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_中国模式_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5-13 23: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近年来, 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凸显了􀀂 中国模式 研究的初始性特征。正因为如此, 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2010年12月江 南 社 会 学 院 学 报

Dec.2010*

近年来关于 中国模式 研究综述

维 振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

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凸显了 中国模式 研究的初始性特征。正因为如此,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关键词: 中国模式 ;研究综述;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26(2010)04-0060-05

近年来,关于 中国模式 的讨论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现将有关观点梳理和归纳,以期对进一步研究 中国模式 提供可借鉴之处。

导致发达国家内部不平衡;三是全球资本主义在形成新的全球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全球工人阶级;第四,全球资本主义严重削弱了民族国家主权。

雷璟思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遭受苏东剧变的严重挫折。但在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既跨入了大规模经济时代,又跟上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浪潮,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开始

[5]

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认为, 中国模式 问题的提出,一是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审视;二是国际社会对 华盛顿共识 进行反思的结果;三是乔舒亚!库伯!雷默的 北京共识#拉开了世界高度关注 中国模式 的序幕。

庄俊举、张西立认为,对 中国模式 的讨论之所以风行世界,一是由于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二是由于以 华盛顿共识 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的重灾区和 中国奇迹 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

[3]

得人们更加关注 中国模式 。

[6]

[4]

一、关于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

(一)关于 中国模式 的国内背景

王心富认为,一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二是基于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三是基于我们党独立自

[1]

主的优良传统。常修泽认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基于中国相对独特的五个 起点特征 :一是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二是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均不足;三是经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薄弱;四是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需要 攻坚 ;五是正在寻求与世界 亲和 。还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

[3]

刮目相看。

(二)关于 中国模式 的国际背景

德里克从 全球现代性 角度阐述 中国模式 的国际背景。他认为,一是不公正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夺和压迫之上;二是全球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消除或减轻两极分化,反而

[2]

二、对 中国模式 内涵的界定

正确界定 中国模式 的内涵是研究 中国模式 的首要问题。从目前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概念主要从以下角度界定:

*收稿日期:2010-06-21

作者简介:维 振(1981-),男,宁夏固原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 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凸显了􀀂 中国模式 研究的初始性特征。正因为如此, 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一)从发展道路和经验的角度来界定沈云锁认为,它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也称为 中国道路 、 中国经验 。霍国庆认为, 中国模式 也可以称为 中国道路 或 中国经验 ,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协调发展、国家和平崛起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秦宣认为, 北京共识 或 中国模式 是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最新概括。它探讨的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底是如何组织的,以及中国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适用性问题。他指出, 北京共识 是相对于 华盛顿共识 而言的,而 中国模式 则是相对于其他几种发展

[9]

模式而言的。

(二)从具体特征的角度来界定张维为从中国改革的侧重点、改革的方式等方面所表现的特征来界定 中国模式 ,他认为, 中国模式 是指 重大的经济改革和较小规模的政治改革 的有机结合,是 以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积累的方式。从易到难进行改革,并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 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吴增基将 中国模式 概念界定为,在强有力的中央集体领导下进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既积极借鉴中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独立自主的、渐进式的、和平的改革与

[11]

发展道路。尹倩认为, 中国模式 和 北京共识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时间上, 中国模式 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其内容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综合性的概念;它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它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还不成熟,仍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张网成、刘畅认为,首先, 中国模式 的 中国 是整体性的。其次,它所概括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和孕育起来的时间段。第三,它围绕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展开。第四,它的 使命 是及早实现 两个转型 。第五,世界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市场化等因素都影响到 中国模式 成长。第

[13]

六,它伴随着中国的实践而形成和发展。

(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界定

蔡拓认为其基本内涵是,首先,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化。其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第四,以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发展为皈依。第五,开

[12]

[10][8][7]

始关注社会功能、挖掘社会潜力、发挥社会作用。第六,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但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共处竞争、对话合

[14]

作 。张维为认为,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五点:首先,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三,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第四,推行渐进改革,拒绝 休克疗法 。其五,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

(四)从制度的角度来界定

吴宏放认为, 中国模式 是一种制度模式。从政治上看, 中国模式 体现为 一个统一、四大制度 ,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经济上看, 中国模式 体现为 一个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意识形态上看, 中国模式 体现为 一元化指导思想 ,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的来说, 中国模式 是以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为制度基础的。

(五)从现代化战略的角度来界定

[16]

[15]

俞可平认为, 中国模式 或 北京共识 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

[17]

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三、 中国模式 的主要内容

白贵才认为, 中国模式 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制度,是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及分配制度等;四是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民主集中、政治协商、代表大会制度等;五是其他相关内容,如中

[18]

国传统文化等。

王心富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近年来, 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凸显了􀀂 中国模式 研究的初始性特征。正因为如此, 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概括了 中国模式 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建设上,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了 一个体制、两个制度 的基本制度。在政治建设上,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政治道路,即 一个统一、四个制度 。在文化建设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建设上,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党的建设上,改革开放之初,党就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党提出必须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

式,即建立环境友好型的资源循环经济以及公平的可持续新型适度消费模式;四是内生增长模式,即把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增值作为持续发

[20]

展的动力。

四、 中国模式 的基本特征

(一) 三特征说

俞可平认为,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三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

[21]15-16

的突破性改革。

雷默的 中国模式 三定理指出,一是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二是建立可持续性和平等性为首要考虑而非奢谈的发展模式;三是自主理论,即强调运用杠杆推动可能想要惹怒你的超级大

[22]294-295

国。

(二) 四特征说

徐贵相认为,一是全面性。它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二是辩证性。思路上循序渐进、逐步摸索和积累经验;战略上是先发展经济,进而推进社会发展;步骤上是先富带动后富等。三是开放性。借鉴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四是发展性。随改革

[23]

开放逐步完善,还需要新的探索。

韦伟强认为,一是渐进式改革。即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行试点、 双轨制 微调等办法进行体制改进,逐步过渡。二是经济体制转型与政治体制转型相结合。三是长期的计划生育和减少贫困政策。四是务实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外

[24]

交政策。

(三) 五特征说 常修泽认为,一是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二是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三是努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三大优势;四是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 四轮推动 ,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五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 五位一体 建设。推进 五位一体 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

[25]

己的贡献。

刘宝三认为,一是方向正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二是目标明确,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基点准确,立足于国情,从中国实际出

俞可平认为, 中国模式 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三是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四是将对国内的改革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有机地结合;五是根据自己的国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七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八是在全面推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同时,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和善政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和治理改革。

胡伯项认为, 中国模式 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系统优化模式,即发展由片面向全面转变,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二是协调发展模式,即宏观上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观和微观上要求城乡、区域以及阶层协调发展等;三是可持续发展模

[19]

近年来, 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凸显了􀀂 中国模式 研究的初始性特征。正因为如此, 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发;四是步伐稳妥,实行渐进式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五是视野开阔,大胆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东

[26]

西,决不封闭自守。

霍国庆认为,一是强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寻求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二是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兼容性,努力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协调起来;三是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阶层性,其目标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四是强调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并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相结合;五是强调发展的积累性、渐进性,通过累积效应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 和平崛起

[8]

五、 中国模式 的主要问题

(一) 四隐忧说

庄俊举认为,中国目前存在诸多隐忧:一是当前经济发展是高消耗、低产出;二是整体环境不容乐观;三是金融风险;四是老龄化问题;五是社会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在加大。

(二) 改革不足说

[29]

张维为指出 中国模式 还是衍生出不少严峻的问题,例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距问题、生态问题、教育问题、

[30]38

医疗问题等等。

(三) 四大弱点说

托尼!安德烈阿尼认为:一是能源和一些原材料不足;二是银行体制不健全;三是耕地面积有限;四是受到国内矛盾和环境问题威胁。

(四) 两个高代价说

[27]

(四) 六特征说

吴增基认为,一是改革与发展道路始终在强有力的共产党中央集体领导下进行;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三是以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四是既积极借鉴中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五是渐进式、累积式的变革之

[11]

路。六是和平崛起。

托尼!安德烈阿尼认为有以下特点:一是国有部门具有重要地位;二是股份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仍然受到国家监督;三是农村特殊的社会主义面貌;四是中国经济仍然主要是负债经济;五是计

[27]

划尚未消失;六是基础公共事业有待完善。

(五) 七特征说

托马斯!海贝勒认为中国发展有七个特征:一是中国共产党目前已进入 适应阶段 ;二是中国是分散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三是中国是发展主义的国家;四是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的显著特色;五是中央领导层和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六是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具有越来越多对内职能;七是中国正在迈向自治、法治和参与程度更高的开放社

[21]114~118

会。

(六) 内生性特征说

田春生认为, 中国模式 具有鲜明的 内生性 特点,即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西方 引进的 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制度内生性不仅体现出%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

[28]

也是%中国模式&的创新之所在 。

邱耕田认为,中国高代价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成本的高投入;二是消极后果的严重化。中国高代价的增长模式导致中国 资源威胁论 。

(五) 多重危机说

汪曙光指出,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历史性问题的共时性承受,表现为沉重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贫富分化与对立、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分裂等现实矛盾与冲突的共时展现。而且这些危机相互关联、影响、叠加。

(六) 五大瓶颈说

常修泽认为 中国模式 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首要 瓶颈 ;二是金融领域的 基因 滋生金融市场风险;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社会矛盾;四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资本化问题不容忽视;五是未来还面临若干不确

[2]

定性。

(七) 六种挑战说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概括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社会问题、国际安全问题和

[6]

国际挑战。

[32]

[31]

六、 中国模式 的重大意义

(一) 实践意义说

吴云就实践层面而言指出, 中国模式 的重

近年来, 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凸显了􀀂 中国模式 研究的初始性特征。正因为如此, 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大意义体现在:第一,中国持续而高速的经济发展,改变了全人类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历史命运,这是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第二,中国综合国力在短时期内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国内发展的需要、对 和谐世界 的价值追求和目前的国家能力,都决定了中国的强大只能是和平的发展。第四, 中国模式 的相对成功,表明社会主义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第五,一定程度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榜样和启迪。

(二) 理论意义说

张维为认为,第一, 中国模式 颠覆了公有制企业没有效率的传统观点。第二, 中国模式 颠覆了新兴的大国必是好战和富有侵略性的国家的论点。第三, 中国模式 颠覆了经济发展必将导致西方式民主的定论。第四, 中国模式 的相对成功,还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

[30]203

认知。

(三) 三大贡献说 沈云锁、陈先奎认为 中国模式 有三大贡献:第一,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具有学习性、成长性特征。第二,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重大贡献。第三,它为人类社会

[7]412~417

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娄伟认为,从现实看, 中国模式 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模式选择;从理论上看, 中国模式 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平台;从长远观之, 中国模式 的发展与成熟,是构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国际意义说

陶文昭认为, 中国模式 的国际意义在于,第一,发展中国家看重中国高速发展的经验。第二,转型国家看重中国有效转型的经验。第三,大国看

[34]

[33]

重中国和平崛起的经验。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受到 中国模式 的启发。

[35]

七、几点思考与认识

近年来,学术界对 中国模式 的研究取得了

明显的成果。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围绕着其含义、背景、特征、内容和意义等基本范畴展开,凸显了 中国模式 研究的初始性特征。然而,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概念含糊,边界不清;简单论断,循环定义;公式表达,西方话语;随心所欲,漫无边际。此外,有的学者把 中国模式 泛化,把经验、道路、制度、体制、战略等内容都往模式里套;有些言论和措辞、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式已经显现出片面性和绝对化弊端。因此,今后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第一,高度关注 中国模式 的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模式与道路、制度、体制、战略、路径、方法等各种关系,进一步研究 中国模式 的内涵和特征,以及 中国道路 、 中国经验 与 中国模式 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增强 中国模式 的实践价值研究,目前,学术界对 中国模式 的价值分析不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成功实践,一旦上升到 模式 的层面,如同 范式 一样,它必然带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当前重点是研究 中国模式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进一步加强 中国模式 与其他国家模式的比较研究。尤其注重 中国模式 与社会主义其他类型模式的比较研究,还有把 中国模式 与所谓的 北京共识 、 华盛顿共识 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第四,重视 中国模式 的科学方法研究,提高研究的严谨度和科学性。重点立足于中国特色研究范式从事对 中国模式 的研究,摒弃 言必称西方 的研究范式,推动 中国模式 研究的准度、深度和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心富.论中国模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2]常修泽.中国发展模式论纲[J].生产力研究,2008(1).

[3]庄俊举.近期有关 中国模式 研究观点综述[J].红旗文稿2009(2).

[4]李百玲.德里克论全球现代性与中国特色社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6).[5]雷璟思.伟大的历史命题:胡锦涛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理论[J].理论导刊,2007(3).

[6]中国人民大学 三个代表 思想研究中心. 模式 问题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7]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8]霍国庆.中国模式的辉煌与未来[N].中国贸易报,2005-04-28.

近年来, 学术界围绕􀀂 中国模式 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凸显了􀀂 中国模式 研究的初始性特征。正因为如此, 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9]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谈 北京共识 、 中国模式 与中国现代化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09-28(2).[10]张维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变革[N].参考消息,2004-05-31(1).[11]吴增基.论 中国模式 可持续的条件[J].理论探讨,2005(1).[12]尹倩. 中国模式 的概念解读[J].唯实,2008(10).

[13]张网成,刘畅.从 发展 到 创新 对 中国模式 的解读[J].当代世界,2008(2).[14]蔡拓.探索中的 中国模式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15]张维为.中国模式的几点概括[J].人民论坛,2008(12).

[16]吴宏放. 中国模式 的理论解读与前景展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1).

[17]俞可平.热话题与冷思考 关于 北京共识 与中国展模式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18]白贵才.中国模式的特点[EB/OL]./2009/238192.shtml2009-04-19.[19] 中国模式 与 普世价值 访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J].上海党史党建,2008(11).[20]胡伯项,张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21]俞可平. 中国模式 :经验与鉴戒[A].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 北京共识 超越 华盛顿共识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16.

[22][美]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徐贵相.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模式[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2).

[24]韦伟强.中国模式的价值和理念 兼谈中国经验对未来中国发展的自我启示[J].长白学刊,2007(2).[25]常修泽.世界发展多样性中的 中国模式 [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4).[26]刘宝三.关于 中国模式 的几点思考[J].江汉论坛,2009(4).

[27][法]托尼!安德烈阿尼.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否意味着 中国模式 的必然终结[J].国外理论动态,2008(5).[28]田春生.解读 中国模式 的制度内生性[J].人民论坛,2008(24).

[29]庄俊举.关于 北京共识 与 中国模式 研究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30]张维为.中国触动全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1]邱耕田.中国模式与低代价发展道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3).

[32]汪曙光.世界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 兼论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J].特区经济,2006(3).

[33]吴云. 中国模式 挑战传统理论 外国专家评价 中国模式 [EB/OL]./qxweb/n19319c3.aspx2009-05-08.[34]娄伟.中国模式的分析框架与世界意义[J].学术交流,2009(11).[35]陶文昭.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J].人民论坛,2008(21).

ARecentSummaryof ChineseModel

WEIzhen

(InstituteofPoliticsandManagement,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China)

Abstract:Intherecentyears,discussionshavebeencarriedonintheacademicworldabout Chinesemodel :itshistoricalbackground,mainconten,tbasiccharacteristics,mainissuesandsignificance.Thestudyof Chinesemodel hasshoweditsinitialcharacteristics.Asaresul,titisunavoidablethattherearestillsomeshortcomingsinthecurrentresearch.Keywords: ChineseModel ;ResearchSummary;TheoreticalResearch

[责任编辑:晓 春]

简讯

2010年10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四届评优活动中,我刊继2006年第三届评优活动被评为 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后,再次获此殊荣。 国家安全研究 专栏继2006年第三届评优活动被评为 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后,获 特色栏目 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k7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