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哲学基本原理(考研复习备用)

更新时间:2023-05-29 04:2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研复习用)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1)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①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②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1)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根源于物质、来源于物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物质是属性存在的基础,属性依赖于物质。物质的运动、时空等属性都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意识作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更依赖于物质,根源于物质。

(3)世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在实质上又是统一的,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的重要思想武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世界的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

(1)目的性、计划性。

(2)选择性、创造性。

(3)现实对象性。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4)高度的自控性。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调节人的生理活动。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必须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遵从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

实用

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7、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

(1)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

(4)联系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2)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反对用主管臆想代替现实的联系。

(3)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就必须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

(4)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8、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性质的运动。发展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正是通过具体事物有生有灭的过程实现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2)要树立长远的眼光。

(3)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4)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

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矛盾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总之,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这就是矛盾的辩证法。

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条件

(1)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同样,一方的发展也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矛盾同一性使对立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规定了事物的发展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承认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同一性,就是肯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

实用

物的质变准备条件。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斗争贯彻到底,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裂,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1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特定的外貌。

(4)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两者是对立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一般,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个别,是相对的。

②两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独立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个别 、特殊又同一般、普遍联系着,都包含着共性的东西。 ③共性与个性相互连接,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1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其开辟道路。

(4)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一要扎实苦干,勤于积累,反对左倾冒险主义。二要要坚持革命,适时变革,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

14、辩证的否定观

①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自我否定,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②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即事物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来实现的,只有经过否定, 新事物才能产生。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即新事物是由旧事物演变而来,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④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克服体现了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体现了发展中的连续性。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对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错误。

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外国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5、否定之否定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律所揭示的是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经过两次质变才能完成。

实用

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性运动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的发展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从实质内容上看,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上升前进的。从总体上看,事物的发展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意义。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认清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同时又要客观地对待发展中的问题,充分估计到事物发展中的困难,尽量少走弯路。

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第三,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就要坚定人们为人类美好事业而奋斗的信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它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最终必然取得胜利。我们应当满怀信心,坚定信念,努力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

1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重要原理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它妨碍人们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重视科学思想理论在社会之间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坚持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一,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即感性认识过程中有理论的指导。第二,理性认识中又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即理性认识过程中有感性形象的再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既要重视经验积累,也要重视理论指导,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对整个世界来说,世界上存在无限多样的事物,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待人们去认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无穷无尽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有限趋向于无限的发展过程。

19、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种认识,其内容是客观

实用

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的一元论。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唯心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或“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或“多数人的意见”,或“有用就是真理”等等,都是主观真理论的表现。

20、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的符合、一致;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错误的反映,表明了主观和客观的脱离、分裂。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之间有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和谬误相互联系:其一,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其二,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是真理,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丧失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反过来也是一样。

(3)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既要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斗争,又要勇于修正错误,跟错误作斗争,这是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21、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把两者统一起来。遵循真理尺度就是“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是“满足人的需要”。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2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区别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真理的客观性上看,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从世界的可知性上看,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来面目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第一,相互联结。任何客观真理本身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第二,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的成分、颗粒,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合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第三,相互转化。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实用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第一,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第二,有助于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只有发展,才能坚持。

2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要判明丰观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而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能够作为沟通二者“桥梁”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能做到。

其次,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取决于实践本身的特点。 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 ,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一般来说,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么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第三,逻辑证明可以证明某些命题的正确性,起到辅助实践检验的作用,但不是实践之外的另一个真理标准。

24、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一致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

实事求是,贯穿了辩证法的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25、地理环境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层次,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分布状况等内容。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离开地理环境,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②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首先,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生产的特点;再次,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

③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26、人口因素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一定规模的物质生产,也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② 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③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更替。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2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

实用

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④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

2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具体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具有历史继承性。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它所服务的是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2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大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2)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从社会自身的矛盾运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由此揭开了困惑人类数千年之久的“历史之迷”,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相结合,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3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它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无限的前进运动过程。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在各个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普遍规律。

(5)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解开了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确定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根据,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3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迟早也要发生改变。

实用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新,推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根本规律。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指导意义,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3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体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发展作用表现在:

(1)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促进了阶级社会的质变和飞跃,造成了社会革命和进步。

(2)在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中,革命阶级通过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也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3)当代社会的阶级斗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调节和改良,使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有所缓和。但从根本上说,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并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4、社会改革及其作用

(1)社会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社会改革的基本特征:改革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统治阶级自觉地、有组织地进行的社会变革,是统治阶级不断成熟的标志,是社会发展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3)社会改革的作用:第一,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经常性形式和有效途径,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它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

35、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1)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实用

(2)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6、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技术是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指一种生产型、实践性活动。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融为一体。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活动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

(3)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以尊重实践、祟尚理性、开拓创新为灵魂,推动着人们价值观念的重铸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启迪着人们弘扬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4)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被滥用可能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

37、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人。从质的规定性看,它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人们;从量的规定看,它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

(2)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无限性和有限的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lp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