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4-04-23 14: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桂林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桂林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组
2012年10月
桂林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委会
顾 问:陈丽华 主 任:张执雪
副主任:谢文富 黄伟林 成 员:刘洪伟 杨俊新 申永生 周 洲 白进东 徐 熔
桂林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组
组 长:黄伟林 谢文富 副组长:孙小良 刘铁群 成 员:李咏梅 彭 鹏 谢婷婷 王 瑜 麻建红 唐迎欣 赵若昕 敬晓娟 覃结玲 花靖超 邢艳斐 张俊显
目 录
前 言…………………………………………………………………………………(4) 一、文化资源、面临挑战和发展机遇………………………………………………(6) (一)文化资源………………………………………………………………………(6) (二)面临挑战………………………………………………………………………(9) (三)发展机遇………………………………………………………………………(10)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1) (三)总体目标………………………………………………………………………(12) 三、主要任务…………………………………………………………………………(13) (一)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城乡文明…………………………………………………(13) 1.加强价值体系建设…………………………………………………………………(13) 2.培育城市人文精神…………………………………………………………………(14) 3.提高城乡文明程度…………………………………………………………………(14) 4.提升市民文化素质…………………………………………………………………(14) (二)整体构建山水历史文化名城…………………………………………………(15) 1.彰显文化名城………………………………………………………………………(15) 2.设置文化地标………………………………………………………………………(16) 3.完善文化布局………………………………………………………………………(16) 4.美化文化景观………………………………………………………………………(17) 5.兴建文化设施………………………………………………………………………(17) 6.集成文化信息………………………………………………………………………(18) 7.营造文化氛围………………………………………………………………………(18) 8.突出特色文化………………………………………………………………………(18) (三)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8)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19) 2.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机制……………………………………………………………(20) 3.提高公共文化生产能力……………………………………………………………(20)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20)
- 1 -
5.打造公共文化特色品牌……………………………………………………………(21) (四)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博事业…………………………………………………(22) 1.建立文化保护系统工程……………………………………………………………(22) 2.改善文物保护环境条件……………………………………………………………(23) 3.综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23) 4.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25) 5.抓紧各种文化资源抢救……………………………………………………………(26) (五)通过研究交流实现文化创新…………………………………………………(26) 1.加强文化研究………………………………………………………………………(26) 2.促进文化交流………………………………………………………………………(27) 3.推进文化创新………………………………………………………………………(28) (六)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29) 1.办好重大文化节庆…………………………………………………………………(30) 2.繁荣各类文化市场…………………………………………………………………(30) 3.推进文化科技融合…………………………………………………………………(32) 4.创建文化产业园区…………………………………………………………………(32) 5.发展新兴文化产业…………………………………………………………………(32) (七)群策群力促进文化旅游结合…………………………………………………(34) 1.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34) 2.把握文化旅游特点…………………………………………………………………(34) 3.文化渗透旅游升值…………………………………………………………………(35) 4.构建文旅产业集群…………………………………………………………………(35) 5.打造文化旅游品牌…………………………………………………………………(36) (八)完善机制优化文化人才队伍…………………………………………………(36) 1.营造人才成长环境…………………………………………………………………(36) 2.完善人才管理体制…………………………………………………………………(37) 3.扩大人才社会影响…………………………………………………………………(38) 四、保障措施…………………………………………………………………………(38) (一)制定文化发展战略……………………………………………………………(38) (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39) (三)加大文化建设投入……………………………………………………………(40) (四)设立专项文化经费……………………………………………………………(41)
- 2 -
(五)完善有关文化规范性文件……………………………………………………(41) (六)鼓励社会捐助文化……………………………………………………………(42) (七)制定文化产业政策……………………………………………………………(43) (八)完善文化税收政策……………………………………………………………(43)
附录 桂林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一览表…………………………(44)
- 3 -
前 言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我国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汉、壮、瑶、侗、苗、回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还是美誉度很高的国际旅游名城,多元文化发育极其充分。近年来,桂林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多项文化发展指标在全区处于领先,一些文化发展指标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桂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不大,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还不强。进入21世纪的第2个十年,桂林市形成了“将桂林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世界一流休闲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鉴于此,2010年3月,市人民政府提出编制桂林市文化发展规划的构想,市文化局经过审慎考虑,委托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黄伟林教授主持桂林市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如何保护传承桂林的优秀传统文化,整合桂林的多元文化资源,突显桂林的文化特色,把桂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事业优势、产业优势,把桂林文化的历史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现代优势,科学制定
- 4 -
“十二五”期间桂林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实现桂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摆在桂林文化发展面前的基本课题,也是市文化局对规划编制组提出的基本任务。
编制组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学习了2011年国家、广西和桂林三个层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上述文本共同构成了本规划编制的宏观依据。
规划初稿完成后,通过书面、召开各方领导和专家会议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编制组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后形成规划的评审稿,并在2011年4月20日召开的《桂林市文化发展规划(2011-2015)》专家评审会获得通过;2012年9月2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编制组根据会议意见,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 5 -
桂林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文化资源、文化特色、面临挑战、发展机遇 (一)文化资源
桂林市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秦朝,桂林因为修建灵渠成为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枢纽,是“楚粤之咽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桂林正式建城;宋朝成为“西南会府”;明代是靖江王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是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文化城;当代,是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名城。
桂林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个(广西共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广西共42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2个(广西共355处)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1处;一级文物40件(广西共301件)、二级文物768件(广西共4467件),三级文物2879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广西共2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含3项列入扩展名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项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
*
鉴于目前行政体制下的行业分类,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宗教局、文联、社科联等系统内的新闻出版、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文学创作、社会科学研究、宗教等文化内容不在本规划的范畴之内,本规划主要围绕文化局系统的文化内容进行编制,当然,由于文化本身的边界模糊,本规划的范围有时也会向大文化范围辐射。
由于文化规划、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延续性,本规划的诸多内容并不以“十二五“为局限,可以实事求是地向后延伸。
- 6 -
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10个(广西共1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广西共5个)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广西共28个)。
桂林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分三种类型:山水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国际文化资源。
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山水文化资源。山水文化是桂林得天独厚的文化形态,它将桂林的地理自然与历史人文有机融合,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独具一格的特点。桂林有地球上最具审美价值的喀斯特地貌,漓江环境中的岩溶峰林,是桂林山水文化的物质基础。桂林形成了极为典型的山水审美体系与天人合一的山水生活方式。桂林山水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容了岭南文化、湖湘文化和壮侗苗瑶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多样化的文化特征。桂北民居、桂林园林、摩崖石刻、桂剧、彩调、文场、渔鼓、零零落、傩舞、山歌、龙舟赛、龙船歌、苗族舞蹈、侗族大歌、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散文、桂林米粉、恭城油茶、桂林三花酒等等都是独一无二或品质卓越的山水文化硕果。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由文化遗址、文化遗物、文化名人、文化典籍构成的历史文化,为桂林灵动的自然形胜增添了博雅深邃的人文内蕴。以宝积山、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洞穴考古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军事文化,以古南门为代表的唐代桂州城文化,以静江府城图为代表的宋代西南会府文化,以靖江王城〃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广西贡院为代表的清代科举
1
山水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体系,它包括了山水信仰、风水、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艺术、山水园林、山水建筑、山水民俗、山水宗教等等。
- 7 -
1
文化,以李宗仁故居为代表的民国桂系文化,以红军过桂北、桂林八路军办事处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省立艺术馆为代表的抗战爱国文化,以湘山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桂林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群星璀璨,光耀千秋。以颜延之、李靖、李渤为代表的政绩卓越的地方官员,以赵观文、陈继昌、龙启瑞为代表的科举扬名的状元,以蒋冕、陈宏谋为代表的国家重臣,以石涛、周位庚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以临桂词派、岭西五大家、杉湖十子为代表的文学家,还有20世纪以来影响巨大的桂系首脑李宗仁、白崇禧、全国知名的教育家马君武、哲学家梁漱溟、文学家白先勇等等,他们是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名度很高的国际文化资源。山水自然使桂林早在古代就扬名海内外。公元7世纪,南传佛教进入桂林,形成了桂林西山佛教造像。公元817年,印度高僧觉救游览桂林。抗日战争时期,越南胡志明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美国陈纳德将军的“美国自愿航空队”驻扎桂林援助中国抗战。20世纪50至70年代,越南在桂林先后成立育才学校和“九二”学校,许多学生后来成了越南党政官员、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其中,越南国家部级以上的官员多达20余名。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政府在桂林组建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作为越南战地后方医院。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吸引了全球旅游者的眼光。尼克松、卡特、布什、克林顿等100多位外国元首和数以万计的外国名人游览桂林。2010年,桂林入境游客已经达到148万人次。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外国学生留学桂林。桂林与日本熊本市、新西兰黑斯廷斯市和波兰托伦市等一批外国
- 8 -
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许多外资企业落户桂林。愚自乐园承载的国际雕塑文化,阳朔西街、阳朔的英语教育、涉外婚姻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国内外传媒长期关注的国际文化现象。
桂林还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等十多所高校,有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岩溶研究所、桂林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所、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桂林航天电器研究所、桂林植物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它们共同构成了桂林重要的大学文化和科技文化资源。
(二)面临挑战
1.“文化城市”未能充分“显山露水”。文化资源分布散、凝聚弱、多遮蔽、乏建设,尚未形成文化城、文化乡镇、文化街区、文化社区、文化村落的整体经营意识,尚未形成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建设意识和科学布局。
2.文化投入总量偏小。在文化名城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研究与创新诸方面明显后继乏人、乏力、乏资金。
3.文化与旅游尚未形成深度结合与良性互动。文化景点景区尚未获得整体性的规划,缺乏高品质的旅游配套设施和高素质的
1
1
2
比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靖江王城、李宗仁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广西省立艺术馆等许多文物单位被周围房屋遮蔽,周边环境较为杂乱,使这些重要文物得不到彰显,面貌模糊,形象破损。 2
比如桂林摩崖石刻被风化侵蚀的速度越来越快,桂林图书馆许多珍贵的资料破损程度严重,濒临损毁以至消亡的边缘。部分博物馆的研究功能弱化,艺术研究所、画院等创作研究机构的人才匮乏,研究经费严重不足。
- 9 -
文化旅游经营人才,文化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未能科学建立,旅游企业在利用文化资源时,文化保护意识缺位,缺少对文化的反哺。
4.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文化单位的公益性质和经营性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区别。一些文化单位历史包袱重,经营场地空间偏小,严重缺乏市场竞争的条件和能力。
5.高素质文化人才缺乏。缺少高素质的文化研究人才、文化策划人才、艺术创作人才、表演艺术人才、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文化产业营销人才、艺术经纪人和艺术鉴定师等。
6.高品质文化市场尚未得到有力的培育和扶持。文物市场、艺术品市场的品质不高,没有形成高端市场,高品质文化旅游市场游客少。
(三)发展机遇
桂林文化建设面临五大发展机遇:
1.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桂林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文化成为桂林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3.桂林已形成贯通东西南北和地面、空中、江河相连的立体交通网络,文化流形成倍增。
4.桂林进入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城市发展新阶段,文化建设成为新老城区建设之魂。
1
1
比如,伏波山、叠彩山等旅游景点的摩崖石刻和造像,因为游客众多等因素,风化速度明显加快。
- 10 -
5.桂林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文化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二、“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把握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的着力点,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文化发展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激发创造力、推动发展的功能,为我市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高度重视城市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和谐统一,充分保存和凸现城市文化特色。注意区分桂林新老两城建设的文化风格,老城建设重在传承,风格力求回归传统;新城建设重在创新,风格努力走向现代。
2.统筹兼顾原则。努力使文化既具有事业性质,又具有产业性质;既具有公益性质,又具有经营性质;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立足现代;既创作高雅精品,也提倡大众参与;既追求研究深度,也强调通俗普及;既要坚持社会效益,也应重视经济效益。
- 11 -
3.文化自觉原则。将桂林本土文化放在历史与未来的坐标系中进行反思,在全球文化语境中发现本土文化的价值。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4.有机整体原则。将桂林文化视为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生命结构,注意市、县(区)、乡镇(街)、村(社区)四级文化系统的不同功能和互补作用,形成“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面的文化保护与利用体系。
5.国际视野原则。从全球城市文化竞争的高度理解桂林文化,规划桂林文化发展,充分挖掘城市的国际文化因素,明确桂林在国际文化坐标系中的位置。
(三)总体目标
保护山水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使桂林成为“大气天成、人文博雅、钟灵毓秀、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胜地。
1.保护山水文化。坚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意识,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本土文化生态系统,使城市建筑有机地融入山水自然,让桂林山水文化名城得以永续发展。
2.传承历史文化。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规划和保护,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使
1
大气天成,是指桂林以山水文化为主体的人文形态,山水自然与人类文明达成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文博雅,是指桂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和文化品质的高雅性;钟灵毓秀,是指桂林凝聚天地灵气,孕育优秀人才;开放包容,是指桂林作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对世界先进文化和普世价值有顺应和吸纳的文化胸怀。
- 12 -
1
健康的本土文化葆有充沛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让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得到形象的彰显,内涵的充实,把桂林建设成为一个形神兼备、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健康有序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3.创新文化旅游。加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结合,创新文化旅游模式,以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全面改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软硬件环境,建立文化旅游信息网络平台,提高文化旅游项目服务质量,实现从观光旅游向文化休闲旅游的转型。
4.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初步建成固定设施、流动设施与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有效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5.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围绕桂林城市性质和总体发展目标,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把桂林建设成为一个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文化旅游成为全国示范,具有较强文化竞争力、亲和力和辐射力的现代化国际旅游文化名城。
三、“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城乡文明
1.加强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
- 13 -
以改善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为主题,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龙头,实践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多样性等理念,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形成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管理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面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标准。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改善文化民生为主题,以增强城市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为目标,至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全市城乡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水平基本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标准。
新建市多功能群众文化培训中心,按国家标准新建扩建县区文化馆。争取增加五个一级馆,县区文化馆达标二级馆。
新建图书馆,按国家标准新建扩建县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争取达标国家一级馆。县区图书馆达标二级馆。
改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软硬件条件。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数字化基础上,增加外购数据库,实现数字资源的远程服务。
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本章主要涉及文化知识传播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其他如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的内容见其他章节。
- 19 -
加强桂林图书馆广西地方文献、抗战文献的收藏,使桂林图书馆成为桂林市乃至广西的地方文献收藏中心。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市乡镇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阵地。配备必需的设备,使农村文化设施明显改善,为群众提供书籍借阅、实用培训、政策咨询、文化娱乐等公益性文化服务。
2.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优势,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传统的单中心提供模式向多中心、多层次、协同合作的提供模式转变。
3.提高公共文化生产能力。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发挥人文优势,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发展多样化公共文化产品。
积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鼓励专业艺术院团多创作、演出体现“三贴近”原则的优秀艺术作品。重点发展表演艺术、绘画艺术、摄影艺术等有特色资源为依托的群众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保证这些艺术门类的生产创作居全区领先水平,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坚持“文化惠民”原则,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趋势,以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为重点,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标准,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搭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配送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城乡公共文
- 20 -
化服务机制,形成城乡公共文化“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的模式。
完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制度。实现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构建以桂林图书馆为服务及业务指导中心,以县、城区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室,村、社区图书室为服务点的桂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启动五城区流动图书馆和街头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实现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总馆对分馆的辐射作用,促进图书文献共享,方便市民借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5.打造公共文化特色品牌。统筹市、区(县)各级文化节庆,使之形成有机互补局面,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质、突显其文化特色,构建桂林特色文化节庆体系。
鼓励有桂林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为其提供充分发育、发展的土壤。将桂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相结合。根据不同区域文化特色推广桂剧、彩调、文场、山歌、傩戏、龙船歌等地方文艺样式。适时恢复端午节漓江国际龙舟赛,发扬光大桂林龙船文化传统。
坚持以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推动城乡文化的繁荣,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文化发展,着力建设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
- 21 -
实现“漓江之声”、“周末大家乐”广场文艺演出、百姓文化大讲坛、百姓文化大舞台、桂林读书月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品质提升、影响拓展。创造条件申报世界图书之都,加大投入完善桂林图书馆的软件、硬件建设,进一步刷亮桂林图书馆百年老馆的文化品牌,营造市民热爱图书、热爱读书的城市读书氛围。
(四)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博事业
1.建立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建立整体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历史文化方面,形成“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活态文化方面,建立汉、瑶、壮、侗、苗多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
加强对历史街区、特色街区及传统风貌地段的保护,加快制定历史街区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把握建设临桂新城的历史机遇,严格控制桂林老城的开发建设。
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档。开展文物调查、勘探、保护工作,保护、修缮山体水体、古树名木、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优秀建筑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整体规划、保护、利用现有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整理和数据录入工作,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建设。申报一批新的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补一批新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制定桂林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文本。编制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
1
历史文化名城侧重于整体的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侧重于连贯的线,文化保护单位侧重于单个的点。
- 22 -
1
做好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建设已经立项的靖江王府、王陵和甑皮岩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完成编制桂林石刻保护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实施保护。
重视做好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加快实施漓江流域村落的文化保护,组建专家队伍,调研漓江流域村落文化资源,编制漓江流域村落文化保护规划。组建专家队伍,对桂林古村落、特色文化村落进行普查,保护原生态生活方式,走在国家文化村落抢救的前面,编制桂林古村落、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并实施保护。
2.改善文物保护环境条件。注重文物保护和文物开发利用平衡发展。高度重视桂林摩崖石刻的保护,严防其风化、流失。
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完善文物安防监控报警设备的建设。扩建和改造文物库房,实现藏品数据化和智能化管理。
加大文物收藏的力度,抢救正在流失或消亡的文物。通过考古发掘、文物征集和私人捐赠,增加馆藏精品,提升博物馆品位。
建立文物保护实验室,提高各类文物修复和保护的科技化程度。拓展文物研究的深度,打造一批在专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3.综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构建以桂林博物馆为主体,各区县博物馆、各专题博物馆为分支,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相互补充,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博物馆体系。
1
各县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定位和文化特色兴建博物馆,使桂林的文化多样性能获得直观、整体的呈现。各县文化定位和文化特色可参见本规划第13页。 2
生态博物馆跟传统的博物馆不同,传统的博物馆展示静态文物和静态的文化遗存,通常是封闭性的。生态博物馆展示的是动态、活态的文化,通常是开放性的,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这个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生态”
- 23 -
1
2
1
大力收集留存民间的文物,丰富博物馆馆藏,提高博物馆文化品位及其观赏、求知、体验价值。
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强固定展的文化内涵。加强馆际交流展和学术交流。加强计划性,定期公布年度或季度交流展以及学术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使市民和游客能够方便、及时地享受桂林各类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加强网络建设,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宣传活动情况,不断充实内容扩大人民群众的眼界,建立网上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享受到文化盛宴之后,更加愿意亲临现场参观。
创新文物展览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展览的观赏价值;拓展文物展览空间,将室内展与田野展相结合;丰富文物展览模式,形成常设展与临时展互相补充的机制,定期更新常设展,有计划地安排临时展、交流展、专题展;创新文物展览讲解模式,通过提供优质的有创意的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专家档案,组建专家志愿者队伍;建立文物爱好者档案,组建文物爱好者协会,为文物活动提供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支持。
认真做好文博知识普及、文博事业宣传工作,通过大型活动、新闻媒体、文博网站吸引广大市民对桂林文博事业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 1
诸如综合类、自然专题类、历史专题类、科技专题类、民族专题类、民俗专题类、艺术专题类、考古专题类、旅游专题类、名人专题类、文明形态类、生活方式类,等等。 2
结合桂林的特点,组织专题参观,参观那些无法进入博物馆的文物:比如桂海碑林,不局限于龙隐洞和龙隐岩这个固定空间,制定计划,列出时间表,派出讲解员和专家,组织到叠彩山、伏波山、西山、隐山、独秀峰等石刻群进行参观和交流;比如桂林博物馆,可以制定计划,列出时间表,组织参观桂林汉族民居、桂林少数民族民居。
- 24 -
2
加强文物保护、发掘、文物征集、文物收藏、文物研究,努力增加桂林国家一级、二级文物的数量,营造桂林作为华南、中南、西南重要文物市场的文化商业环境。
4.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大申报力度,争取使我市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自治区级保护名录体系,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国家、自治区命名,得到上级的政策扶持。
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普查、搜集和整理,绘制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建立并完善传承人扶持制度,建立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分级保护制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完成《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的编撰和出版工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建成1-2个自治区级或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鼓励传承人(团体)开展传习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培训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注重人才培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 25 -
5.抓紧各种文化资源抢救。通过文物普查和遗产调研的方式增补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制相关保护规划,并按规划实施保护。
民国文化资源。广泛联系民国历史人物及其后人,抢救桂林民国时期历史文化资源。
抗战文化资源。广泛联系抗日战争时期旅居桂林的文化名人及其后人,抢救桂林抗战文化城历史文化资源。
当代文化遗存。如漓江剧院、展览馆等当代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应该列入保护日程。
当代名人资源。如李任仁、林焕平、阳太阳、李骆公等已经去世的文化名人,择时择机为他们设立纪念馆。对年事已高的当代文化名人,抓紧做好他们的口述历史。对有重要贡献的文化学者,应建立相应机制出版他们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
当代旅游文化。诸多国家元首、各国政要、文化名人游览桂林,要组织相关接待人员编写他们游览桂林的故事,通过报刊杂志及各种渠道收集与他们有关的文章、资料和文物;广泛收集并编辑出版当代知名作家创作桂林题材的文学作品。
(五)通过研究交流实现文化创新
1.加强文化研究。整合文化研究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驻桂高校学者专家资源,建立桂林文化研究的人力资源档案。梳理桂林文化资源,制定文化研究选题,使桂林文化研究进入系统化、系列化轨道。
- 26 -
重视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民国桂系的研究,为桂林抗战博物馆、桂系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内容支持,使桂林成为上述三个研究领域的研究重镇。
安排立项课题,组织专家编写《桂林文化史》《桂系史》《桂林文学史》《桂林绘画史》《桂林戏曲史》《桂林山水文化导览》《桂林摩崖石刻导读》《抗战桂林文化城》《桂林历史名人丛书》《桂林红色文化巡览》等图书,建立由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委会,有计划、按步骤出版“文化桂林丛书”,使桂林文化整体性地获得图书媒介的承载。组建文化研究团队,建立团队负责人制度,确立重大研究课题,以课题立项方式,提供专项研究经费,解决重大文化问题。
2.促进文化交流。利用桂林较大的国际知名度,探索对外文化交流的桂林方式,形成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推动桂林文化“走出去”,吸引外来文化“走进来”。充分利用桂林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优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缔结友好城市、互办文化周、政府组团、民间交流、商业演出、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民间交流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开展对外文化产品贸易。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产品为载体,以市场为主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提高桂林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水平。
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广相结合,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合,组织桂林山水画、桂林山水摄影、桂林地方戏曲、桂林文物、桂林
- 27 -
历史文化、桂林旅游文化到区外、国外进行巡回展出和演出,让世界充分了解桂林文化,增强桂林旅游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竞争力。
建立国际山水画创作基地、国际山水摄影创作基地、国际山水文学创作基地、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基地,开办艺术创作营,利用桂林丰富的文化资源,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各国家、各地区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到桂林从事文艺创作和文化研究。
举办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文化名人和文化团体来桂林交流、演出,扩大桂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桂剧、彩调、文场、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山水画、山水摄影等地方优势文化资源为重点,建立桂林民间艺人档案库和文化交流资源项目库,做好对外商演、展示项目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培育、扶持、打造一批具有桂林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增加对外展演项目中商业性项目的比例,缩小交流项目逆差。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交流,创新文化交流项目运作方式。
通过交流,展示桂林独特的文化魅力,拓展桂林文化的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桂林城市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交流,建立文化沟通的机制,把握世界优秀文化发展趋势,学习文化先进管理理念,提高桂林文化的整体水平;通过交流,丰富桂林的文艺舞台,提升桂林的文化形象,满足并提高桂林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欣赏水平,努力将桂林打造成为国际山水旅游文化名城。
3.推进文化创新。构建文化创新理论研究体系,对体制机制、人才发展、服务方式、科学管理、政策法规各方面进行研究,以
- 28 -
理论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原创能力,推进内容创新,深度开发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形成具有桂林风格、桂林气派、桂林特色的文艺精品生产高地,创作一批有长久艺术生命力和广泛市场影响力的艺术精品。
舞台艺术方面,重点扶持《一品芝麻七品官》、《凉水井》、《何香凝》等大型剧目的创作生产;在纪念2014年红军长征过桂林80周年,策划一台相关题材的节目纪念;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策划一台桂林抗战文化城或者桂林保卫战题材的剧作;争取获得高级别的舞台艺术奖项。为体现桂林地方文化特色,争取将桂林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花桥荣记》和《玉卿嫂》改编为桂剧,使之成为桂林演艺市场长盛不衰的舞台艺术品牌。
绘画艺术方面,借助广西打造漓江画派的力量,推出漓江画派的桂林山水画创作群体,加强桂林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整合桂林画院、桂林美术馆、桂林八桂斋三方面的资源,借助驻桂高校力量,引进国内知名画家到桂林进行艺术创作,营造一个集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宣传、艺术教育、艺术收藏、艺术展览和艺术交易的艺术空间,提升桂林艺术市场的文化品质和经济价值,将桂林打造成为一个中国山水画创作基地和交流中心。
(六)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文化产业上下之间的纵向联合、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延伸文化产业链,为形成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企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带搭
- 29 -
建平台。
1.办好重大文化节庆。通过文化节庆招商引资,提升传统产品文化附加值。办好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和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以及桂林端午国际龙舟赛、永福福寿文化节、恭城桃花节、灌阳农具文化节、阳朔渔火节、资源河灯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展示桂林丰富多彩、品位不俗的文化资源,提升桂林产品的品牌价值。做大做强做优节庆文化和会展文化品牌,以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为龙头,着力打造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桂林国际摄影节、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中国山水画双年展等节庆会展品牌,推动桂林旅游产品和文化品牌产品 “走出去”。
2.繁荣各类文化市场。培育文化市场,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投资、经营,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发展文化产品的配送服务和连锁经营。在演艺和艺术品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中介机制,发展经纪机构、代理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发挥其在资源供给、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规范文化中介企业的设立和运行,制定和实施文化中介法规和规章,为文化交易信息化、法制化和网络化奠定基础。按国家有关规定吸引外资参与桂林的文化产业投资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实现与国际文化市场的接轨。
演出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整合演艺资源,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成立由投资者、剧团、剧院、演出公司多个机构组成的演艺
- 30 -
集团公司,完善商业演出机制,造就能走向世界、推向全国、立足本地的商业演出团体,形成繁荣有序的演出市场体系。
娱乐市场。充分利用桂林旅游市场资源,创新、引进、开发健康时尚的娱乐形式,提升娱乐市场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努力建设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现代娱乐市场体系。全市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项目更加丰富,市场细分度进一步提高,形成娱乐经营著名品牌。
网络文化市场。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基层公益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场所建设,鼓励学校、图书馆、社区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上网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数字内容服务。
艺术品市场。积极培育艺术品市场。规范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逐步确立艺术品经营执业资格制度,培养和引进艺术品市场专业人员,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遏制艺术品造假行为,创造桂林艺术品交易的良好市场环境。提升艺术品市场的文化艺术档次。发展艺术品民间收藏市场,发挥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的艺术交流展示功能。力争成为全国山水画交流中心。
大力扶持已经具有品牌效应的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如五通农民画、高田木雕、龙脊绣品和福利画扇等,搭建文化专家专业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与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合作的平台,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艺术品质,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 31 -
3.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充分利用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技资源,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开发有较高科技内涵的文化产业。
4.创建文化产业园区。助推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桂林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护工业文化遗产,保留一批有特色的停产国营工厂,使之成为桂林工业文化遗产的样板,利用其厂房、车间,改善其环境条件,创建艺术创意产业园区和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园区,吸引艺术家进驻,驻园从事艺术创作。
5.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以创新文化品牌、增加文化产业新亮点、发展一批优势产业门类为重点,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传统产业的文化含量,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逐步形成以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品业、印刷包装及文化设备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文化会展业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打造桂林“桂林演艺之都”、“桂林动漫基地”等文化品牌,保持《印象〃刘三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知名品牌在全国的模范影响力和其可持续发展。
演艺业。以《印象〃刘三姐》为龙头,培育一批有艺术水准和市场效益的演艺项目,营造中国演艺之都。开发制作地方戏剧、音乐、舞蹈、民俗风情及民族民间艺术等与桂林文化资源结合度高的原创音像出版物,延伸演艺业的产业链。
- 32 -
娱乐业。以乐满地等娱乐主题园区为龙头,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鼓励连锁娱乐企业的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加强文化娱乐主题园区建设。配合旅游,引导桂林夜间娱乐业的健康发展。
会展业。发展各类综合和专业文化会展活动,重点支持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活动,重点发展专业化、特色化文化会展活动。打造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促进文化会展、节庆与旅游、商贸合作。加强对县区文化会展、节庆活动的引导和规范。
动漫业。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动漫产业项目,努力将桂林打造成为华南、西南重要的动漫产业基地。
出版业。助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的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
印刷复制业。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具有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
艺术品业。依托桂林画院、桂林美术馆、八桂斋、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单位,大力开发金石书画市场。
民间工艺品业。依托临桂五通农民画、阳朔高田木雕、龙胜绣品等民间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民间工艺品业。
- 33 -
(七)群策群力促进文化旅游结合
1.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市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真正实现桂林从观光旅游目的地向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从数量增长到品质增长的转型,使桂林成为名副其实、品质卓越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探索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疗养旅游、运动旅游、乡村旅游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文化与旅游双赢的新模式。
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
2.把握文化旅游特点。文化旅游是一种集观光、求知、体验、休闲、娱乐多种行为心理于一体的深度旅游行为,不能照搬观光旅游的模式应用于文化旅游,应该改变文化旅游消费观念,变资源经营为市场经营,通过提供有创意、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文化旅游的商业价值,获得经济效益。
科技服务——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将虚隐的文化内涵实物化,并使游客获得娱情悦心、身临其境的旅游效果,这是文化旅游应该具备的物质条件。
讲解服务——有计划地研究制作适合旅游心理、兼有理趣、引人入胜的景点(景区)讲解词,有计划地专业培训知识广博、形象大方、具有讲解特长的景点(景区)讲解员。好的解说词、
- 34 -
好的解说员能将一个城市、一个景区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完美地传达。通过文化局、旅游局、广电局组织桂林旅游景区解说大赛,分成讲坛演说和实景解说两种形式,评选优秀解说词和解说员。宣传桂林文化,培养解说人才,提升桂林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品味。
体验服务——在文化旅游景点(景区)中设计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参与性皆宜于游客的文化活动,使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置身活态的文化情境之中,感受文化过程,习得文化才能,获得文化体验。
3.文化渗透旅游升值。将桂林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游、购、娱、食、宿、行”六大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开发“文史展养学研”六大新旅游要素资源,打造文化旅游、怀古旅游、博物馆旅游、养生旅游、修学旅游、研究型旅游等新的旅游模式和旅游品牌,让桂林旅游每个环节都有文化的渗透和文化的提升。
4.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多方合力,形成桂林博物馆系列、演艺娱乐系列、文化节庆系列、会展系列、生态文化系列、山水文化系列、民族民间文化系列、艺术文化系列、历史文化系列、红色文化系列、国际文化系列、饮食文化系列、旅游文化产品系列等文化旅游项目,从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活动、文化旅游环境氛围、旅游文化产品、文化旅游信息网络各方面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的软硬件环境,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最大限度地利用桂林多样性的文化资源,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需求,建构内容丰富、
- 35 -
品质高尚、模式创新、消费便利、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5.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深度调研桂林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养生文化、艺术文化、国际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使之成为桂林文化旅游品牌。
重点打造中国山水文化旅游圣地、桂林演艺之都、中国山水画故乡三个文化旅游品牌,使之与旅游市场形成紧密、深刻的结合。
推进桂林旅游会展业的发展,使旅游会展业成为桂林旅游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的重要支撑。
(八)完善机制优化文化人才队伍
1.营造人才成长环境。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文化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文化人才集聚,优化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办好桂林艺术学校,明确桂剧、彩调、文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办学思路,加强艺术学校与艺术市场的联系,采取定向培养,择优录用的方式,改善艺术学校的办学环境。
与驻桂高校合作,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培养紧缺人才。充分利用驻桂高校文史专业、艺术专业的人才资源,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完善文艺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市民的文艺素质和创造力;加大文化教育培训力度,选派一批文艺专业人才、理论研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或文化教育单位、企业学习,逐
- 36 -
步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艺术人才学习培训基地,培养与造就一支与建设国际化城市和高品位文化城市相适应的文艺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一支文化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
2.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打破各种条件限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鼓励和支持文化教育艺术单位采取高薪聘用、客座制等多种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艺专业人才;充分挖掘文化藏才于民、藏艺于民的优势,聚合民间资源,调动一大批分散在社会的文化艺术人才的才干;建立与文艺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确立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生产要素入股和期权分配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艺人才。
建立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实行人才“猎头”机制。建立文化人才信息网和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具备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力的桂林文化人才群体。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精品项目实现人才集聚,扶持和培育一批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经营有方、效益突出的策划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队伍,逐步构筑桂林文化领
- 37 -
军人才高地。尤其是在文博、图书和艺术三个领域,人才引进要坚持专业对口原则,建立一套适合文化系统人才引进、人才招聘的专门机制,解决引进尖子人才的后顾之忧,以免出现专业技术人员后继乏人的局面。
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培训机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的督查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建立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奖励制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收益分配的新路子。
3.扩大人才社会影响。与媒体合作,举办评选桂林当代杰出表演艺术家、杰出视觉艺术家、杰出作家、杰出文博专家、杰出文化产业经营者的活动,开辟报刊、电视、网络专栏整体推介桂林文化名人,造就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本土文化名人,营造一个重视文化人才的城市环境,带动全市文化队伍的整体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通过文献检索、文物考古、田野调查、采访考察等各种手段,对桂林文化资源进行总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桂林文化发展战略,以老城区为规划范围编制《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临桂新区为规划范围,编制《桂林现代文化名城发展规划》。
- 38 -
聘请有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桂林文化专家组成桂林文化专家委员会(或称桂林文化智库),负责政府文化决策的咨询、专业技术的传承以及重要文化项目的评审。
高度重视文化实力的重要性,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考核体系。
(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明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指导。
积极探索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由“办”向“管”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搞好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加活力,提高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壮大实力为重点,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引导和鼓励文艺演出团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放演艺生产力;注重自身特色养成,注重品牌打造,不断增强剧目演出的感
- 39 -
染力和吸引力,不断巩固并壮大受众群体;抓好演艺生产者后备军培养工作,保持高质量演出经久不衰。
加快制定文化单位改革配套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如文物商店、八桂斋等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
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架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新途径,规范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办法,健全风险监控、预警、处置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增强自律和服务功能,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行业良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与公平交易。突破所有制、部门、系统的界限,加快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类新型文化行业协会组织,基本形成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
(三)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加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拓宽文化建设投资渠道,改变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建设领域,形成多元投资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加大财政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调整政府文化投资结构,优化政府资金配置。根据文化单位的性质、功能,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相应的方式,以保障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公益性文化单位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要的开支。对具有公益性与经
- 40 -
营性相结合的文化单位实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日常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转变为文化项目投入,政府财政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
(四)设立专项文化经费
设立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确保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投入的规范化、制度化。针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定期向社会发布课题指南,鼓励全社会参与文化科技、艺术研究,对重点项目予以资金扶持和奖励。建立公共的文化科技、艺术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推广成果应用和创新研究。对桂林文化发展中具有突出贡献的项目、团体或个人实行重奖。
完善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强化政府经费的导向功能,推进政府基金社会化,扩大资助范围,资助对象逐步从国有文化单位向全社会扩展。积极鼓励弘扬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制作。常规性和基础性投资的项目和额度逐步实现法定化。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经费,推动和鼓励有较大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的经营和发展,制订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使其规范使用并发挥最大效用。
(五)完善有关文化规范性文件
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国家文化法规体系相配套、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性文化规范性文件体系。
- 41 -
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科技、文化中介、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健全文化市场规范体系,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高效、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加强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努力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文化市场环境。
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深入开展文化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做好普法工作,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形成促进桂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法制环境,为“文化桂林”提供制度保障。
(六)鼓励社会捐助文化
鼓励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捐赠和捐助。对企业赞助、政府支持的文化项目和非盈利性公益性文化活动及设施,允许其税前列支。
扶持社会资金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行业或产品。鼓励组建区域文化发展协调基金和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等。
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试点项目或企业,编制文化产业项目招商目录并向全国发布。
- 42 -
(七)制定文化产业政策
加快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政府职能,注重运用政策、法律、市场、税收、舆论等手段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税收返还、规费减免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单位或者国有经济投资同等的待遇。
加强文化与科技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在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专门用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与奖励资金。建立健全文化行业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出台文化企业认定办法,明确配套政策及享受范围。优先保障文化建设用地。落实好已有的文化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桂林文化产品出口。积极争取上级给予桂林文化建设的特殊政策。
(八)完善文化税收政策
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落实增值税先征后返、营业税减免等政策规定。落实社会力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的所得税扣除政策。
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的有关财税政策,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贯彻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单位的自用地,允许在保留原有功能、提高标准、扩大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产业开发。
- 43 -
附录
桂林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项 目 设置文化地标、编制桂林文化地图、创办桂林文化网站 制订桂林抗战文化一条街规划 新建桂林图书馆、桂林博物馆、桂林大剧院 组织专家撰写桂林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讲解词,举办文化旅游景点景区讲解员大赛 组织申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 改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软、硬件条件。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总分馆制 完成编制桂林石刻保护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实施保护 建立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分级保护制度。完成《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的编撰和出版工作。绘制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 评选桂林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桂林十大文化景观、桂林十大文化品牌、桂林十大文化事件 推出桂剧《何香凝》、《一品油茶七品官》,彩调剧《凉水井》等一批艺术精品 以老城区为范围编制《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临桂新区为范围编制《桂林现代文化名城发展规划》 举办桂林山水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研讨会 拍摄桂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国际文化影像 制定桂林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文本 以《印象?刘三姐》为龙头,培育一批有艺术水准和市场效益的演艺项目,营造桂林演艺之都 老桂林核心区历史遗存修复(唐宋文化区、明清文化区、(民国)抗战文化区) 加快建设靖江王府与王陵和甑皮岩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44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新建群众艺术馆、桂剧院、桂林文化广场 新建或扩建市群众艺术馆、县区文化馆。 按国家标准新建扩建县区图书馆。 按国家标准完成全市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实现全市乡镇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 办好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打造漓江画派,建构桂林画家群,打造漓江画派?桂林山水画派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增加自治区级或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组织专家编写《桂林文化丛书》并分批出版 将桂林籍作家白先勇小说《花桥荣记》和《玉卿嫂》改编为桂剧品牌剧目 组建专家队伍,对桂林古村落、特色文化村落进行普查,编制桂林古村落、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并实施保护 申报一批新的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补一批新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建桂林抗战文化博物馆 建成并开放桂系博物馆、瑶族博物馆 组织桂林山水画、桂林山水摄影、桂林地方戏曲、桂林文物、桂林历史文化、桂林旅游文化到区外、国外进行巡回展出和演出 配合2014年红军长征过桂林80周年,策划一台相关题材的节目 策划一台桂林抗战文化城或者桂林保卫战题材的剧作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45 -
正在阅读:
桂林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04-23
我敬佩的保安叔叔作文500字06-28
高中物理:第七章气体的性质复习提纲05-07
配套K12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篇第五单元专题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09-21
四川省乐山市2015届高三一调模拟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10-22
《软件工程与UML》期末试题及答案11-08
英语听课记录(完整版)10-03
2015年同等学力英语写作指南(3)12-2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桂林市
- 文化发展
- 规划
- 十二五
- 如何用SPSS或AMOS实现调节效应回归方程解读
- C-5楼宇对讲方案 - 图文
- 风电、光伏技术标准清单
- 2017-2022年中国狼鳍鱼养殖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目录
- 党务管理信息系统常见问题解答
-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发展现状
- 2011河南科技学院各类岗位聘用结果
- 201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库系列(含详解)0
- 台湾农民创业园(西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 圆锥曲线对偶的性质整理100条
- 脑梗死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 97本剧本+单本+《中国话剧名著选读》 全篇目(2010戏文)
- 预备党员培养教育考察登记表-规范填写范例
- 鼎信诺备份还原操作流程
- 植物学复习题(部分)2
- 关于印发《燃气经营许可证》格式的通知
- 讲义 - 大断面隧道设计施工技术(陈寿根) - 图文
-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及赏析附答案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
- 财务管理(2017)章节练习 - 第01章 财务管理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