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论: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1-27 10: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思考

【摘要】: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寻找马克思主义者。然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大多数论断,在今天对于我们却仍存在巨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从而受到启发。

【关键词】劳动 心灵 美

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并不完善,却仍然不愧为经典之作,从《手稿》中我们还可以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一些关于生命意识的思考。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月至6月间为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一些长期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由于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一手稿,直到1932年才在苏联以德文全文发表。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包括美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以工人的劳动为主题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手稿》提出了“自然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重要思想,从而解决了美与美感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这一根源问题。《手稿》对人的生产与生命活动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作了详细的考察 (二)《手稿》提出了“美的规律”的概念,以及“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手稿》中这一思想是在深入分析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区别的前提下,对人的生产劳动本质特征所作的总的概括 (三)《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其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自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现象。

有人认为,《手稿》就其主题而言,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在它的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第三手稿的“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细读《手稿》,我们不难找出马克思关于人作为生命存在物的生命意识。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观点的启示

(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上,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又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人通过实践改造了世界,同时也就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的根本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首先是论述人类通过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外在世界,创造美的事物。

人类的实践应该是由物质性劳动和精神性劳动构成的。 动物是按肉体需要,人根据肉体和精神需要。人可以为任何一种尺度而劳动,因此,人按美的规律劳动创作。

人所创造的美必须是自由的,而美又是精神的,但依附于肉体存在,美是以

人为本的。就像大多数人喜欢的是大美,个人喜欢的是小美。这种美为人所有的应该是受人控制对象,能控制的才是美的。

因为精神使人有分等级,然而没却应该是不分等级的。只是,由于资源的缺乏性,使对美的占有权或控制权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正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人不因美丽而可爱,却因可爱而美丽”。这就告诉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评论标准是精神的。

美的真正含义在于思想境界的崇高,而对于人生中我们必须的责任和担当,正在与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美的规律的理论。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在两方面失去生活资料: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对象是指两个以上的要素并构成结构性理解。从认识角度来讲,对象是你的精神外化。

人较之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理性的我和感性的我之分。人有自己的感知和思想。爱因斯坦晚年曾说:“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对象和对象性,是相互占有的,当彼此不互为对象时,便产生了撕裂。人的一切善良与罪恶都来自于人的内心。例如,只有经受了苦难 ,人才能加倍品尝到幸福 。世界上有人富裕了,才会出现贫穷。

对象是本质力量的显示,人的对象性,就是本质力量。人作为实践的动物,一定要有对象性和主观性,即有自由性,精神性和控制性。对象性的人是指人的自由,人的精神被人化,活得自由快乐的人。

(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人具有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而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工人在他的对象中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就越无力。劳

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劳动本质的异化表现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 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古人云:“饱暖思淫逸,饥寒起盗心”。工人在劳动中异化及其劳动对象的异化与心灵的感受美的能力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看,经济就是欲望的一个代名词,搞经济就是搞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真正的心灵如果不去搞懂它就沸不起来。这与心灵的感受美的能力有关,有时候称之为心灵,有时候称之为欲望。然而心灵这个词却这遮蔽了侵略性和战斗性。由于心灵不是孤独的,欲望是有指向,有对象的,把心灵的指向性和非单一性成为社会性。所以,心灵是矛盾的,一方面依赖于社会存在,一方面时刻企图侵占它。

生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无限无穷之中。生命就在你的心灵,又在宇宙之中。 “活到深处是真情”你的心灵既是是宿命的,有自然社会他人与你纠缠,又是自己可以主宰的。因为心灵的欲望,注定我们的理解永远困难重重。然而不管如何,每一朵向日葵都是向阳的,就如同每一个人都追求心灵的美。

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n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