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我看

更新时间:2024-03-10 21: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仁爱”与“兼爱”

内容提要: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现代价值提供具体佐证。

关键词:仁爱 兼爱 爱有差 爱无差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

“仁爱”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孔子在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人”。爱人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说‘仁’不仅要求爱亲,而且要‘泛爱众’。” “泛爱众”就是普遍的爱众人。不过,这里所说的“爱众”相对于“爱亲”而言,是指爱父兄以外的氏族其他成员,并没有超出氏族宗法关系范围。因而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根据,仍是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氏族感情。但“爱亲”与“爱众”毕竟反映了两个不同层次的伦理关系。“爱亲”所涉及的是父子、兄弟关系,而“泛爱众”所涉及的则是氏族成员间的普遍关系,它要求爱氏族的所有成员,而这正体现了族类的整体意识。因此“泛爱众”所涉及的实际上是个体成员与氏族整体关系,本质上是对整个氏族或宗族的爱,用以维系氏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于是以“爱亲”为根基的“仁”就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规定,这就是个体对氏族以至整个华夏族利益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仁爱”的适用范围就远远超出了氏族君子的血缘宗法关系,既包括华夏族以外的氏族,也包括受氏族君子统治的民。

百姓就不仅仅是一家一姓,它包括自己家族之外的许多家族。众就不仅仅是贵族,而是包括奴隶在内的大众。这就是说,孔子的仁爱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是全人类。在他看来,人不仅仅是家族、等级的成员,还是人类的一员。人应该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给予同情与关心。孔子弟子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它很清楚地表明,仁是一种人类之爱。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

二、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以程度来讲,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儒家在阐发仁的层次性时,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 儒家主张以博大的爱心对待一切人与物,但爱人之爱毕竟不同于爱物之爱,如果不加区别地等而同之,似乎是将万物提高到了人的地位来爱之,其实确是将爱人之爱降低到了爱物之爱,将人降低到物的地位。所以孟子认为,不能用对待人的态度来对待万物,更不能用对待万物的态度来对待人。

儒家认为仁爱观念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逐次向外推展,直至无限广大的宇宙万物。这里的“而”字十分关键,需要准确理解。“而”字在这里应该是“继而”、“进而”的意思。这正是儒家“爱有差等”的重要观念,如孟子所言:“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仁者虽然是“无不爱”,但也必须区分轻重缓急。揭示仁爱观念的自然基础,强调仁爱必须以首先满足亲亲之情为前提,这对于儒家来说是十分要紧的。爱有差等,区分轻重缓急,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仁爱的这一原则在儒家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仁者爱人”、“泛爱众”墨子并未反对,然儒家之爱乃是“别爱”,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全在“推爱”。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兼爱的‘兼’字,在中国文字中是一个会意字,本意为一手执二禾,即用一只手拿着两稞谷子,引申为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或由各部分合成为整体。”《孟子.滕文公上》篇记载墨者夷之主张“爱无差等”,即主张爱不分差别和等级。于此相应,墨家极力反对和抨击儒家的“爱有差等”的伦理思想。墨家的“兼爱”是全体的爱,即对任何人都不遗漏或排斥,而且没有人我之分,才能爱人如己,爱己如人,人与我混然一体,界限全无。而且不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永存爱心,便可爱众世与爱众寡世相若,爱上世与爱后世,一若爱今世之人,正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在身边或远方,甚至在不知道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爱他,而我们对任何人也要处处时时存着一份爱心。

三、仁爱与兼爱的现代价值

儒学“仁爱”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君子人格是我们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法宝,它不仅要求我们自身的道德自律,更为我们的安身立命提供行动指南;其次,“亲亲”和“仁民”为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了共同准侧,它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无疑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再者,“爱物”给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订了基本原则,它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相一致,使我们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梦中惊醒,认识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墨学当代价值:墨家关于和谐思想的理论在中国先秦各学派中最为突出。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思想的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甚至优于儒家。弘扬民族文化不应当对质量极高的墨学采取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我们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特别是墨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精华。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不但需要向世界传播孔子及儒家的“和”的理念,同时也需要向世界传播墨

家治世的精神与手段。这种涉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同元素问题,不仅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播内容多元化的问题。此外墨学中包含许多对于今天来说还十分深刻而丰富的企业管理、价格理论和节用思想等经济理论和学说以及墨家在建设设计、医学理念和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有科学而合理的思想成就。在分析墨子节用思想的同时,应对和抑制我国目前存在的部分过度消费行为,手段之一,是坚持文化导向、政治导向和经济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文化着重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正确疏导,比如培养人们节俭的传统美德、理性考察的文化精神、中和中用的适中观念、适度适当的认识方式等。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不适应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墨家思想在今天读起来仍然有现实意义,因此,在当今儒学“仁爱”研究大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墨家“兼爱”思想的现实价值,各取所长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林语堂.吾国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n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