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热点题型专题18历史试卷(带解析)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4:29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热点题型专题18历史试卷(带解析)

一、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打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国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答案】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关键信息:“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概括出海外殖民的依托和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由法国”运动的正义性角度分析。 (2)“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说明法国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法国临时政府”,表明法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反映出法国与反法西斯盟国互相合作。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

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考生对一战、二战的知识掌握情况。从材料中“战犯”、“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等可知二战后主要针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制定的《凡尔赛和约》中一条重要内容是“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战胜国在战后谈判中给战败国施加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因此一战主要是以国家为惩处对象。

(2)考生可结合《原则》制定的背景及其内容作答。由材料可知纽伦堡原则是确定哪些行为构成战争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在二战后为处理战争问题和清算战争罪行提供了依据。《原则》内容包含反和平罪、反人道罪等,是对世界和平及人道主义原则的维护。而一部新的国际法的出现,也是对国际法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可知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之一是“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同时根据时间来看,这时期仍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但盟国内部却出现了矛盾;根据材料“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可知“美国垄断原子弹”;“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可知,“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可知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为“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等。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第一问中,苏联研制原子弹的背景可知,苏联原子弹研制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同时,从世界格局方面看,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 (2)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答案】

(1)结果:协约国打败同盟国集团,取得战争胜利;永久消灭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不完全正确。协约国虽然打败了同盟国集团;但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激化了德国与协约国集团之间的矛盾,为新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历史根源。 (2)态度: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德国的威胁”“将被打碎,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即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来看,其预测不完全正确,结合史实回答即可。 (2)材料“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体现波特采夫的态度,即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理由是“民族之战”“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概括即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战斗舰6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12艘……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在德国建造及获得之任何潜水艇虽为商务之用,亦应禁止。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通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指出材料二出现的新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些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变化: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得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

(2)背景: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扩军备战;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了容忍态度。 影响: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解析】

试题分析:(1)变化:材料一中规定“(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材料二则表明“ 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通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可知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得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材料一规定“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在材料二中则变成了“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由此可见德国兵役制度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材料一中规定“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材料二中则变为“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表明德国军队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

(2)背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德国法西斯政党上台掌权,法西斯政权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利用德国在《凡尔赛合约》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鼓吹民族仇恨和国家仇恨,积极扩军备战;而英法等欧洲国家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和容忍态度。

影响:德国极力发展军事力量,撕毁了《凡尔赛合约》,对周边国家进行了侵略扩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中,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案,并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决定成立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来草拟《国际联盟盟约》,准备筹组国联。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但是,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1920年3月由共和党多数控制的美国参议院拒绝了对《凡尔赛和约》的批准,其主要理由是国际联盟盟约构成了《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美国不能接受超国家的力量的控制。这反映了当时美国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的一种担心,也就是国际联盟将会被英法所控制,那它就只会妨碍美国推行扩张政策。……这也就导致了对《凡尔赛和约》的彻底拒绝,所以,美国也就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材料二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促成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答案】

(1)①美国参议院担心被超国家的力量控制,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②美国统治集团一部分人认为这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称霸世界,也反对加入国联;③当时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还尚未被彻底打破,英法反对美国利用国联,称霸世界;④美国国内存在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

(2)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②新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并加入了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有他们坚定的支持;④世界面临着众多的问题,联合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根据材料“国际联盟将会被英法所控制,那它就只会妨碍美国推行扩张政策”分析,其次,根据所学知识从美国称霸的需要和英法的反对等角度进行总结。

(2)主要从中国的内政外交的进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的壮大等角度分析。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大学袁明教授在其《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包括《关于改善战时伤者病者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等4个公约,于1950年10月21日生效。其中1949年日内瓦第4公约,有159条正文和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安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摘编自(瑞士)亨利·杜南《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 【答案】

(1)评价:《非战公约》有利于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和平秩序;强调的互不侵犯和限制战争的原则,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但《非战公约》并没有有效的约束力。 (2)原则: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

区别:《非战公约》旨在限制战争,《日内瓦公约》强调战时对人权的保护。 【解析】

试题分析:(1)《非战公约》强调了互不侵犯的原则,有利于维护一战后的和平的秩序,但是该公约并非强制性的文件,当危险来临时“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此外,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

(2)从材料“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等信息可以看出《日内瓦公约》的主要原则在于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日内瓦公约》主要强调战争状态下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非战公约》主要强调的是限制战争的内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是1919年的一幅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

(1)观察漫画,解读“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含义。

(2)图中所涉及的山东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促成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含义: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正义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被出卖。

(2)解决: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因素:中国人民的斗争;美英等国对日本施加压力等。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的识图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第(1)题从1919年和漫画中“山东”可知是有关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的处理,由此得出其含义。第(2)题结合所学有关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来回答。

9.1937年8月14日发表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是抗战期间的重要文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此等条约,其最大目的,在维持正义与和平。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摘自《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

(1)各举一例说明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对于国家间关系的规定。日本为什么敢于破坏这些规定?

(2)根据材料,评价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答案】

(1)规定:国联盟约规定保持和平与安全,不从事战争;九国公约规定不得营谋在中国的特殊权益;非战公约规定放弃战争用和平方法解决国家间争端。

日本:中国国力弱小,国防薄弱;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法西斯军国主义上台,侵略野心膨胀;国际联盟无力维持世界和平;国联盟约等文件自身缺乏约束力。

(2)评价:着眼于国家民族利益来调整对日政策,表达了维护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有利于凝聚抗日力量,促进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中关于国家关系的主要内容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主客观因素回答。 (2)根据材料内容进行积极的评价。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

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历史意义。 【答案】

(1)中方:所谓的新满洲国是中国的领土,把满洲国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重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日方:满洲的主权仍属于中国,与日本把满洲变成其殖民地的愿望相违背,损害了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2)三国加强了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解析】

试题分析:(1)紧扣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如国际联盟“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这引起日本的不满;而国联又“没有命令日本撤军。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这又引起中国的不满。

(2)开罗会议协调了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开罗宣言》的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有利于中国收回日占领土,提供了法律依据。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为了激化英法和德意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厮杀,与一向视之为“战争贩子”的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鼓励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材料二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答案】

(1)材料一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政策,企图祸水西引。 材料二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特殊背景下签订的,暂时有利于苏联,长远来看不利于反法西斯斗争和世界和平。

方法:全面、辩证、客观、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的备战赢得了时间;但丧失警惕,致使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侵略野心;推迟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一问从材料“鼓励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已主义政策”“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归纳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信息即可作答?第二小问通过对比,显然材料二的观点比较全面,能够从苏德双方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其的不同影响?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目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苏联暂时有利,二是对德国更有利,三是对世界和平是一场灾难,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思考即可作答?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他认为,别人会提供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 材料二

(1)提供“机会”给希特勒的是什么事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分析漫画反映了英国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

(1)事件:慕尼黑阴谋。

影响: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高了希特勒的威望;削弱了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益暴露;维持大陆均势;保护自身利益。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看是张伯伦给了希特勒机会,所以是慕尼黑阴谋。分析“原因”时从提供机会和利用机会以及世界形势分析。

(2)“变化”回答时注意突出“变”字,“原因”从德国和英国角度考虑。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交往,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麦克阿瑟

材料二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丘吉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克阿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是如何践行材料中的名言的?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悲剧,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要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不断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

(2)法德两国摒弃前嫌,实现和解,共同促成欧洲一体化建设。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战争意味着灾难,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 (2)首先搞清楚材料二中的名言是“宽恕,但不忘记”“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依据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的和解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思想。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3月12日在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东京审判)的正确性提出质疑。他称,“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的,应该说是战胜国一方作出的裁决”。言论一出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猛烈批评。

——2013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情况统计总表 国名 苏联 中国 德国 波兰 日本 南斯拉夫 死亡 2 680万 1 800万 800万 630万 290万 170万 受伤 3 300万 1 700万 2 000万 100万 400万 300万 合计死伤 6 000万 3 500万 2 800万 730万 690万 470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