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更新时间:2024-06-21 03: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经过25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我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明显提高,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搬进我市社区、农村,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发生,征地搬迁、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工伤索赔等群众性事件不断涌现,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与我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及社会管理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显著成效

1.

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基本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各项事务,“四民主、两公开”在农村全面组织实施,民主政治建设日臻完善,民主自治活动进一步规范。 2.

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法律进乡村”和“民主法治村”等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民依法评判是非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过去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也通过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得到了较好的化解,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民事、经济关系,关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进一步落实贯彻。较好地增强了村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村级组织选举过程中,能够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村民大都积极地参加了选举工作,并且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目中的理想人员。 4.

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了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宣传教育,减少了矛盾纠纷产生,促进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社会

和谐稳定。

二、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显著,但深入农村调研后发现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城镇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死角”,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影响和阻碍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的深入推进。

1.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农村实际,提出了“三农”问题,并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使我国农村经济逐渐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加上我市属于教育资源发达、教育水平先进地区,使得来自己农村的学生大多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后留在城镇工作生活,农村里更多地留下了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守着农村家园,造成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的局面,他们遇到事更愿意找当官的、找政府,甚至有些村民认为,真正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权大于法”,学法无用的观念长存,缺乏正确的法制的观念,对普法抱着被动、冷漠的态度,存在着回避、应付的情况。 2.

农村普法事件难安排,普法意识不强。现在农村居民的劳动时间已从过去由集体统一安排变为由个人自由掌握;生产劳动的季节性较强,农忙时,早出晚归;农闲时,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法,普遍认为挣钱比学法重要,学法意识不够。同时一些基层干部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上面看的见,是政绩,普法工作是软的,可抓可不抓;有的认为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农村难以发挥作用,农村普法工作缺少抓手;还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揉入到普法工作上划不来。这些思想误区导致一些基层干部普法积极性不高,普法意识不强。 3.

农村面广点多,普法队伍力量不足。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繁杂琐碎,普法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基层招聘的人员有限,基层普法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存在着普法力量薄弱等问题,有些基层普法机构有名无实,遇有上级主管部门布置检查工作时,匆匆应付一下

敷衍了事,没有真正摆上农村工作议事日程。可以说,无人管事,责任不明时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4.

普法形式过于单调,内容难以理解。虽然我们不断拓宽普法渠道,创新普法形式,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素质影响,能发挥作用取得较好效果的普法方法仍然比较单一,普法途径比较狭窄,开展的法制文艺演出、法制电影放映等活动由于农民劳作时间不定,农闲时又忙于家务或者打工挣钱,做不到全村居民集中观看,而效果不明显。所以农村普法还是以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为主。而采用横幅标语等宣传方式,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采取分发宣传资料的方式,又使农村居民对抽象的法律法规条文看不懂、记不住,深感枯燥无味,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解决农村法制宣传问题、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素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村干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村民村务自治、依法参与民主管理的理念和水平,必须坚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深入农村、贴近群众、服务优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必须扎实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巩固“民主法治村”建设,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的全面深入有效开展。

1.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普法合力。农村普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长期抓、经常抓、有效抓。一是领导机制。要从思想上切实加强两道干部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重视力度和有效领导,确保农村普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工作,尤其要把农村普法工作纳入基层领导岗位责任考核制。二是写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在农村普法工作中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结对联帮活动,不断深化结对宣传、教育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倡导社会各界、发动志愿者参与到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来。三是保障机制。按照村居人数、村居水平,落实农村法制宣传

教育经费,按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各项经费投入,将资金专项利用纳入镇政府考核项目,鼓励企事业单位赞助农村普法事业,保障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四是队伍机制。在市基层面建立六支队伍的基础上,各乡镇严格落实三支队伍的建设培训,村一级建立自己的普法队伍,做到市镇村三级联动模式,每一组配备一名普法宣传员,每一户培育一名“法律明白人”,实现村组户三级宣传模式。五是考核机制。特别是要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对镇分管领导和村干的考核内容,杜绝村干只抓经济护士法治的思想和行为。 2.

营造法制氛围,引导文化育人。意识法治文化硬件设施到位。依托地理位置优越的张家港公园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使农村居民来市区采购、探亲等可以抽空进入公园感受法制文化的熏陶。各镇结合实际依托现有资源打造一批法治文化景观,方便村民就近观景学法、陶冶情操。各村拥有法制宣传栏、法制宣传橱窗,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成生动形象的漫画宣传海报,张贴在宣传栏和宣传橱窗里并坚持每月更新,成为农村普法的一道亮丽风景,引来村民闲暇之余观看学习。二是法治文化软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ij3.html

Top