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方案

更新时间:2023-11-26 15: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陆丰核电厂厂区道路一期工程

水 土 保 持 方 案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陆丰核电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三年八月

第一章 工 程 概 况

一、工程概况

本施工组织设计依据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陆丰核电厂厂区道路一期工程招标文件》要求,及我项目部投标文件技术部分中水土保持文件,综合厂区道路施工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共分为:工程概况、编制依据和编制原则、工程施工总体安排、水土保持施工方案、工程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等章节,进行水土保持设计。

陆丰核电厂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竭石镇以南约8 公里的田尾山,西距汕尾市约46km ,西北距陆丰市约25km ,东北距揭阳市惠来县城约58 km ,东北距汕头市约120 km , 为滨海厂址;该地区地形属半岛地形,厂址位于半岛的最南端,面临南海。

陆丰核电厂厂区道路施工工程建设里程:约5200延米;路面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路面。

二、区域地质背景

厂址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大陆边缘活动构造带,厂址近区域范围(陆域)内北东向区域性断裂带为潮州-普宁断裂带,距厂址最近距离为23km;区域性东西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基底中的隐伏断裂带,因后期改造,在地表断续出露;北西向断裂形成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但往往切割其他方向的断裂。

厂址区主要发育第四系和早白垩纪花岗岩,断裂构造规模小,走向以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

三、厂址自然地理概况

陆丰核电厂厂址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区,气象特征是光热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而不均匀,季风盛行。年平均气温大于21.8℃;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1962年8月1日,1982年7月28日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0.9℃(1967年1月17日)。夏秋季多台风暴雨,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997.0mm,历年最大年降雨量为3045.0mm(1961年),历年最小降雨量为942.2mm

(1963年);历年10m高度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29.3m/s,相对风向东(1990n年7月31日)。气象灾害频繁,尤以台风、暴雨最盛。

第二章 编制原则和执行的技术规程、规范

一、编制原则

1、根据道路施工需要和工程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施工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害设防、因需制宜”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原则,采用以水土保护与成品保护相结合、地貌恢复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施工措施。

2、突出工程重点,做好陡坡、冲沟及公路、道路穿越处的管道保护及水工保护。

3、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和工程的总体安排,按照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科学管理,精心施工,争创优质工程。

4、坚持质量第一。全面执行ISO9002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验收规范、规程和制度。

5、加强劳动组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按总体目标要求圆满完成任务。

二、编制执行的技术规程、规范及法规

执行的主要技术规程、规范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8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3年8月);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第三章 总体防治措施

一、成立水土保持领导小组

组长:贾俊文

副组长:杨得雄、吴文杰

组员:叶楠、顾德立、徐杰、阚忠生、米琛、吴小君 接口人:顾德立 (电话:18666060674)

二、总体思路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置总体思路是:以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改善项目区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工程正常安全运行为最终目的;以对周边环境和安全不造成负面影响为出发点;以开挖边坡、修筑排水沟、边沟、挡土墙为主要措施,同时配合主体工程设计中已有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综合规划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详见表7.3-1。

表7.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分 区 区 域 路基施工 主 线 防治区 路基两侧 路面两侧 施工场地 便道 临时堆渣场 主体工程已设计措施 表土剥离、表土回填 排水沟、挡土墙、边坡防护 土地平整、绿化美化。 施工中堆料场地的排水措施; 以土地平整为主。 临时排水 临 时 设 施 防治区 三、分区防治措施

(1)主线防治区

本区包括公路主线的挖方段路基、填方路基及道路两侧浆砌排水沟。本公路所经区域为海岸冲击区域,沿线挖填量大,粉质土较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开挖边沟(坡)、石砌挡土墙、浆砌排水沟等。

在主线施工过程中,由于高路堑边坡路段较多,石方开挖时应充分重视挖方边坡的稳定性,宜选用中小炮爆破,确保边坡表面平整、稳定。施工中尽量做到填筑到设计高度并碾压密实后或边坡开挖到设计高度、坡度时即采取防护措施,以使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挖方段的截水沟有条件的应在开挖边坡至设计要求后立即兴建。

由于受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限制而不能立即采取防护措施的填方路段,为避免降雨对裸露边坡击溅产生的土壤流失和地表径流对路堤边坡的冲刷现象,可用草包在路堤边坡底部临时防护或根据地形条件在地势相对较低处设临时土沉淀池。降雨时当地面径流夹带的泥沙排入沉淀池后,由于流速减缓,使一部分泥沙沉积下来,在沉淀池出水一侧设土工布围栏,再次截拦泥沙,雨后及时清理沉积泥沙弃入临时堆放场。当路基防护工程完工后推平沉淀池。

本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除道路路基已设计的措施外,重点是加强施工期间的临时便道的防护及水土保持管理。本区绿化时应做到绿化场地清理、选苗、定点放线、种植、幼林检查及补植、抚育管护等工作。

路基施工时开挖产生的表层耕植土可用作路堤防护、路堑防护等。表层土临时堆放的时间为1~3年左右,为了减少施工期内的土壤流失量,表层土临时堆放场需作好临时防护措施。由于土方的堆放是根据各路段施工的先后顺序面分批进行的,且堆放面积较大,四周采用装土草包带围护,堆放边坡控制在≤1∶2为宜,

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建筑物,清理场地并清除场地中的建筑垃圾,恢复原有的灌溉排水设施,重新疏松土地,平整低洼地,然后在表面铺一层表层土后复耕或植被恢复(可利用互通区临时堆渣场内耕植土),复耕后交还沿线村庄。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土地复耕条例》等有关规定,占用土地归还后的清场及复耕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占用土地的复耕工作必须在施工单位所承担的施工项目交

四、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4.1诱发滑坡、塌方,危害沿线设施和行车安全

公路沿线经过的低山丘陵带,大部分开挖面岩石条件较好,但也有小部分开

挖面坡积层较厚或岩石风化破碎严重,岩性完整性差,如不做好防护措施,一旦造成崩塌,必将对周围设施带来毁灭性危害,在公路运营期如发生滑坡、塌方,将毁坏公路,影响行车安全。

公路建设中沿线有大量弃渣,若无任何防护措施,暴雨洪水期,在水流的冲蚀下,将引发滑坡,大量的土石方会毁坏沿线设施,埋没公路,影响交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4.2堵塞河道,影响行洪

工程中大量的废弃土石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一旦遭暴雨洪水,部分土石方被挟带入附近河流,淤高河床,抬高水位,影响行洪效果,造成洪水漫溢堤防,还可能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4.3降低土壤肥力

由于工程开挖,引起表面植被损坏,使裸地在雨水的冲刷下引起水土流失,从而带走土壤表层的营养元素,降低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林业、园地作物的重要物质基础,肥力降低势必直接影响当地林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

4.4破坏景观,影响水质

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如不加以治理,必会使当地的自然条件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公路沿线景观。而在雨季,随着砂石、泥土流失入河,土壤中营养元素也被携带入河,从而使河水浑浊度增加,污染物含量大,影响当地河水水质。

第四章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一、目标

(1)工程引起的水土流失区,均要求达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2)工程开挖的土石方,在工程施工中充分利用,不能利用的全部妥善堆置,不遗留滑坡、崩塌等隐患。

(3)弃渣场的布置在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尽量少占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

(4)取料场优先选择荒山、荒坡,尽量少占用经济林地和农田,工程后做好绿化防护工作。

(5)工程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及影响范围内遭破坏的区域有条件的应予补偿恢复。

(6)各开挖裸露面尽可能恢复植被,经过治理后整体覆盖率应达70%以上,水土流失强度力争达到允许流失强度范围(500t/km2·a)内。

(7)避免水土流失对其他单位和个人造成危害。

二、防治责任范围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三、开挖回填项防护工程

1、表土剥离

表土剥离直接采用推土机推土至存储区,部分区域采用1.3m3反铲挖掘机配合。具体见表土剥离施工工艺流程 :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 表土剥离→分区堆填→找平验收 1)施工准备

建好施工平面控制网、高程系统,按设计要求精确地放出开挖高程及开挖边线。按排水方案实施截、排水沟施工,即进行表土剥离工作。

2)测量放样

表土剥离前,先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测量放样,确定开挖范围、高程

2、表土回填

本工程采用机械回填土,辅以人工找平。主要使用机械如下:

装运土方机械有:铲土机、自卸汽车、推土机、铲运机、翻半斗车等。 辗压机械有:手辗、羊足辗和振动辗等。

一般工具有: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铁锹(平头、尖头)、2m钢卷尺、20#胶丝等。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填方土料含水率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回填土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要作好记

录及验收手续。

工艺流程如下 :

基底清理→检验土质→ 分层铺土→辗压密实→找平验收 (1)填土前,应将基底表面上的垃圾或树根等杂物、洞穴都处理完,清理干净。

(2)检验土质:检验各种土料的含水率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率偏高可采用翻松、凉晒等措施;如含水率偏低,可采用预先浇水润湿等措施。

(3)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或按表1—314选用。辗压时,轮(夯)迹应互相搭接,防止漏压、漏夯。

四、路基两侧防护

1、浆砌排水沟

排水沟分为 A、B两种型号,排水沟采用 M10 水泥砂浆;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质地坚硬、未风化、不成片状、无严重裂缝石块进行砌筑,排水沟设计总长10400m。

A 型排水沟:A型排水沟为无盖板梯形排水沟, 沟壁顶厚为 400mm,沟宽分别为1m、1.2m、1.6m、2.0m、3.0m、五种;沟深由沟底高程与地面高程之差确定,采用挖掘机与人工混合开挖,留够回填土石方剩余土石方自卸汽车运输至回填区回填。

B 型排水沟: B型排水沟为盖板梯形排水沟,壁厚顶为 300mm,沟宽分别为1.2m、1.6m、3.0m;沟深由沟底高程与地面高程之差确定,采用挖掘机与人工混合开挖,留够回填土石方剩余土石方自卸汽车运输至回填区回填。

测量按照设计图把排水沟位置进行定位放线,采用立基础皮数杆,皮数杆上标明退台及分层砌石高度。皮数杆之间要拉上准线,并进行标高控制。

按照测量放样及设计图进行开挖沟槽,有水处应进行排水工序。 选用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的石块,并按石块规格对各砌筑部位进行分配。同时,清除石块表面的泥垢,水锈等杂质,或用水清洗。

2、挡土墙 (1)设计参数

1)挡土墙墙体采用M10水泥砂浆砌MU30块石,原浆勾缝。块石砌体必须砂浆饱满,错缝砌筑。块石应选用较整齐的大块石,厚度不小于200mm,宽度和长度均不小于400mm,质地均匀、无裂缝。

2)墙背填料采用砂性土,必须待砌筑砂浆达设计强度后方可回填, 并应分层夯实, 密实度不小于0.93,回填应先在墙前填土,后在墙后填土 . 3)挡土墙每隔10~15米设一伸缩缝及沉降缝,缝宽20mm,沿墙的前、后、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0.2m。 4)挡土墙底要求清除杂填土,换填500厚碎石垫层,分层夯实。 5)路堤高度>1.8m处均需设置挡土墙. (2)施工工艺

1)、按设计规定:确定边坡的比例、基础底宽和高程和开挖的深度,测放挡土墙的上口线和基础底坡脚线。

2)、测量人员随机测量,指挥挖土机挖土,随后配合人工刷坡清底。 3)、浆砌片石应采用座浆法砌筑。

4)、片石中部厚度应不小于15cm,不得采用薄的及卵石状的石块。镶面石的表面应较大旦平整,需要时应加以修凿。角隅石应经选择,大致方正。

5)、石料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 6)、砂浆采用拌和机拌和,具有适宜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其稠度为4~7cm。砂浆的强度不低于设计要求;

7)、不得采用灌浆方法砌石。竖缝较宽时,可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但不得在底座上或石块的下面用高于砂浆层的小石块支垫。用小石于混凝士填塞竖缝时,应以扁铁捣实。砌体应分层砌筑;

五、绿化工程

1 基本要求

绿化的种植材料和施工方法与工艺符合设计要求。 绿化工程所使用的土质适合植物生长。 绿化草皮无杂草、无枯黄、无病虫害。 绿化工程应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2 工序流程

铺种面修整→铺设耕作土或腐殖土→草皮铺设→洒水养护 3 草皮铺设施工

在草皮铺设施工前,对铺设边坡和路肩进行修理平整,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批准后可进行下步工序施工。

草皮铺设前必须加铺施工前剥离并保留的自然土或适合植物生长、肥力较高的熟土、耕作土或腐殖土。

从草皮采集场地运出前不少于7天以书面通知监理工程师或业主,在采集场地挖移以前检查草皮,合格后方可进场。

草皮块运输时宜用木板置放 2~3 层,保护好根系。移植发育充分、并有足够根系的草皮,装卸时应防止破碎。

在铺植地表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即可铺植草皮,可密铺或间铺成条状方格。铺植的形式,按图纸要求。密铺应相互衔接不留缝,间铺间隙应均匀,并填以种植土。铺植后进行滚压、喷灌浇水,确保植草的成活率。 4 栽植乔木、花卉

根据设计图纸和说明所要求的树种规格、树高、冠幅、胸径、树形、长势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nl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