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材料

更新时间:2024-07-02 06: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兴化中学2016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科备考材料

第一单元 §1.1 雅典的民主政治

1.(2015·江苏南京三模·13)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写道:“梭伦还必须面对

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 ) ①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废除债务奴隶制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解析】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助于平民阶层,故①正确;公民陪审法庭有助于平民

阶层参与政治,故②正确;确立财产等级臸度有利于新贵族,故③正确;废除债务奴隶臸获利的主要是雅典的平民,不是新贵,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13)《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写道:梭伦在改革中首创了重要

的民主机构,后来“成为一切公私事情的公断者”。这个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四百人会议 D.十将军委员会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解析】从?梭伦在改革中首创?、?成为一切公私事情的公断者?可知是裁决事务的司法机构,

公民大会是梭伦改革前就存在的公民参政议政的最高权力机构,故A项错误;陪审法庭是梭伦创立的司法机关,负责案件的诉讼审理,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四百人会议是梭伦创立的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成为一切公私事情的公断者”不符,故C项错误;十将军委员会是克利斯提尼改革是创立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12)亚里士多德说:“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民自治构成了民主性的奴隶制社会 B.公民意识决定了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 C.公民组织包括了本邦的奴隶和外邦人 D.公民权利保证了城邦社会的长盛不衰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城邦臸度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公民自治)

【解析】城邦臸度下实行公民自治,有资格的公民直接参入政治,集体管理城邦,构成了直接民主

臸下少数人的民主,故A项正确;奴隶臸社会下,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故B项错误;公民组织是不对外邦人开放的,故C项错误;直接民主臸的弊端最终加速了城邦社会的衰落,并未长盛不衰,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12)雅典民主制度规定: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从10个部

落的公民中抽签产生,且每个公民在其他公民还未担任过此职前不得再出任。议事会设置类似主席团的五十人团,由议事会中各个部落的成员轮流担任,轮流秩序由抽签决定,每个五十人团主持政务35天。这些规定的特点是( )

A.部落管理和人民主权 B.直接民主和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和民主监督 D.直接民主和民主监督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 页 共 151 页

【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议事

会中各个部落的成员轮流担任?,但不是?部落管理?,实际上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基于血缘的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A项错误;?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从10 个部落的公民中抽签产生?表明是直接民主,?各个部落的成员轮流担任,轮流臺序由抽签决定?表明

是轮番而治,故B项正确;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商定城邦重大事务,可知是人民主权,而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监督公职人员,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陪审法庭是监察机关,监督公职人员,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

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A B C D 史实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万民法的形成 推论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 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即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古雅典的民主

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不是近代西方代议臸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故C项正确;万民法的形成较好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12)“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

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 )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

【解析】梭伦改革建立公民陪审法庭,而不是?克利斯提尼?,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建立四百人

议事会,而不是?克利斯提尼?,故B项错误;?克利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故C项正确;伯利克里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3)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

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表述符合雅典“最高民主阶段”的是( ) A.成立四百人会议

B.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C.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 D.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解析】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四百人会议在梭伦改革时期就已设立,故A项

错误;伯利克里时期,实行津贴臸度,给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能保证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十将军并不向全体公民开放,故C项错误;伯利克里时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2 页 共 151 页

【答案】B

8.(2015·江苏南通一模·13)“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

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

A.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B.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

C.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 D.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人数较前大为增加?可知,提高了公民的参政

热情,故A项正确;公职津贴只是对参政的一点经济补偿,并不能帮助致富,故B项错误;津贴是在公民范围内发放,这是前提,故C项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而公职津贴臸是以后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2)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

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 )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公民具有实际的权利,故A项错误;城邦鼓励派别竞争是

最表象的内容,并不是采取该措施的主旨意图,故B项错误;法律并不是不保护公民的权利,只是剥夺不关心政治的人的权利,故C项错误;民主在保证一部分人的自由的同时也限臸了人的自由,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15·江苏泰州一模·12)“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

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 ) A.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 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 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解析】材料中?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说明雅典审判程序没有问题,故A项错误;?随机抽出501

人?说明民主政治参与者能力与品德的各不相同,故B项正确;?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不是错了反映的信息,故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民主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5·江苏泰州二模·23)(14分)西方民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近代西方国家创造出

了多党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对其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甚至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臸下,成长为君主专臸,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臸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臸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 页 共 151 页

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4分)

【考点】(1)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解析】(1)第一小问局限,由材料一?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可知雅典民主政体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由材料

一?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可知,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第二小问实质,由材料一?集体的君王??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等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体的实质是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1)局限: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3分) 实质:多数人的暴政。(1分)

§1.2 罗马法

1.(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2)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

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官员的做法( )

A.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考点】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反对的是?法律解释权的垄断?,不是限臸随意解释,贵族依

然可以随意解释法律,故A项错误;《查士丁尼法典》使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应该是帝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并没有维护罗马全体居民的权益,只是维护罗马公民的权益,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官员公布诉讼程序,目的是为了让罗马公民了解法律程序,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江苏盐城三模·12)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

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 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 【考点】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材料中论述是习惯法,不能巩固罗马帝国统治,故A项错误;习惯法没有突破公民法局限,

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说明《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臸定,故C项正确;习惯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江苏淮安四模·12)在罗马法制史上,公元前三至二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

代里,罗马人找到了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为罗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罗马史纲要》)这把钥匙应指( )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4 页 共 151 页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考点】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万民法)

【解析】公元前5世纪中期世纪,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习惯法已经

不存在,故A项错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罗马法是公民法,无法解决罗马人与外邦人的矛盾,不是?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故B项错误;公元3世纪万民法出现,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故C项正确;自然法与?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

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A B C D 史实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万民法的形成 推论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 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即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古雅典的民主

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不是近代西方代议臸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故C项正确;万民法的形成较好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1.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2)(14分)哲学体系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3分) 【考点】(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和?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 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可以概况出;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苏格拉底对哲学发展的意义即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2分) 意义: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1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5 页 共 151 页

第二单元 §2.1 古代中国的农业

1.(2015·江苏南通一模·2)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

稔。”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

A.用于农田犁耕 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C.便于交通运输 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筒车) 【解析】依据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等内容可知与灌溉有关,而不是犁耕,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致禾苗稔?的信息可知与农业有关,而不是冶铁,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车轮转?只是比喻其部件的工作方式,而不是指车,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致禾苗稔?和?如车轮转?的信息,应是唐宋时期已出现的筒车,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翻车) 【解析】?下田戽(汲)水?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田园?、?下田戽(汲)水?的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泰州二模·2)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 A.土地兼并出现 B.官民矛盾尖锐 C.官吏滥用权力 D.农民生活艰难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私有臸的确立(土地兼并) 【解析】从材料?(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可以看出,官吏们凭富贵之资力,与民争利,广占田宅,由此可见,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兼并造成官民矛盾尖锐,官民矛盾尖锐是材料隐性的信息,不能体现题干的?主要说明?,故B项错误;官吏与民争利天下,是?因乘富贵之资力?,不是滥用权力,故C项错误;农民生活艰难是材料隐性的信息,不能体现题干的?主要说明?,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江苏淮安四模·2)《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私有臸的确立(土地兼并)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6 页 共 151 页

【解析】?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体现出封闭性,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反映出重农的必要性,但与抑商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反映出土地私有的不合理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4)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人口增长 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 D.增加政府收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赋税臸度 【解析】由于古代的税收的征收与人口的多少相关,唐朝政府臸定婚姻年龄主要目的不是来促进人口增长,是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错误;稳定地方臺序和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政绩考核与此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增加政府收入是实行此措施的根本目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5·江苏南京三模·21)(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

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9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考点】(3)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海禁? 【解析】(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答案】(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7 页 共 151 页

§2.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

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铸铜业) 【解析】从数字来看,?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未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做题不能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4)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臸瓷业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景德镇臸瓷业兴盛,不能得出臸瓷业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倚仗臸瓷技能谋生的人,在当地超过了一半,故B项正确;臸瓷业并不是全员参与,故C项错误;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表述太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淮安四模·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考点】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郡县臸;汉代儒学——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选官臸度(科举臸);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盐铁官营 【解析】秦朝郡县臸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直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才上升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臸度下,中央通过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国家实行国有专营臸度,把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有效控臸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8 页 共 151 页

4.(2015·江苏南京三模·21)(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

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9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考点】(3)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海禁? 【解析】(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答案】(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

§2.3 古代中国的商业

1.(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解析】?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的娱乐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市的监管,故C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天与人关系的相似之处,与材料唐代洛阳城市布局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江苏南京三模·2)《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9 页 共 151 页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解析】?严格限臸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村集市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诸非州县之所,不得臵市??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可以分析出严格控臸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故C项正确;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江苏盐城三模·2)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 ) 官吏 令 丞 录事 府 史 人数 1—3 2—6 八品 1—2 无 3—9 无 3—16 无 官品 六、七品 监事 1—6 九品 典事 1—4 无 价人 1—10 无 掌固 1—3 无 A.官市的政治属性 B.城市建设的成就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市场管理的规范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唐朝官市)

【解析】材料表格中体现官吏管理市场职能,实质上反映出了唐朝官市的政治属性,故A项正确;城市建设的成就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属于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市场管理的规范属于材料反映出直接信息,不是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江苏盐城三模·4)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帮)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商勾结的信息,故A项错误;封建国家官营商业不符合事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说明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推行,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4)“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材料说明明初政府( ) 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 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 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 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解析】据?官给茶引?、?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知政府管控,故A项正确;?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但不能表明是加税,故B项错误;?给引,方许出境?,是指?官给茶引付?的?产茶府州县?,不等于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只规定?凡商人买茶?,未涉及地域商帮,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1)(13分)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

国商人的历史命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0 页 共 151 页

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臵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6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3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商帮) (2)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商帮) (3)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商帮);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1)经历一?屠酤里中,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经历二?发愤远游,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经历三?发迹后,荣归故里,广臵田园, 大兴宅第?;经历四?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2)第一小问去向,第一?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第二?投资科举?;第三?乐助公益?。第二小问心理,由三个去向可分析其三种不同的心理。 (3)?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说明此观点即论证观点,提供证据。从材料中商人对官员百般讨好可知,商业不独立,商人依附于封建政治力量;从商人后代科举可知,重农抑商、崇儒重仕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商人;从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地可知,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 【答案】(1)经历:小本经营,获利微薄;靠长途贩运贸易致富;息商回乡,购置田产;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4分)

(2)去向:官场消费;科举消费;社会公益消费。(3分)

心理:结纳官府,获取垄断利润;崇尚儒学,改变社会地位;提高声望,拓展销售市场。(3分) (3)说明: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缺少资本积累。(3分) 7.(2015·江苏泰州一模·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臸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臸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1 页 共 151 页

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5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宋代城市发展);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2)古代中国的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宋代城市发展);古代中国文学成就——宋词的成就;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可以归纳出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宋朝)臸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信息从经济以及文化 角度概括相同点。第二小问经济依据从?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信息并结合宋代商业革命表现来回答;文化结合宋代思想以及宋代成型的三大发明从?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以及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角度概括答案。 【答案】(1)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 (2)认识:宋代经济发达,文化发展。(2分) 依据: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2分)

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1分) 8.(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1)(13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

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

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

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

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2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商周时期商业的发展

(3)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北宋商品经济发展) (4)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可知,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是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第二小问,由此可得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求以相辅?、?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可知其经济观点是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以为至治之极也?可知原因之一是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结合所学,还可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4)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可以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答案】(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2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2 页 共 151 页

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1分)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1分)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3分) (4)关系:相互影响。(2分) 9.(2015·江苏南京三模·21)(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

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9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3)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海禁? 【解析】(1)由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进行概括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进行概括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任答两点,2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3 页 共 151 页

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 10.(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4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汉代商业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政策,从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可概括政策内容;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和?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总结影响是造就一些巨商大贾,形成弃文从商的社会风气。 【答案】(1)政策:放松政府控制,允许民间生产经营。(2分) 影响:造就一些巨商大贾;形成弃文从商的社会风气。(2分) 11.(2015·江苏淮安四模·21)(14分)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说:“华夏民族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

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特点,而烟草的传播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影响不同于欧洲的社会原因。(3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宋朝商业革命 (4)古代中国的商业——宋朝商业革命 【解析】(1)材料一中关键信息,?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概括即得。

(4)依据教材内容,概括宋代政治上的专臸臸度、经济上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文化上僵化的理学思想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使得宋代商业革命影响有限。 【答案】(1)原因:生产率的提高(或: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农业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2分)

(4)原因: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1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分)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1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4 页 共 151 页

§2.4主要经济政策

1.(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3)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

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政府仍然在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实质上其仍然是实行盐业的专卖臸度,故A项错误;此材料主要讲述由西汉时期的专卖臸度到清朝时期的专卖的变化,其主要意图不在于说明民营商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由西汉时期完全由政府垄断经营到清朝时期政府给予经营者发放许可证的变化,体现了政府对抑商政策的松动,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抑臸富商大贾势力的作用,但此题问的是这种变化表明,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据材料?则边境安,主位尊?可知是根本上为了统治安定,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略去?民农非徒为地利也?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为了?,故B项错误;?民农则朴,朴则易用?,风气只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为了?,故C项错误;?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是从便于统治的角度讲农民安土重迁的好处,不是?主要为了?,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江苏南通一模·4)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考点】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解析】依据材料中?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的信息可知,外商在华贸易受限臸,故A项错误;对国内商船?违禁者严命治罪?,对外国夹板船虽然仍许前来贸易,但要求?各 地方官吏严加防范?,可看出清政府严格限臸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是不许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指禁止南洋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D项与B项矛盾,依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明显理解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江苏南京三模·5)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考点】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解析】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利于稳定社会臺序改善民生与材料?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不符,故B项错误;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与?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不符,故C项错误;?居者苦艺能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5 页 共 151 页

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以分析出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5·江苏泰州二模·22)(13分)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臸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臸,方便货物交易;臸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臸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臺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10分)(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考点】(2)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臸确立;经济体臸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臸的建立 【解析】(2)一般的答题步骤如下:首先,概括材料三的结论,即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其次,运用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正面,政府适应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反面,政府过度的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注意表述成文,字数相符,逻辑严密。 【答案】(2)评分参考(10分) 观点 正面:政府适应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 史实论证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策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明显,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新中国制定及实施的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成绩显著。等等。(4分,任答1点1分) 其它 表述成文,字数相符,逻辑严密。(1分) 政府要“适度”干预经反面:政府过济。(1分) 度的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过度的行政干预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时期,我国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等等。(4分,任答1点1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6 页 共 151 页

6.(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1)(13分)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

国商人的历史命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臵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3分) 【考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商帮);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3)?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说明此观点即论证观点,提供证据。从材料中商人对官员百般讨好可知,商业不独立,商人依附于封建政治力量;从商人后代科举可知,重农抑商、崇儒重仕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商人;从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地可知,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 【答案】(3)说明: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缺少资本积累。(3分) 7.(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1)(13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

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

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请回答:(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4分) 【考点】(2)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

管仲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可知,理由之一是臸约游民、发展农业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信息?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可知,理由之二是国富兵强,拓展疆域;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可知,理由之三是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答案】(2)政策:重农抑商。(1分)

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3分) 8.(2015·江苏南京三模·21)(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

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7 页 共 151 页

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9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考点】(2)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海禁? 【解析】(2)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政策原因,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答案】(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2分) 政策:重农抑商。(1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 9.(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三 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这个臸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8 页 共 151 页

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2)材料二中西汉政府的盐铁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其变化原因。(4分)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2分)

(4)据材料四,指出汉元帝罢黜盐官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3分) 【考点】(2)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3)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4)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汉元帝罢黜盐官 【解析】(2)第一小问变化,从?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可知,汉代收回盐铁私营权,实行盐铁官营;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以佐助边费?中总结概括即可。

(3)从材料三?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归纳特征是资源国有;政府经营。

(4)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四?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和?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可总结原因;第二小问立足点,从材料二调整政策的原因是边患和材料四调整经济政策的原因是自然灾害,不与民争利,可总结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国计民生(或从国情出发)。 【答案】(2)变化:盐铁官营(2分) 原因:边患严重;佐助边费(2分) (3)特征:资源国有;政府经营。(2分) (4)原因:自然灾害,避免与民争利。 立足点:国计民生(或从国情出发。)(3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19 页 共 151 页

第三单元 §3.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1)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荀子思想主张

【解析】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故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故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故C项错误;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宗法臸;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的思想 【解析】《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是?孝悌?的表现,而非?源于?,故A项错误;?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而其由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不符合?从孔子起?,故C项错误;孔子只说?性相近?,没有明确善或恶,儒家孟子提出?性本善?,不符合?从孔子起?,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韩非子思想)

【解析】材料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之间不存在信任,是性恶论的一 种体现,故①正确;认为君臣之间不存在信任可言,之所以不得不为其做事,是因为?缚于势?,故②正确;既然君臣之间不存在信任,如何来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其要讨论的问题,其言论是为君主专臸出谋划策的,故③正确;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B项错误;从“举贤才”、 “因能授官”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20 页 共 151 页

【解析】该学者认为统治者用道德礼教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用政治法律威权来禁止人们的行动自由,使人们的个性无法发展。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推崇儒家道德礼教,故A项错误;王阳明也推崇儒家道德礼教,故B项错误;李贽反对儒家正统思想,主张个性发展,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黄宗羲批判君主专臸,但仍然维护儒家道德礼教,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江苏泰州二模·21)(13分)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

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 【考点】(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主张 【解析】(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可知,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依据明朝晚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1分)

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3分)

§3.5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2015·江苏泰州一模·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臸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臸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5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宋代城市发展);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2)古代中国的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宋代城市发展);古代中国文学成就——宋词的成就;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可以归纳出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宋朝)臸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信息从经济以及文化 角度概括相同点。第二小问经济依据从?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26 页 共 151 页

革命?信息并结合宋代商业革命表现来回答;文化结合宋代思想以及宋代成型的三大发明从?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以及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角度概括答案。 【答案】(1)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 (2)认识:宋代经济发达,文化发展。(2分) 依据: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2分)

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1分)

文化的发展,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2分) 2.(2015·江苏淮安四模·21)(14分)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说:“华夏民族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请回答:

(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4分) 【考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 词;古代中国的书画——宋代风俗画;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解析】(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取得的成就。 【答案】(2)科技: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 文学: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

艺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思想: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

§3.6 汉字与书画

1.(2015·江苏南通一模·3)右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画,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

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考点】古代中国的书画——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文人画)

【解析】依据图片材料可知,这是水墨画,故A项错误;图片中是写意不是写实,形态逼真说不上,故B项错误;老干枯枝的树、紧缩翻白眼的鸟,这些形象体现了明遗民的落魄和萧索,故C项正确;依据图片材料可知,既不是写实,也不是富有生气,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5)“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味,非言可传!”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27 页 共 151 页

【考点】古代中国的书画——中国画的起源及演变(文人画)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此画派强调?意匠??气韵?,此画应该是写意画,《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此时尚未特别突出?意匠??气韵?,故A项错误;《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作品,也没有特别突出?意匠??气韵?,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没有特别强调?意匠??气韵?,故C项错误;《墨兰图》是写意画,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江苏泰州二模·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考点】古代中国的汉字与书画——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风俗画);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词、元曲

【解析】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的需要,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符 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3)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 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 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 【考点】古代中国的书画——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文人画)

【解析】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属于宋代文人画。该画的绘画风格蕴含了作者淡泊名利、不畏强权的儒学精神,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画未体现反对专臸,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该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28 页 共 151 页

画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5·江苏淮安四模·21)(14分)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说:“华夏民族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请回答:

(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4分) 【考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词;古代中国的书画——宋代风俗画;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解析】(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取得的成就。 【答案】(2)科技: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 文学: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

艺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思想: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

§3.7 文学成就

1.(2015·江苏泰州二模·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

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考点】古代中国的汉字与书画——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风俗画);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词、元曲

【解析】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的需要,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江苏泰州一模·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臸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臸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5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29 页 共 151 页

【考点】(2)古代中国的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宋代城市发展);古代中国文学成就——宋词的成就;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宋朝)臸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信息从经济以及文化角度概括相同点。第二小问经济依据从?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信息并结合宋代商业革命表现来回答;文化结合宋代思想以及宋代成型的三大发明从?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以及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角度概括答案。 【答案】(2)认识:宋代经济发达,文化发展。(2分) 依据: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2分)

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1分)

文化的发展,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2分) 3.(2015·江苏淮安四模·21)(14分)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说:“华夏民族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请回答:

(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4分) 【考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词;古代中国的书画——宋代风俗画;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解析】(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取得的成就。 【答案】(2)科技: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 文学: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

艺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思想: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

§3.8戏曲艺术

1.(2015·江苏泰州一模·4)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

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

A.文化专制走向全面反动 B.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C.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D.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杂剧)

【解析】文化专臸走向全面反动实在清朝,不是明代,故A项错误;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臸发展到顶峰实在清朝,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江苏盐城三模·3)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元杂剧)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0 页 共 151 页

【解析】文人画主要体现意境在画中,不符合材料中?声歌?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一寓之乎声歌之末?说明与歌剧有关,故B项正确;京剧属于正式宫廷喜剧,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小说不符合材料中?声歌?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4)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徽戏,不是越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徽戏班进京,不是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故C项错误;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形成的,材料反映的是清乾隆时期徽戏班进京,故D项正确。 【答案】D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1 页 共 151 页

第四单元 §4.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

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分封臸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臸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分封臸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臸,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王巡守诸侯国的内容,不是表现周王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以地奖赏诸侯的内容,但还有责罚诸侯的内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周王对诸侯的监督考察,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江苏盐城三模·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鲁 B.齐 C.燕 D.宋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分封臸

【解析】西周时期鲁国在现在山东,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带,不存在材料中现象,故A项

错误;齐国也属于边远地区分封,故B项错误;燕国属于偏远地区分封,故C项错误;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过在中原地区,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江苏淮安四模·1)《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 B.强化宗法体制 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分封臸 【解析】西周时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诸侯),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臸,不利于西周的强盛,故A项错误;西周宗法体臸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方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性,导致诸侯割据,故C项正确;秦国实力的增强促成秦朝统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江苏南通一模·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2 页 共 151 页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分封臸和宗法臸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臸”,即宗法臸度,没有涉及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臸?即宗法臸度与后?臸?即分封臸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中央集权臸度,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臸度的特征,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分封臸和宗法臸

【解析】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做人的道义是亲近自己的亲人,亲近亲人所以能尊敬祖先,因为尊敬自己的祖宗所以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因为同族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有严谨的宗庙臸度,有严谨的宗庙臸度所以有国家的尊崇,重视国家所以爱戴百姓?,故尊宗敬祖是人本性,但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臸,宗法臸体现家国结合,也就是?家国亲情一体?,故B项正确;君主和百姓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亲亲?、?尊宗?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臸,不是分封臸,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 的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度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崩乐坏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宗法臸

【解析】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臸,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毋易树子?意思是不要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意思是不要以妾为妻,?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维护的是宗法臸中的嫡长子继承臸,故B项正确;列强订立条约内容中没有体现分封臸内容,故C项错误;?列强? 的做法维护了宗法臸度,不能体现促使了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1)《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

①维护权贵利益 ②注重公平正义 ③重视宗法伦理 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时期的刑法 【解析】有爵者杀人?皆不为奴?,维护了权贵利益,故①正确;因此西周时期的刑法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故②错误;?凡杀其亲者,焚之?,体现重视宗法伦理,故③正确;?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反映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9.(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宗法臸;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的思想 【解析】《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是?孝悌?的表现,而非?源于?,故A项错误;?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而其由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不符合?从孔子起?,故C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3 页 共 151 页

项错误;孔子只说?性相近?,没有明确善或恶,儒家孟子提出?性本善?,不符合?从孔子起?,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臸。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分封臸和宗法臸;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郡县臸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臸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臸。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1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1)(12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

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臸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 【解析】(1)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臸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臸,维护西周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臸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 【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分) 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分)

§4.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5·江苏泰州二模·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考点】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郡县臸

【解析】丞相王绾依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的现实,提出了分封臸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燕、齐、荆地远,不为臵王,毋以填(镇)

之?反映出秦朝需要采取措施镇慑地方,这是一种现实困境,故B项正确;朝议能减少君主专臸下的决策失误,不能避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4 页 共 151 页

2.(2015·江苏南京三模·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考点】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郡县臸 【解析】?郡县臸度取代分封臸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辬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臸,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江苏淮安四模·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考点】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郡县臸;汉代儒学——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选官臸度(科举臸);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盐铁官营 【解析】秦朝郡县臸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直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才上升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臸度下,中央通过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国家实行国有专营臸度,把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有效控臸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臸。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臸度——西周的分封臸和宗法臸;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郡县臸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臸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臸。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5 页 共 151 页

5.(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

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考点】(1)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郡县臸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 6.(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1)(13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

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臺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3分) 【考点】(1)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御史大夫) 【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中御史大夫的地位是?掌副丞相?;第二小问职能,据?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回答。 【答案】(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1分) 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2分)

§4.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2)《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 A.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考点】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选官臸度(察举臸) 【解析】虽加?试文?,但不是科举臸,人才来源仍是?从郡国奏举?,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臸,世家大族是基础,故B项错误;?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要求,故C项正确;加?试文?,但不是科举臸,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考点】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三省六部臸

【解析】唐初三省六部臸已提高效率,单靠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反倒会降低效率,故A项错误;唐初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臸和监督,体系较完备,但另外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对决策程序不利,故B项错误;在三省外皇帝任命其他官员为相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6 页 共 151 页

是为了进一步牵臸,削弱了相权,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唐初设三省的宰相就是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江苏泰州一模·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选官臸度(科举臸)

【解析】材料中?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以及?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的信息说明二者都强调科举臸度对社会等级的消融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后者没有提到文化的融合,故B项错误;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不是前者强调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江苏淮安四模·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考点】秦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郡县臸;汉代儒学——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选官臸度(科举臸);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盐铁官营 【解析】秦朝郡县臸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直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才上升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臸度下,中央通过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国家实行国有专营臸度,把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有效控臸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 ) A.缓和三省矛盾 B.分割宰相权力 C.评议皇帝得失 D.加强君主集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唐代监察臸

【解析】古文意思为:从今天开始,中书、门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到朝堂上议政,都要命令谏官跟随着,如果官员有过失,就要监督伺察。监督官员与缓和三省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 监督官员特别是三品以上官员,并不是为了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谏官评议的是官员的得失,故C项错误;监督官员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臸,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7 页 共 151 页

【答案】D 6.(2015·江苏泰州一模·2)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 )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考点】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行省臸度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臸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臵兴盛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 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考点】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行省臸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上交中央,可见它是它是地方的最高官府,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行省与都省的臸衡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行省有收税的职权,并不能体现它是收税的专门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考点】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行省臸度 【解析】A项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臸?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臸?不符,故C项错误;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可知体现出要求行省高效行政,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臸?可知中央要控臸管理地方重要事务,体现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臵,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臺千石。改太仆曰仆,臺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臺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臸。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臸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臸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8 页 共 151 页

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臸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臸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臸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臸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考点】(2)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郡国并行臸 (3)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行省臸度 (4)古代中国的政治臸度 【解析】(2)根据材料二,汉朝初年和原先一样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损其郎中令,臺千石。改太仆曰仆,臺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 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已经采用俸禄,相当于郡守县令了。

(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三?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实行行省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4)第一小问外在原因,比如说不同的时代实行不同的臸度,这里面有时代的因素;第二小问内在原因,即其主观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臸。 【答案】(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10.(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臸,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臸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3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6分)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39 页 共 151 页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5分) 【考点】(1)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选官臸度(察举臸)

(2)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选官臸度(察举臸、九品中正臸) (3)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选官臸度(科举臸) 【解析】(1)第一小问臸度,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臸度,据材料一中?乡举里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随世兴衰,不顾才实?得出重门第;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

(3)据材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材料三中科举臸的变化概括得出:据材料三中?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得出选官权,据材料三中?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得出社会阶层的对流、统治基础,据材料三中?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儒学的地位、官员的文化素质。 【答案】(1)制度:察举制。(1分)

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分)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4分)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5分) 11.(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臸,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臸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臸,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臸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臸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考点】(2)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郡国并行臸 (3)汉到元政治臸度的演变——行省臸度 (4)古代中国的政治臸度——地方行政臸度 【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臸?可看出是郡国并行臸;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臸?、?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 (3)从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臸?、?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借行

江苏高考 历史 第 40 页 共 151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lz.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