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礼仪—马保奉课件

更新时间:2023-03-17 16: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事礼仪

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马保奉

? 讲课题纲

? 一、我国外交礼宾基本规模

? 二、周旋于大国之间的中国礼宾:中苏、中美、中英、五常 ? 三、礼仪文明和文明礼仪 ? 四、中西礼仪的不同 ? 五、学习国际礼仪

? 六、外宾接待工作:迎送、生活接待、会见、会谈、签字仪 式、宴请 ? 七、西餐宴会礼节 ? 八、服饰礼仪 ? 九、交际礼节

? 十、多边活动的礼宾工作 ? 十一、国旗礼仪 ? 十二、礼品

? 十三、出国注意事项 ? 十四、对外文书 ? 十五、外交特权与豁免 ? 十六、夫人工作

? 十七、中国古代外交礼仪 ? 十八、外交部的工作与外交干部

1

第一节 会见、会谈

一 会见座位安排

会见通常安排在会客室或办公室,宾主各坐一边。某些国家元首会见还有其独特礼仪程序,如双方简短致辞、赠礼、合影等。

我国习惯在会客室会见,客人坐在主人的右边,其他客人按礼宾顺序在主宾一侧就座。主方陪见人在主人一侧就座,座位不够可在后排加座。

二 会谈座位安排

双边会谈

通常用长方形或椭圆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以正门为准,主人坐背门一侧,客人面向正门,主谈人居中。

我国习惯把我方译员安排在主人右侧,客方如有译员则安排在主宾左侧,其他人按礼宾顺序左右排列。记录可安排在后排就座。

有的国家亦让译员坐在主谈人身后,一般应努力争取按我习惯做法安排。

主 译 宾 员

6 4 2 1 3 5 7

7 5 3 1 2 4 6

2

主 译 人 员

正 门

如会谈桌一端向正门,则以入门的方向为准,左为主方,右为客方,如图: 正 门

客 主 主 方 方 方

3

多边会谈

座位可摆成等边多边形、圆形或方形。 小范围会谈

如领导人无特别要求,可不用长桌,只设沙发,座位安排同会见。

三 会见、会谈中的几项具体工作

准确掌握会见、会谈的时间、地点和双方参加人员的名单,主人应早于客人到达。

如双方人数较多,厅室面积较大,应安装扩音设备。 会谈如用长桌,应事先排好座位图,现场放置中外文座位卡。

客人到达时,主人可视情在大楼正门、会客厅或会客厅门口迎候。如主人在会客厅门口或会客厅内迎候,则应安排工作人员在大楼门口迎接,并引领客人至会客厅。

如有合影,宜安排在宾主握手之后,会见之前,合影后再入座。

合影图需事先排好,人数多时应准备合影架。一般主人居中,按礼宾次序,以主人右手为上,主客双方间隔排列。第一排人员既要考虑人员身份,也要考虑场地大小,即能否都摄入镜头。一般情况下,两端均由主方人员把边。

会见结束时,主人在会客厅内与客人握手道别,也可视情送客人至会客厅门口或至其座车前握手道别。

领导人之间的会见、会谈,如允许记者采访,也只是在活动开始后的前几分钟,之后除陪见人员和必要的译员、记录外,其他工作人员均应退出。谈话过程中,无关人员不要随意进出。

会见、会谈时招待用的饮料,各国不一。我国内一般只备茶水,夏天加冷饮。如活动时间较长,可视情上咖啡、点心。

4

第二节签字仪式

国家间通过谈判,就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达成协议,缔结条约、协定或公约时,一般都举行签字仪式。签署人视文件的性质由缔约各方确定,有由国家领导人签署的,也有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签署的,但双方签署人的身份应大体相当。

安排签字仪式,首先应做好文本的准备工作,有关单位应及早做好文本的定稿、翻译、校对、印刷、装订、盖火漆印等项工作,与对方商定助签人员,并安排双方助签人员洽谈有关细节。

签字仪式上,签署人在本国保存的文本上签字后,由助签人员互相传递文本,在对方保存的文本上签字后,签署人互相交换文本。之后,由服务人员送上香槟酒(如来宾不饮酒则改用果汁),共同举杯庆贺。

两个以上国家缔结条约,其签字仪式大体如上所述,只是相应增加签署人座椅、签字文具和国旗等。

国际上签订多边公约时,通常仅设一个座位,由公约保存国代表先签字,然后由各国代表依次轮流在公约上签字。

第三节 交际礼节

人与人相互接触交往,要想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应当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外在形象气质和内在综合素养。此外,还要懂得社交方面的一些技巧。

5

外在形象气质就是指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风度。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具有亲和力、可信度高,就能多交、广交朋友,了解更多信息,对业务展开会有很大帮助。参加社交活动前,往往会想到,穿什么衣服,怎样打扮自己。服饰打扮不仅关系个人体面,也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作为外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和言谈举止的规范、庄重,服饰打扮宁可传统保守一些,不要标新立异、过分超前。

仪表仪容好,并不是要求人一定长相漂亮。长相好固然很好,更容易引起人的好感,而长相一般,甚至不好看,但是内在综合素质高,更为重要。我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外交家晏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学识渊博,同楚王辩论,言谈得体,有理有节,恰倒好处,化解了楚王的种种刁难,为齐国争得了荣誉。

仪表仪容毕竟是表面的东西,而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个人内在素养,却会给人留下持久的印象。内在素养包含着思想、道德、文化等各方面丰富的内容,需要艰苦磨练和积累。

与外国人交往,还要讲究一些基本技巧,例如问候人。我们有的人不会问候人,不熟悉礼貌语言,常常得罪人、把事情办糟。见到外国人,问人家“吃饭没有?”“到哪里去?”人家会莫名其妙,他会觉得你要请他吃饭了,或者认为你神经有毛病,要打探人家的隐私。所以说,熟练运用各种礼貌语言和尊称,掌握并会操作涉外基本礼仪礼节,是做好交际工作的必备修养。

我们有些人对西方人“谢谢”不离口,不以为然,特别是他们夫妻之间,与子女之间,也常说“谢”,有点假。这是由于我们不了解西方人的习惯和心理所致。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和对个人的尊重,凡是做了对别人有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都希望有回报。道一声“谢”,心理上就会感到平衡和满足。而我们中国人,有时就不太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们从事外事的同志,打交道的对象是外国人,多了解外国习俗禁忌,对做好交际工作很有好处。例如,西方很注意讲究女士优先,在交际场合男士要处处关照女士;而伊斯兰国家,穆斯林妇女不同男人握手;在马来西亚,如见到男士就称先生,很可能会引起不满,因为他们更希望别人称他的爵位。如此等等,各国都有一些特殊的礼节,我们都应该了解和会运用。

6

为了使交际更有意义,收到更好效果,我们要细心观察、揣摩,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不断改善自己对外交往形象,为我们的外交事业作出贡献。

一 服饰打扮

礼服及民族服装

外交活动的请柬上往往注明对服饰的要求,常见的有“正式(Formal)”、“非正式(Informal)”、“小礼服(Black Tie)”、“随意(Casual)”等四类。

在西方,特别是在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男士外交官的礼服大约分四种: 常礼服(Morning Coat)。白天,特别是户外举行迎送贵宾仪式或典礼时的服装。在隆重的场合,上装为黑色燕尾服,黒马甲,黑色丝织高顶帽;一般典礼,如婚礼,则灰马甲、灰高顶帽。上述两种场合均配白衬衫,黑色带条纹长裤,浆硬下翻领,灰领带,黑皮鞋。无需佩戴勋章或绶带,但在军事或休战纪念日,可于左胸前佩戴勋章。

黑礼服(Short Black Jacket)。白天的正式服装,特别是在晋见国家元首或会见其它贵宾时穿戴。上装为黑色,单排钮扣,黑色马甲,黑色条纹裤,白衬衫,浆硬下翻领,灰色或深色领带,黑皮鞋。一般可佩戴勋章。

大礼服,也称燕尾服(Tail Coat)或晚礼服。通常专用于正式宴会或招待会等晚间活动,有时也用于白天室内的典礼活动,如向英国女王递交国书。所谓燕尾服,上装为黑色,前摆齐腰剪平,后摆较长,成燕尾状。燕尾服配白色马甲,浆硬白衬衫、白领结,镶有两道丝带的黒裤,黒丝帽,黒条纹皮带,佩戴各种勋章和奖章。

7

小礼服,也称晚餐礼服(Dinner Jacket)。用于非正式的晚间活动,如晚上六点以后举行的宴会、音乐会、其它演出活动。上装为黑色翻领,领上镶有黑色缎面,黒马甲,白衬衫,软领,不浆。有时可佩戴勋章。

西方女士礼服分为三种:(一)常礼服。用于与男性常礼服相同的场合。是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可戴帽子和手套。(二)小礼服。长至脚背,不拖地,露肩,单色连衣裙或套装。用于与男性小礼服相同的场合。(三)大礼服。袒胸露背,拖地或不拖地的单色连衣裙,用于与男性大礼服相同的场合。

对于外交官来说,正式场合要穿礼服。所谓正式场合,是指国家庆典、国宴、国王登基、国家元首就职、递交国书、国家领导人正式接见、迎送贵宾、授勋、团拜等活动。

近年来,我国驻西方一些国家使节,经常穿晚餐礼服参加晚间的对外活动,效果是不错的。

亚州、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人员不习惯穿着西方那些大礼服,但各自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也被视为是礼服,可以在任何正式场合穿着。

在我国虽然至今未规定礼服,但民族服装-中山装和旗袍,常被视为我国男女外交官的礼服。中山装塑造了近代中国形象,身着中山装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事实上,近年来我驻外人员已很少穿中山装,只有高级外交官员,在一些特定场合,如我国国庆招待会,才可能穿用。而旗袍,在我国女外交官和外交官夫人中却比较流行,不仅如此,很多著名外国女士也在中国定做旗袍。

二 你会穿西服吗

目前,我国外交人员中男同志基本上全穿西服。西服中也有不少学问,例如,西服纽扣怎么扣?哪个扣?哪个不扣?西服、衬衫、领带、皮鞋的颜色怎么配搭等等,甚至一些工作多年的外交人员,也似是而非。

8

对外交人员来说,服饰打扮决非是一件生活琐事,它关系着你的人格,关系着你是否能交上朋友,业务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展开。你的服饰打扮,首先要让人感到,你这人诚实可信,愿意同你接触。为此,你的服饰打扮要力求稳重、成熟,宁可保守、传统些,避免标新立异,过分前卫。西服质量以高档毛料为贵,颜色应庄重、正统,如黑色、藏青(蓝)、灰色等。如果你穿一件闪闪发亮的化纤西服,你个人的品位就会大打折扣。黑色西服,因过于严肃,只用在特定正式场合,平日不要穿。款式以单排二扣三件套(即同质、同色上衣、裤、背心)为正规。二扣中,下扣不系。如三扣,通常不系下扣,或上下不系,只系中间一个。双排扣,应扣上所有钮扣。

我国人士多不习惯穿西装背心,却爱用羊毛、羊绒衫代替西装背心。这种情况在西方也有,但一般认为是不正规的。特别是西服不能配开襟带扣的羊绒衫,更不能穿毛衣。现在世界上流行,西服和衬衫之间不加背心。但衬衫领要平整,衬衫内除汗背心(有的西方人不穿汗背心)外不再加别的衣物。注意:汗背心应是白色的,上面不能有图案或字迹,以免映过白衬衫。西服上装外左口袋不装杂物,可别“贵宾卡”等。外下两口袋不装物品。内口袋可装名片、笔等少许小东西。裤子两侧口袋基本不装物品,后口袋不装物品。

衬衫质料要高档,以白色为正式,特别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士不能穿彩色衬衫、花衬衫;天蓝色衬衫可用于办公室,但在礼仪场合不可。不扎领带时,衬衫领口要敞开。领带要美观、大方平整,不要过分花哨,与西服颜色协调或鲜明对比为宜。领带结大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太小会显得轻飘,不稳重;而人瘦矮,就不要把领带结打得太大。领带结形状,一般为平整的倒三角为正式。领带长度以刚好至皮带叉子,或稍微盖住一点叉子为好。蝴蝶状的领结多用于交际场合,公务场合不宜扎领结。

皮鞋。西服必配皮鞋,不可配布鞋、旅游鞋等各式便鞋。皮鞋以牛皮为好,正式场合只穿黑色皮鞋,且以系鞋带、硬薄底、浅帮为最正式。袜子深色、黑色为佳。

穿西服扎领带,不可戴帽子。

9

三 交际场合女士服饰

交际场合女士服饰更引人注意。一般情况下,我国女外交官或夫人,可穿我民族服装,如旗袍。旗袍原是我国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经过不断改造,逐渐成为我国上流妇女在隆重场合的服装。它朴素大方、美观雅致,适合我国妇女的体形。在隆重场合,旗袍应长至脚背,不应开衩过高。我国妇女不习惯戴帽子,但应注意发型美观。

当然,我国女士在交际场合也可穿连衣裙,或者中式上衣配长裙。夏天可穿长袖或短袖衫,配长裙或过膝裙。在我国,穿上述上衣时,可配长裤,但在国外,特别是隆重场合,不能穿长裤,一定要穿裙子。一般来说,裙内应配白色或其它浅色衬裙。隆重场合,衣裙颜色要深些,而所配披肩、手提包、皮鞋,颜色要同衣裙颜色协调。有时需配帽子。在晚宴等较正式场合,宜用较小的手提包,特别是穿旗袍时,更不宜挎大手提包。正式场合,应穿长统丝袜或裤袜,白天以肉色或其它浅色为宜,晚间颜色可深些。忌穿黑色发亮短皮裙,因为这种裙子在西方一般是妓女穿的。

可佩戴首饰的场合,首饰不宜过大、过耀眼。宜化淡妆,特别是脸部不宜太夸张。眉毛染色不宜太重,浓重艳丽的眼影只在晚间的一些场合适宜。汗毛过重的女士,穿衣应尽量掩盖,不致暴露。手提包不可放在餐桌、办公桌上。香水味道不可太浓,不在人前对镜化妆、喷香水。

四 服饰简约之风

外交人员在对外活动中讲究服饰,在一些特别隆重的典礼仪式上,对参加者的服饰有具体要求,因而我们的外交官必须十分在意,不能马虎。

但是,目前不少外交场合,世界各国领导人有意冲破框框,不穿大礼服,甚至不穿一般西装,不扎领带、领结。于是,出现了“不扎领带的会晤”。亚太经

10

社理事会各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第一次会晤,1993年在美国布莱克岛举行,组织者预先特意通告与会领导人,在穿着上“随意”。克林顿穿便裤、一双又厚又重的褐色笨重皮鞋。江泽民则穿淡蓝色衬衫、深色夹克。后来几次会晤,东道国,如印尼、文莱、中国,则给与会领导人每人特作一件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上衣。我国提供的民族服装称为唐装,受到我国人民喜爱。

会议组织者强调,正式场合(如合影、发表大会声明)都需穿这种便服。然而,在这个会议上的各国随行人员,却不能穿着“随意”,必须衣冠楚楚,领带必须扎好。

服饰简约化趋势今后可能将继续发展下去。

第四节 介绍和相识

在人类的交往、交际过程中,礼节无处不在,其形式也各不相同。这里,我们仅就外交人员常见的情况,作些简单介绍。

一 介绍和引导

介绍又分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

自我介绍。与不相识的人,并不想深交,只在握手、问好之后,说出自己的姓名即可。如想与人交往,而且别人也有兴趣,可多提供自己的一些资讯,如那个部门的,叫什么名字。如果觉得对方可能对自己今后有用处,需要和他结识,可主动留下自己的名片和联系方式。应避免如下情况,即见面之后,马上分发自己的名片。

介绍他人。注意要把下级、职务低的,介绍给上级、职务高者,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晚辈介绍给长辈,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在宾主互不认识时,把主

11

介绍给宾。客方如自我介绍,则先客后主。介绍的内容应包括:姓名、职务、单位等。

礼宾引导人员,对贵宾、客人,对领导人、尊者、长者,要彬彬有礼,从门口、入口处引导他们入室、入座、上主席台等。引导人员应走在被引导者的左前方,约1-2米处,必要时,用左手指点方向,右手引领。行进中如有台阶等,应多加关照,但除年老体弱者外,礼宾引导人员一般不得触及他们的身体,特别是对贵宾、国家领导人,不可主动上前握手或抚摸他们的身体。

二 相识礼节

与人相识、接触、交往,首先要打招呼、寒暄。这时要注意使用礼貌语言。 礼貌用语很多很多,下边仅举几例,如:

打招呼、问候不识者:早上好;下午好;大家好;您好;请问,您是?等。不能说“嗨!去王府井怎么走?”

对不识者问候“您好”,也可回答:您好!不用:好!好!

对认识,而不熟悉的人:见到您真高兴;一切都好吗?今天天气不错等。 感谢:谢谢;多谢;非常感谢;承蒙关照,深表谢意;等。 对感谢的回答:不客气;没什么;您请便等。

请求帮助:对不起、劳驾;真不好意思,麻烦您了等。 道歉:对不起;失礼(陪、敬)了等。 慰问:您感觉怎样?精神不错;看来好多了!

道别:(晚间)晚安;再见;一路平安、一路顺风等。不用“慢走”、“当心”之类的话。

在对外活动中,对交往对象使用尊称,已是常识。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称xx长,以职务相称,在西方不少国家,除了总统、市长等少数官员外,一般不以官职相称。外交上习惯的尊称有:

12

政界:国王、王后称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称殿下;有爵位称其爵位;总统、总理、部长、将军、大使称阁下(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一般不称阁下,称先生)。“阁下”之前有时也可加先生。注意:“阁下”一词不能乱用,除上述人员外,不称其它人员为阁下,例如商界人士。目前,在北京外交团中,对“阁下”一词使用有些混乱,有的外国大使对副部长,甚至司长也称阁下。

军界:称军衔,如将军、上校、上尉,或加姓,加先生。 宗教界:神父、牧师、主教等。泰国僧王,称座下。

教育科技等各界:可称教授、博士、工程师、医生、法官、律师、警官等,或加姓、先生、女士之类。

其他社会人士:男士称先生;女士称夫人、小姐、太太、女士。亚洲某些国家对有名望的女士也称先生。

对服务人员可称“服务生”,也可称先生、小姐。 对社会主义国家人员称“同志”。

在外交礼貌用语中,常常使用全称,以示郑重,如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xxx阁下、泰王国驻华大使xxx先生阁下。

有些国家对人称代词的用法十分讲究,如“你”与“您”就分得很清楚。“您”表示尊重,“你”则表示亲密。外交场合一般需用“您”。

三 外国人的姓与名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以便互相区别。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有的国家,如缅甸,人们只有名,而无姓。我们常常看到,缅甸成年男子名字前面有个“吴”字,可能会认为,这人姓吴。其实“吴”不是姓,而是尊称,相当于中文里的“先生”。缅甸对女士的尊称是“杜”,意为女士。

不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既有名也有姓。外国人的姓名比较复杂,字母很多,而且分好几组,很难记,不懂外语的人,不知哪部分是名,哪部分是姓,

13

不知怎么称呼人家,才不失礼。如前扎伊尔共和国总统的姓名全称为:蒙博托·塞塞·塞科·库恩·恩关杜·瓦·扎·邦加,共十六个汉字,在口语中称呼起来很不方便。其实,即使在扎伊尔,当年人们也不可能把他的姓名的每个字都讲出来,只要说出其中的某部分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是差不多的,即只称姓,再加上必要的尊称或职称就可以了。蒙博托原名约瑟夫·德雷西·蒙博托,上述他名字的其它部分,是后来加上去的。

传统阿拉伯人的姓名更长,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全名为:费沙尔·伊本·阿布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布杜勒·拉赫曼·沙特,共23个汉字,其中最前面的“费萨尔”为本人名,最后面的“沙特”为姓,中间的分别为父名、祖父名。

正确称呼对方,记住对方的姓名,是交际礼节中一项重要要求。我们中国人姓名,一般是三个字,姓在前,名在后。一个字的姓居多,两个以上字的姓较少。我国的姓无论有几个字,但姓都在名前。

与我国人姓名结构相同的有日本、朝鲜、越南等,只不过日本人姓名数字较多,其中姓的字数以二字为多,一个字、三个字等都有。记住这些国家人的姓名,对中国人来说也许并不太困难。

比较困难的是,欧美、阿拉伯国家人士的姓名。首先,他们的姓名字数多,且姓和名的次序同我国人不一样。他们名在前,姓在后,而且还有父称,有的甚至有复姓。请看以下几位外国总统姓名:

美国总统 乔治·沃克·布什; 法国总统 雅克·希拉克;

俄罗斯总统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普金; 埃及总统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南非总统 塔博·穆贝基;

上面这些人的姓均是最后一组字,如用简称,只需称姓加上必要的尊称就行了。

英美人士姓名分三部分的,第一节是本人的名字(教名),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最后一节是姓。

现代法国人的姓名多是单姓、单名,即两组字,名在前,姓在后。只是在各种证件上的姓名,则是把姓放在前面。另外,法国人也有复姓、复名,即姓、名

14

各有两组词组成。偶尔也能看到,法国人的姓名有好几组词,长达4-5节,那是加上了教名和长辈的名字,如法国著名作家亨利·勒内·阿贝尔·居伊·德·莫泊桑,其中莫泊桑为姓。

德国人的姓名多是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对成年人,只称其姓,不称名。

西班牙语系人们的姓名多由三组词组成,其顺序为本名、父姓-本人姓、母姓,如:

古巴主席 菲德尔·卡斯特·罗卢斯。

西班牙人也有复姓、复名,因而姓名就显得比较长,但其父姓,亦即本人的姓,一般也是在倒数第二个词组。

俄罗斯人的姓名稍微特殊一些,一般是由名、父名、姓三部分组成。上面提到的,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金,其中弗拉基米尔是名,他的父名亦为弗拉基米尔,而“弗拉基米罗维奇”意思是弗拉基米尔之子,普金则是姓。现代俄罗斯人,常把父名省略,或在书写时只写字头。社交场合,对不熟悉的俄罗斯人,称其姓,并冠以适当尊称即可。对那些已有接触并相当熟悉的俄国人,称其名加父名,是得体和有礼貌的表示。在俄罗斯人彼此中间,对长者特别表示尊敬,有时只称父名。

一般来说,外国人姓名只有两部分的,名在前,姓在后。正式口头称呼,一般只称姓,书写时,名、教名等均可缩写,但姓不能缩写。妇女的姓,婚前随父,婚后随夫。当然,西方也有些著名女性,即使婚后也保留父亲的姓。

第五节 握手和其它流行礼节

握手礼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交际礼节,据说起源于欧洲。在我国实行握手礼还不到一百年。辛亥革命后,由于孙中山先生大力提倡,握手礼很快流行起来。

握手礼的含义很多:表示相识、相见、告别、致意、友好、祝贺、感谢、慰问、鼓励、亲切等等。外交上,常常被赋予政治含义,例如,1989年5月戈尔

15

巴乔夫访华前夕,邓小平曾指示外交部,他与戈尔巴乔夫会见时,“只握手,不拥抱”。这不仅仅关系外交礼节,而是两国将来关系的定位。

两人握手有一定讲究,“该出手时,才出手”,不能冒失。先伸手的一般是尊长者、女士、已婚者、上级、身分高者、先到者、主人(告别时则是客人)。当然这些讲究,有时要灵活掌握,如晚辈主动上来与长辈握手,也不能拒绝。

每个人都会握手,可是有的人握手方法可能不一定正确。正确的方法是,双方相向而立,距离约半米,上身微微前倾,右手四指并拢,大拇指伸出,与人相握,亲密朋友可双手相握。用力适当,可上下抖动,而非左右摆动。为表示亲切,左手可盖对方右手,扶对方右手腕或对方右肩膀。但与女士握手,不可如此。男女相握,只握四指,不能契合太紧,力量要小。

握手忌讳颇多。除残疾者外,一般不用左手相握。信奉伊斯兰教国家的人们认为,左手不洁。西方人士在多人握手时,避十字交叉,因为容易让人想起墓地上的十字架。摘掉墨镜、摘下手套,再握手。握手时,不可东张西望,不可一面左手持物或插在裤袋里,一面与人握手。除长辈、女士,握手时应起立。穆斯林妇女不与男人握手。

对外社交中,还可以看到其它多种礼节,如宗教礼节:在胸前画十字(基督教),上身前倾左手护胸(伊斯兰教)、合十(佛教、印度教)等;民族礼节:鞠躬(日本)、碰鼻(澳大利亚、新西兰毛利人)、抱拳、拱手(中国汉族)、西方人士拥抱、贴面、吻礼、吻手礼等。至于点头致意、举手、脱帽、肃立注目等,则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流行的礼节。

需要解释的是西方流行的拥抱、贴面等礼节。这种礼节流行于欧洲大陆,英国、北美不习惯男士之间互相拥抱。拥抱与贴面、吻礼,常常连续进行。这种礼节多用于相见、离别、遇有喜事、悲事,表示亲热、亲切、慰问等意思。据说,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这种礼节的国家。法国不仅在男女之间,而且在男子之间也多行此礼。前苏联集团领导人之间常施行拥抱和亲吻礼,以表示他们团结、亲密无间。我国领导人有时与外国领导人拥抱、贴面,但很少行吻礼。

拥抱、贴面、吻礼,正确的方式是,两人相对而立,右手扶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对方右后腰,按各自方位,两人各以本人的右面颊与对方相贴、相吻,先右后左,再右,最多三次。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关系亲密者,才行此礼。人们看电

16

视时可能会发现,有些人不懂规矩,不用自己的右面颊、而是用左面颊,与人相贴,结果导致两人脸朝同一方向。

不同身份的人,相互吻的部位不同。尊长者吻晚辈前额;平辈者,只是脸颊相贴;男女之间可贴面;只有夫妻、情人,才吻唇部;关系密切的女子之间,可吻脸,一般不拥抱;男女之间,可吻,不拥抱。

阿拉伯上层人士吻尊者右肩头。

吻手礼流行于西方上流社会,是男士对已婚尊贵女士的礼节。其动作要点是,男士立正,致意,用自己的右手或双手轻轻托起其手背,以微闭嘴唇,轻吻其手背或手指背面(手腕以上不可吻)。如女士身分地位高,男士有时略一屈膝,或作半跪状。此礼节在法国、英国比较常见。外交交际活动中,常可看到此礼。但美国不时兴吻手礼,在我国更为罕见。我国女外交人员在参加上流社会社交活动时,应有此思想准备,不要届时慌张、无所措手足。

屈膝礼流行于西方上流社会,是女青年向长辈实行的见面问安、告别礼节。动作要点是,上身微前倾,膝部弯曲,两手提裙。长者受礼后,应有所表示,如上前吻其前额等。

鞠躬礼在日本十分讲究,见面时鞠躬30度,称问候礼;告别时为45 度,称送别礼。见到这种情况,我们应相应鞠躬还礼,约15度就行了。男士鞠躬,两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女士则把双手交叉于腹前。

双手合十礼多见于佛教国家。分三种姿势:双手合十至胸--敬人,至嘴--敬父母和长者,至眉间--敬神。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参照上述情形,适当还礼。

另外像抱拳拱手、招手、点头致意、脱帽、注目肃立等礼节,在适当场合也可施用。

跪拜礼在国际交往中已很罕见,不过从有关资料中看到一个著名例子。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献花圈时,双膝下跪,代表国家表示对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的哀悼和悔罪之意。勃兰特的惊世之举,博得世人好评。

17

第六节 女士优先和女士举止

女士优先是中世纪欧洲骑士的遗风,也有人从宗教角度分析,说是由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重习惯形成的。在公众场合,男士们往往表现出对女士的关照和尊重。外交社交活动中,处处都可看到这种礼节。

究竟在哪些场合,男士应该让女士优先呢?这些场合有:女士下车,男士开车门;进室内,让女士先进,并主动帮其脱大衣,让其先入座;上汽车、进电梯,让女士先上、先进。男女在街上同行,男士应走在有车辆行时的一侧,起保护作用;同女士打招呼,男士应起立;遇有夫妇同在,应先同其妻招呼;就餐时,应让女士先点菜;男士应在下车、下楼时走在前面,以便照顾;进剧院、餐厅,男士应走在前面,以便为女士找好座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女士应当处置若素,不必谦虚推辞。

在伊斯兰教国家、东南亚、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印度等国,不讲究女士优先,但是我们的男士们在这些国家仍需注意尊重她们。

女士在交际场合的举止引人注目,因此我国的女士们,应该有更高的修养。她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小心:

走路:不可奔跑,有急事,可紧走,脚步要轻,步子要小,不能露出惊慌之色。

站立:要站正,不可双腿交叉,双脚不可分开过大,不可依靠别的东西。忌讳双手叉腰、抱于胸前,或一手放进衣袋里。

坐姿:只坐沙发座位的前三分之二,不能靠在沙发背上;不可双手同时扶持沙发把手;忌讳翘二郎腿;坐下时,双脚应并拢,略斜向后收。女领导人,有时可能例外。

18

第七节 怎样与人交谈

社交的目的在于联络感情,发展友谊,开展外交工作。有的人善于交友、善于交谈,通过交谈了解到新闻资讯中没法了解到的“活情况”。这是我们外交人员参加社交的根本目的。究竟怎样才能作好这个工作呢?

首先,自己要有较高的内在素养,知识丰富,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使言谈内容广。另外,交谈者的仪表、姿态、表情要端庄、自然、可亲、可信。这里要反对两种倾向,一不可低三下四,就是不卑;二不可趾高气扬,即不亢。要以平等心态,对待交谈者,要和蔼可亲,让人可信。为此要防止,只顾自己高谈阔论、口若悬河,要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当别人说话时,要善于倾听,不打断、不纠正、不表示怀疑,并要适度称赞。遇到分歧,表明立场,不多纠缠,有大将风度。与女士谈话,更要注意礼节礼貌,一般不要参加女士圈的谈话。

玩笑、幽默在社交语言中经常出现,要注意分寸,避免引起不快。“文革”时,我参加阿尔巴尼亚人民军歌舞团访华接待,12月下旬在哈尔滨演出,气温降到零下30度。阿歌舞团团长是一位40来岁的军人,身体健壮,但由于天冷,冻得簌簌发抖。我方一陪同负责人,自以为十多天来,已同该团长混熟了,便对团长说:“你真是纸老虎。”本想开个玩笑,没想到捅了漏子,该团长变色道:“毛主席说,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是纸老虎。我怎么也成了纸老虎?”

由于不慎,偶然问到别人不愿回答的问题时,要表示歉意并转移话题,而不能穷追不舍。

忌讳的话题:(1)不非议他国、他人,特别是不能同外国人一起,评论驻在国及其领导人的是是非非。不论当面还是背后,不可在一外国人面前指责、批评另一外国人;(2)注意不问及他人的隐私,其中包括:参加那个政党、信仰什么宗教、工资收入及家庭财产、健康状况、年龄、婚姻状况、住址和个人经历等有关资讯。(3)避开令人不快的话题,如疾病、凶杀、绯闻等。

称呼:

19

先生,阁下 夫人,小姐, 女士。 陛下,殿下。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对总统也称先生。一般获得学位者,更愿被称学位。 在日本,对有身份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子称先生。但对一般家庭妇女,不能称先生。

全称--尊称--阁下--人称 代词--量词 职称、同志

外国人与中国人家庭内称呼

第八节 宴请

宴请别人或出席别人的宴会是外交人员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一 怎样举办宴会

一场宴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人,例如宴请时间安排合适、地点选择得当、厅堂优雅、餐桌布置美观、餐具精美、食谱符合客人胃口,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主人能否掌握待客之道。

宴请种类

就宴请的性质而言,约有三种:1、礼仪性的。如欢迎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国庆招待会,建交日和其它节日举行的宴请活动;东道国为某一重要国际会议召开,出于礼仪需要而举行的宴请活动。这类宴请活动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

20

少。宴会上,不可像我们朋友之间聚会那样酗酒、灌酒、喝醉,按有关规定,即使会喝酒的人,也只能喝到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

甜食。甜食一般是在所有热菜吃过之后送上,常见的有冰淇淋,用香槟酒杯送上,用匙舀食。如是奶油目斯之类,可用叉叉食。甜食匙放在食盘外侧靠餐桌中心方向,或者由招待员送上。

水果。去皮水果,如苹果、梨等应切成四瓣,剥皮去核。香蕉剥皮后,用刀切成小段,用叉取食。桔子则去皮,分瓣食之。西瓜、波萝等去皮切块,以叉取食。切成段的果品,宜切一段,吃一段。

咖啡或茶。这是宴会最后一道作业。咖啡里可加糖和牛奶,用咖啡匙搅拌匀,即可饮用。如果在餐桌上,饮用时,用右手持杯,不必端垫盘;如果走动,左手端垫盘。咖啡匙不用时,应放在垫盘上,不得用咖啡匙舀咖啡喝。不喝咖啡,可请招待员送上茶。西方人士喜欢喝红茶,并在茶里放一片柠檬,以使味道略带酸味。

意外情况。宴会中无意把刀叉失落在地,碰翻酒杯、水杯,不要手忙脚乱,应招呼招待员前来处理,换新刀叉。如弄脏桌布或邻座(特别是女宾)衣服,应表示歉意,但不可贸然帮其擦拭,而是应将餐巾递过去,让其自己擦拭。

纪念物。宴会主人有时为出席者每人准备一朵献花或一件小工艺品,请客人带走。也有的客人将菜单留做纪念,为此特意请出席者签名。除此之外,不可带走任何招待品。

离席。宴会结束,听从主人安排,先让身分高者、女士起立离席。离开餐桌时,餐巾放在桌上,不必重新迭好。男宾应帮助女宾离座,把其座椅放归原处。有时,主人让客人再到休息室小坐,招待员会送上烈性甜酒。这种酒大多是白兰地加香草、水果、果汁。这就是所谓餐后酒。也有的则是,离开宴会厅便直接告退。

感谢。出席私人宴会后,可打电话表示感谢,有时甚至写信或寄送名片给主人,表示感谢,名片上左下角用铅笔写p.r.两个缩写字母。如不久有见面机会,也可留待见面时,口头感谢。

总之,西餐宴会礼节颇多,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全部写下来,大家应该多观察,自己不懂的,先问问,不为失礼。另外,不同国家西餐宴会,规矩也不尽

31

相同,届时应以主人所为,参照处理,就不会出现大差错。一句话,出席西餐宴会,要小心谨慎,要表现出应有的文明和教养。

饮酒规矩

外交人士举办的西餐宴会、招待会、酒会,经常喝酒。在这些场合喝酒,很有讲究和规矩,如宴会上,分餐前、佐餐、餐后三种情况,所饮酒类各不相同,前面已说到,现在再做些补充。关于佐餐酒,常用红白葡萄酒(美国佐餐酒一般用加冰块的威士忌)。宴会上吃海鲜、鱼类时,应喝无甜味的白葡萄酒;吃牛羊肉等肉类时,喝红葡萄酒;吃羹汤时,喝雪梨酒;吃点心、水果时,一般上白兰地或甜酒。

我们中国人在祝酒时,往往说干杯,可实际上并不一定喝光,而西方人讲究,说干杯就应真的干掉。西方人习惯,斟酒不满杯,一般是半杯甚至更少。他们也祝酒,但是不劝、不灌、不酗酒,不习惯以“满上”、“感情深”之类的方式强让对方喝酒,也没有像我们朋友聚会时那样猜拳划掌,“哥俩好”、“六六六”的场面。

西方人举行宴会时也举杯祝酒,祝酒者会尽量干杯的。作为出席宴会的客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会喝酒,应响应祝酒者的呼请,尽量把杯子里的酒喝掉。不会喝、不能喝,不愿喝,也不必勉强,可以不喝;但是应当响应祝酒者呼请,该举杯时,把酒杯举起来,把嘴凑到酒杯边上,装装样子,或者只举举杯子就行了。但是,如果你主动向人祝酒,而且说了“干杯”,就一定把酒喝掉。

酒会上更注意饮酒规矩。喝常温下的酒与带冰块的酒,手握杯的方式颇为不同。常温酒(如佐餐红葡萄酒),手可握酒杯身;喝带冰块酒,手应握酒杯脚部,以免冰块遇热融化;喝白兰地,需保持20℃温度,因此可手托杯底部。无论何种情况,应避免双手持杯、托酒杯的脚部、手指搭在杯口,或因不喝酒而将酒杯倒扣在餐桌上。

喝咖啡的规矩

32

咖啡是外交官聚会时经常看到的一种饮料。有的还专门举行咖啡会,例如我在驻布拉格使馆工作时,当地外交官夫人组织,就定期由各馆举办coffee morning 。咖啡的主要功效是提神,解除疲劳,是午后待客理想饮料。宴会上,它也往往是最后一道“菜”。不习惯喝咖啡,可用茶代替。

如果专门以咖啡招待客人,一般用黑咖啡,即不加糖和牛奶。白咖啡则是加糖或牛奶、奶油等。咖啡一般饮2、3杯就行了。杯子很小,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谈话、聊天的陪衬。讲究小口品尝,是否添加糖、奶,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方糖用夹子,砂糖用匙取用。

咖啡杯要正确持握:右手拇指、食指握杯耳、端起,如在餐桌上,不必端起垫盘;如离餐桌远,须站立、行走,则以左手端垫盘及杯,右手持杯饮用。匙的作用是,使糖奶与咖啡融合、使咖啡降温,不能用匙舀咖啡喝。匙用过后,不可放在杯中,应放在垫盘上。不可双手握、捧杯,也不可用手托杯底,不俯身就近杯子喝,不可用手端着垫盘直接喝。喝咖啡时,主人可能略备甜点、干果、小吃。

四 中餐西吃

中餐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餐饮形式,中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餐馆遍布世界各地,中餐词汇如“点心”、“炒锅”、“炒面”、“豆腐”、“杂碎”等,已经深入到西方人日常生活中。中餐做菜,以炒为主,用油多,因而油烟也多。中餐多用蔬菜,营养丰富。西餐制作多用蒸、烤、煮、卤、炖、凉拌,一道荤菜配各种素菜,如牛排配瓜条、豆角等,比较清淡。中西餐上菜顺序不同,如中餐最后喝汤,而西餐在冷盘之后即喝汤。中西餐重要区别是,餐具不同,中餐用筷子进食,而西餐用刀叉。另外,中餐就餐前,招待员常常给客人送上热湿毛巾,擦擦手,甚至可以擦擦头上的汗,使人感到清爽。

我国在招待外国客人时,常用中餐,而客人们不习惯使用筷子,于是招待员除了摆上筷子之外,还常常为外国客人摆上刀叉,请他们用刀叉品尝中餐,因而

33

就有了中餐西吃的说法。有的中餐菜,如四喜丸子等,使用刀叉,没问题;也有的中餐菜,如宫宝鸡丁中的花生米,不好使用刀叉,只好用匙。

34

和必要的礼仪程序。2、交谊性的。如为接风洗尘、送行告别,增强友谊、联络感情,举行的宴请活动。这种宴请规格讲究不太严格,主要是亲切友好、气氛热烈,以增进友谊为目的。3、工作性的。主人与参加宴会的各方,为解决特定的工作、业务问题聚在一起,以便相互交谈,解决问题、发展业务。

宴会为正餐,坐着进食,由招待员顺次上菜。

按隆重程度划分,通常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家宴、招待会等种类;按时间划分,有午宴、晚宴,早餐等,晚宴较之白天举行的宴会更为隆重。

国宴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为国家庆典或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而举行的正式宴会,是最隆重、最正式、规格最高的宴会,宴会厅悬挂国旗,乐队演奏国歌等。正式宴会,除不挂国旗、不奏国歌,出席规格比国宴略低外,其余大体同国宴相同。正式宴会上有时也安排奏席间乐。

便宴,即非正式宴会。便宴形式简便,不安排正式讲话,有时不排座位,比较随便、自由,举行的时间通常在中午,有时也在晚上,甚至早上。西方人的午宴上不上汤和烈性酒,不带夫人。

家宴,即在家中设便宴招待客人。西方人喜欢这种方式,以表示亲切友好。家宴往往由主妇亲自下厨烹调,家人共同招待。

招待会是指各种不备正餐,较为灵活的宴请形式,备有食品、茶点、酒类、饮料,通常不排座位,可以自有走动。

常见的招待会有:自助餐-冷餐招待会、酒会、茶会等名目。

冷餐招待会举办时间,一般在中午12:00至下午2:00;下午5:00至7:00;招待会举办地点,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如花园里。常用于官方的正式活动,以宴请人数较多的宾客。我驻外使领馆为国庆、建军节、春节举行的招待会,多采用这种形式。所谓冷餐,实际上也常上热菜,冷、热菜连同餐具都摆在餐台上。另设酒台,供应酒类和饮料。客人凭自己需要,自取食品和饮料。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主、客人可自由走动、交谈。

在我国,大型招待会往往设大圆桌和座椅,供客人就餐时落座。有时把主要客人安排在主宾席上就座,食品饮料由服务员送上。招待会宣布开始,主人致词后,才开始进餐。

21

酒会,外文常称作鸡尾酒会,以酒水招待为主,略备小吃,如面包托、小泥肠、三明治等,由服务员送上,以牙签取食。酒水在酒台上由服务员向客人提供。

所谓鸡尾酒,乃是一种混合酒。由于酒的浓度、色调等不同,各种酒倒在一起互不融合,形成一层一层不同的颜色,犹如雄鸡的美丽尾巴,故名。有的酒会并没有鸡尾酒,也称鸡尾酒会。

酒会一般在上午11:00,下午4:00前后举行。酒会的好处也像冷餐招待会一样,客人可以自由走动、交谈,气氛随便。

此外,在外交官中间,有时举行茶会、咖啡会。

宴会准备工作

邀请名单。举行宴会邀请那些客人,需考虑当地习惯、主人与客人的关系,客人与客人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邀请夫妇,需注意独身男或女士,不要弄错。今年邀请的客人,明年不邀请,人家就会有想法。为人送行的宴会,以请熟人作陪为好。家宴一般也只请认识的人。主客双方出席人数比例要适当。午宴一般不请夫人。

宴会时间。主客双方都合适,而且应避开重大节日、公共假日、重要活动、禁忌日(如伊斯兰教的斋月;基督教国家忌讳13号又逢星期五)。晚宴比较正式。

地点。官方的正式宴请,一般在政府大厦、国宾馆或大饭店举行。外交人员,常在使馆、饭店或家中请客。无论那种情况,宴会厅要严肃、庄重、宽敞、明亮、干净、美观、温馨。不用红绿灯、霓虹灯装点宴会厅。宴会桌可用圆桌或长桌。桌上可摆放花草和蜡烛。

请柬。宴请发请柬,是郑重的表示,是对客人的尊重,同时也为了让客人准确无误的知道宴请的地点和时间。有时,为慎重起见,在发出请柬的同时,还单独对特别重要的客人,如国家领导人,再发一份邀请信。

请柬的内容应包括:宴请的因由、时间、地点、形式及宴请的主人或单位,同时还应注明服饰要求。大型宴请活动,需附上桌次或座位示意图。外文请柬还

22

要写上客人的姓名、称呼。中文请柬行文不用标点符号。中外文请柬上所涉及的国家、单位、人物、节日名称,均应采用全称。

中外文请柬行文、格式不同。我国外交机构或人员发出的请柬,除中文外,还附上译文。

请柬上常常看到如下英文字样:To remind(备忘); R.S.V.P.(请答复); Regrets only(不能出席请答复。并注明电话号码)。

除宴请临时来访的客人外,请柬一般需2-3周发出。已经口头邀请的,也应补送请帖。

国际上通常做法,邀请夫妇,可只发一张请柬。如有的场所需请柬入门,则应给夫妇二人都发请柬。

席位安排。1、以主人座位为中心。如夫人参加,则以主人夫妇为基准,靠近者为上,右高、左低,依次排列;2、把主宾和夫人安排在主人夫妇右手边上;3、在大体尊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将说同一种语言、不同国家的客人安排在相邻座位上,以便交谈;4、主客双方人员应相间而坐,以便交谈;5、夫妇一般不相邻而是相对而坐。西方习惯,男女主人分别陪伴女男客人,我国不习惯这样做。6、译员在主宾右手边。有些国家译员不入座;7、多边活动中,应尽量将敌对关系国家的人员座位分开。

宴会主人的身份比主宾低,如本国的总理出席本国驻外大使的宴会,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将客人安排在主位上。

主宾携夫人参加宴会,而主人夫人临时因故不能出席,应安排身分相当的女负责干部陪伴主宾夫人。

通知席位。大型宴会一般应将席位或座位示意图,连同请柬一同发去。中小型宴会,来不及事先排好座位,届时可在宴会厅门口摆放宴会席位示意图,请客人自己查找。小型宴会,在入席时由礼宾人员引导入席即可。

宴会菜单。精心拟定菜单是宴会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一定不能忘记尊重民族或宗教禁忌,如忌食猪肉、牛肉、素食等。我国视鲍鱼、海参为待客佳品,欧洲人不一定喜欢。另外,松花蛋、海蜇皮等,因颜色发黑、咀嚼有声,而不爱吃。

西餐菜单顺序是:冷盘、汤、热菜2-4道、甜食、水果;中餐则把汤放在热菜之后。无论采取那种,一定要加工精细,做到色香味均佳,既好吃,又好看。

23

菜单拟定后,要打印或精心书写,置于餐桌上,每人一份。讲究、精美的菜单,往往被客人拿走做纪念。

国家领导人、驻外使节举行宴会,请柬、菜单、座位卡上印有国徽图案。 宴请用酒。西餐宴会用酒分三类:1、餐前开胃酒:一般有雪梨酒、白葡萄酒、马丁尼酒、金酒加冰块、威士忌加冰块,啤酒、果汁、西红柿汁、矿泉水等;2、佐餐酒:一般用红白葡萄酒,很少见烈性酒;3、餐后酒:一般是上一小杯烈性酒,如白兰地。我国对外宴请用酒比较简单,餐前通常上饮料,如啤酒、矿泉水、茶等,一般不上酒类;目前,我国宴会佐餐酒同西餐一样,即红白葡萄酒。餐后不再喝酒。

至于冷餐招待会和酒会,则不分餐前、餐后,供应各种酒类,可随意逃选。外国人喝威士忌、啤酒、及各种饮料,喜欢加冰块。倒酒时,要把瓶口封条撕掉,把瓶擦干净,最好用餐巾把酒瓶裹好再倒。

餐具。中餐有筷子、筷座、匙及匙座、碗、盘、碟、酱醋瓶、五味瓶等。西餐要复杂得多,有三类:1、银器:刀:食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来切割牛、猪肉排等);叉:食叉、鱼叉、龙虾叉;匙:汤匙、咖啡匙;2、瓷器:盘、碟、盆、罐,如各种汤盘(碗)、咖啡具、糖罐、奶罐、涮手罐(盆);3、玻璃或水晶器皿:各种酒杯、饮料杯。

摆台是一项很讲究的艺术。宴会前要把餐桌摆放好。西餐餐桌上的餐具、酒具摆放有一定的的规矩:座位前正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齿朝上),右手放刀(刀口朝内)和汤匙。正餐的刀叉数目与菜的道数相等,先从外侧用起。有时,一副刀叉用到底。食盘前方放甜食匙,右边放酒杯,由远至近分别是饮料杯、红白葡萄酒杯。左边放叉处之前,外侧是面包盘,内侧是黄油碟。甜食匙放在食盘前方靠近桌子中心那边。餐巾迭成花样,放进水杯或置于食盘上。

招待员。服饰整洁,仪表堂堂,反应敏捷,谦逊和蔼,周到热情,讲究礼貌,全神贯注,毫不懈怠。最好懂一些外语。

二 怎样做宴会主人

24

宴会开始,主人(及夫人)应站在门口迎接客人,其位置应在客人存衣以后、进入休息室之前。官方正式宴会,还应有少数主要官员陪同主人夫妇,排列成行迎接客人。客人握手后,进入休息室。如无休息室,则直接进入宴会厅,但不入座。有些国家,正式隆重的宴会,客人到达时,司礼人员唱名介绍。当主宾到达后,主人即陪主宾进入休息室。这时,如尚有其它客人陆续前来,可由其它官员代表主人在门口迎客。

主人陪同主宾进入宴会厅,全体客人即可入座,宴会正式开始。如休息室较小,或宴会规模大,也可请主桌以外的参宴人员先入座,主桌人员最后入座。

如宴会上双方讲话,西方习惯是,安排在吃完所有热菜之后,上甜食之前。我国常常是一入席就讲话,主人先讲,客人后讲。官方大型宴会上主人讲话后,奏客方国歌;客人讲话后,奏中国国歌。奏国歌时,参宴人员应肃立。现在,我国为欢迎贵宾的国宴,已不讲话。冷餐、酒会上,讲话时间可灵活掌握。讲话稿事先交换,由主方先提供。讲话时,应停止进餐。

正式宴会,吃完水果后,主人与主宾起立,宴会即告结束。西方习惯,上完咖啡或茶,客人即可告辞。主宾告辞时,主人应送到门口。原迎宾人员顺序排列在门口,与客人握别。

家庭宴会比较随便。主人不一定在门口迎客,可在客人到达时,主动趋前握手表示欢迎。如主人正与其它客人周旋,未发现客人到来,则客人亦可主动上前,同主人打招呼。西方人习惯,在家庭宴会过程中,以女主人的行为为准,如入席时,女主人先坐下,客人才可坐下;待女主人招呼之后,才可开始用餐。餐毕,由女主人起立邀客人去休息室。喝过咖啡之后,主宾即可告辞。我国习惯男陪男,女陪女,因而男宾与男主人先握别,女主宾与女主人握别,然后交叉握别,主方其它人员也应一一握别。

招待员服务工作。要注意上菜进度,不缓不急,观察并满足客人的需要,听从主人的招呼。

一般习惯,两招待员分菜,从主宾夫妇开始,按先客人,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的顺序,依次进行。如果只有一名招待员,则按先客人,后主人顺序,先照顾客人和女士。从左侧上菜,从右侧斟酒、撤餐具(待食者将刀叉并拢放在食

25

盘上之后)。如有客人在吃过一道菜后,仍不收拢刀叉,可问他(她)是否再加点菜。服务过程中,要轻拿轻放,在厅内走动要轻快,不可慌张,不得谈笑,侍立姿态要端正。多人在厅内时,应排列成行。

总之,宴请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主方的组织准备工作是否细致周到,菜肴是否精美符合客人胃口,主人是否懂得待客之道。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位来宾都感到主人的热忱友好;努力使客人之间有相互认识交谈的机会;并使谈话活泼有趣。用餐时,主人适当掌握用餐速度,待每位客人都吃完,再换下一道菜。如果少数人没吃完,主人可放慢速度,以免客人感到不安。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招呼招待员另换新的;客人撞翻酒杯,要让招待员收拾干净,安慰客人,不可露不悦之色。

由于宴会前主人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比较劳累,但在宴会上不可显露疲劳之态,从始至终要精神饱满。遇有意外情况,如厅内灯泡爆裂、停电,招待员杯盘坠地等,要镇静,不可叫嚷、批评人。

三 西餐宴会礼节

著名西餐大菜

顾名思义,西餐是西方人、欧洲人的餐饮形式。而今天,西餐早就成为世界上流行的餐饮形式。其最显著特点是,就餐者使用刀叉就食。最著名的西餐大菜,当属法国、英国、俄国大菜,另外像意大利、德国、美国以及奥地利、匈牙利、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大菜也很有名。据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入主白宫前,白宫的大厨一直由法国人执掌。

法国菜的特点是,选料新颖别致,加工精细,如蜗牛、鹅肝、马兰、洋百合、椰树芯等,均有名菜品种传世。此外,法式菜制作时善用酒,烹调讲究,菜口偏生。代表名菜有,马赛鱼羹、冻鹅肝、巴黎龙虾、红酒山鸡等。

26

英国菜的特点是,口味清淡,少用油、酒,以煮、蒸、烩、煎、炸为主。调味品放在餐桌上,由就食者根据自己口味选取。代表菜有,薯烩烂肉、烤羊马鞍、烧鹅苹果沙司、野味攀等。

俄国菜的特点是,油大味重,肉类、禽类要烧得烂熟,但咸鱼、熏鱼又多生吃。调味多用酸奶油、奶渣、柠檬、酸黄瓜、小茴香。代表菜有,鲭鱼饺子、串烤白羊、白塔鸡、冷苹果汤、罗宋汤等。

克林顿夫人曾换掉在白宫服务多年的法国主厨,让人四处征集美国各地名菜,以便在国宴上派上用场。她提倡美国本土菜,要求厨师把握一项原则:低脂高纤,健康烹调。美国菜的特点是咸里带甜。

其它,如德国菜则是略带酸味,生菜较多;意大利菜以原汁原味闻名,且喜用面食做菜。

西餐冷盘常见的有沙拉,即土豆、胡萝卜、黄豆、青豆、鸡蛋煮熟和调味品调拌而成;冻子,即将煮熟的食品和汁汤冷却凝固而成;泥子,即以动物脑、肝和虾、蟹为主料,配以鸡蛋、芹菜,加作料搅拌而成。

西餐的汤类可分为青、红、白三种。清汤,即用肉、禽煨煮,取其汤过滤而成;红汤以俄罗斯罗宋汤最为有名,一般用牛骨煨汤,加入烤过的洋葱、西红柿、萝卜过滤而成;白汤也叫奶汤,以骨头煮煨,加入奶油、洋葱等制成。

西餐点心常见的有吐司、三明治、布丁、面包等。

西餐宴会规矩

西餐宴会规矩很多,不仅我们中国人不熟悉,连西方人有时也闹笑话。2003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英国,据报道,在英国女王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布什面前摆着7个酒瓶,(里面装的都是7-50年的美酒);3把刀叉,2把大匙,2把小匙。在农场长大的小布什,那里见过这种阵势,哪种酒在在什么时候喝,哪种刀叉配哪种菜,他心中无数。

更让他难堪的是,女王向他敬酒,由于他不懂英国皇家礼宾规矩,而大出洋相。按照英国礼宾规定,女王起身向他敬酒,表示来访国国歌即将奏响。因而来访国元首应肃立,待国歌奏毕,才可与女王碰杯。而布什却在女王向他敬酒时,

27

忙不迭举杯回敬。新闻报导说,女王对布什的回敬,站在那里不加理睬,于是“布什马上把酒杯放下,并向在座的什么人无奈地眨了眨眼。”美国国歌之后,女王第二次与布什碰杯后,意味着要奏英国国歌。此时布什本应肃立倾听乐队演奏,而他却去与安妮公主碰杯,安妮公主没有理他。他又向安德鲁王子笑笑,王子也没反应。因为公主和王子都知道,下边要奏《上帝保佑我王》了。

那么,出席西餐宴会究竟要注意那些规矩呢?各国规矩大同小异,至少下边所列各项应当被重视。

应邀。被邀请参加宴会以及接受邀请,是主、客友好关系的体现。对别人发来的的邀请,应及时答复。如应邀,可在感谢之后表示:“很高兴。接受邀请”等。如不能出席,可表示“由于此前另有安排,很遗憾,不能出席。”临时因故不能出席,应尽早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

送花或小礼品。西方人士喜欢举行家宴欢迎朋友。赴宴(准时或略迟2-3分钟)时,客人如能带上一束花(请注意:花枝应为单数,因为墓地上摆花为双数;另,花的颜色,各国讲究也有所不同)或小工艺品、小食品(如巧克力)献给女主人,主人会很高兴。大型招待会(如国庆招待会),根据双方关系,有时送花篮,提前摆放在招待会现场(如舞台前)。

存衣。冬天穿衣多,参加宴会前应将外衣、帽子等存入衣帽间。如夫人同行,应先照顾夫人将衣帽脱下存好。衣帽间往往设有镜台,可对镜理妆、涂口红。

问候主人。如主人夫妇迎客,客人应先同女主人握手问好,献上花束,再同男主人握手。然后由主人或主方人员引入客厅,同其它来宾见面,服务员会送上饮料或低度数酒类。

入座。何时由客厅进入宴会厅,须听从主人安排。如事先未通知座次,很可能在宴会厅门口有座位示意图,客人应自己去找本人的座位位置。应从椅子左方就位和离席。男宾应帮助右边的女宾挪动椅子,待女宾坐好后,自己再就座。入座就餐时,身体略靠近餐桌。

餐巾。当主人拿起餐巾时,客人才可拿餐巾铺在自己双腿上。在我们国内,可把餐巾一角押在餐盘垫盘下,使餐巾搭在腿上。忌用餐巾擦刀叉、盘盏,擦汗、擦脖颈,可用餐巾一角擦嘴角、手指上的油渍;忌将餐巾挂在胸前。中途因事暂

28

时离开,应把餐巾放在座椅上。如把餐巾放在餐桌上,就说明离去不再回来了。宴会结束,收餐巾时也应以主人为先。

进餐次序。西餐菜谱一般是冷盘、汤、热菜2-4道、甜食、水果、咖啡或红茶。面包黄油摆在餐盘的左前方,或由招待员送上。饮料、酒类在右前方。餐盘在座位的正前方,左右两边分别摆放数把(与上菜的道数相同)叉、刀,叉齿朝上,刀口朝内。就餐者由外朝里分别启用刀叉。甜食勺放在餐盘朝餐桌中心的那边。

讲话祝酒。国宴讲话或祝酒,一般安排在用餐前,先主人,后客人。讲话、祝酒后,应碰杯。每碰一次,稍微喝一点,如人太多,可举杯示意,不必一一碰杯。讲话、祝酒时,应一律停止进餐。

国歌。国庆宴会、为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举行的宴会上,要演奏国歌。先奏来访国国歌,后奏主人国国歌。演奏国歌时,出席宴会的所有人员,均应肃立,除了摄影、摄像记者工作外,现场一律停止走动,待国歌奏毕,方可落座。

刀叉使用。小型宴会开始用餐,应待主人示意,客人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迫不及待。右手用刀,左手持叉。叉齿朝下叉食品。如果感到左手用叉不方便,也可换用右手。忌刀叉在盘上发出响声。说话时,不一定把刀叉放下,但做手势时,不可让刀叉在空中比划。吃完一道菜,刀叉并拢,叉齿朝上,刀口朝内,放在盘子上,招待员就会收走。

坐姿吃相。进餐时,身体距餐桌约30公分,上身端正,头部略前倾。不可把双臂横放在餐桌上,显得懒散,而且也会使两旁的就餐者感到不便。进餐时,不可把嘴凑到餐盘上,不可把餐盘端起,而是用叉取食,放到嘴里。切忌舔食。

喝汤。汤匙放在餐盘右边,右手持匙舀汤。汤热,不可用嘴吹冷或用汤匙搅拌使其降温。汤如果由盘盛,汤匙应朝外侧舀起;汤浅,可将汤盘用左手稍侧向外。喝汤时,口要轻,不可发出呼噜声。喝完汤,将匙放在汤盘的托盘上,而不是放在汤盘内。

水盂。餐盘的左前方,有时放一水盂(有的不放),内盛清水,撒花瓣,用于吃完手抓食品,在盂内涮掉污渍。盂内清水不可饮用。

29

宽衣。宴会进行中,室内温度升高,不能当众解开钮扣,脱下衣服。小型宴会,天气热,如主人示意让客人宽衣,男宾可脱下西服外衣,搭在椅背上。但女士一般不得当众宽衣。另外,挽衣袖、松腰带等,都是非礼行为。

面包黄油。面包黄油分别放在食盘左前方的碟子里,有时是由招待员送上。取面包用左手,撕开,使用黄油刀涂上黄油或果酱、蜂蜜。不可用叉去叉、用刀去切面包。

冷盘。鱼冻、肉冻等可用刀切开,用叉取食。色拉只可用叉取食。 热菜。西餐鱼多去骨刺,遇有带刺鱼,可用刀将刺轻轻拨出。如鱼刺已经入口,可稍加掩盖吐在叉上,放在食盘边沿上。西餐吃鱼常配柠檬,可用手将其汁液挤在鱼上,以去腥味。肉食,如猪排、牛排等,应用刀切成小块食之,但不要一次把肉切完,一块一块消灭。注意切肉时,不要让刀发出撞击盘子的声音。

上菜。招待员上菜依照一定次序,只在走到你左边时,才轮到你取菜。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点,如果实在不想吃某种菜,也可婉谢。

吃东西不出声。像喝汤一样,吃任何食品,咀嚼时应闭嘴,不说话,不发出响声。要说话时,应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后再说。

手持食品。西餐中有些食品,需用手拿着吃,如炸土豆片、龙虾、蜗牛及各式面包。手指沾上油渍,可在水盂中涮,再用餐巾擦一下。

自助餐。排队取食,不可拥挤、加塞儿,不要一次取太多。可分三次:先冷食,再热菜,最后是甜食、水果。别人未取完第一次,你最好不去取第二次。

剔牙。餐桌上最好不剔牙,如实在要剔,要用餐巾掩口,或用左手遮住嘴,趁别人不注意时剔。

饮料。西餐佐餐饮料常见的有啤酒、矿泉水、苏打水等。嘴中有食物未咽下,不要喝饮料;擦干净嘴上油渍,再喝饮料,以免弄脏饮料杯。饮料用后,要把杯子放回原处。

饮酒。西餐酒菜有一定配搭规矩,吃鱼和其它海味,常配饮白葡萄;而吃动物肉类,一般配饮带酸味的红葡萄酒,以便减轻油腻之感。不喝酒的人,也不可拒绝别人的敬酒;不喝,可用嘴唇触及一下酒杯,作个样子。敬酒是礼貌的体现,不等于劝酒、酗酒,可喝,也可不喝。不喝,但作个样子是还礼的表现,不可缺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n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