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灭亡之感

更新时间:2023-07-27 14: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蒙古帝国灭亡之感

蒙元时期是一个民族纷争的时期。蒙古族的兴起使中原文化又一次与异族文化发生了碰撞。蒙古作为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其文化是落后的,它的金戈铁马征服世界之后,其本有的落后的制度文化能够使一个地跨欧亚、包括各种各样文化的庞大帝国正常运行吗?在逐步的扩张与统治中,蒙古统治者明白只有适应各个不同统治区域的风俗与文化才能巩固统治,所以在这个庞大帝国的内部,有很多汗国,有多种统治方式。对于中原文化来说,情况略有不同。蒙古统治者很重视中原地区,这块土地可以供应其所需而其本身又制造不出来的东西,并且由于长期的交往,中原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蒙古把统治的重心放在中原而不是其他汗国。但这不意味着蒙古人会主动并且全面的接收中原文化。首先是因为两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了,汉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而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在民族差异上有着不可调和的部分,如果他们要自觉接受外族文化的话,一般是会选择与他们自身有很多相通处的文化因素,比如推崇喇嘛教、大量吸收色目人的文化;蒙古族又是以一个征服者的身份临尊中原的,他深深的以自己的文化为荣,这是一种胜利者的心态,蒙古人带着这种优越感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中,金朝人和南宋人处于最后,如果他要推崇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南人和汉人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面对这个矛盾蒙古人采取了形式上的运用,也就是说在蒙古贵族有意识的采用汉制的时候

他们是把它当作权宜之计的。但历史有她的必然性,在文化上蒙古人又不可避免地要被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征服。这就使得蒙古人在历史进程中渐渐有了汉化的倾向与发展。我认为所谓“汉化”不是汉族把其他民族完全同化,这个“汉化”是一个异族吸收汉族文化因素的过程,是个量变的过程,程度有深有浅。我认为与辽金夏相比蒙古族的汉化程度显然并不深,并且蒙古族的汉化道路实在是曲折而又艰难的,特别是在蒙元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个人物对蒙古族的汉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耶律楚材。本文试从政治文化方面来论述他是如何使蒙古接近汉化道路的。耶律楚材之所以能推动当时的汉化是因为他是个汉化的辽贵族并且他在窝阔台时期主持了蒙古国对中原地区的行政事务,借助蒙古军国主义政府的力量从文化和政治上推动了汉化。耶律楚材的改革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效,但他对后来忽必烈及其后代的具有汉化性质的政策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元的强大而迅速的灭亡,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征服中原之初,蒙古人如果不是自大忘为,不以征服者自居,高高在上,不鄙视比自己优越的中原文化,不鄙视汉人,不把汉人不当人对待,不对汉人进行残暴的统治,而是拥有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的胸怀,去掉胜利者的心态,主动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中的好的部分,去掉本族文化中落后的部分,那么我想,也许蒙元就不可能存活那么短暂了。历史终究是历史,文化是向前发展的,可惜蒙古人没能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单纯的以自身军事的强大为傲而忽略了本质

的东西。虽然蒙古人之初获得了空前的胜利,成为了统治阶级,可是他骨子里的落后的野蛮却怎么也不可能战胜先进的文化。蒙元人的空前强大而迅速灭亡,让我再次体会到胜“败乃兵家常识”的深意。一次的胜利并不代表永恒的胜利,如果被一次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就会变得自满,不思进取,便会和蒙元一样,走向灭亡。吸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只有主动的吸收外界好的优秀的东西,包括敌人的,那么才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和不可战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kj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