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明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10 09: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汉语》简明教案

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 彭金祥拟稿

绪论

一、关于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仍然在使用的唯一的一种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古老文字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玛雅民族的古文字,均已成为死文字。汉字从3400年前的甲骨文直到现代汉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汉字一直是汉文化的载体,它使我们的文化不断地延续下去。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上,改朝换代屡见不鲜,民族斗争多次发生,汉字几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特别是百年以来经历了几次以废除和取代汉字为目标的拉丁化运动,使它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文字却历经沧桑绵延不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汉字是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正是由于有了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地传播到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字起源的时间太遥远,当时的文献原貌很难保存至今为我们所发现;创制汉字时代先民的生活、思想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不是按照我们今天的思想方式,为了记录口语及其表达的世俗事件、进行人际交流而创制汉字的;他们是为了满足神人交际的需要而创制汉字的。当时即使他们作了记录,我们读了也难以按照字面意思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不等于说古代文献、传说完全没用,而是要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重新作出解释。我们知道,全人类至少存在近7000种语言(历史上已经消亡的语言大概有1000多种,另有数百种正在消亡),但具有本民族自源文字的不过几十种。可见,文字并不是任何民族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那些无文字民族的生存状态并不都像过去想象的那么低陋,他们的记忆力远远超过今人,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必借助于文字。同时,所有自源型文字最古老的文献都和宗教有关,所有具有自源型文字的民族都有由神(或具神性的圣人、英雄)创造文字的传说。这些事实足以说明:文字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于宗教活动,即满足神人交际的需要。文字系统只能起源于已经产生原始宗教、有了专门的神职人员(也可以兼任世俗社会的首领)和频繁的宗教活动之后,这也说明了文字系统的诞生与文明的诞生之紧密相关性的原因。

关于汉字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八卦说

八卦是古代占卜用的符号,共有8个:----—为阳爻,代表奇数;— —为阴爻,代表偶数。八卦的卦爻与数字有关,但八卦是3个奇数或偶数的排列符号,与汉字的起源无关。至于八卦用于算命,属于中国神秘文化;八卦所用符号后来(18世纪)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用于研究二进位制,为后来计算机的发明创造了必要条件。

2、结绳说

在世界范围内,结绳都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如我们要用一头牛去换八只羊,就在绳的一端打上一个大结,另一端打上八个小结。汉语中的“十”字就是上古结绳符号,像绳子打结交叉之形。结绳记事容易出错,尤其是时间长了以后。它促使文字的产生,但还不是文字的起源。

1

3、书契说

刻契为约的办法,产生于原始时代发明文字以前,那时人们在木块上刻画一些简单的纹路或缺口以帮助记忆,其作用与结绳相似。木契上的刻划道道,只起帮助作用,当然不能算是文字。但它也促进了文字的产生。

4、仓颉说

两汉时期,很多人都相信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包括《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但后代多数学者认为,文字是一种相互约定,有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非个人的功劳,只不过由他整理罢了。

我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图画的产生比文字早得多。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传达一定的信息,但图画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的,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确定下来;而文字是确定下来的符号,是音义的结合体。

汉字包括数字部分和主体部分。数字部分来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符,距今六七千年,例如“一、二、三”等字即是。

华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处于东方的少皋文化。少皋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其中五鸟氏中的玄鸟氏是商民族的祖先(《诗经》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中的玄鸟就是燕子)。由此推测,商民族使用的文字(甲金文),其主体可能来源于东方。1959年在山东苴县陵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晚期文化的陶尊,其上有红色的刻划符号,非常接近文字。另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发现陶器符号,属于早期的汉字。因此,从萌芽期开始算起我们认为汉字有6000多年的历史,从形成期开始算则只有近4000年的时间。

二、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古代汉语”的内涵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三、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的文化积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古代优秀的文学和史学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我们只有学好古代汉语,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才能得到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才能批评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为了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丰富现代汉语,增进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应当学好古代汉语。比如,许多现代汉语词语、成语中大量保留古音古义,“不速之客”的速,“不刊之论”的刊等。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不然,无法搞清其字义,无法理解

2

文章内容,就不可能加以欣赏。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一个师范生,大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没有深厚的古代汉语功底是不行的。根据以前实习同学的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在下去实习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古代汉语教学,连自己都没有搞清的问题怎样去教育别人?

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易疲劳。效率低。易遗忘。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对有些非常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大家都能背诵,比如《诗经》中的名篇、《论语》中的部分章节、王勃的《滕王阁序》、唐诗宋词中的优秀篇目。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要有联系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多读、多练。记得以前学习古代汉语时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在中学时看明冯梦龙的繁体字本《东周列国志》(上、下),培养语感,提高字句识别能力,认识了很多繁体字,古汉语水平大大提高。如“才”字。

五、古代汉语的内容和分类:

古代汉语——文言——形——文字学(甲金文字学、文字形体学)

音——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义——训诂学(研究词及词汇的发展和演变) ——白话——一般不作为研究对象(话本、白话小说等) 六、关于《说文解字序》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

3

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僊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4

第一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如:马、牛、山、人、手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如: 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绸、该——今:丝绸。今:应当。(赅)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城:城墙→→城市 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

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种,即古今词义又同有异(如可怜、爱、坟)和古今词义稍微有别(也就是差别较小,一般人容易误解为完全相同,如劝——劝学、稍——逐渐、讨论——提意见)

举例进一步加以说明。如处分、行李、烈士、故事等词与现代意义完全不同。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

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

讨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各有何特点?

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 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5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 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2、轻重不同

古义轻今义重的:诛——古:责备。今:诛杀。 古义重今义轻的: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

四、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1.连绵词: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又叫连绵字、连语。 双声:坎坷、仿佛、参差、犹豫、唐突 叠韵:依稀、灿烂、从容、混沌、逍遥 双声兼叠韵:辗转、优游、燕婉

既非双声又非叠韵:浩荡、跋扈、扶摇

连绵词属于双音单纯词,因此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不可分性,它只有一个语素,不能再分,如颜之推对“犹豫”的解释就是望文生义,穿凿附会;二是写法多样,有些词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的写法。

2.重言词:由两个音节相同的字重叠构成的单纯词,又叫“叠音词”,也是只有一个语素。主要是描写物体的性质、状态和模拟声音的,在《诗》中很多,如关关雎鸠、坎坎伐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灼灼桃花、杲杲日出、黄鸟喈喈、雨雪瀌瀌、杨柳依依等。连绵词和重言词都来自民间,使诗歌生动形象,琅琅上口,所以在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却很少。

五、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与“今”的历史性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

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今:news

6

第二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章讲授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问题。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问题,即是重要的语言问题,又与阅读古籍有着密切的联系。古籍中的许多字词,常常使用它们的本义,或使用其较早的引申意义。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本义与引申义的内涵,掌握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与分析引申义的方法,以提高其语言的分析能力与阅读古籍的能力。

基本概念——本义、引申义、直接引申、间接引申

一、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益:本义是水溢出。字形从水从皿。《淮南子》:“澭水暴益。” 探求本义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字形

1、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

2、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 斤:斫木斧也。象形。

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 刃:刀尖也。象刀有刃之形。 適:之也。从辵(chu?),啻声。 第二步:考核文献

1、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 2、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 向:字形分析其本义是朝北的窗子。 文献:《说文》:“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毕(畢):字形分析其本义是以网捕鸟兽。 文献:《说文》:“田网也。”《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毕”后来借为虚词,“全部”、“完全”等义,如“毕恭毕敬”、“完毕”。

走:给出古文字形体,让学生分析它的本义,并从一学习的文言文中找语言例证。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树:给出古文字形体,让学生分析它的本义,并从一学习的文言文中找语言例证。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1、当心字形的讹变。如:臣,下人也,象形,突出其眼。 2、注意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如:射

二、引申义及其引申义的分析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演化发展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应如何分析一个字词的引申意义: 应当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上去分析,根据引申义与本义距离的远近,可以把引申分为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两类。

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意义,是词义引申的第一步。如:月(月亮)→月份城(城墙)→城市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义而再引申派生新的意义。 如:朝(早晨)→朝见(《左传》:“朝而不夕。”)→朝廷→朝代

7

任(ran)——担子、担当→责任、任务→委任、担任、任用→听凭 官:本义是官署→官职→官吏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极点、最高→极限、尽头 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1、字音的变化。如:朝zhāo→cháo,骑qí→jì 2、字形的变化。如:何→荷,解→懈,树→竖 讲完以上几章后,开始讲解课文《冯谖客孟尝君》(P.221)

第三章 词类活用问题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

“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

“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了一下。 .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齐使田忌将而往。——兼语结构 .

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

“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 ..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

8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

“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

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

“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

“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

“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 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

总结: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

9

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蹄:踢 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

五、名词用作状语

总结: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如:我们[在教室]上课。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

1、表示方位或处所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如: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如: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

10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二、句尾语气词

1、也。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矣。句尾语气词“矣”主要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

与“也”所表达的语气的差别:第一,“也”表静态,无时间动程;“矣”表动态,有时间动程。第二,“也”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气词;“矣”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了”。如: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哉。纯粹疑问:乎;纯粹反问:哉;要求证实:与(欤)、耶(邪)。

“乎、与(欤)、邪(耶)”所表达的都是疑问语气。其中“乎”的使用最为普遍,表达的疑问语气也最强烈。“与(欤)、邪(耶)”的疑问语气不太强烈,有探询的意味。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二》)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 “与”字作为疑问语气词的最大特点是要求证实: 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墨子·兼爱下》)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在《墨子》、《庄子》、《荀子》等书中,常用耶(邪)而不用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然则子无师邪?(《庄子·田子方》)

4、哉。“哉”的基本用法是表达感叹语气,而且所表达的语气较为强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它与乎的最大区别是:“乎”字不需要疑问代词等的帮助,其本身可以表示疑问;哉需要借助帮助才能表示反问,如: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1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

5、句尾语气词连用。古汉语的句尾语气词经常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仍各自保留着自己原来表达的语气,只不过是语气的重点往往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1)“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如: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战国策·齐策六》) (2)“乎”与“哉”连用,“哉”在最后。如: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3)“矣、已、与、邪、夫”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如: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词头、词尾

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一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有些词头、词尾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1、有(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2、其“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如: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3、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4、然、如、尔、若:这几个字均是词尾,一般用于形容词后,有一定的描摹状态的作用。如: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17

第六章 音韵学初步

了解音韵学科的性质:它是关于历代汉语音系及其发展过程的学科。学习这样一门课程,要凭借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中所学到的语音学知识,懂得一般语音学分析方法,熟悉元音、辅音、音素、音位等概念,了解国际音标。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掌握音韵学里表示语音单位的的各种方法,包括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位的方法,和通过给汉字分类来表示音位的方法。

要从发展的眼光认识汉语古音。有较充分的材料作为依据的汉语语音史分上古音(周秦两汉)、中古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近代音(宋元明清)。每个时期有一个代表性的音系,是需要掌握的。

汉语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现有的古音知识是利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非文献材料,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出来的。古代有专门的音韵著作,最重要的是韵书和等韵图,它们包含完备的音系框架;此外还有其他间接的古音材料,如诗文押韵、谐声字、假借字、现代方音等。

认识韵书的性质、体例、功用。熟悉反切注音方法的原理和系联反切上下字的方法。认识等韵图的性质、体例、功能。了解一些专门概念,以韵母成分为条件分析出的单位:韵、韵部、韵系、摄、开合、四等;字母分类的概念:五音、清浊;了解三十六字母。从文献材料考证古音的途径有诗文押韵字的归纳方法、谐声字的演绎方法。也要初步懂得拟测古音音值的方法。

《切韵》音系《切韵》是最重要的古代韵书,它的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概括了中古汉语的主要特征,是研究历代语音的参照系。《广韵》是《切韵》系列韵书的集成之作,要熟悉《广韵》的体例,熟记平声57韵的韵目和入声34韵的韵目。

《切韵》声母系统跟现代汉语的重大不同点:有一套今音所无的全浊音声母,今音的卷舌音声母原分为知、庄、章三组,今音的零声母原分为影、于、以、疑、微;今音的唇齿音f原读为重唇音帮p、滂p?、並b,今音的t?、t??、?原来分别读为见k、溪k?、群g、晓x、匣?和精ts、清ts?、从dz、心s、邪z。

《切韵》的韵母复杂,暂时不必一一记住所有韵母。要记住十六摄的韵尾,各摄内的平声韵和入声韵。开合、四等的区别。

《切韵》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类别上跟现代音的差别是:有一个入声调,平声只有一类而不分阴阳,上声包含一部分全浊音字(现代变成了去声)。由于现代很多方言没有入声调,而逐个记忆入声字有一定难度,应能够根据今音条件辨别入声字。

唐诗宋词韵部——唐宋近体诗的押韵遵守着官方规定的一个体系,即在《切韵》《广韵》206韵基础上允许某些韵同用。这个押韵体系演变成金代的平水韵,一直到清代都在发挥着“官韵”的作用。应掌握平水韵30个平声韵目和各韵的现代韵母。

古体诗的押韵不受官韵约束,一般是押自然韵,所以古体诗的押韵分部比近体诗要少,且明显地受时代变迁影响。宋词也是押自然韵,大致反映宋代通语。

先秦音系先秦时代的汉语声母特点是:没有舌上音只有舌头音,没有轻唇音只有重唇音,正齿音章组接近舌头音,正齿音庄组接近齿头音精组,日母接近泥母。有复辅音声母是一个重要特点。先秦诗文押韵共分30部。韵部间有阴阳对转的关系: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在同一发音部位的两个韵部,字的读音能够互相转变,可对转的韵部为一类。这是上古音系统性的一种表现。先秦声调也分平上去入四声,但是许多字的调类跟中古不同。显著的差别是:中古去声字有很多在上古时读入声、平声或上声。(详见下一章)

《中原音韵》音系《中原音韵》是记录近代北音的代表性著作,它在语音史上的地位跟《切韵》相等。

18

《中原音韵》的声母有21个,主要特点是:全浊声母都已经清化,知、庄、章三组声母已经合流为卷舌音,轻唇音已经从三个(三十六字母时代的“非敷奉”)合并成一个f ,影、于、以三母和疑母多数字已经合并为零声母;还有独立的微母[V]和残存的疑母[N]。

《中原音韵》分19个韵部,比《切韵》音系大大简化。跟现代音的显著差别是:东钟与庚青分立(今为一部),寒山、先天、桓欢、监咸、廉纤分立(今为一部),真文与侵寻分立(今为一部)。《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已经跟现代音一致,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调已经消失,全浊上声字已经变成去声。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 《诗经》 中古音 《广韵》 近古音 《中原音韵》 现代音 普通话 二、古音的基本概念 1、声母方面

①字母 声纽 音纽 纽

提问:请说出现代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 ②五音 七音

唇音:重唇音 轻唇音 舌音:舌头音 舌上音 齿音:齿头音 正齿音 牙音:

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③清 浊

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 次清音:送气、声带不振动 全浊音:声带振动强烈 次浊音:声带振动不强烈 2、韵母方面

提问:韵与韵母有何不同? ①韵 韵部 韵目 ②阴 阳 入

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b、-d、-g结尾的韵 ③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3、声调方面

提问:请说出现代四声及其调值。

19

①平 上 去 入 ②平仄 二、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四、古代的注音方法 ①譬况

天 《释名·释天》:以舌腹言之 风 《释名·释天》:横口合唇言之 ②直音

《康熙字典》:栭,并音而。 《康熙字典》:西,音粞。 是,音姼。 ③读若 《说文》:铗,读若夹。 《汉书·高帝记》:“从间道走军。”服虔注:“走音奏。” ④反切

顿, 都 困 反(切) dùn d ùn 发音部位旧名 发音部位新名 发 音 方 法 全清 唇音 重 唇 轻 唇 舌音 舌 头 舌 上 齿音 齿头 正齿 牙 音 喉 音 双 唇 唇 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喉 音 舌 根 半元音 半 舌 音 半 齿 音 舌尖边 鼻齿音 帮 非 端 知 精 心 照 审 见 影 晓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邪 床 禅 群 匣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20

殊读音,这些特殊的读音,又十有八九是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我们所说的“特读”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因此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1)《童区寄传》:“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区:音“ōu”。不读“qū”。 (2)《木兰诗》:“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可汗:音:“kahán”。不读“kěhàn”。 (3)《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射:音“yì”,不读“sha”。 2、特读字的分类 第一,一些字由于使用场合特殊,或是在地名中,或是在姓氏中,或是在器物名中等等,一直沿用古音,或者是不读今音而读与古音相近的音,因此产生了它的特读音。

第二,一些音译的国名或族名,以及音译的外族姓氏、人名、官职等,为了与外词的读音接近,往往需要特读。

第三,有些字,是为了区别意义和用法而特读。这种特读字有似破读,但又与一般的破读不同。它们的相同点是变读的目的相同,即都是为了区别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但区别意义和用法的特读一般读古音,而破读不是读古音,常常是读去声。

特读举例:洗马xiān 古代官名 单于chán 古代匈奴君主

可汉kahán 古代少数民族首领 单shàn 姓 洗xián 姓 盖gē 姓 查zhā 姓

皋陶yáo 传说中夏初人名 伍员yùn 春秋吴人 樊於期wūjī 战国燕人 郦食其yíjī 汉初人 万俟卨m? qí xi? 宋人 阿房宫ē páng 秦代宫殿名

龟兹jiu(qiu) cí 汉代西域国名 吐蕃tu bō 西藏古名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破读字与特读字。 境内莫衣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出师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汉书·苏武》)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26

第九章 诗 律

一、近体诗的分类

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与对仗的诗,就是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形成于隋末唐初,成熟于唐代中期,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由于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颙等人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今佚),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441—513)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在这以前,陆机虽然也谈过“暨音声之为代,若五色之相宣”,但只是初步地意识到诗歌音韵的必须调协,并未提出具体的调协音韵的办法。沈约自称“自灵均以来,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虽多少有点夸张,但基本是符合事实的。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这种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它的出现,反映了诗歌从比较自由发展到讲究格律的必然趋势。声律说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对诗歌的形式有直接影响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封演《见闻记》说自沈约倡导诗歌声病说以后,“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可惜沈约等永明作家的诗歌,虽然在运用声律、词藻上有新的成就,但思想内容多半平庸乏味,甚至还有不少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作品。只有谢眺,是这个时代比较优秀的诗人。

永明是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儿子萧赜的年号,即公元483年至494年11年的时间。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五 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40 七 律: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八句。56 五 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20 七 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28 排 律:超过八句的律诗。﹥40、56

二、近体诗和古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风,主要指汉魏六朝古诗。古体诗以五言为正统,因为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六朝的诗大都是五言,七言古诗起源稍晚。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者通过假想的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这首诗虽从《诗经·大东》化出,而写天上无情的双星,居然象人间绸缪的夫妇,情景相生,真有化工之妙。)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旁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照射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乡愁。自然愁思是压不下去的,只得揽衣而起,徘徊空房之中,不觉自言自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时明月满地,

27

夜凉如水。索性打开门来走出去望一望千里相共的明月吧。他踌躇四顾一下,除了一片茫茫的月光什为也看不到,满怀愁绪,向谁去倾诉呢为不得已回到房中,不觉落下泪来。)

三、近体诗的用韵

1、近体诗是怎样押韵的

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如: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②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③近体诗不能出韵(出韵:即用了不是这个韵部中的字)。 2、平水韵

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分206韵。根据“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后人就把这106韵称为“平水韵”。

3.宽韵、窄韵和险韵

各个韵部包括的字有多有少,有的韵宽,有的韵窄,字特别少的叫险韵,可分为: A、 宽韵: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B、 中韵:元、寒、鱼、萧、侵、冬、灰、齐、歌、麻、豪 C、 窄韵:微、文、删、青、蒸、覃、盐 D、 险韵:江、佳、肴、咸

四、近体诗的平仄

1、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同一联中出句于对句的平仄应当相反。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同。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2、拗救问题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一、三、五也要论的情况: ①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是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近体诗中不许出现。

②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子必须是平。否则,除韵脚之外,全句就剩

28

下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救的办法是将本句的第五字改为平声。

(2)二、四、六可以不分明的情况: ①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必须改为平。 ②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可以用仄,但其对句的第五字必须改用平声。

实践:分析下面近体诗的用韵情况与平仄句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苏轼《新城道中》)

五、近体诗的对仗

1、近体诗是怎样对仗的

首联:即近体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的第一联。 颔联:即近体诗的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的第二联。 颈联:即近体诗的第五句与第六句形成的第三联。 尾联:即近体诗的第七句与第八句形成的第四联。

律诗一般是中间的两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还有四联都对仗的。不过律诗至少颈联必须对仗。

律绝大都不对仗,也可以让其中的一联对仗,也可以都对仗。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 2、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

借对:利用一字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进行对仗。如: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西湖留别》)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元稹《寄乐天》) 流水对:字面是对仗,但意义却是相承的。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

六、近体诗的句法

1、活用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自灢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 2、错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29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杜甫《遣意》) 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 3、省略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白居易《渡淮》) 4、紧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白居易《新春江次》) 实践:分析下面近体诗得对仗情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近体诗欣赏: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全篇气势流畅,“大漠”两句写景尤为壮丽。

王昌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jz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