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自救

更新时间:2024-01-27 10: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自救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贬谪黄州的几年,是苏东坡人生的低谷,那么苏东坡在黄州究竟是怎样度过这段悲惨的生活呢?接下来我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轼在给老朋友章惇的书信中曾这样写道“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信中的这段内容生动的描述了苏轼在黄州的穷困生活。

根据资料整理而知,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难,花销问题。苏轼在黄州所担任的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政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按照朝廷的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官,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所以他到黄州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在这种艰难的境地苏轼除了接受弟弟苏辙的救济外,只能尽量节省生活开支,过着跟百姓一样的生活。

第二难,住房问题。按照朝廷规定,苏轼这样的犯官无权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那一家20多口人住在哪里?开始的时候,苏轼一家住在江边的一个废弃的官府驿站——临皋亭,这个地方不仅潮湿闷热,而且拥挤不堪。后来,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选址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在厅堂四壁绘满雪景,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景,故而美其名曰“雪堂”。雪堂不仅解决了家庭住房的困难,从此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精神生活的重要象征。(事载苏轼《雪堂记》) 第三难,吃饭问题。苏轼的决定同样潇洒: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多方申请,当地衙门批给苏轼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苏轼非常钦钦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在诗词中以乐天自比。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曾作《东坡种花》诗。这块五十亩的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事载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它在民间的影响却比苏轼这个名字大多了!在一般文人看来,开荒种地本来就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不过是一块废弃的坡地,而苏轼却偏偏称作“东坡”。在被贬偏隅之地,穷困潦倒之时,却还要自称“居士”,这就是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

黄州的苏轼,是个平凡的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也是个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黄州的苏轼,在后代的眼中雅俗共赏,赢得了农夫与士大夫的共同赞许,而东坡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的第一个重要象征。

苏轼带领家人在东坡开垦荒地,但有时粮食还是不够吃。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节饮

食说》,贴在墙壁上,作为养生补气的座右铭。全文大意如下:

东坡居士从今往后,早晚吃饭不过一杯酒、一块肉。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即便摆下丰盛的酒宴,也只是三杯酒、三块肉,只可减少不可增加。如果有人请客,他就事先向主人通报自己吃饭的原则。如果主人不听从非要超过这个界限,就干脆不去赴宴。为什么这样做?苏轼回答:一来安分养福气。二来宽胃养神气。三来省钱养财气。

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美食的机会。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东坡羹。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坎坷艰辛,颠沛流离,甚至贫病交加,但他却怡然自适于陋室粗食,旷达直面惨淡人生,像清风一样自由自在地高歌,游于艺,正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失为历代文人中最潇洒的一个。他对待生活的萧散简远的旷达态度影响着后世文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k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