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城市与环境章末过关检测湘教版解析

更新时间:2023-09-10 20: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与环境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6·广东茂名一模)读新商业区空间区位类型示意图,如果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的仓储式商场,则该商场适宜建在( )

A.郊区新城 B.边缘区 C.城乡结合部 D.城市核心区

解析:选C。图中城乡结合部连接市中心和郊区新城,具有市场优势,同时此处地价要低于市中心,具有成本优势,故适宜建设大型仓储式商场。

(2016·天津河西二模)下图为世界某特大城市20世纪下半叶工厂数量及分布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2~3题。

2.若城市布局合理,由上图可判断,符合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应如下图中的( )

3.由该城市工厂的变化得出( )

A.工厂的布局变化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映 B.工厂的布局变化是该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C.工厂的数量变化导致了该城市逆城市化现象 D.工厂的数量及分布变化减轻了城市的环境压力

解析:第2题,图中工厂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东北和西南方位,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工厂一般不宜布局在城市上风地带,依此分析,若该城市工厂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可能为东南风和西北风,故C项正确。第3题,该城市中心区工厂不断向城市郊区转移,可能是城市中心区地租上涨、环境要求高导致的,最终使中心区发展为商业中心,工厂转移到郊区,这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映。

1

答案:2.C 3.A

4.(2016·浙江绍兴模拟)下图为1990~2012年我国某特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在各环线圈内的比例变化统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①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 ②空气质量改善 ③基础设施建设 ④产业结构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从图中可看出,1990年至2012年间该城市居住用地不断向城市外围迁移,体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这与城市郊区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有关。

5.(2016·河北衡水中学三调)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历史名城分布,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B.交通运输的改善是促进该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C.丰富的水能资源是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D.自然条件对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不大

解析:选B。图示城市为历史名城,说明其形成时间早。据图示信息判断早期该城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河流交汇的区位;后来又有铁路和公路经过,促进了该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2

6.该市总体呈椭圆形轴向发展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 A.地形 B.河流 C.交通 D.历史 7.该市①、②、③城市用地分别属于( )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解析:第6题,图示城市三面环山,是一个沿东北—西南轴向延伸的河谷盆地(平原),导致其交通、城区延伸等都呈东北—西南轴向发展。第7题,②城市用地位于内圈层等地,应为商业区;①城市用地分布广泛,应为住宅区;③城市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圈层,应为工业区。

答案:6.A 7.D

(2016·韶关模拟)读1979~2010年我国西部大城市制造业企业迁移模式图,完成8~9题。

8.图中影响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地价 B.信息 C.技术 D.劳动力 9.可推测该模式代表的城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3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解析:第8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企业主要迁往郊区,尤其在远郊内缘形成了高密度制造业分布区,这里地价相对便宜,且离中心区不会太远,交通通达度较好,因此影响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地价。第9题,企业大量迁往郊区,使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范围向郊区扩展,属于郊区城市化,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此阶段中心区人口仍会增加,不会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

答案:8.A 9.B

(2016·上海市浦东新区期末)甲图为北京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图,乙图为1996年、2001年该市制造业人口密度与服务业就业人口密度比值(R值)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影响北京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密度 ②交通通达度 ③制造业分布 ④城市化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读乙图,1996年、2001年北京市R值变化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R值变小,反映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

B.R值的极大值离市中心变远,说明北京中心城区范围扩大,北京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R值变大,说明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增大

D.大约离市中心30千米的地方,R值最大,说明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密度都达到最大值

解析:第10题,读甲图可知:服务业空间分布密度由市中心向远郊迅速递减,服务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居民,在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通达度高,接受服务的人口多。故A项正确。第11题,读乙图归纳R值变化规律:与1996年相比,2001年R值变小,反映服务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升高,制造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值的极大值由1996年的距离市中心20千米处向外推移至30千米处,说明工业向郊区迁移,中心城区范围扩大,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B项正确。

答案:10.A 11.B 二、综合题(共46分)

12.下图示意某市土地利用情况。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2分)

4

(1)分析判断①、②、③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6分) (2)简析甲区域产业类型及发展条件。(6分)

(3)乙、丙区域为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但经营方式却存在差异,简述经营方式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6分)

(4)说明该市交通布局存在的明显问题。(4分)

解析:第(1)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判别要从距市中心距离、用地面积、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甲区域位于居民区内,适合布局无污染、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企业。第(3)题,乙、丙区域同是商业用地,但市场和交通条件不同,经营方式分别以零售和批发为主。第(4)题,该市区有铁路穿过,铁路和市内交通相互干扰严重,还带来交通污染。

答案:(1)①土地利用类型占地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外围,应为居住用地;②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和街角路口等交通便捷、服务范围广的区域,应为商业用地;③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交通便捷区域,应为工业用地。

(2)多为基本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位于居民区,既便于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和工人上下班,还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并且对城市基本没有污染。

(3)乙区域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主要服务周边居民区市场,商业活动以零售为主;丙区域位于城市环路和向外联系干道沿线,主要服务本市及市外市场,商业活动以批发为主。

(4)铁路穿过市区,严重干扰市区交通,并带来大气、噪音等污染。

13.(2016·上海市杨浦区一模)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4分)

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图

材料一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材料二 德清县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49.2万(2010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10分)

5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差异。(8分)

(3)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就地式城市化的区位条件。(6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进行城市体系的总结描述。第(2)题,城市级别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服务范围呈正相关,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第(3)题,就地式城市化的区位条件既有自然条件,也有人文条件。图示和材料二提示了德清县的位置、交通和工业基础等条件。

答案:(1)长三角大都市圈按城市规模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第二级南京和杭州为省会城市;第三级为省辖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如宁波、苏州、无锡等;第四级为县,如德清县。

(2)城市等级越高,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城市数量越少,城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3)德清县位于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交会处,受两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业较发达,为德清县就地式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me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