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示范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26 12: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5 藤野先生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3.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归纳人物典型事例,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品读语言,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2.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 关于老师,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藤野先生》一文。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2.背景资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于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他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多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3.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一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日月星辰、山川流水、人生百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二是指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指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某个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2)相关人物介绍——藤野严九郎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其家族世代行医,而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27岁的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绯红(fēi) .驿站(yì) .畸形(jī) .
杳无消息(yǎo) .
深恶痛疾(wù) .
??zhàn??寒颤.?
?颤抖?chàn??.
油光可鉴(jiàn) .解剖(pōu) .匿名(nì) .教诲(huì) .
可恶?wù???.
心?ě? ?恶.
发髻(jì) .顿挫(cu?) .诘责(ji?) .瞥见(piē) .
差不多?chā?.??差错?chā?.
?差使?chāi? .??参差?cī?.
??a??凶恶.
(2)词语释义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模胡:文中指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正人君子: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属于何种文体?
答案示例:《朝花夕拾》。散文(或:回忆性散文)。
教师点拨:《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2.从文中找出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途中记忆最深刻的两个地名。说说记忆深刻的原因。 答案示例:“日暮里”和“水户”。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3.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答案示例:在东京: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在仙台:第二部分(4-35):详细描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交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4、5段):写作者去仙台途中的所见所感,及作者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令鲁迅十分钦佩并永远怀念。
第三层(第24~31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四层(第32~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的情景——赠照片、题字、叮嘱,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和牵挂。
离开仙台后:第三部分(36-38):写“我”与藤野先生分别后的状况,抒发了对先生的感激、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要为正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心声。
4.一边细读,一边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案示例:①清国留学生学跳舞。②“我”在仙台受优待。③初见藤野先生。④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⑤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⑥藤野先生关心“我”的实习情况。⑦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我”与藤野先生惜别。?“我”回国后,忆藤野先生。
5.鲁迅在东京都有哪些见闻?
答案示例:“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不学无术;盘辫子、扭脖子,丑态百出;夜夜跳舞,乌烟瘴气,醉生梦死。
6.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受到的“优待”?
答案示例:优待:“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写“我”受到的优待,而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我”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我”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他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只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7.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说说“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件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答案示例:(1)“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2)“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品质。(3)“关心‘我’的实习情况”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人热情诚恳的品质。(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表现了藤野先生求实的精神。
8.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9.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答案示例:叙事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 情感线索(暗线):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明、暗两条线索,概括了主要事件,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让我们对本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本文的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的奠基人,他的代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等。
2.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是:________;情感线索是:________。
答案示例:1.朝花除夕 鲁迅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现代文学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2.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二、新课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散文”,还通过对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知道了鲁迅先生离开东京去往仙台学医的原因。这节课,我
们将继续学习本文,去看看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中找到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并抓住文中的几个典型事例,从中体会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激、钦佩及怀念之情。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学习了本文的第一部分,你知道为什么鲁迅要离开有很多“清国留学生”的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吗?
答案示例: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这一环境的失望、厌恶之情。作者本是怀揣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却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愤懑之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2.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与表现藤野先生的精神与品质这个中心是否一致? 答案示例: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中国人的“清国留学生”却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留学生活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3.第6~10段,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答案示例: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等)和耳闻先生的衣着(“穿衣服太模胡了”“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等)来表现先生的治学严谨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4.第24~31段写了哪几件事?说说作者为何要写这几件事。
答案示例: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两件事。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5.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想想“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起因:鲁迅上年的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我”将匿名信退还了那些干事。
“匿名信事件”说明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是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6.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答案示例: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六十分以上是由于藤野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当时的中国人(当时的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观影的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诬蔑。正因如此,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他也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就在这时,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若是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作者开篇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有何作用?这句话与后文哪句话相呼应? 答案示例: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出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写自己离开东京,与藤野先生认识埋下伏笔。
呼应:与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相呼应。 2.如何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示例: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是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轻视的,所以,作者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而自己确实是仙台惟一的中国留学生,由此推断,这所受到的“优待”不过是因为“物以希为贵罢”。这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作者为什么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反语。“当然”加以强调,用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表现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因为考试风波使作者的人格和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之后他便写下了这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并没有直接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那些“爱国青年”看来,贫弱的中国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是因为老师漏题,而不是凭借个人能力获得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地下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了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人格受到了侮辱,更是因为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受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教师点拨: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和句子表达本义的修辞手法。反语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
4.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答案示例:“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
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5.怎样理解“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答案示例:这段文字主要在于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的品质,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努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做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6.为什么不能删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一句中的“在我的眼里和心里”?“伟大”与“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
答案示例: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而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里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不矛盾。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且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7.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①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
②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
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④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答案示例:①“一直”表明了时间之长,体现了藤野先生由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②“不过是”一词表明只达到了基本要求,心里不满意。这个词一方面表现了“我”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另一方面为下文“匿名信事件”埋下了伏笔。 ③句中的“偏”字一方面写出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处境的悲惨,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或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爱国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 ④“酒醉似的喝采”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在中国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都幸灾乐祸、麻木不仁,这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
沉痛的情感。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一篇脉络分明的抒情散文,那么,本文是如何运用明、暗两条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的呢?
答案示例:(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去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2.本文是如何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的?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试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和句子表达本义的修辞手法,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本文中的反语非常生动、精彩,如:①“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本义为漂亮,这里意为“丑陋到了极点”,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里“精通时事”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③“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是反语,指的是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自私狭隘、狂妄自大的日本青年。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此句是议论句,是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的观点,这里运用反语,表现了鲁迅的满腔义愤。⑤“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本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阿累的《一面》,说说它与《藤野先生》一文的异同。
答案示例:同:《一面》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人的。
异:(1)《一面》一文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藤野先生》一文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它不完全按时间来叙述,而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活动的片断来表现。(2)在对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时,《一面》采用了细描的手法;《藤野先生》采用了白描的手法。(3)在结构上,《一面》以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正面着笔;《藤野先生》主要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用了许多与藤野先生有间接关系的材料,作为侧面烘托。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散文,通过阅读、感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令我们深深地为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深深地被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所打动。赏析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如同品味一坛陈年的佳酿,只有用心体味,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一、在东京:(见闻)樱花 清国留学生 盘辫子 油光可见 学跳舞→去仙台学医
??相识:外貌 声调 衣着
?事例 品格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相处?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二、在仙台???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离别:赠照片、题字、叮嘱
??↓
匿名信事件暗线:爱国主义
?弃医从文?看电影事件 思想感情
感触:受到优待 物以希为贵
??
???
??
?????
??
???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离别
相识、相处、
三、离开仙台后:怀念→伟大 增加勇气
6 回忆我的母亲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揣摩质朴、自然、真挚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领会母爱的深沉,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母亲的形象特征。
2.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赞美母亲的诗歌、文章。(让学生上台朗读)
在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享受到的人间第一爱就是“母爱”。“母爱”是人世间最普遍而又最广博的一种爱。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表现“母爱”的诗篇,又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赞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背景资料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我的母亲》。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于是1984年秋季中学课本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沿用至今。
3.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回忆录有“公撰”“私撰”两种。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来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佃农(diàn) .
妯娌(zh?u li) ..衙门(yá) .
横蛮(hang mán) ..
累赘?l?i???.
?lěi? ?积累.??lai??劳累.(2)词语释义 好劳动:劳动好手。
祖籍(jí) .和睦(mù) .劳碌(lù) .不辍劳作(chu?) .
溺死(nì) .私塾(shú) .差役(chāi yì) .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不仁,..不仁慈。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指从各处设法凑集。 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 .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辍,停。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答案示例: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作者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儿子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其深刻的影响。
第三部分(16、17):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3.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叙事方法:倒叙、顺叙。作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内容安排极其自然。 4.请试着在第2-8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用笔先标注出来。
答案示例:第2段:我家是佃农。 第3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5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第6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
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8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5.作者回忆母亲,为什么选材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又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答案示例: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贯穿一生的品质“勤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跳读、浏览等方式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通过那些日常琐事,对母亲忠厚、质朴、勤劳的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文,深层次的感受母亲的伟大。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2)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3)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 ) )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用横线画出第1段中点明主旨和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3.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1)任劳任怨 (2)为富不仁 (3)不辍劳作 2.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3.倒叙、顺叙。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及优秀品质,掌握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感情基调。这节课,我们一起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回忆录这种体裁的特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水平。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品格?根据时间顺序完成下面的表格。(出示表格,让学生回答)
时间 作者小时候 1885~1900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抗战以后1944年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答案示例: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86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勤劳
3.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激之情。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教师点拨:反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方法。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以增强语气或语势;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文章的结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答案示例: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痛悼母亲的离去;第二层意思:对母亲的高度评价;第三层意思: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5.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并说说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
作用: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特点: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6.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答案示例:朱德是革命家,他的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并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话?
答案示例: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3.“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一句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在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4.说说“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中“竟”字的含义。 答案示例:“竟”字含义非常深刻,它既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格。
5.“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一句中的两个“永远”
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示例:第一个“永远”表达了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思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于年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朴素的语言里流露出了母子情深。
6.如何理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两句?
答案示例: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凸显母亲最大的特点——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7.理解“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一句。
答案示例:以可感的形象“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在虚实结合的写法与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8.如何理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
答案示例:在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9.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示例: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2.学习了本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答案示例: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巧妙布局的?
答案示例:作者深爱他的母亲。对母亲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有很多。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这一点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课文开头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后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妯娌和睦相处。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高尚的思想品质。
2.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个自然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给予作者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文如其人。朱德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因此,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本文的内容是为了表达母亲逝世后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而母亲又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所以在写法上语言质朴,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更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如果运用华丽的语言,反而不得体。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把自己心头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抒发出来,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自然成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无心于语言的考究,真情实感更加动人,质朴自然。
2.说说《藤野先生》与本在选材方面有何共同点?
答案示例:用生活片段写人是叙事类文章运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方法。它要求捕捉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或刹那间的片段,来展现人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3.学习了本文以后,母亲这个形象深入人心。请试着将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比较,看看不同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各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母亲形象: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有一定的文化和才干,有丰富的情感,但闭锁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子女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她以自己的情感来熏陶、教化子女;她为子女的受责而感到揪心般的痛苦,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她日夜劳碌,为子女无私奉献。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文章的写法: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讲述童年往事,毫无成人姿态,亦无学者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从母亲的身世谈起,追根溯源,使文章情节富有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语言风格: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语言看似平实,却在叙述中对人物做了饱含深情的描写。文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对母亲的爱深沉而质朴,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爱,通过看似白描的勾勒,收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老舍《我的母亲》一文,语言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深情之语。结构任性而建,平实流畅。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肺腑。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比山高,比海深的伟大母爱。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勤劳俭朴
???聪明能干
回忆我的母亲?母亲的一生?出示上面的表格??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教育影响:支持作者参加革命 忠于党和人民
母亲去世:万分悲痛写文怀念
??
?怀念 崇敬 ??
7* 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2.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联系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赏析精彩语句,体会细节描写。 2.揣摩欲扬先抑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2.把握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1.学习细节描写。
2.领会并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名著均出自他的笔下。虽然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去探究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而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
正在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示范教案03-26
X70管线钢的断裂韧性08-19
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02-05
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目标的思考07-24
如何提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队伍凝聚力03-20
Bumrcra关于表彰2006-2007学年度湖南农业大学12-2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5-24
监理联系回复单02-01
《网页美术设计》课程标准(广告设计专业)06-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册
- 教案
- 单元
- 示范
- 语文
- 年级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西南科技大学 - 图文
-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小结
- 王姓女孩取名大全
- 高考题电解质溶液
-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 lp工程大事记录台账 Microsoft Word 文档
- CORELDRAW 12制作文本效果
- 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协会市场部制度规范
-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三十六 - 图文
- 谈谈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几点做法
- 灰度变换 - 原理 - 及Matlab程序 - 图文
- 知识舞蹈创新及人才培养
- 大学各专业在全国高校的排名 - 图文
- 网络安全复习完全体加强最终升级版
- 2015-2016六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
- 海西研究院2018年招生导师联系方式 - 图文
- 工作票的使用、填写及检查标准
- 喀拉布勒根乡牧业寄宿制小学2
- 课外辅导班对小学生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 电视节目策划与包装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