪些不同的成分。而用传统育种方法将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我们对杂交出来的作物基因信息基本上是茫然无知的,无法预知其可能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更大的把握。目前,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验,在安全性上是不用担心的。由于检测成本所限,传统食品反而做不到这一点。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有何必要?

反方:有两种亲本存在,大自然理论上也可以自行产生出它们的杂交品种,人工杂交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但转基因可不一样,在自然演化下,一个物种的基因自行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概率接近于零。人类这是在人工制造出新的物种,本身就蕴含着新的风险。一个基因很可能有多个功能,在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时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其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能给将来一切可能的转基因食品背书吗?对批准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恰是一种对科学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

正方:转基因作物当然有风险,就像传统作物有风险一样,关键在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否要显著大于传统作物?如果不是,凭什么把转基因食品单独拉出来强制标识?由于一些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部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没有根据的恐慌与负面评价。如果强制标识,会强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因此必须反对强制标识。还应该把“转基因农业”改名为“精准农业”,以弱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

反方: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有疑虑,不是很正常的吗?在某种意义上,转基因作物是新创造出来的物种,人们不随随便便接受一种新物种为食物,恰恰是刻在基因上的自我保存本能在起作用,也是一种合适的慎重态度。以为改称“精准农业”就能消除这种疑虑,太天真了吧?在强制标识之后,那些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人,可以选择吃;那些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疑虑的人,现在可以选择不吃,将来观念改变了也可以选择吃。两不干扰,有何不可?

正方:强制标识会抬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对穷人不利。强制标识可不仅仅是标注一行字或一个符号,实施成本不菲。一种食品往往包含多种成分,逐一检测是否转基因,一次检测就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消费者愿意对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溢价,厂家会主动标识“非转基因”投其所好。

反方:如果你生产的食品某些成分的原料是转基因作物,你会不知道?标注一下有多大成本?至于检测,也不是那回事。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抽样检测来确认商家有没有在标注上作假,第一这是必要的、是必须支付的成本,第二是抽样检测,检测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

(《南方周末·第一争议》2016-07-26)

9.“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这一争议时由什么新闻事件引发的?正反双方从哪三个方面展开辩论?请简要概括,完成提纲,不要求字数一致。(3分)

【答案】(1)2016年7月,美国通过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2)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3)强制标识的成本是否太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能力,这需要通读全文内容,然后逐段归纳出内容,然后再整合分析,最后得出答案。文章在辩论前已经给出了事件的主要内容,辩论的双方是围绕“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和“转基因食品标识成本是否太大”展开的。 10.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3分)

A.正方认为,一般来说,传统育种方法杂交出来的作物的基因信息是没法辨别的,而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信息是可以确切知道的。

B.反方认为转基因就是一个物种的基因在自然演化下自行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 C.正方认为“转基因农业”改名“精准农业”能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 D.反方认为强制标识不会抬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需要逐个选项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然后具体分析说法和意思是否发生变化。原文说“在自然演化下,一个物种的基因自行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概率接近于零”,B项不符合文章说法;原文正方说“把‘转基因农业’改名为‘精准农业’,以弱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仅仅是“弱化”负面印象,增加“接受度”,C项说“能消除”显得太绝对;D项反方肯定强制标识能抬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只是抬高不大而已,不是认为不会抬高。

11.辩论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以下面句子为例,分析双方多次使用反问的表达效果。(4分)

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

【答案】辩论中,双方都多次使用反问,如例句使用反问,强烈地否定了“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一样安全”的看法,加强了语气,使说理更有力(增强了辩论效果),也能引发读者(听众)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反问的效果,反问句一般能加强语气,引发人们思考,增强文章的辩论效果。分析时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

12.结合上面辩论中的相关言论,分析产生下面实验结果的原因。(4分)

美国克斯坦尼格罗教师用实质相同的苹果对消费者进行了对比实验:

【试验一】在标识“非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38.6%的钱购买非转基因苹果。

【试验二】在强制标识“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94.2%的钱购买无标识苹果。

【答案】人们愿意多花钱买非转基因苹果,可能是因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强制标识后,人们愿意花更多钱避开转基因苹果,是因为强制标识可能强化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分析题。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不接受。第一则材料中标识了转基因苹果,人们倾向于非转基因;第二则材料强制标识了的苹果中,人们还是喜

欢买非转基因苹果,哪怕价格高出很多。分析要结合材料说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就可以。 二. 阅读《〈资治通鉴〉两则》,完成13-18题。(20分)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顗奔琅邪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事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游宴,周顗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顗:西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 ,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西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见睿微弱,谓曰 (2)因相视流涕 ..(3)王导愀然变色曰 (4)众皆收泪谢之 ..

【答案】(1)对……说,告诉 (2)眼泪(3)脸色,表情(4)道歉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此题加点的词主要是实词,可以回归到课本,回想课本中是否有类似词语,有几种意思,然后把意思带入到该句中,看意思能否通顺、合理即可。如(1)句“谓”在课本《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中出现过,是“对……说”的意思。(2)句中的“涕”在文言中是“眼泪”的意思,在本句中同样有“眼泪”的意思;(3)句中的“色”是“脸色”的意思,(4)句中的“谢”在课本《唐雎不辱使命》中出现时是“道歉”的意思,这本句中也有该意。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要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准确解释其意思。 14.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要先理解例句中给出词语的意思,然后逐一辨析选项中加点字词的含义,然后找出相同即可。例句中的“之”是代词。A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B项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C项中的“之”是实意动词“去,往,到”的意思;D项中的“之”是代词,所以答案选D。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答案】风景没有差别, (只是)太阳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这道题是从原文中挑选出来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直译能力。因此,翻译时要通读全文,掌握语境,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要求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注意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如句中的“殊”是“特殊,不同”的意思,“异”是“区别”的意思。 16.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3分)

①②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答案】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通读后,了解了句子的意思之后,然后根据意思断开就可以。“我以中州多故”的意思是“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所以在“中州多故”后面划开,“来此求全” 意思是“来到这儿求安”,“求全”后面也划开;“如此”修饰“单弱”,是定语后置,因此在“如此”后面划开,“将何以济”意思是“将靠什么来成就大业?”,单独成为一个句子,这样划分句子节奏就不难了。

17.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3分)

【答案】王导是贤明的治国人才,别人将他看作管夷吾;王导是一个热爱国家、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困难)的人,面对国家危难,大家只是消极流泪,而他壮怀激烈,号召大家积极面对,为国效力。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这需要结合两篇短文内容做解答。第一篇短文别人把王导比作管仲,说明他人才出众;第二篇短文当别人都痛苦流涕的时候王导慷慨陈词,号召大家积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说明他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热血男儿。 18.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追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追感往事》 宋·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答案】这两句用了“江左夷吾”和“新亭对泣”的故事,感叹当时国家危急,官员却只懂得明哲保身,不要说会出现治国的能臣,连为国悲伤哭泣的人都没有,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要求我们联系两篇短文,说说诗歌中体现的思想感情。这需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内容作答,陆游生活在宋朝后期,奸臣当道,外族入侵,国家危难,因此作者忧国忧民,希望有能臣出现为国效力,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的热爱。 【参考译文】

周顗投奔琅邪王司马睿,司马睿任用周为军咨祭酒。前骑都尉谯国人桓彝也避乱渡过长江,见司马睿势力微弱,对周说:“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来到这儿求安,结果这里如此势单力薄,将靠什么来成就大业?”不久又见到王导,与王导一起议论天下大事,退出去后,又对周说:“刚才如同见到了管仲,不再有忧虑了。” 名士们一起登上新亭游玩宴乐,周坐在中间感叹说:“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目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大家听了相对流泪。王导脸色立刻变了,说:“应当齐心协力报效朝廷,收复神州沦陷的土地,怎么能像只知悲痛而不思进取的楚囚那样相对流泪呢?”于是大家都擦泪向王导道歉。

三. 语言运用。(68分)

19.探究下面的图文材料,写一篇《快递垃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建议》。 要求:语言简洁连贯,150字以内。(8分)

快递业迅猛发展,产生的垃圾带来很多问题,环保志愿小分队组织了“快递垃圾何去何

从”的实践活动,以下是队员们从《人民日报》等媒体找到的有关资料。

·2016年快递邮件达300亿件,其包装垃圾总量有400多万吨,但垃圾的实际回收率不足10%。

·常见快递垃圾有纸箱、包装袋、胶带、运单、填充泡沫等。

·快递包装胶带的主要原料为PVC(聚氯乙烯),埋在土里至少要经过上百年才能有效降解。

·右图

【答案】示例:快递业产生的垃圾存在着很多问题;垃圾数量巨大,回收率却很低。人们乱扔垃圾也给垃圾的处理带来了困难,快递包装中有难降解的材料,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建议:对快递垃圾进行严格分类,不要随便乱扔;要提高垃圾的回收率;选用环保的包装材料;还可建立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体系。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题,其中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要求根据材料和图片分析快递业垃圾的问题,二是写出所采用的措施。通过材料我们知道当前快递业产生的垃圾数量大,回收率却很低,分类困难,而且垃圾中有环境污染的成分。可以针对这些情况写出治理措施,如回收利用,分类处理等。

20.生活中,你是更关注事情的开始,还是结果?你可曾思考过两者的关系?阅读下面这组言论,按要求完成。写作。(60分)

·出发,才能到达。——朱兆瑞

·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叔本华 ·大自然中一切的结束都喻示着新的开始。——QQ经典说说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这些言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阐述观点,也可……

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立意,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16行。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写作指导】

一、理解内涵,巧妙拟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四句话围绕“起点”“终点”“出发”等词语来的,可以从中提炼出这样几个主题,如“出发”“梦想”“追求”等,这样作文就变得容易多了。

要写好这个作文,可以写出自己的梦想或追求是什么,然后写我们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努力的过程,最后可以写出勇敢付出行动之后的感悟与启发,这样文章立意深刻,就能充满哲理,跟读者产生共鸣。

材料作文拟题非常关键,标题拟写的好,不但能打开写作的思路,让主题凸显,而且能吸引眼球,打动读者的心灵。如《别枯萎了自己的梦想》《梦想是永不放弃地奔跑》《在梦想中认清自我价值》《五彩的梦想》等都是很不错的文题。

二.巧妙选材,新颖独到。

不同的梦想,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选材时,既分析梦想的价值,揭示梦想的作用,将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融进写作之中,让作品成为显示你的胸襟与抱负,凸显心灵的显示器。

例如,司马迁、张海迪、居里夫人等人他们虽然在实现梦想的途中都遇到了困难挫折,但他们始终坚持。他们坚信有梦就有远方,有梦就能飞翔,梦想,让希望插上奋飞的翅膀。梦想,让沸腾的人生开始升温;梦想,让心中的目标点亮。再远的路途,也不会阻挡有梦的脚步;再大的病痛,也不会浇灭心中的阳光。这样选材就具有代表性,做到了新颖深刻。

三.构思新颖,巧选文体。 在越来越淡化文体的作文中,活泼多样的文字无疑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为赢得

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寓言、童话、诗歌、书信、日记等各种新颖的文体屡屡夺魁,使更多考生有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这次作文,由于文体不限,我们就可以扬长避短定体裁:如果长于叙述,并且有极好的构思和文采,那就选择记叙文;如果长于说理,思维逻辑性强,那你就用议论的形式来写作;当然还可以写成小说、散文、杂文、童话等等。确定了文体,就应遵循这一文体的要求去写作构思,切不可非牛非马,造成文体上的混乱。

另外,文无论行文走多远,结尾回到话题上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写能使文章结构完整,起到深化文章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就仍然有跑题嫌疑。 【写作思路】

【思路一】写自己参加歌咏比赛,因为家里十分困难没钱买演出服,最后穿着得体的校服,凭借充分的自信和超人的唱功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选材虽然显得比较普通,但恰恰是表现“追梦”的优秀素材,这样构思同样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思路二】运用议论文的格式写作,我们知道,梦想和追求让许多真理的探索者历尽苦难,终成正果;梦想让许多有为之士驽马十驾,功成名就;梦想也让一些迷失者堕入歧途,身败名裂……写作本文,既可选取正面的素材诠释梦想的价值,又可从反面选材交代丧失梦想的危害;既可从大处着眼,畅谈梦想的境界,又可以小见大,写出梦想的意义。

【思路三】运用童话的形式写作,写蒲公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开始不敢自己飞翔,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勇敢张开了翅膀,飞跃高山,越过小溪,经历过苦难和挫折,用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最后蒲公英感悟到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就能收获到幸福。 【范文】

寻梦撑篙 浙江绍兴一考生

当平凡的生存有了理想,就升华为丰富多彩的生活。

唯有生存才有冲浪生活的资格,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生几十年,一去永不复返。生命只有在生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谈及生活,生存是生活唯一稳固的基石。

并非所有生命的生存都会有生活的冲浪,“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每每都是理想的火花点燃平凡的生命,划出完美的一生,他们的生存便是生活。而那些只知为觅食奔忙的虫鱼鸟兽的生存永远是一种生存罢了。

人,不应满足于生存,要在生存中学会生活。 报效祖国的理想,使生存走向生活。

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呼声驰骋沙场,刻在背上的已不仅仅是“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理想在生存上刻下了五彩的辉煌;当“楼船夜雨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呼吼响彻边塞,握在手中的已不仅仅是纤细柔弱的笔杆,理想在生存上留下了不驯的豪情;当“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划破长空的宁静,生存已在新中国的诞生中积聚力量,爱国的火焰上,燃烧着生活的激情。

立志成才的理想,使生存走向生活。

驾驭着理想,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一朝成名是生存绽放的光亮。两个世纪前的一个黄昏,是功成名就的理想指导着英普联军,夺去了拿破仑这头雄狮的生命,十几年血泪换来的江山,二十年建树的一切都灰飞烟灭,生存在落日中呼啸,勾勒出生活的彩虹。

理想是架在生存与生活之间的一道永恒的桥梁。无论风呼海啸,无畏艰难险阻,无怨寒风骤雨,无悔破釜沉舟,理想是永远的导航灯,指导生存的生命乘风破浪,逆水行舟,寻求幸福的生活。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生活如梦,绚丽多姿。

智者,不会守着枯萎的生存耗尽生命,智者,会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朝着“生活”的方向。 点评:

生存还是生活,是做行尸走肉,还是为了理想去生活,文章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人,不应满足于生存,要在生存中学会生活。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手法,文章蕴含哲理,句子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告诉我们闲暇时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朝着

“生活”的方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求生命的意义,那么,我们的生活充满绚丽的色彩。

附加题(5分)(提示:建议你先写作文,时间有余,可以选做。)

1. 下列句子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个文化流派?根据句意选择。(3分) (1)礼至用,和为贵。( )

(2)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 )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答案】(1)A(2)D(3)B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儒家主张仁爱,以和为贵,所以(1)句属于儒家学说;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所以(2)句属于墨家学说;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第(3)句属于道家学说。 2.利奥波德的《( 1 )》是一部描述土地与人类关系的著作,可与梭罗的散文集《(2)》相媲美,是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 【答案】(1)《沙乡年鉴》(2)《瓦尔登湖》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学常识知识的掌握,《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著作,全书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

语文参考答案

一.书写(5分)

略 二.知识积累(26分)

1.(1)幅(2)斑(3)篷(4)沧

2.(1)在水一方(2)竹色溪下绿(3)小桥流水人家(4)静影沉璧(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7)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3.①引:拉;②顾:回头看;③致:得到;④假:借;⑤过:犯错误;⑥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1)D(2)用“老人”称呼,能引导读者更好多理解“圣地亚哥”不只是个体形象,而是在广泛意义上代表一个群体形象(能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的形象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捍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理想的“硬汉”(“失败的英雄”“胜利的失败者”等),“圣地亚哥”只能揭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不能暗示人物形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三.文本阅读 (一)(17分)

5.“我”对“吃莲花的”是不理解的(不赞同的、否定的等)。文中写到,“我”看到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觉得很难过;看到友人摘了“我”的莲花感到天旋地转,最后甚至因莲花被毁痛心到把诗稿全烧了:文章还借老田之口文是否是偏方,侧面表现 “我”的不理解,可见“我”对吃莲花的事、人及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不理解(持否定态度等) 6.(1)“专说”表示“亭亭玉立”只是其中一个例词,“七十五”表示次数之多,可见“我”

为莲花写了很多诗,表现了“我”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2)“真”字表达了“我”对友人没有看上自种白莲而想买湖里莲花的不痛快,也暗含了“我”对自种白莲的欣赏。

7.“这且不提”一句反复出现,一是使内容结构与情感脉络更清晰;二是为了强调“我”对莲花被扼杀的遗憾和痛心之情。 8.例子分析

例1:友人提出“去买点莲花来”时,本意是要买来吃;“我”误以为友人要买莲花欣赏。 例2: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时,意思是这两盆花也能对付着吃了;“我”误以为友人赞同那两盆花也还可观。

例3:友人“静立花前”时,是在观察那两盆花哪些可以用来吃;“我”误以为友人也很雅,正在欣赏那两盆莲花的美丽。 误读原因

第一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 示例:两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我”喜爱的事莲花的外形;而友人喜爱的事莲花做成食物的味道。

第二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 示例:两人看待莲花的角态度不同。“我”把莲花当做欣赏的对象,喜爱莲花的形态美,追求的是精神文化;友人把莲花当作一种食材,喜爱莲花的美味,追求的事物质之享。 第三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在看待莲花上呈现的思想追求不同。 示例:两人的思想追求不同。“我”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从精神的角度看待(对莲花、对生活有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关注的是它们的审美性;友人以分析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以物质的态度看待,关注的是它们的实用性。 (二)(14分) 9.(1)2016年7月,美国通过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2)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3)强制标识的成本是否太大? 10.A

11.辩论中,双方都多次使用反问,如例句使用反问,强烈地否定了“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一样安全”的看法,加强了语气,使说理更有力(增强了辩论效果),也能引发读者(听众)的思考。

12.人们愿意多花钱买非转基因苹果,可能是因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强制标识后,人们愿意花更多钱避开转基因苹果,是因为强制标识可能强化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

13.(1)对……说,告诉 (2)眼泪(3)脸色,表情(4)道歉 14.D

15.风景没有差别, (只是)太阳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16.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17.王导是贤明的治国人才,别人将他看作管夷吾;王导是一个热爱国家、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困难)的任,面对国家危难,大家只是消极流泪,而他壮怀激烈,号召大家积极面对,为国效力。

18.这两句用了“江左夷吾”和“新亭对泣”的故事,感叹当时国家危急,官员却只懂得明哲保身,不要说会出现治国的能臣,连为国悲伤哭泣的人都没有,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四.语言运用。(68分)

19.示例:快递业产生的垃圾存在着很多问题;垃圾数量巨大,回收率却很低。人们乱扔垃

圾也给垃圾的处理带来了困难,快递包装中有难降解的材料,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建议:对快递垃圾进行严格分类,不要随便乱扔;要提高垃圾的回收率;选用环保的包装材料;还可建立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体系。 20.作文(略) 附加题(5分)

1. (1)A(2)D(3)B 2. (1)《沙乡年鉴》(2)《瓦尔登湖》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n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