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史

更新时间:2023-10-23 12: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中日关系史

古代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长期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

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来往。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入日本。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唐朝

1、“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原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做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观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

3、政治和教育

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至;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4、语言文学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 5、日本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 茶叶;唐服

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 6、文学艺术

文学方面,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喜爱。而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橘逸势等人对中国的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

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和大型锄传入日本并开始普遍使用。日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平城京、平安京。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摹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的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

明朝

1、明代倭寇的形成与猖獗

形成——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猖獗——明初时,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建设,倭寇并未酿成大患。正统以后,由于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日益猖獗起来。明世宗嘉靖以后,倭寇猖獗到了极点,劫掠范围扩大到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最为严重。倭寇还与明朝海盗如汪直、徐海等结合成巨大的武装集团。 2、中国人民的抗倭战争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七月至四十四年(1565)春,明军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击入侵倭寇的反侵略战争。

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对驱逐倭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另一支抗倭将领俞大猷相结合,连续给倭寇以沉重打击。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清朝

1、中日贸易

中国清朝时,两国的锁国政策和日本认为中国“由夏变夷”的现状都减弱了中日之间打交道的意愿。“有清以来二百年间中日两国政府关系隔绝,除维持对双方均有需求的长崎贸易外,两国再无任何政府和民间的交通渠道,从而日本成为清代中前期对外关系中唯一的例外。”

2、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跟昔日一样,僧侣仍然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不过德川时代留学中国的日僧很少,赴日的明清僧却很多。除僧侣外,还有不少亡命日本的明朝遗臣,据统计达62人。在亡命日本的明遗臣中,有何倩、林上珍、顾卿、张斐、朱舜水、陈元斌等,朱、陈二人给日本文化的影响更大。

近代中日关系

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半个多世纪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近代中日关系史基本上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史及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中日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第二阶段

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中如左宝贵、邓世昌以身殉国,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不遗余力,在中国开设工厂,并将中国的福建作为它的势力范围。而且为了维护其在华的利益残酷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屠杀义和团战士,并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独霸中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紧侵略中国,企图独霸中国。1914年秋,日本派兵侵入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接着,又从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它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二十一条”实际上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是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由于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合理的要求。这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

合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扩大侵略

1、九一八事变

日本明治维新后,将侵略中国,将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30年代初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日本以沉重的打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日本政府为转嫁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加速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关东军乘中国国民党政府集中力量诛除异己和“围剿”工农红军以及东北边防军主力部队入关,东北防守减弱之机,以1.05万余人,采取以寡击众、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方针,向中国东北三省19万守军发动攻击。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柳条湖分遣队队长和本末守率数名士兵,按关东军预谋计划,炸毁奉天(今沈阳)北大营西南约800米、柳条湖村东侧之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铁轨1.5米,诬称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接着,在爆炸点以北3公里待命的第3连立即由西北向北大营中国驻军发起攻击,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执行了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由于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仅以2个师另2个旅及独立守备队、重炮营和航空兵一部分共4万人,在

不足半年之内,迅速占领东北三省省会及主要城镇。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影响下,东三省广大人民群众、边防军和地方武装的爱国官兵、绿林武装,自发组成东北抗日义勇军积极抗击日伪军。同时中国共产党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这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而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也纷纷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 2、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那时,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国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谈判,达成“何梅协议”。其主要内容是,中央军队撤出河北省境,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华北危急日益严重。日本得寸进尺,又积极策划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了,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面侵华(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全民侵华的战争开始了。中华民族八年的浴血奋战也拉开了序幕。

日本帝国主义在“七七事变”后,占领华北的平、津。紧接着大举进攻华东地区,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三十多万同胞遇难!1938年,日军相继占领徐州、广州、武汉,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东、华南大片领土。此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殖民统治,如扶持汪伪政府,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等。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总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经过中国人民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付出重大的民族牺牲。据统计,中国人民伤亡人数在三千五百多万以上,财产损失达五千六百多亿美元。 对于古代近代中日关系,已故的中国总理周恩来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现代中日关系

现代中日关系即二战后60年来的关系。中日关系60年来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945年至1972年建交以前是一个时期,1972年到现在是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两国关系走在一个和平合作的发展道路上。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对东亚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乃至对世界和平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双边的意义。

反省与建交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曾经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中国民众的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

在1927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1995年,日方发表“村山谈话”,第一次承认日本对亚洲国家实行了“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1998年,日本首次以书面形式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口头道歉。

以日本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反省和道歉为基础,中日关系得以逐步发展。

中日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中日两国借此重新确立了友好往来,并且把双边关系推进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m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