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的“错位”与“磨合”
更新时间:2024-06-27 07: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试论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的
“错位”与“磨合”
金堂县隆盛中学 唐长明
本文探讨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的关系问题,旨在消除两者之间的“错位”现象,促进它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达成一致的目标、实现最大可能的“磨合”,建构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文教学新格局。摆出这一命题的立论依据是:(1)实践中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错位”现象,给许多教师和学生造成了困惑,解决这个问题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改变那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局面,促进语文教学尽快成为素质教育。而研究这一问题能够实现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互动发展。“错位”必须“磨合”,“磨合”的目的并不是操练应试教育,而是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
我们首先应当确立正确的“考试观”,且不论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到底对人才选拔具有什么样的益处,抑或对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权利构成什么样的威胁,单就作为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考试也是教育教学顺利运行中不可或缺的要件。从教育教学发展前景看,考试仍会持久地存在。我们无须在要不要取消考试的争论上消耗过多的精力,更重要的是要尽力克服考试的弊端,完善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引领和积极促进功能,以实现教育教学健康发展。所以,在这种现状下,只有承认现代化考试的价值,才能积极地去探究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语文高考、中考等关键性考试中确实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现代化”色彩逐渐鲜亮起来:不仅在考试形式、题型上有了创新,而且在命题思想、检测指向等方面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念,在评价的指挥棒上闪耀出“新课标”倡导的人文火花,考试内容逐步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鼓动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张扬。这些新变化理应得到人们的认同。然而,恰恰对这个教育上最敏感的考试,不少语文教师却表现出任然继承传统,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仍然抱定应试教育的看家本领,简单地采用“加班加点”的方式、“灌输”、“填鸭”等方法与“题海战术”霸占学生思维空间。结果,为考试而熬得面黄肌瘦的学生极度不适应当今考试的新变化,从书本上学的好象没考多少,在那些本来与他们生活实际更接近的问题面前表现出一片恐慌、无所适从,老师并没有教会自己运用“万能钥匙”。于是乎,有的学生们可能会大喊“课堂上学语文没有多大的用处”!当然,我们有一些语文教师便指责出卷人“脱离实际”、“脱离书本”,是“坐在地面拦月亮”。我们也有人感叹:以前搞“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有本可依”,容易操作,容易取得“成果”;而现在搞素质教育,在光彩四射的新思想、新理念的辉映下,大家反而难以调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前的“应试能手”现在变成手足无措。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将考试没考好的原因直接归咎于素质教育??
这种状况反映了如今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课堂教学与考试指向的“错位”。出现“错位”的原因是:(1)考试的改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代化考试应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在
价值追求上保持目标一致。现代化考试内容的选定应当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注重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考察学生个性化语文素质。这种理想的考试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行为上不断调适的过程。考试改革的发展过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必须步调一致。而“步调一致”又是“考教分离”考试机制顺利运行的一个大难题。“错位”现象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代化考试任重道远。(2)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提升的过程。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持续性过程,新课程改革疏通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主渠道,给广大师生提供了编织教育理想之梦的彩色舞台。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没有凸显的分水岭,我们不可能将素质教育“催化速成”。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但新世纪的教育绝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讲,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仍然要付出探索、创新和冒险的艰辛。“错位”现象也昭示出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更新的许多观念和行为。(3)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磨合”更需要有一个对接、吻合的过程。“应试教育”主张教学为考试服务,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一心为了考试。考试考出好成绩,学生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上等人”;考试打了败仗,学生就被冷落为“废物”。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应当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审视教学和考试的关系问题:教学不是为了考试,相反考试则要为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考试则要引领和促进教学实现这一目的;教学和考试要达成共同的努力目标——具体讲,这个目标就是“新课程标准”。教学和考试两方面都要根据“新
课程标准”,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宗旨,“教”“考”携手,共同绘就素质教育理想蓝图。教学和考试双方“磨合”好了,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合一”,那时候“错位”现象自然消失。而这仍然需要一个逐步“对接”和“吻合”的长久的过程。
为了有效消除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的“错位”,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促进两者之间的“磨合”:
一、返归本真,培养语文素质。传统的语文教学功利化色彩比较浓重,运行状况随着考试风标的变化而变化。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培养素质的本真。客观地讲,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素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养成需要建立整体发展、和谐生成的培育机制。听人这样说过:张三这方面语文水平高,李四那方面语文能力强。这实在是违背了语文素质养成的规律。事实上,一个人在语文素质上虽然可能在某一方面见长,但如果其它方面的素养很差,那就不能认定他(她)语文素质高,因为局部性的零散优势只等同于技巧。相反,一个人语文素质整体很高,能有力地促进他(她)个性化优势的发挥。另外,还要突破语文教学传统的学科界限,将语文素质的培养放到更广泛的空间里,充分挖掘、利用其它学科语文素质的培养资源。常说“文史地不分家”,人文学科自然是知识相融、价值贯通的,就是数学、物理学科准确而严密的定义、缜密而灵活的思维等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也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这恰恰被我们忽视掉了!“大语文”理论应该关注、阐释学科资源的整合。另外,培养语文素质,还要突破课堂限制。“新课标”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更
加丰富多彩。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体验生活,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学生很难真切地体验社会生活的本真。所以,语文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必须解决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衔接问题。
二、理顺关系,明确共同目标。理论上讲,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对付考试,而是为了提升国民的语文素质;但是,我们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教育的功利色彩,不少教师和家长教育培养的现实目的是通过考试实现学生(孩子)人生价值的提升。这就是长久以来,人人都在骂考试但考试制度却始终像铁爪般牢牢抓住人心的主观原因。语文学科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消除语文教学与阶段性、终结性考试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朝向素质教育调适它们的发展方向,培育两者互动运行、和谐发展的良好机缘。教学与考试都是教育环节而已,它们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教学和考试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教学的功能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考试则是为了检测教学成果并对教学发挥一定的牵引和促动作用。目前,语文教育要从教学和考试两方面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认同,促进新思想、新观念尽快生成新行为。
三、教学牵动,联手互动运行。同其它学科一样,传统的语文教育运行状况是:教学是过程性的,考试是环节性的;教学是显性的(运行好坏一览无余),考试是隐性的(它本身的缺陷不大容易被人们发觉,却常常强烈地折射出教学运行的不足);教学追求的标准就是考试指向,教学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教学本身又极度地畏惧考试,害怕被考试揭了“疮疤”,考试似乎只是为了将各校的教学评分出三、六、九等,似乎只是为了将教学的短处昭示给世人骂。所以,教学和考试很难“携手
共进”。而素质教育恰恰要反传统地将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手牵到一起:教学不是为了迎合考试,考试也不是为了考验教学,教学和考试的目的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都是为了营造纯净的空间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两相比较,教学显得更为重要,教学成为学生智能发展和思想提升的彩色的舞台,考试则是调适教学的手段,使之更加适切于学生。所以,语文教学主体牵动,与考试联手互动、和谐运行成为必然。
四、扎根基础,发展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但“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过于概括化,不但让教学实践很难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将教学的重点和焦点集中在知识层面上,能力要素被严重忽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重视”)——只是技巧性地定位于“听、说、读、写”。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语文教学“基础观”。在新课程背景下,首先要以“智能观”取代以前的“双基观”,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内容涵盖具体化,强化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基础、个性基础、综合基础、方法基础等素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创新基础能力的形成。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坛上最闪亮的一个词儿就是“创新”,然而创新的内涵到底包容哪些有效成分?到底如何创新?在语文教学界令人信服的阐释并不多见,大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基础上生成“感、思、想、悟”等能力,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语文创新能力,要引导、鼓励学生对文本资源敢于质疑、对社会资源积极摄取、对既定价值标准勇于否定,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努力发现问题、积极生成问题、灵活解剖问题、
圆满解决问题的学习定势。另外,要创新必须放飞学生的思维风筝,自由发掘文本所包容的语文价值。假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菏塘月色》时,就对朱自清的内心感受没有真切体验,因而对作者的写景抒情也没有产生多大兴趣,反而对文章引用的《西洲曲》非常感兴趣,并生发出灵感,得到许多独特的感受,从而对南北朝乐府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广泛涉猎有关南北朝的文学。试想,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热情鼓励这个学生坚持下去,也许他能以此为契机将学习的触角伸展到其他语文领域,将来学有所成;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统一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思维钳制住,或者指责学生“心不正用”、“歪门邪道”,那么这个学生语文学习的未来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现代语文是一门艺术,我们一线的教师应当把考试和教学合理的搭配起来,把教育的错位和考试的缺陷统一起来,通过自身的研究和理解,积极地把他们合理的磨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正在阅读:
2018年中国工程监理行业发展报告目录11-16
爱国诗歌朗诵比赛策划方案04-25
美丽的春雨作文600字06-14
2008年成人高考考试高起点文史财经类数学试题及答案-中大网校09-05
大一第一学期总结06-06
机械制造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110-0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读后感09-06
哲学与人生教案之6(修订版)12-10
第6章Windows编程03-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错位
- 磨合
- 语文教学
- 现代化
- 之间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